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likes | 1.06k Views
大学精神 与北大风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2009.11.12. 讲 授 大 纲. 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北大的历史,北大的精神 北大的师资,北大的传统 北大的人文底蕴 , 一塔湖图新解 北大的使命 --- 创世界一流. 现代大学的产生、转型、发展. 1000 年间有三个阶段 不在大楼在大师,理念精神至关重要 世界文明的火炬,国家的综合实力 与大学教育密切相关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划分 21 世纪中国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要看是否有一批世界水平大学,目前尚有差距。. 1. 现代大学的源头.
E N D
大学精神与北大风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肖东发 2009.11.12
讲 授 大 纲 • 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 北大的历史,北大的精神 • 北大的师资,北大的传统 • 北大的人文底蕴,一塔湖图新解 • 北大的使命---创世界一流
现代大学的产生、转型、发展 • 1000年间有三个阶段 • 不在大楼在大师,理念精神至关重要 • 世界文明的火炬,国家的综合实力 与大学教育密切相关 •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划分 • 21世纪中国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要看是否有一批世界水平大学,目前尚有差距。
1. 现代大学的源头 • 西方公认“欧洲最古老的学府”是中世纪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1987年11月14日隆重举行第900个学年度的开学典礼。 • 但丁、哥白尼、伽伐尼、马可尼出自此校 • 不断向传统与旧势力挑战,重哲学、方法论、逻辑学、注释学、法学、医学、天文学研究,与神学对抗,走在时代前列。 • 现在2500教授,2000研究人员,62000学生超大型综合大学,排在全世界20名左右。
12世纪初的欧洲大学 • 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 • 大学是一个提供优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不是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和培养技能的地方,大学生的教养比学识更重要。 • 英国大学重视人文主义理想和传统,长期排斥技术训练教育,对开办专业学院不感兴趣,后来才逐渐扭转,1991年废除双重制实现并轨,2000年牛津才创建沙依德商学院。
2. 发展知识的“研究中心” • 19世纪德国洪堡首先提出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观念,他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的从事创造性的学问,大学的功能重要的是发展知识,而不在于传授知识。 • 1810年建立柏林洪堡大学宣称“现代大学之母” • 其理念是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德国柏林的办学模式为各国所效仿,德国大学因此曾为世界学术研究中心。 • 蔡元培留德多年,继承了这一思想和做法。
3. “威斯康星思想” • 20世纪美国大学提出大学要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由威斯康星大学进行改革,把教学科研同直接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 该模式倡导大学教师要走出校门,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成为向社会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这种办学理念,当时就有反对意见,就连哈佛商学院的建立也受到一些人批评。 • 现在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
现代大学精神 •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 融入社会的服务精神, • 超越功利的独立精神。
大学的三大使命 •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其核心是培养人才. • 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 大学比其他地方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 “精神成人” 重于“专业成才”
现代大学要确立的精神 • 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精神 • 学术自由与服务社会统一的精神 • 追求卓越 不断创新的精神 开放与包容的胸怀,教师和学生不限于本国 • 普遍主义在全球化时代更为重要。大国崛起必须要有大学的智力支持,包括新的理念、知识、信息、人才源源不断的提供。
《精神的魅力》开篇云: • “这真是一块圣地。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民主与科学,已成为这块圣地的不朽的魂灵。”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 • 1912年,严复被袁世凯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也改称为大学校长,兼任文科学长。 • 他提议,“为今之际,除校长一人准月支六十元,以示服从命令外,其余职教各员,在事一日,应准照额全支。”
教育部即以经费困难、程度不高和办理不善为由,提出要停办北京大学。严复又一次上书申述《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的理由。教育部即以经费困难、程度不高和办理不善为由,提出要停办北京大学。严复又一次上书申述《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的理由。
北 大 百 年 史 • 她诞生在变法图强的呐喊声中,与国家一起痛苦挣扎、拼搏抗争、奔波流亡、迎接解放、欢庆新生、曲折徘徊、反思觉醒、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崛起奋进。 • 她的命运紧紧地和祖国连在一起,深深地介入其中,并在许多关键环节影响着这一历史进程。
蔡 元 培 老 校 长的 贡 献 •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赞誉蔡元培先生:“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
逆流而上,改造北大 • 1916年,袁世凯病死,黎元洪当了总统,许多社会名人推荐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的朋友对于此事执两种不同意见。蔡元培曾说:“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但也有少数的说,既然知道他腐败,更应进去整顿,就算失败了,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我到底服从后说,进北京。” • 蔡元培勇于逆流而上的倔强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他于12月22日第七次来到北京。
“欲使国家振兴舍教育无他” •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来到北大 “知难而进的大勇之举”。“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中华新报》1917.1.1) • 他在《整顿北京大学经过》一文中认定“欲使国家振兴舍教育无他”。随即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坚决辞退不称职的教员,充实教师阵容,广纳进步学者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改 造 旧 北 大 • 学生中带听差、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没有读书习惯。 • 1917年1月9日开学演讲 强调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 教员中有不少旧官僚,不学无术,思想保守。 • 1917年1月11日聘任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 1917年3月起,辞退外籍教员克德来、燕瑞博、牛兰德、斯华鲁、伦特、纽伦等,顶住诉讼威胁和外交公使压力,泰然处之。
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革 •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发展。 • 蔡元培组建 进德会:甲等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等加不做官吏,不做议员;再不饮酒、不吃肉、不吸烟为丙等。教师70多,职员90,学生300多加入进德会,占师生总数1/3。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有学识出众、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员,因此蔡元培诚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进步人士进校任教,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有学识出众、热心教育事业的教员,因此蔡元培诚邀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进步人士进校任教, • 根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聘请或留用各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如李四光、朱家骅、马寅初。 • 他还实行“教授治校”,鼓励开展学术研究,提出“学为基本、术为枝干”的主张。由于蔡元培的大力革新,一扫旧日积弊,使北大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什么研究学术 • 北京大学毕业并不等于科举时代的进士;学术并不是做官向上爬的梯子 • 学术就是学术。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学生们逐渐知道,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的人,都是这样的一些人。 • “做学问成功以后,他们的成果对于国家、人民和人类都大有好处。”
梁漱溟《值得感念的岁月》 • 兼容并包 我这个根本未曾入过大学之门的人,得以走上大学讲台,就我个人说,只不过因为我钻研了一个冷门——佛学,而从根本上说,则是由于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主张,是由于蔡先生对后学的关心与爱护。而在进入北大之后,我从蔡先生和诸同事、同学所获益处,直接间接,有形无形,说之不尽,于是得以经过自学钻研,在学识上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开始走向成熟。
文革中的梁漱溟 • 梁漱溟公开表示:“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 • 他说:说林彪有什么路线,那是抬高了他。我不认为林彪是受害于孔子! • 他说:我不能说屈心的话,不能像林彪那样,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我堂堂正正是个人,但林彪身败名裂,不够做人的资格! • 会议主持人命令梁漱溟交待被批判的感想,梁漱溟傲然答道: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史学系教授 图书馆主任 共产党创始人 李大钊先生
中国共产党的摇篮 • 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第一个支部是在北大建立的,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5位曾在北大学习或任过职的。 • 可以说在中国近现代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像北京大学那样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艰苦成长 多灾多难 •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师生辗转南下,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 1938年4月,又由长沙迁到昆明,将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教育史上的奇迹 • “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 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 1942年以前,昆明常有空袭,跑警报是家常便饭,是每天必修之课。师生们躲警报跑到郊外,在乱坟堆中照常上课。据联大李希文校友(现任云南大学外语系教授)记忆,冯友兰先生曾站在炸弹坑里上课。并不是没有别的教室,而是炸弹坑激励着教与学,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上昭日月。 • 而在学校里,轰炸也好,贫困也好,教只管教,学只管学。那种艰难,那种奋发,刻骨铭心,永不能忘!
1949年2月北京大学获得了新生 • 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光荣传统,北大将校庆日由过去的每年12月17日改为每年的5月4日。 • 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校名并曾三次写信鼓励师生确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周恩来总理曾先后6次亲临北大视察或做报告。 • 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解放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 北京大学的医、工、农学院以及其他部分学科或分出去单独成立高等学校,或并入了其他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学的有关系科并入了北京大学。 • 北大的校址也从城里 沙滩等地迁移到了位于北京西北郊著名园林风景区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即“燕园”。
燕园景观及其人文底蕴 • 从三山五园 谈起:香山、玉泉山、万寿山;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 • 九大古园林构成北大校园的基本格局: 畅春园、勺园、淑春园、蔚秀园、鸣鹤园、朗润园、承泽园、镜春园、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