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539 Views
从两则教学案例 谈新教材理念的实施. 重庆 95 中 刘颖. 一 · 浮力的教学设计. 1 引入. 2 感受浮力:学生举例,回忆生活情景. 简单总结的基础上,类比前面的学习过程,制定学习目标. 我想知道的:沉在水底的物体和正在下沉的 物体是否受浮力 ? 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它的定义。. 带着目的进行实验:. 浮力是:. 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E N D
从两则教学案例 谈新教材理念的实施 重庆95中 刘颖
一·浮力的教学设计 1 引入
2 感受浮力:学生举例,回忆生活情景 简单总结的基础上,类比前面的学习过程,制定学习目标 我想知道的:沉在水底的物体和正在下沉的 物体是否受浮力? 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它的定义。 带着目的进行实验:
浮力是: 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施力物 方向 受力物 3 在实验中继续感受,并提升为理论 器材:学生捡的大矿泉水瓶剪去一半做烧杯, 水,小袋盐,小木块,小石块,牙膏皮,土豆,小段铁丝,细线,弹簧测力计)
F拉 F浮 G 石块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F拉+F浮=G 浮力的大小:F浮=G-F拉 (称重法)
4 巩固练习:测桌子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再次激趣: 我很想知道片中轮船受到的浮力, 谁能帮我测一下吗?
5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可能和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浸入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浸入的深度等有关。 集体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和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其余的猜想
有关 与液体有关的物理量 与物体有关的物理量 无关 为什么要用排开水的体积来代替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和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 物体浸没的深度等无关 能不能换一种说法, 让阐述变得更简单? 排开液体的体积
6 分析,论证,交流,得出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和浸没的 深度等无关 辨析:V物与V排,“浸入”与“浸没”的关系
7 小结: 浮力是: 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浮力的大小:F浮=G-F拉(称重法)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F浮与ρ液和V排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次课探讨。
8 作业: 1 让牙膏皮浮起来; 2 让水气球沉下去,浮上来。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 的知识,评讲布置的课后作业 。
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 浮力增大 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 ? F浮ρ液,V排 猜想:二者相乘ρ液×V排=m排液 ? F浮=m排液 ? F浮=G排液 1 实验演示:石块慢慢浸入水中, 会发生哪些变化?
2 设计实验,讨论需要那些器材 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水,烧杯,小桶,石块(木块,水气球)
3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F浮=G排 G排=ρ液gV排
4 应用练习: 现在大家可以帮我算一算轮船在河水中受到的浮力吗? 学生:河水的密度取水的密度, 轮船在水中的体积不知道。 讲解“吃水线” 若该船的横截面积平均为5000㎡,吃水深度为8m,则这艘轮船在河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一·浮力的教学设计 二 浮力的教学设计的理念 1 引入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丰富的知识,有趣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才是力量.
2 感受浮力:学生举例,回忆生活情景 (二)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简单总结的基础上,类比前面的学习过程,制定学习目标 想要知道浮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施力物和受力物。 给它下个定义。 从学生的经验中捕捉“已知”, 捕捉“未知”,捕捉“差错”. 陶行知:接知如接枝 带着目的进行实验:
3 在实验中继续感受,并提升为理论 实验器材尽量选择生活中易于 寻找的物体,拉近物理与生活 的距离,让学生感觉物理不是高 高在上的,科学探索并不神秘, 它就在学生的生活中。 器材:学生捡的大矿泉水瓶剪去一半做烧杯, 水,小袋盐,小木块,小石块,牙膏皮,土豆,小段铁丝,细线,弹簧测力计) 浮力是: 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竖直向上的托力 施力物 受力物 方向 浮力的大小:F浮=G-F拉 (称重法)
4 巩固练习:测桌子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在玩中学,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有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时保持兴趣, 巩固练习时提高兴趣。 再次激趣: 我很想知道片中轮船受到的浮力, 谁能帮我测一下吗? 学生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好玩,学到东西
5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在活动中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猜想:可能和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排出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浸入的深度等有关。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同学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 集体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和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其余的猜想
1N 作用点不同,方向不同,却产生了相同的效果,说明不同的作用点和方向共同决定了一个相同的因素,这个因素是什么呢? 平衡左边2N的钩码 1N 2N
2N 1N 2N 平衡右边1N的钩码
(四) 对教材的处理: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 开发者。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 原则。 (一)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处理 (二)对“液体压强”的处理
潜水员在深浅不同的水域,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潜水员在深浅不同的水域,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 可潜至25m 可潜至11000m 可潜至500m深处
1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2 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并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怎样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引导设计压强计: 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猜想:可能和液体的深度,密度,方向,液体 的质量,容器的形状,底面积等有关。 集体探究:容器形状,液体质量,底面积, 分组探究:液体密度,深度,方向 课后探究:其余的猜想 演示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展示出来:橡皮管扭再一起,导致没有高度差;如何改变橡皮膜的方向,如何保证深度相同,对深度的理解等(起一个示范和集体纠错的作用)
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 方向的关系。 收集数据,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 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利用F浮与ρ液和V排的关系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猜想P与ρ液与h的关系。
h ρ h1 h ρ ρ s s h ρ 讲桌上的圆柱形容器,装有密度为ρ,深度为h的液体,已知容器的底面积为S,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P=F/S=ρSh.g/S=ρgh
(五)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所有的 问体都需要探究,也没有必要在一 个探究课题中七要素都要出现。 陈述性的知识和程序性的知识 没有必要探究。 要进行探究。 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推倒重建, 而是传统教育的理性发展。
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电功的实验装置设计教学 光能 热能 电能 机械能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那些因素有关 ? 猜想:电流做功的多少与U,I,R,t有关
V1 V2 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出实验电路 光能 热能 电能 机械能 R1 R2
(六)课程资源的自我建设 1 充分利用多媒体 推荐网址: “初中物理在线”www.czwlzx.com, “初中物理”www.pep.com.cn/czwl/ “新课程网校” www.xkcwx.com “免费课件吧”www.qirr.cn 2 因陋就简创造实验条件 3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七)作业形式多样化 1 调查报告 2 小论文 3 小制作
阅读后找出其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阅读后找出其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叮铃铃……”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6点30分。 我走到阳台上,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初秋的早晨空气 特别清新,阳台上的石榴正压弯了枝头。用力拉了几 下拉力器,OH,Good我已经可以拉开四根弹簧了! 一高兴,随手一记直拳打向沙袋,不好,说时迟那时快, 沙袋直奔我的鼻子而来,好痛啊……。背着书包飞奔 下楼,眼看就要撞着邻家的王老伯,赶紧用力拉住扶手 来了个急刹车。“这孩子……”。我做了个鬼脸,溜下楼来。 鸟儿在树枝上飞来飞去觅食它的早餐,只见鸟儿飞处, 树枝摇曳,落叶缤纷……。” 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赋予我们形式多样的习题形式和教学方式.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赋予我们形式多样的习题形式和教学方式. (1)、观察和调查题 P43—2 P56—3 P57—4 P70—1 P96—活动1
(2)、科学作文和探究报告题 P67—2 P74—2 P90—4 P95
(3)、制作和操作题 P19—3 P21—活动1 P22—长度的估测 P23—时间的测量 P24—1、2、3 P85—3 P95—1 P96—3 P119—2、3、4、5 P127—3 P132—2
来自学生的调查: 2000年 喜欢物理的学生 :占21%;不讨厌,也不喜欢的: 占35%;讨厌物理的学生:占44%;从以上看出,79%的学生不喜欢物理课程。他们提出不喜欢的理由如下:1每堂课老师都要讲到底,经常拖堂,上厕所都没有时间。2课本上的许多实验老师都不让我们做,也不演示,即使做实验,每个小组有8-10人,很多同学都只好旁观。3老师说,学物理就是要多做习题,老师还让我们买各种练习册,否则就考不上高中。我们不愿做解题的机器。4老师课堂上讲的物理都是公式和题目,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2006年 几乎100%喜欢物理 他们喜欢的理由如下:(1)物理几乎节节课有实验,很有趣。(2)物理好学,不用做大量的习题我们的成绩也很好。(3)物理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学到了不少技能。(4)物理很有用,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5)物理老师很幽默,很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