590 likes | 720 Views
第二章 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第四节 迦梨陀娑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 《 云使 》 三、 《 沙恭达罗 》.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1 、生平 迦梨陀娑是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 。 英国东方学家 威廉 . 琼斯 称赞迦梨陀娑是 “印度的莎士比亚”。 1956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迦梨陀娑当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广义的梵语包括 3 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 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
E N D
第二章 贵族化的文学时代 第四节 迦梨陀娑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云使》 三、 《沙恭达罗》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1、生平 迦梨陀娑是享有最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 。 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称赞迦梨陀娑是 “印度的莎士比亚”。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迦梨陀娑当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广义的梵语包括 3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古典梵语。 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 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
迦梨陀娑的意思是“迦梨女神的仆人”。 梵文Kali,意为“黝黑的”。迦梨女神是印度教神话中湿婆之妻的异体之一,被视为湿婆的“萨格蒂”(神圣动力)之破坏范畴的化身。对迦梨女神的崇拜,同正统的印度教大相径庭,在性力派的信仰中却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迦梨陀娑崇信印度教的湿婆,属湿婆宗的林加支派。
生平不详。 按照印度传统说法,迦梨陀娑是超日王宫廷的“九宝”之一。因此。围绕这一点形成两种主要意见: ① 迦梨陀娑是公元前一世纪人,主要依据是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一位超日王。 ② 迦梨陀娑是四、五世纪人,主要依据是钱币上刻有超日王徽号的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380~413年在位)或室建陀笈多(455~467年在位)。 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后一种意见,认为迦梨陀娑是旃陀罗笈多二世的宫廷诗人。
2、创作概况 署名迦梨陀娑的作品很多。但大多是伪托的或同名作者的作品。学术界公认的迦梨陀娑作品有7部: 抒情诗集《时令之环》; 抒情长诗《云使》; 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 剧本《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沙恭达罗》。
① 《罗怙世系》 叙事长诗,共19 章。取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长诗叙述了罗怙王族21 个帝王的故事。1~9 章,描述罗摩的高祖父迪利波王、曾祖父罗怙王、祖父阿迦王、父亲十车王的故事;10~15 章,讲述罗摩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与史诗《罗摩衍那》基本相同;16~19 章,叙述了罗摩的后裔俱舍王、阿底提王等人的故事。 《罗怙世系》语言优美和谐,富有音乐性,技巧成熟,是印度文学中的名篇,完全达到了印度古代诗学的一切标准,被誉为印度大诗(叙事诗)的典范,是学习梵语的基础读本。
②《鸠摩罗出世》 叙事长诗,共17 章。一般认为前8 章是迦梨陀娑的原作,后9 章是他人续作。 它取材于印度古代的传说,叙述大神湿婆超凡脱俗,不为尘世间声色犬马引诱而动心,一心致力于苦心修炼。当美丽绝伦的喜马拉雅山女儿乌玛出现时,他目不斜视。他的诚心感动了乌玛,使她动情。她发现凭自己的美貌不能获得爱情,便决心用苦行来获取。她穿上树皮衣服跟着湿婆苦行。夏季,她坐在四个火堆中间,目不转睛地凝视太阳;冬季,她站在水中,任凭风吹雪扑。这一真诚举动终于感动了湿婆,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鸠摩罗出世》表现了爱情战胜苦行、入世战胜弃世的主题。题材来自神仙世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间的苦乐,艺术上有不少成功之处。
③《时令之环》 抒情诗集,共收短诗144 首。 诗篇通过对印度6 个时令(夏季、雨季、秋季、寒季、冬季、春季)自然景色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因景色变迁而引起的不同感情,热烈地赞美青年男女的爱情享受,表现了离人思妇的欢乐和忧郁的感情。 诗中独特的东方风味,沁人心脾,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但与迦梨陀娑的其它作品相比,在艺术上还有稚拙之处,一般认为是迦梨陀娑的早期作品。
④《摩罗维迦和火友王》 五幕剧。一般认为是迦梨陀娑的早期习作,取材于宫廷历史中的恋爱故事,剧情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但缺乏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显得有些粗糙。
⑤ 《优哩婆湿》 五幕剧。取材于印度一个古老的传说。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 国王补卢罗婆娑礼拜太阳归来,途中遇见一个恶魔劫走天国歌伎优哩婆湿。他当即驱马追赶恶魔,救出优哩婆湿,两人一见倾心,互相爱慕。 天神因陀罗同情优哩婆湿,允许她下凡去和补卢罗婆娑结成良缘,一旦国王见到亲生儿子就返回天国。 一个女苦行者给王宫送来一个男孩,告诉国王这是优哩婆湿托她抚养的孩子。 天神因陀罗派人来传达命令:神魔之间要大战一场,要求补卢罗婆娑协助天兵征伐恶魔,恩准优哩婆湿留在人间与国王白头偕老。
纵观迦梨陀娑的创作,有两个特点十分明显: ① 从思想特征上看,迦梨陀娑是个好写理想的诗人。 迦梨陀娑生活在笈多王朝的前半期,政治统一、生产发达、文功武治、相对稳定,帝王奖掖艺文,梵语古典文学达到鼎盛时期。因而迦梨陀娑感受更多的是生活中欢欣的一面。 ② 从美学风格的角度看,迦梨陀娑的作品以“艳情味”为主。
二、《云使》 长篇抒情诗。 金克木的译本共115 节,每节两联,每联两行。 分为“前云”和“后云”两部分。诗歌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描写小神仙药叉被贬远离家乡,托雨云为使者,去给妻子传递他无恙的消息和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前云”主要表现药叉被贬谪的缘由以及远离爱妻的痛苦,恳求雨云为他送信,并为云使指点行程路线。 小神仙药叉是财宝之神俱毗罗的侍从,因“怠忽职守”被主人贬谪到远离家乡的罗摩山居住一年。在这期间,药叉十分想念妻子: 雨季将临,他为了维护爱人的生命, 便想到托云带去自己的平安消息; 他满心欢喜,献上野茉莉的鲜花为礼, 向云说一些甜蜜言语,表示欢迎之意。 (引自金克木译《印度古诗选》 )
“后云”主要写了药叉的故乡阿罗迦城及其妻子的住地,想象雨云会见自己妻子传达信息的情景。 诗人先写阿罗迦城的富丽尊荣,后写小庭院以及他爱妻的容貌: 在那儿,俱毗罗仙宫的北面就是我家, 像虹彩一般美丽的大门远远就可认出; 近旁有我妻种的看作养子的小小曼陀罗树, 树上有累累下垂伸手可得的鲜花簇簇。 ⋯⋯ 那儿有一位多娇,正青春年少,皓齿尖尖, 唇似熟频婆,腰肢窈窕,眼如惊鹿,脐窝深陷, 因乳重而微微前俯,以臂丰而行路姗姗, 大概是神明创造女人时将她首先挑选。
药叉托雨云向他爱妻倾诉他的炽热相思,娓娓动人,如泣如诉:药叉托雨云向他爱妻倾诉他的炽热相思,娓娓动人,如泣如诉: 长寿的云啊!因我的恳求也为了造福自己, 请告诉她:“你的伴侣在罗摩山依然康健; 他问你安好;女郎啊!他不能和你在一起。” 这便是易遭不幸的人首先要说的语言。 “他为厄运阻隔在远方,怀着心心相印的愿望, 他只有凭清癯消瘦,凄怆悲痛,频频叹息, 热泪纵横和焦灼不安,来配你的瘦弱可怜, 凄凉伤感,长吁短叹,珠泪盈腮和满怀焦急。” 药叉请雨云安慰他爱妻,说他的谪期将满,不久便可团圆。最后,他盼望云使早日带回妻子平安的音讯以宽解他的思念。
三、《沙恭达罗》《孔雀女》 全译:《凭表记认出沙恭达罗》 《由于一种信物而重新获得沙恭达罗记》
1、文学史地位 印度本国有一首梵语诗歌: 一切语言艺术中,戏剧最美; 一切戏剧中,《沙恭达罗》最美。歌德: 倘若要用一言说尽——春华秋实,大地天国, 心醉神迷,惬意满足, 那我就说,沙恭达罗!席勒:“在古代希腊,竟没有一部书能够在美妙的女性温柔方面,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沙恭达罗》相比于万一。”
2、故事梗概 七幕诗剧: 第一幕 狩猎 第二幕 故事的隐藏 第三幕 爱情的享受 第四幕 沙恭达罗的别离 第五幕 沙恭达罗的被拒 第六幕 沙恭达罗的遗弃 第七幕 团聚
主要人物:沙恭达罗、豆扇陀 次要人物:干婆、婆罗多、弥那迦、众友仙人、敝衣仙人 地点:净修林、宫廷、金顶仙山
沙恭达罗的身世: 众友仙人(剎帝利国王,名叫憍尸迦)。 极裕仙人(有一头能满足一切愿望的如意神牛)。 众友仙人修行一千年后,梵天认可他为“王仙”。 陀哩商古(甘蔗王族即太阳族国王,渴望能肉身升天)。 因陀罗派天女弥那迦下凡去诱惑众友仙人。梵天亲自赶来授以“大仙”称号,但众友表示他的目的是成为婆罗门。 因陀罗又派了一名天女兰跋前去诱惑众友仙人。 最后,众友仙人的苦行功果终于被梵天和所有天神所承认,如愿以偿地成为“梵仙”。
第1 ~3 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一阶段,写国王豆扇陀与沙恭达罗邂逅相遇,彼此钟情,自由结合。 第4~6 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二阶段。第四幕表现的是沙恭达罗离开净修林赴京寻找豆扇陀。第五、六幕写沙恭达罗寻夫被拒绝和遗弃。 第7 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描写豆扇陀与沙恭达罗及其儿子团聚。
3、《沙恭达罗》是古典梵剧的典范。 ① 《舞论》 《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后,一般认为在公元后。 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这部书有两种传本(南方传本分36 章,北方传本分37 章),一简一繁,包括各种写本以及根据不同写本的印本。 所谓《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也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书中讨论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A、“十色” 《舞论》把戏剧分为十种(“十色”),历史传说剧是十种戏剧之首。 历史传说剧由五幕到十幕组成,以历史传说为主要情节,以英雄人物为主要角色,以表现他们的英勇“味”和艳情“味”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必须描写游猎、战争、爱情和景色等等。 它明确规定戏剧不能写成不幸的结局,每个剧本情节的最后阶段总是幸运的成功。
B、“八味”、“八情” “味”有八种,分别是艳情、滑稽、悲悯、暴戾、英勇、恐怖、厌恶和奇异。 与这“八味”相应,有欢、笑、悲、怒、勇、惧、厌和惊八种常情。 所谓“味”,是指戏剧表演的效果和观众获得的美感。
C、表现“三界” 《舞论》认为“戏剧是三界(天上、人间、地下)的全部情况的表现” 。 D、戏剧目的。 规定戏剧的主要目的是产生娱乐,增长智慧,教训世人。
②《沙恭达罗》符合《舞论》的各种规定。 A、“十色”之首:历史传说剧。 历史传说剧是十种戏剧之首。它由五幕到十幕组成,以历史传说为主要情节,以英雄人物为主要角色,以表现他们的英勇“味”和艳情“味”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必须描写游猎、战争、爱情和景色等等。《沙恭达罗》完全符合这些要求,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历史传说剧。
迦梨陀娑的改造: 第一,情节上的改造。 把国王主动抛弃沙恭达罗,改为客观原因。 在《摩诃婆罗多》中,描写国王翻脸不认沙恭达罗,正在争执不下时,上天传来了声音,要他们团聚。于是国王才收留沙恭达罗母子。 《莲花往世书》中,写到沙恭达罗因失去了爱情表记——戒指,才使国王不认旧情。戒指失而复得,才使他们重新团聚。 迦梨陀娑采用了《莲花往世书》中的说法,而且更加渲染了表记的作用和仙人诅咒的恶果。同时,作家在情节上又增加了沙恭达罗和国王在仙山会面和团聚的场面。
第二,对人物形象的改造。 传说故事中的沙恭达罗老练、旷达、勇敢,她善于维护自己。迦梨陀娑则把她写成一个单纯、幼稚而纯洁的少女,她不善于保护自己。 豆扇陀国王在传说中是个负心汉的形象,迦梨陀娑则把他写成一个理想人物。 在传说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都较简单,性格也较模糊,而在迦梨陀娑笔下,人物性格是丰满的、生动的。
第三:对男女爱情的改造。 在《摩诃婆罗多》里,沙恭达罗和豆扇陀国王的结合被写得直截了当,几乎没有什么诗意可言。豆扇陀向沙恭达罗求婚时,直接以金银首饰和王国地位为诱饵:
“黄金的花鬘,种种衣服,耳环和金臂钏各有一副,美人!再加两颗异地所产、光辉夺目的摩尼宝珠,……我今天就要把这些献给你,还有金币之类和许多毛皮;让整个王国今天都属于你!你做我的妻子吧,美女。”“黄金的花鬘,种种衣服,耳环和金臂钏各有一副,美人!再加两颗异地所产、光辉夺目的摩尼宝珠,……我今天就要把这些献给你,还有金币之类和许多毛皮;让整个王国今天都属于你!你做我的妻子吧,美女。”
B、“八味”之首:艳情味。 印度教不排斥官能享乐,把它定为人生四大目的(正法、财利、爱欲、解脱)之一。 马克思曾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 “……一个淫乐世界和一个悲苦世界——这样奇怪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在印度斯坦的宗教的古老传统里早就显示出来了。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胜财(公元十世纪)在《十色》中描述“艳情味”:“爱以欢愉为本质。一对青年相互爱悦,有可爱的地点、技艺、时间、服装和享乐等,有甜蜜的形体动作。这种令人愉快的爱构成艳情味。”胜财(公元十世纪)在《十色》中描述“艳情味”:“爱以欢愉为本质。一对青年相互爱悦,有可爱的地点、技艺、时间、服装和享乐等,有甜蜜的形体动作。这种令人愉快的爱构成艳情味。”
迦梨陀娑按照印度古代“艳情”的审美情味来创作,艳情的表现包含着肉欲的爱。剧中豆扇陀对沙恭达罗的赞美强烈地表现了他对沙恭达罗美丽肉体的迷恋。迦梨陀娑按照印度古代“艳情”的审美情味来创作,艳情的表现包含着肉欲的爱。剧中豆扇陀对沙恭达罗的赞美强烈地表现了他对沙恭达罗美丽肉体的迷恋。 “下唇像蓓蕾一样鲜艳,两臂像嫩枝一般柔软,魅人的青春洋溢在四肢上,像花朵一般”。 (与但丁《新生》中的贝雅特丽齐相比较。)
但不能把这种爱情简单地视为低级情欲,其中蕴含着古代印度人,尤其是崇拜湿婆的印度教徒的宗教观和人生观。他们主张在肉欲的满足中保持心灵的纯洁和精神的超越,在男女交合中体现人神合一的快乐和神圣。这种具有肉欲色彩的爱情,是印度古代人人生四大目的(正法、利益、爱欲、解脱)之一。但不能把这种爱情简单地视为低级情欲,其中蕴含着古代印度人,尤其是崇拜湿婆的印度教徒的宗教观和人生观。他们主张在肉欲的满足中保持心灵的纯洁和精神的超越,在男女交合中体现人神合一的快乐和神圣。这种具有肉欲色彩的爱情,是印度古代人人生四大目的(正法、利益、爱欲、解脱)之一。 因而,《沙恭达罗》的爱情主题具有超越现实的进步意义,也包含了印度古代文化的深层意蕴。
C、大团圆的结局。 喜——悲——喜(和美——相思——痛苦——相思——和美) 经过苦难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 地点:净修林——宫廷(污浊的人世)——仙界(修行的地方) 深层哲学意味:神人合一。净修林是人神结合的地带。 D、戏剧应表现三界的全部情况。 《优哩婆湿》:天神因陀罗派人来传达命令:神魔之间要大战一场,要求补卢罗婆娑协助天兵征伐恶魔,恩准优哩婆湿留在人间与国王白头偕老。 《沙恭达罗》:天帝因陀罗的御者摩多梨带来了天帝的命令,派国王前去消灭天神的敌人阿修罗(百头百臂),国王立即登上神车出发。
E、人物形象。(“和美中寓讽刺”) 按照印度古典戏剧理论的规定,国王的形象应具有:“思想高贵,豁达大度,克己坚毅”等品质。无疑豆扇陀也具有这方面的特点,而且他还长得英俊、健壮,“像是一只撼动山岳的象王”。他喜欢游猎,还相当和善。 豆扇陀又是一个言而无信的负心汉。
4、《沙恭达罗》的思想意义 ① 《沙恭达罗》是一篇爱情颂歌。这种爱情具有理想色彩,这表现在三个“打破”。 首先,打破了种姓等级观念。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尤其是女子不能下嫁;如果下一个等级的女子,被上一个等级的男子看中,他却有权娶她。 剧本却打破了种姓常规,描写了不同等级的男女通婚:沙恭达罗是婆罗门,国王是刹帝利,按规定沙恭达罗不能下嫁给国王。如果沙恭达罗拒绝,国王无权得到她。
其次,打破了礼法。 沙恭达罗和国王结合,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言,也没有举行任何的结婚仪式,完全按照干闼婆方式(自由恋爱)结婚的。
沙恭达罗公开表露自己对国王的爱慕之情:这个身材苗条的女郎走了没有几步,忽然就站住,说“我的脚给拘舍叶子刺伤”, 她的脸转向后面,装着去扯树皮衣,虽然她的树皮衣并没有挂在树枝上。后来,她又给国王写情诗。 沙恭达罗面临的两个危险: 〇 干婆有可能不承认女儿的婚姻; 〇 随时被豆扇陀国王抛弃。
干婆:孩子呀!你到了你丈夫家里以后—— 要服从长辈,对其他的女人要和蔼可亲! 即使丈夫虐待你,也不要发怒怀恨在心! 对底下人永远要和气,享受也要有节制, 这才算得是一个主妇,不然就是家庭祸根。
印度古代权威法典《摩奴法论》中规定了各种婚姻方式:梵天婚、诸神婚、圣仙婚、生主婚、阿修罗婚、干闼婆婚(健达缚)、罗刹婚、毗舍遮婚。印度古代权威法典《摩奴法论》中规定了各种婚姻方式:梵天婚、诸神婚、圣仙婚、生主婚、阿修罗婚、干闼婆婚(健达缚)、罗刹婚、毗舍遮婚。 梵天婚是婆罗门为女儿选择合适的丈夫。 生主婚是刹帝利为女儿选择合适的丈夫。 干闼婆婚是女儿自己选择丈夫。 阿修罗婚是用金钱购买儿媳。 罗刹婚是抢亲。
再次,打破了教规。 净修林的信男信女是不允许结婚的,如果动了结婚的念头是一桩罪过。虽然沙恭达罗一见面就对国王怀有好感,但她也想到“这是净修林里的清规所不允许的”。国王也担心沙恭达罗遵守“苦行者的誓言,继绝了爱的想头”。
豆扇陀国王 “和美中寓讽刺” 婆罗门仙人的诅咒和皇后的嫉妒,成为破坏这种婚姻的外在原因;国王的用情不专,贪新弃旧又构成它的内在原因。作品对上层统治者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豆扇陀国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进步的爱的体现者之一,理想的国君;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言而无信的负心人。
在净修林中,他和沙恭达罗邂逅相遇,爱慕沙恭达罗的美貌,认为“野花远胜家花美”。 他的随从说: “万岁爷享受过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主意”,“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
第五幕开头,在沙恭达罗即将来到豆扇陀国王的宫廷之前,作者设置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皇后在幕后唱道:第五幕开头,在沙恭达罗即将来到豆扇陀国王的宫廷之前,作者设置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插曲。皇后在幕后唱道: “蜜蜂啊!你偷吃新蜜曾吻过芒果的花苞,你愉快地呆在荷花心里,为什么把它忘掉?”国王听了说道,“哈哈!这歌声情已缠绵。” 丑角问他:“喂,朋友啊!你从她的歌声听出了什么意义呢?” 国王微笑着回答:“这个人以前被我爱过,我受到皇后恒娑婆抵的谴责。朋友摩陀弊耶!请你把我的话告诉皇后恒娑婆抵,‘我应该被你谴责’。”
沙恭达罗怀孕了,养父主动派人把她送进王宫。豆扇陀却矢口否认他和沙恭达罗的婚姻关系。送亲人当面指责他,做过了事又反悔,“醉心于权力的人们就是这样好恶无常!” 他却蛮横无理地说:“我欺骗她,又会怎样呢?” 当沙恭达罗据理力争时,他竟诬蔑她是荡妇。
5、沙恭达罗形象 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妇女诗与美的化身,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