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主讲人:王竹影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儿童少年与运动训练. 主讲人:王竹影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与运动训练 儿童少年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与运动训练. 生长 :人体随年龄增长,机体细胞增殖、增大,整体上表现为组织、器官及身体形态和重量的变化,以及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过程。 发育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分化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续发展和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成熟 :机体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的量变和质变规律;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 生长发育的波浪式规律;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主讲人:王竹影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儿童少年与运动训练 主讲人:王竹影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与运动训练 • 儿童少年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

  3.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与运动训练 • 生长:人体随年龄增长,机体细胞增殖、增大,整体上表现为组织、器官及身体形态和重量的变化,以及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过程。 • 发育: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分化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续发展和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 成熟:机体在形态、机能方面达到成人水平。

  4.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 生长发育的量变和质变规律; •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规律; • 生长发育的波浪式规律; • 身体各系统发育的不平衡规律。

  5. 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 • 营养 • 疾病 • 气候和季节 • 社会因素 • 遗传因素 • 体育锻炼 生长发育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双重作用的复杂生物学现象。

  6. 运动锻炼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 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7.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特点与体育教学训练 1、骨骼: 儿童少年软骨成分多,水分和有机物多、无机盐少,骨骼富于弹性而坚固性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 骺软骨愈合时间即骨龄可以判定骨骼发育的年龄,是目前评价生物年龄、预测身高、进行运动选材的重要指标。

  8. 根据骨骼发育特点,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 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脊柱后凸(驼背)和脊柱侧弯; • 注意身体的全面训练,避免一侧肢体负荷过大导致的脊柱变形和肢体发育的不均衡; • 力量训练时,避免负荷过大(10岁前不宜进行负重练习,可进行对抗自身体重的跑、跳练习,12-13岁可增加一些阻抗练习如拉橡皮筋、哑铃等,15岁后可进行较大重量的动力性力量练习);

  9. 注意练习场地的选择:因骨化尚未完成,易变形,脊柱生理弯曲小于成人,缓冲作用弱,故不宜在坚硬的柏油马路或水泥路上进行反复跑跳练习,以免因刺激过大导致骨化提前或引起骺软骨损伤;注意练习场地的选择:因骨化尚未完成,易变形,脊柱生理弯曲小于成人,缓冲作用弱,故不宜在坚硬的柏油马路或水泥路上进行反复跑跳练习,以免因刺激过大导致骨化提前或引起骺软骨损伤; • 注意防止“骺软骨病”的发生:篮、排球常处于半蹲位、过多的静力性练习及体操中的下腰练习等易引起腰椎、膝关节和肘关节等部位骺软骨损伤,应注意预防; • 骨骼处于生长发育卫生期,应注意钙、磷等营养素的补充。

  10. 2、关节和肌肉 • 儿童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及韧带伸展性大,关节周围肌肉细长,关节活动范围大,牢固性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 • 儿童少年肌肉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少,收缩机能差,耐力差,易疲劳; • 身体各部位肌肉发展顺序:躯干快于四肢,屈肌快于伸肌,上肢快于下肢,大肌肉先于小肌肉;

  11. 8-9岁后,肌肉发育速度加快;15岁后,小肌肉群迅速发育;15-18岁是躯干力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男子25岁、女子20岁左右力量素质达峰值;30-35岁后开始衰退;8-9岁后,肌肉发育速度加快;15岁后,小肌肉群迅速发育;15-18岁是躯干力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男子25岁、女子20岁左右力量素质达峰值;30-35岁后开始衰退; • 在生长加速期,肌肉主要呈纵向发展,长度增加快,但仍然落后于骨骼的增长,肌力较差;生长加速期过后,身高增长缓慢,肌肉横向发展,肌纤维变粗,肌力增加明显,女15-17岁,男18-19岁肌力增长最明显。

  12. 根据关节肌肉发育特点,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 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8岁前,肌肉生长慢,以徒手体操、不负重的跑跳练习为主;12-15岁,肌肉体积和力量增加较快,可采用一些较轻负荷的阻抗练习;15-18岁,肌肉体积和力量增加最快,可增加阻力及负重。 • 选择适宜的练习方式:动力性练习为主,辅以适宜的静力性练习。

  13. 根据肌力发展规律安排训练:因儿童少年肌肉发展不均衡,应注意全面身体训练、发展小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在身高生长的加速期,宜采用伸长肢体的练习,弹跳、支撑自身重量的力量练习,重负荷的力量练习要少;生长加速期之后,肌肉向横向发展,肌力增加快,可增加负荷。根据肌力发展规律安排训练:因儿童少年肌肉发展不均衡,应注意全面身体训练、发展小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在身高生长的加速期,宜采用伸长肢体的练习,弹跳、支撑自身重量的力量练习,重负荷的力量练习要少;生长加速期之后,肌肉向横向发展,肌力增加快,可增加负荷。 • 可充分发展关节的柔韧性,但也要重视发展关节的牢固性。

  14. 3、血液循环 • 儿童血量占体重的%略高于成人(占体重的7-8%); • 儿童少年的心脏重量、容积、SV、CO小于成人,但相对值却大于成人,心脏重量及功能至青春期时以达成人水平; • 儿童心脏发育不全,神经调节不完善,而新陈代谢旺盛,故心率较快,随年龄增加逐渐减慢,20岁趋于稳定;

  15. 儿童血管弹性好,口径相对成人大,外周阻力小,故血压较低;儿童血管弹性好,口径相对成人大,外周阻力小,故血压较低; • 青春期,心脏发育速度加快,血管发育落后,加上性激素分泌,引起血压升高,称青春性高血压; • 青春性高血压多见于身体发育良好,身高增长迅速的少年,表现为收缩压较高(不超过150mmhg),并有起伏,舒张压正常; • 青春性高血压始发年龄为11-12岁,以后逐渐增加,高峰年龄在15-16岁,以后逐渐减少。 • 儿童少年交感神经调节占优势,心肌发育不完善,运动时主要靠加快HR来增加CO。

  16. 以100米/分速度步行时的心率比较 8岁 170次/分 10岁 164次/分 14岁 160次/分 18岁 150次/分 成人 134-146次/分

  17. 根据循环系统发育特点,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其循环系统的绝对值差,但相对值好,能承受一定的大负荷训练,对逐步加大运动负荷有较大的机能潜力;但心脏发育不成熟,负荷要适宜,对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运动(60米、100米、200米)、各种游戏、徒手操及哑铃等力量练习较适应,而长时间紧张性运动、大重量的力量练习及大强度的耐力练习不宜多做;练习时强度可以大一些,但密度不能大;同龄儿少,个子高的,心脏的负担相对大;性成熟晚的,其心脏的发育也晚

  18. 不宜做过多的“憋气”和倒立、下腰等练习:不利于血液回心,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不宜做过多的“憋气”和倒立、下腰等练习:不利于血液回心,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 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是个别少年青春期正常的生理现象,会自行消失。若无明显不适感,可正常参加运动,但强度和密度要降低;对有头晕、头痛等不良感觉的人,应减少运动负荷并加强医务监督; • 可通过中小强度的耐力练习(长距离的越野跑)促进循环系统功能的提高(青春期最佳锻炼法)。

  19. 4、呼吸系统 • 儿童少年胸廓狭小、呼吸肌力弱,故呼吸表浅、频率快,肺活量绝对值小,但相对值较大; • 运动时,儿童少年主要靠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肺通气量。

  20. 根据呼吸系统发育特点,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 培养学生用鼻呼吸的习惯:鼻腔内有黏膜、血管、黏液、鼻毛等,能对吸入的空气加温、加湿、过滤; • 注意呼吸与运动的配合,掌握呼吸节奏; • 有意识地增加呼吸深度,有效提高肺泡通气量。

  21. 5、神经系统 • 虽然神经系统的发育最早最快,但儿童少年NS功能上尚不成熟,表现为神经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兴奋和抑制过程容易扩散,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做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多余动作、建立CR快消退也快; • 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善于模仿;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 • 青春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出现动作不协调,尤其是少女

  22. 根据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体育教学中应注意: •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化,可穿插游戏、竞赛,避免单调; • 注意安排短暂休息,使学生情绪饱满,不疲劳; • 多采用直观教学方法,采用简单易懂、生动、口诀式语言进行讲解; • 青春期神经系统稳定性降低,少女动作不协调,应注意分班教学、区别对待。

  23.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 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增长阶段(快、慢)和稳定阶段(停滞期); •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24. 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 力量:力量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逐年提高,文献不太统一;女孩10-13岁增长快,20岁达峰值,男孩11-13岁增长快,25岁达峰值; • 爆发力:男女均在7-13岁快速增长,13岁后男孩增长速度大于女孩,性别差异增大;爆发力较绝对力量发展早而快; • 反应速度:6-12岁反应速度大幅提高,12岁达第一次峰值,青春期略降,20岁左右达第二次高峰; • 动作速度(步频):7岁起自然增长,13岁后下降,7-13岁是发展步频的敏感期; • 位移速度:7-13岁是提高跑速的关键时期,尤其是10-13岁; • 耐力:男10女9岁,耐力首次大幅提高,男13女12岁,再次出现较大幅度提高,青春期,耐力增长明显变慢

  25. 儿童少年运动训练的生理监控 • HR在运动监控中的运用:由于HR与运动强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因此,在运动实践中常用HR来判定运动负荷强度的大小。

  26. HR测量方法 • 指触法:手腕桡动脉、颈总动脉、颞浅动脉; • 心音听诊法; • 遥测心率。

  27. HR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 运动后即刻所测脉搏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大强度——心率180次/分以上; 中等强度——心率150次/分以上; 小强度——144次/分以下。 运动后5-10分钟脉搏恢复情况与运动负荷的对应关系: 小负荷——已经恢复到运动前脉搏; 中等负荷——较运动前快2-5次/10秒; 大负荷——较运动前快6-9次/10秒。

  28. 体育课、业余训练、健身锻炼的负荷安排 学校体育课运动强度定为120-140次/分。 理论依据:心搏峰理论(成人110-130次/分,少儿100-120次/分)和最佳心率范围理论(120-180次/分)。

  29. 学校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学校业余训练应体现超负荷原则,使机体产生阶级的应激,深刻的疲劳及较大的适应,其依据有:超量恢复规律和强度法则。 业余训练的负荷阈主要依据最佳心率范围理论,应使学生的心率在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最佳心率范围。

  30. 以下练习后的心率可供参考: 400米跑后,200次/分; 800,1500米跑后,220次/分; 长距离跑后,180-200次/分; 超长跑后,140次/分; 短跑100、200米后,140-160次/分; 非周期性练习后(田赛、体操、武术等),处于 最佳心率范围。

  31. 健身锻炼的负荷阈: HR=170-年龄; 动员60%心率贮备; 处于65%-85% 最大心率这一靶心率范围。

  32. 决定训练负荷大小的因素 运动员能够承受和应该承受多大负荷,取决于许多主客观因素,最重要的有三个: • 运动员实际承受能力(实际可能):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前次负荷的恢复情况等。

  33. 运动项目需要:短跑、中跑-大强度,超长跑-中等强度,体操高难度-中等强度,射击-心理负荷---------运动项目需要:短跑、中跑-大强度,超长跑-中等强度,体操高难度-中等强度,射击-心理负荷--------- • 训练周期: 准备期-竞技状态形成阶段:负荷量较大,强度小; 比赛期-竞技状态保持阶段:负荷量小,强度大; 休整期——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负荷量与强度均减小。

  34. 运动性疲劳的判定 • 生物学判定 HR:运动后即刻心率,运动后5-10分钟心率,次日晨脉(通常稳定,若增加5次/分,表运动量过大,应减量;若增加12次/分以上应停止训练;若晨脉长期升高,应待其恢复后再练)

  35. BP:次日晨BP增加20% 以上,或收缩压超过140,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表示机体未能恢复。 握力:每日晨测量最大握力(反映中枢神经兴奋性),通常在1-2公斤范围内变动,若明显降低,表示机体未能恢复。 神经系统功能:反应时延长、血压体位反射恢复期延长。 感觉机能: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

  36. 心理学判定:主观用力感觉等级表(RPE) 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心血管等各方面的刺激均会传递至大脑,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 瑞典生理学家BORG将运动时人体的自我感觉分成6-20等级,其中11-16级的RPE值×10大致等于当时的心率。 RPE与HR的相关系数为0.86,与吸氧量的相关系数为0.93,与通气量的相关系数为0.95,因此,是反映负荷强度的有效指标。

  37. 教育学判定: 观察了解运动员训练中的表情吃力与否,训练欲望是否强烈,客观训练指标完成情况,以及运动员的体重、精神状态等。 运动员也应进行自我判定,包括食欲、睡眠、自我感觉等,帮助教练员了解负荷的大小。

  38.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 活动性手段:积极性休息,整理活动,伸展性牵拉练习; • 营养性手段: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 睡眠:睡眠对机体功能恢复非常重要,作息制度保障; • 心理学手段:暗示性睡眠、肌肉放松、心理调整训练、休闲娱乐等。

  39. The END! Thank you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