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47 Views
第五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5.1 概 述 §5.2 平面控制测量 §5.3 高程控制测量. 第五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5.1 概 述. 一、控制测量 (control survey) 的意义和方法 1 、意义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 平面控制网 (horizontal control network) 和高程控制网 (vertical control network) 。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 、有关名词.
E N D
第五章:小区域控制测量 • §5.1 概 述 • §5.2 平面控制测量 • §5.3 高程控制测量
第五章:小区域控制测量§5.1 概 述 一、控制测量(control survey)的意义和方法 1、意义 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horizontal control network)和高程控制网(vertical control network)。 控制误差的积累。 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
2、有关名词 小地区(小区域)(block, region):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 控制点(control point) :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 控制网(control network):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 控制测量(control survey):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3、控制测量方法 按内容分: 平面控制测量:测定各平面控制点的坐标X、Y。 高程控制测量:测定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H。 按精度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三级 按方法分:天文测量、常规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定位测量 按区域分:国家控制测量、城市控制测量、小区域工程控制测量
二、国家控制网的概念 • 1.平面:国家平面控制网由一、二、三、四等三角网(triangulation network)组成。 • 2.高程:国家高程控制网是由一、二、三、四等水准网(leveling network)组成。 国家控制网的特点:高级点逐级控制低级点。
图形1: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 一等三角网 二等三角网
3.小地区(15km2以内)控制测量 • 小地区平面控制: 国家城市控制点——首级控制——图根控制。 • 小地区高程控制: 国家或城市水准点——三、四等水准——图根点高程。
§5.2 平面控制 测量 一、经纬仪导线测量 1.导线的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traverse point)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2.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带状地区 (如:公路、铁路和水利) 、隐蔽地区、城建区、地下工程等控制点的测量。
3、导线布设形式 1)闭合导线(closed traverse) 多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 2)附合导线(connecting traverse) 多用于带状地区及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 3)支导线(open traverse) 支导线的点数不宜超过2个,仅作补点使用。 还有导线网,其多用于测区情况较复杂地区。
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 支导线 单结点导线(导线网) 图形:导线的布设形式
4、导线测量外业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2)测水平角——转折角(左角、右角)、连接角 3)量水平边长 4)起始方位角的测定 5)导线测量记录
附合导线外业: 已知数据:AB,XB,YB;CD,XC,YC。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 CD D C C 3 D4C 4 3 D34 1 4 B D23 2 1 DB1 (XC,YC) D12 B 2 AB (XB,YB) A 附合导线图 观测数据:连接角B、C; 导线转折角1, 2, 3 ,4; 导线各边长DB1,D12,……,D4C。
5.导线的内业计算——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一)几个基本公式 1、坐标方位角(grid bearing)的推算 或: 注意:若计算出的方位角>360°,则减去360°; 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例题:方位角的推算 2 2 30 130 已知:α12=300,各观测角β如图,求各边坐标方位角α23、α34、α45、α51。 12 3 3 1 1 95 65 122 128 5 解:α23= α12-β2±1800=800 α34= α23-β3±1800=1950 α45=2470 α51=3050 α12=300(检查) 4 5 4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2)计算限差: (二)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angle closing error)的计算与调整。 (1)计算角度闭合差: =测-理 = 测-(n-2)180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4)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3)若在限差内,则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或 • 注意:若计算出的方位角>360°,则减去360°;若为负值,则加上360°。
X B AB DAB A 0 y XAB =DAB cos AB YAB =DAB sin AB YAB XAB 4、坐标增量的计算 由A、B两点边长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计算坐标增量。见图有: 其中,ΔXAB=XB-XA ΔYAB=YB-YA
5、坐标增量闭合差(closing error in coordination increment)计算与调整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 导线全长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relative length closing error of traverse):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K<1/2000(图根级),则将fx、fy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1 1 100.09 115.10 970300 A1 484318 2 A 2 A 1051706 1122224 XA=536.27m YA=328.74m 67.85 1233006 108.32 1014624 4 3 4 94.38 3 6、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点号 边 长 D (米) 转折角 (右) 改正后 转折角 坐 标 增量(米) X Y 方向角 坐标(米) X Y 改 正 后 增量(米) X Y 点号 A A -2 536.27 +2 328.74 48 43 18 115.10 +86.52 +86.50 +75.93 +75.91 +12 1 1 415.26 612.18 97 03 12 97 03 00 +2 -2 100.09 131 40 06 +12 +74.79 +74.77 -66.54 -66.56 2 2 105 17 18 490.05 545.62 105 17 06 -2 +2 108.32 206 22 48 -97.04 -97.06 -48.11 -48.13 +12 3 3 101 46 36 441.94 448.56 -2 +1 101 46 24 94.38 284 36 12 +23.80 +23.78 -91.33 -91.32 +12 4 4 123 30 18 350.62 472.34 123 30 06 +1 -1 67.58 341 05 54 -21.89 -21.88 +63.94 +63.93 +12 A A 112 22 36 536.27 328.74 112 22 24 48 43 18 1 0 0 +0.09 485.47 -0.08 539 59 00 540 00 00 理=5400000 1 1 = 测理=60 K == < D 4000 2000 容=405 =89 例题: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y =0.08 x = +0.09
(1)计算方位角闭合差: (三)附合导线平差计算 说明:与闭合导线基本相同,以下是两者的不同点: 1、角度闭合差的分配与调整 • 方法1: (2)满足精度要求,若观测角为左角,则将fα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若观测角为右角,则将fα同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左角: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右角: 方法2(*):(1)计算角度闭合差: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2)满足精度要求,将fβ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D 41600 CD XC=1845.69 C YC=1039.98 C 1803248 147.44 4 8 94.18 2045430 7 3 208.53 6 1811300 5 164.10 2 1934400 1 124.08 1782230 B B 431712 AB 1801336 XB=1230.88 A YB= 673.45 例题:附合导线的计算 (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3)各边方向角的推算 (4)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5)推算各点坐标。
点号 边 长 D (米) 转折角 (右) 改正后 转折角 坐 标 增量(米) X Y 方位角 坐标(米) X Y 改 正 后 增量(米) X Y 点号 A 43 17 12 +8 B B 673.45 1230.88 180 13 44 180 13 36 -2 +2 124.08 43 03 28 +90.64 +84.73 +8 +84.71 +90.66 5 5 1321.52 758.18 178 22 38 178 22 30 -2 +3 164.10 44 40 50 +115.42 +116.66 +116.68 +8 +115.39 6 6 1438.18 873.60 193 44 08 193 44 00 -2 +3 208.53 +178.83 30 56 42 +107.26 +178.85 +107.23 +8 7 7 980.86 1617.01 181 13 08 181 13 00 -1 +2 94.18 29 43 34 +81.78 +46.72 +8 +46.70 +81.79 8 8 1027.58 1698.79 204 54 38 204 54 30 +2 -2 147.44 +12.40 +146.90 4 48 56 +12.38 +146.92 +8 C C 180 32 56 1845.69 1039.98 180 32 48 4 16 00 D -9 +12 +614.81 +366.53 738.33 1119 00 24 +366.53 +366.41 +614.81 +614.90 理=11190112 1 1 = 测理=48 K == < D 4900 2000 容=406 =98 图表: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1119 01 12 y =-0.12 x = +0.09 ² ² =x+ y =0.150
二、经纬仪测角交会法 • 1、 前方交会法 • 前方交会是采用经纬仪在已知点A、B上分别向新点P观测水平角α和β,从而可以计算P点的坐标。
(1) 前方交会法的计算步骤 • 根据A、B两点坐标,反算AB边的边长 lAB和方位角αAB
X B AB lAB A 0 y YAB XAB 坐标反算公式 由A、B两点坐标来计算αAB、lAB
αAB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计算增量: • 计算RAB:
计算r角:r=180°-(α+β) • 计算AP、BP的方位角和边长
分别由A、B两点推算P点坐标 • 以上所求得的两组坐标值应相等,但在计算过程中由于数字凑整关系,可能相差2-3 mm,则可取平均值作为P点的坐标值。
2、 侧方交会法 • 此法实质上与前方交会法相同,也是利用两个高级控制点测定另一未知点的坐标。如图,A、B为已知点,P为未知点。为此,可在已知点A和未知点P上安置仪器,观测水平角∠A和∠P。利用∠A、∠P和已知点A、B的坐标,便可推算P点的坐标。
3、 后方交会法 • 如图,设A、B、C、D为已知点,P为未知点。为了测定P点的坐标,将仪器安置在P点,测出γ1、 γ2 、 γ3 角,利用γ1、 γ2 、 γ3 角值及A、B、C、D四个已知点的坐标,就可算出P点的坐标。
根据坐标反算公式计算AB、BC、CD的坐标方位角及边长。根据坐标反算公式计算AB、BC、CD的坐标方位角及边长。 • 计算αi和βi 。 令 则有
讲题 实习:闭合导线外业测量 • 实习目的:使学生掌握闭合导线外业(测角、量边)的观测方法。 • 仪器设备:每组J2光学经纬仪1台、测钎2个、钢尺1把、记录板1个。 • 实习任务:每组完成一闭合导线的测角、量边的观测任务。 • 说明:测导线转折角用测回法,量边用钢尺。
表一:三、四等水准测量测站技术要求 视线长度 (m) 红、黑面 读 数 差 (mm) 前、后视 距离差 (m) 前、后视 距离累积差 (m) 红、黑面 高差之差 (mm) 等 级 三 等≤65 ≤3 ≤ 6 ≤2 ≤3 四 等≤80 ≤5 ≤10 ≤3 ≤5 §5.3 高程控制测量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surveying) (一)适用:平坦地区的高程控制测量。 (二)精度技术要求:
表二: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公里高 附合路 水准仪 往返测高 附合路线或 差中误差 线长度 级别 差不符值 环线闭合差 (mm) (km) (mm) (mm) 三等 6 45 S1或S3 12R ±12L或4n 四等 10 15 S1或S3 20R ±20L或6n 注:R为测段的长度;L为附合路线的长度,均以km为单位。
后视尺 前视尺 (三)作业方法 1、每站观测程序(见图) (1)顺序:“后前前后(黑黑红红)”;一般一对尺子交替使用。 (2)读数:黑面“三丝法”(上、下、中丝)读数,红面仅读中丝。 后视(黑面)上丝读数,下丝读数,中丝读数 前视(黑面)上丝读数,下丝读数,中丝读数 前视(红面)中丝读数 后视(红面)中丝读数
2、计算与记录格式(见表) (1)视距=100×|上丝-下丝| (2)前后视距差di =后视距-前视距 di要求: Ⅲ等≤±3m, Ⅳ等≤±5m
(3)视距差累积值∑di=前站的视距差累积值∑di-1 +本站的前后视距差di ∑di要求: Ⅲ等≤±6m, Ⅳ等≤±10m (4)黑红面读数差=黑面中丝+K-红面中丝。(K= 4787mm或4687mm) 要求: Ⅲ等≤±2mm, Ⅳ等≤±3mm (5)黑面高差h黑=黑面后视中丝-黑面前视中丝
(6)红面高差h红=红面后视中丝-红面前视中丝(6)红面高差h红=红面后视中丝-红面前视中丝 (7)黑红面高差之差=h黑-(h红±0.100m) 要求: Ⅲ等≤±3mm, Ⅳ等≤±5mm (8)高差中数= [h黑+(h红±0.100m)]/2 (9)水准路线总长L=∑后视距+∑前视距
二、三角高程测量(trigonometric leveling) (一)适用于:地形起伏大的地区进行高程控制。实践证明,电磁波三角高程的精度可以达到四等水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