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59 Views
硕士毕业答辩. 离岸服务承包与分包协同控制研究. 研究生姓名:王菡 专业:系统分析与集成 指导老师:韩瑞珠教授. 目 录.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3. 多 Agent 离岸服务承包联盟 4. 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联盟协同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E N D
硕士毕业答辩 离岸服务承包与分包协同控制研究 研究生姓名:王菡 专业:系统分析与集成 指导老师:韩瑞珠教授
目 录 1.选题背景和意义 2.相关理论与方法 3.多Agent离岸服务承包联盟 4.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联盟协同分析 5.总结与展望
1.选题背景和意义 • 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向新型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2008年上半年,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完成4.5亿美元,同比增长68.3%(数据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服务外包简报第13期),虽然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市场增长速度快,政府关注和支持度高,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扩大,然后2007年底,印度控制市场70%的份额,而中国只占3%-5%。总的来说,中国离岸服务承包市场,存在着企业规模效,经验不足,接订单和处理订单能力有限等原因, 包括(1)人才资源结构不够合理;(2)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3)市场不够规范。
1.选题背景和意义 • 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优势 : • (1)承接能力 • 中国的服务承接业务从起步到发展,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成熟性,市场份额都与印度有较大差距。承接能力的不足,是服务发包商担忧之一,担心绩效平平甚至低劣的外包业务不仅不能为企业降低成本,还可能对企业经营造成阻碍。 • 为了降低服务发包商对自身承接能力的怀疑,在争取承接服务时,服务承包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大量材料来向发包方证明自己的资质能力。动态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构建,可以针对客户的喜好,迅速构建符合其要求的联盟,承担服务业务。在承接能力上,可以使服务发包商放心。
1.选题背景和意义 • (2)安全性 • 服务发包商对于特殊的运营环节,例如原材料构成、生产工艺等,非常敏感,对原材料供应、生产流程、技术工艺、销售网络等运营要素保持一定的隐蔽性,但是业务流程外包,不可避免地要向服务承包商公开一些信息,这对发包企业来说,是一个困难的决定,担忧服务承包商对运营情报外泄,造成核心竞争力的损失。 • 安全性问题是外包业务的致命缺陷,也是服务发包商在决定外包业务时,最为担忧的一点。事实上,即使通过构建离岸服务承包联盟,也不能完全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如果要解决安全型问题,必须在加强联盟内部的保密意识和安全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
1.选题背景和意义 • (3)控制力(控制力不足、控制力过强) • 承包企业间的合作,联盟的综合实力增强,对服务业务的处理能力,供应链风险的管理能力都得到增强,服务发包商无需担忧承包商的控制力不足。 • 松散的联盟结构 ,发包商的技术分散到联盟中不同的企业,企业间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如果要联合起来,成为发包商的竞争对手,需要先合并成一个经济实体,这为赶超发包商增加了难度,拖慢了进程。即使真的发生,在延迟的这段时间,发包商也应该研发了新的技术,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战略联盟 2.2 协同理论 2.3 多Agent协同技术 2.4 多Agent协同理论的构建方法
3.离岸服务承包联盟 • 3.1 多Agent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构建 • 3.1.1多Agent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结构 • 3.1.2多Agent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构建原则与流程 • 3.2 离岸服务承包联盟中分包商的选择模型 • 3.2.1分包商选择模型 • 3.2.2分包商能力集分析 • 3.3 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 • 3.3.1利益分配原则 • 3.3.2收益模型及讨论
3.1.2 多Agent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构建原则与流程 • 构建原则: • 1.承包Agent起主导地位 • 2.子Agent自愿的原则 • 3.不断协商
3.2.1 离岸服务承包联盟中分包商的选择模型 • 目标函数:服务费用低和信用度高 • 约束: • (1)时间 • (2)能力 • (3)费用 • (4)信用度
3.2.2 分包商能力集分析 • 1.基本能力 • (1)服务质量 • (2)交货准时性(受服务能力和任务并发数的制约) • 2.竞争能力 • (1)研发 • (2)资源 • (3)利润率 • (4)信息数据共享度 • (5)协同配合程度
3.3.1利益分配原则 1.集体合理性原则 离岸服务承包联盟中的全部收益由Agent节点企业共享,所有合作企业在这次联盟运营过程中的收益之和,应该等于整个联盟的总收益。 2.个体合理性原则 各Agent节点企业承接离岸服务承包联盟的分包任务时,所得到的收益应该不小于其单独运作的机会收益。 3.子任务相对价值原则 各子Agent所承担的分包任务的价值越大,它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分包任务的相对价值有多重的度量角度,包括子任务的任务量、子任务的投入、复杂性和需要承担的风险等等。 4.子任务绩效相关原则 子Agent在完成分包任务时,绩效的综合指标越高,获得的收益应该越大。 5.多赢原则
3.3.2利益分配模型与讨论 • 1.联盟整体收益表达式 • 2.联盟内各子Agent的收益表达式 • 3.承包Agent收益表达式
3.3.2利益分配模型与讨论 离岸服务承包Agent随着子Agent分包完成数量的变化情况: (1)当 或 , 有定值,分别为和。 (2)当 ,收益情况呈间隔为1离散分布,下边缘连线呈凹曲线,而上边缘连线呈凸曲线。 (3)承包Agent收益最少的情况为 ,此时只有分包任务最小的子Agent未能完成分包任务,承包Agent损失最大。
4.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协同系统分析 • 4.1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结构特征 • 4.2 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自组织条件特性 • 4.3 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结构演化 • 4.4 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控制参量分析
1.异步性 2.并发性 4.1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结构特征
4.2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自组织条件特性 • 1.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开放性 • 2.非平衡性 • 3.内部非线性
4.3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结构演化模型 解得平衡点: • :联盟中企业j对企业i在合作的情形下,由于联盟协同机制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 • :离岸服务承包系统内企业创造的价值, 与 分别表示t时刻,企业1和企业2所创造的价值; • :由于受经济、资源、能力等局限性的影响,第i个企业在独立运作状态下,所能创造的最大价值,且 ; • :在一定环境下,离岸服务承包企业i依靠自身核心能力的发展, ,这个值主要受离岸服务承包行业本身特性的影响,本文假设它为常数。
4.3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结构演化模型 • 将平衡点代入特征方程 • 根据常微分原理,对平衡点进行稳定性分析,发现平衡点 是稳定点。
4.4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控制参量分析 • 控制参量 和 • 表示离岸服务承包企业i能够创造的最大价值 • 它的大小受到产业需求、企业资源、承接能力等各种要素的影响。 • 表示企业间的协同性 • 企业间的协同性是很难测量,较难把握的参变量,然后通过合适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增加企业间的协同性。
4.4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控制参量分析 • 1.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修正后,评价值为:
4.4离岸服务承包系统的控制参量分析 • 2.离岸服务承包系统创造的最大价值N • (1)技术创新 • (2)国家宏观政策 • 关税 • 知识产权保护 • 汇率波动 • 产业政策
5.总结与展望 本文创新之处: 离岸服务承包虽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理论研究领域,依然是一个较新的内容。 (1)无论是离岸服务承包单联盟模型,还是多联盟离岸服务承包系统模型,都是没有被研究过的。多Agent理论以及协同理论首次被引入到离岸服务承包的研究中。 (2)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利益分配,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本文中的分包商选择模型和利益分配模型是根据离岸服务承包的特点构建的,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3)承包Agent利益分配的研究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通过对分包任务的情况的讨论,画出了离岸服务承包联盟中承包Agent的收益分布图。
参考文献 • Pfannensein L L, Tsai R J.Offshore outsourcing: current and future effects on American IT industry[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vol.28, no.2, pp.72-80, 2004 • Amiti M, Wei S J.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is it justified?[J] Economic Policy, vol.20, no.42, pp.308-347, 2005 • Egger H, Egger P.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low-skilled labor in the EU[J]. Economic Inquiry, vol.44, no.1, pp.98-108, 2006 • Crane D, Stachura J, Dalmat S, et a1. International Sourcing of service: the “Homeshoring” alternative[J]. Service Business, vol.1, no.1, pp.79-91, 2007 • Khan N, Currie W L, Weerakkody V, et al. Evaluating offshore IT outsourcing in India: supplier and customer Scenarios[J], Proceedings of the 36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pp.1-10, 2003 • 刘庆林,陈景华.服务业外包的福利效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9-126 • Munoz J M, Welsh D H B. Outsourcing in the IT industry: The case of the Philippines[J]. Th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vol.2, no.1, pp.111-123, 2006 • 张芬霞,刘景江.“离岸外包”发展述评[J].经济问题,2005(8):24-26 • 李志强,李子慧.当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4(11):15-18
参考文献 • 袁奇.离岸外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2005(1):47 • 赵楠.印度发展服务外包模式探析[J].当代亚太,2007(3):39-43,64 • 刘庆林,廉凯.印度承接服务业外包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6(9):55-58 • 赵君.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业务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1):31-33 • 郭振,贾丹,高欣.我国进入国际服务业外包市场的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5(11):73 • 刘重.我国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问题与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6(4):10-12 • 聂平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和战略取向[J].国际经济合作,2007(7):9-13 • 秦仪,李文静,潘春蝶.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4):131-132 • 胡芸,与FDI相关的服务功能的离岸和中国的方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47-48 • 陈明.一种策略性价值增长方式[J].新营销,2006(3):50 • 刘莹.论中国发展全球服务业外包的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11):1-3 • Huiskonen J, Pirttila T.Lateral coordination in a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vol.78, no.2, pp.177-185, 2002 • Grossman G M, Helpman E.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72, no.1, pp.135-159, 2005
参考文献 • Mulgan R.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for Outsourced Services[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65, no.2, pp.48-58, 2006 • Lisa M. Ellram, Wendy L. Tate, Corey Billington, Offshore outsourcing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perspective [J], Operation management,2007(1):1-16 • 张旭辉.基于三维变量的物流外包合作博弈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6):132-135 • 席代昭,范体军.基于Agent的信息技术外包方案评价体系结构[J].情报杂志,2007(9):92-93,97 • Nishaal Gooroochurn and Aoife Hanley.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Outsourcing[EB/OL]. http://www.bpom.org/docs/bpom2005/gooroochurn.pdf • Metters R, A typology of offshoring and outsourcing in electronically transmitted services [J], Operations Manage, 2008, 26(2):198-211 • 李蕊,王宁.软件业务外包的博弈分析[J].科研管理,2007,28(3):162-167 • 单鸿波.基于进化博弈的企业研发外包联盟研究[J].机械制造,2007,45(5):1-4 • Prashant Kale,Jeffrey Dyer and Harbir Singh.Value creation and success in strategic alliances:alliancing skills and the role of alliance structure and system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1,19(5):463-47l • 程林林.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评述:历史与现实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7l-74
参考文献 • Michael Wooldridge.An Introduction to Multi-Agent Systems[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1 • Jose Luis Ambite,et a1.Agents for Information Gathering[J].IEEE Expert,September/October,1997:2-4 • R G Smith.The contractnet protocol:high-level cnnmmnication and control in a distributed problem solver[J].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s,1980,29(12):1104-1113 • Davis R,Smith RG.Negotiation as a metaphor for distributed problem solving[J].AI,1983,20(1):63-109 • Hayes-Roth B.BB1:an architecture for blackboard systems that control,explain,and learn about their own behavior[R]. Heuristic Programming Project Report, HP-84-16.Stratford,CA:Stratford University,1984 • Nii H P.Blackboard systems: the blackboard model of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blackboard architectures[J].AI Magazine, 1986, 7(2):38-53 • Nii H P.Blackboard and systems:blackboard applications systems,blackboard systems from a knowledge engineering perspective[J].AI Magazine, 1986, 7(3):82-106 • 俞燕,基于多代理系统的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1):75-76,119 • Smith RG, Davis R. Frameworks for cooperation in distributed problem solv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1981.11(1):61-70
参考文献 • 刘怀亮,高鹰,多Agent协同机制及其在AeSCM系统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2005,4(3):215-218 • 高兰,张志坤,多Agent协同工作的PMAS体系结构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32(1):36-49 • 刘弘,林宗楷,一种支持动态任务分配的协同设计方法[J].软件学报,2001,12(12):1830-1836 • 黄敏,张鹏丽.基于petri网的异步并发系统建模方法及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技术,2006,27(6):973-975 • 贺京同,万志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8(1):89-92 • 李常虹,李敏强,寇纪松.Multi-Agent合作结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6(5):6-10 • 胡旦华,马永光,张宇晴.Multi-Agent系统中合作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4,21(3):130-132 • 刘越,陈火旺,王怀民.一种渐进式Multi-Agent合作理论[J].计算机学报,2003,26(4):454-459 • 刘建波,李柏洲.企业进化系统的序参量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5,(4) • 庞永,赵艳萍.基于序参量的企业协同趋势分析[J].中国管理现代化,2007,10(11):49-51
参考文献 • 于春杰,李忱.基于供应链剩余的供应链协同协同管理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2):86-89 • 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2005,23(4):1-6 • 潘开灵,白列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06,14(1):45-48 • Balakrishan, Anantaram,Geunes Joseph.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E-commerce[J].Production &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4,13(1):1-2 • Chen Haoya, Chen Jian, Chen Youhua.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a supply chain with demand information upda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103(1):347-361 • 唐勇,朱杏珍.企业动态联盟与复杂科学[J].经济师.2004,(1):180-181 • 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32 • 彭灿.虚拟企业中的自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15-17 • 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7 • 邹辉霞.基于协同理论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及方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2005.
谢谢大家! 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