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584 Views
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报告人:胡忠策 2013-5-3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交流. 主要内容. 1 建设背景与中心概况 2 建设工作 3 建设成果 4 特色. 1 建设背景与中心概况. 1 、立项建设背景 -- 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可再生资源:微生物、植物、动物、可再生的工业废弃物 以微生物资源的利用与加工为基础的微生物药物制造业、微生物发酵产业等是 浙江省的重要支柱和新兴产业,其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利用 加工. 微生物 可再生资源. 利用 加工. 生物制药. 微生物发酵.
E N D
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报告人:胡忠策 2013-5-3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交流
主要内容 1 建设背景与中心概况 2 建设工作 3 建设成果 4 特色
1、立项建设背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 可再生资源:微生物、植物、动物、可再生的工业废弃物 • 以微生物资源的利用与加工为基础的微生物药物制造业、微生物发酵产业等是浙江省的重要支柱和新兴产业,其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利用 加工 微生物 可再生资源 利用 加工 生物制药 微生物发酵
1、立项建设背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 植物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加工:产业发达,优势明显 植物 可再生资源 利用 加工 造纸产业 生物柴油 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
1、立项建设背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 动物资源的利用与加工:产业发达,优势明显 水产品加工产业 动物 可再生资源 利用 加工 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皮革加工业
1、立项建设背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浙江省区域经济特色鲜明 浙江省资源小省 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中心 迫切需要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领域的技术和人才 没有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本科专业 可再生资源利用涉及的技术种类多,专业范围广
提升产业发展 制 药 食 品 造 纸 皮 革 海 洋 能 源 化 工 环 境 中心定位: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经济强省 资源小省 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 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背景、工程能力强的复合工程技术人才。
中心基本情况 实验教师:54人 实验室面积:5125M2,实验仪器设备:2510台套 中心提供微生物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工业废弃物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相关实验项目数143个,涉及相关实验课程20门。 面向生环、药学、化材等学院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药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等本科专业服务。 年服务学生:1100人;年实验人时数:10.7万人时
中心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队伍稳定 • 中心成员拥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分子生物学、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背景。 • 优势互补。 其中专职教师38人,兼职教师16人。 实验技术人员9人。 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讲师17人。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40.3岁。 68.5%的人拥有博士学位。 教师54人: 骨干教师队伍稳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通。 专职教师中有课程组长6人,青年教学骨干15人。
中心师资队伍—(1)中心主任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浙江省突贡专家 29年教龄、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 主持了国家973课题, 国家863专题, 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十多项。 2008: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0: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1:教育部科技一等奖 2012:侯德榜化工科技奖 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已授权并实施的发明专利20多件。 郑裕国 浙江省生物化工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 制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生物转化和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心师资队伍—(2)中心顾问 • 国家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负责人 • 国际著名的应用微生物学家 • 中国生物农药之父,我国生物催化产业化技术的开拓者 沈寅初 中国工程院 院士 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
中心师资队伍—(3)一大批优秀的教学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郑裕国) 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裘娟萍) 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孙培龙,傅正伟,郑裕国) 浙江省首届五星级青年教师(郑仁朝) 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孙培龙) 浙江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汪琨)
2.1 建设思路 以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教学宗旨,以“实验习惯养成教育”、“科学素养教育”、“以人为本”等为理论导向,以技术知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进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开展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领域实验教学建设及其教学改革的实践 解决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人才短缺问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建设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 梳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构建了“三大层次,四大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 借鉴:资源/资源利用学科组兄弟院校的国家级示范中心,以及其他单位的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生工、环境、化工等学科优势,可再生资源利用领域科研优势 服务: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2.2建设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技术特性与要求进行构建,以生物加工技术为主,结合分子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 生物催化剂大规模制备技术等工程化实验项目占23个 废弃酵母综合利用等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利用类实验项目25个 生物质原料 原料预处理 利用与加工工艺与控制 产物分离提取 产品 分析检测,工程放大,工程设计
2.3建设工程实验教学平台 目的:提高工程化教育水平 “中心”工程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 课程设计 预备实习 与生产 企业密切联系 生物工程中试实验室 工程实验教学内容: 菌种扩培,工艺控制,工艺放大,产物检测,产物分离提取 沈院士标志性科研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 (井冈霉素生产技术) 转化 井冈霉素是浙江特色优势产品,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黄酮 罐头等 果胶 2.4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目的: 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实现科研与 教学互动 科研成果 “柑桔加工新技术研究” 转化 衢州特色优势产业 综合性高值化利用
微生物发酵 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 生物催化 可再生资源 造纸纺织 植物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 活性物质提取 动物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 水产品加工 皮革加工 工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 废水处理 废物再生 2.5 实验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面向浙江区域经济,以浙江经济需求为导向 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快速筛选模型的建立、酵母菌发酵生产技术优化等 复合酶在棉织物前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大米麦芽糊精的制作等 鱼肉蛋白粉的制作技术, 甲壳类水产品醉制技术的研究 工业废水电渗析处理, 废弃物生产沼气等实验项目
2.5 实验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性、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 创业型 研究型 工程创新型 自主实验 创业创意大赛 自主毕业论文 自主中试类实验 工程设计类大赛 毕业设计 自主实验 科技创新大赛 毕业论文 学生 本科生导师制 课内 实验 课程 设计 毕业 环节 生产 实习 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5 实验教学改革——模拟设计创业项目,创意项目的实验教学 生产工艺及流程 原料粉碎 细菌培养 浸出液 收集 一般冶金手段提取金属单质 细菌销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 强化考核 鼓励参与 创业计划项目书 利用啤酒酵母开发宠物食品 微生物处理电子垃圾回收贵重金属 获得校科技竞赛奖
功能微生物筛选培养与鉴定 2.5 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式实验教学 分散的验证性、操作性小实验 通过研究项目将各实验进行整合 防腐剂产生菌 酶制剂产生菌 抗菌活性物质产生菌 降解微生物 生物、生工 制药、生工 环境、海洋 食品、轻工 为生工、生技、制药、食品、环境工程等各专业开设具有专业特色功能微生物筛选实验项目。
2.5 实验教学改革—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实验教学 涉及多学科技术,多专业领域 技术突飞猛进进步,前沿性先进性 对实验教学有更高的要求(高端设备,学习过程相对较长) 问题提出 建立实验室网站,以网络实验教学,虚拟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 虚拟实验促进真实实验教学 例如生物柴油提炼,全自动发酵教学视频, 学生通过自学,进行预习实验,体现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真实实验教学效果提高
2.5 实验教学改革—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视频 数字化管理系统 • 实验室网络化教学与管理信息平台 • 中心网站:http://www.sfzx.zjut.edu.cn 互动平台
2.5 实验教学改革—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实验教学 • 点击进入 • 虚拟仿真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3 建设成果-(1)教学成果奖 建设期间,2012年获得校级3项: • “面向生物制造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一等奖。 获得“浙江省教学名师”等各类与教学相关的成果奖11项。
3 建设成果--(2)教材与讲义 • 特色鲜明的实验教材 根据浙江省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的特点:主编和参编教材或专著13部,其中实验教材5部;自编实验教材7本,特色鲜明。
3 建设成果--(3)教改项目与教学论文 2009年以来,主持和承担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和学校等各类教学改革、教学建设、质量工程项目19项; 在《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21篇。 • 教改成果
2009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级15项,校级院级奖励50多项。 本科生发表论文25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 3 建设成果--(4)学生获奖
3 建设成果--(5)示范辐射 主办学校大学生“可再生资源利用”科技竞赛 主题“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创意类作品 全校低年级学生 实践类作品 生环、药学、化材高年级
3 建设成果--(5)示范辐射 • 主办国内学术交流会议 • 2009与2010年2次主办发酵工程研究会年会等学术会议,介绍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实验项目、自制设备在其他高校得到推广 • 如“酵母核苷酸的提取与制备实验”等实验项目、“鼓泡塔生物反应器” 在省内其他高校得到推广。 • 建设经验与成果交流工作出色,在示范中心学科组上多次交流 • 在地学/环境/资源/资源利用/示范中心学科组上交流经验,受到学科组专家的好评。学科组组长、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高度赞扬:实验教学很有特色、科研教学相辅相成。
4 特色 1.面向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 2.多学科交叉、专业领域辐射面广 3.产学研一体,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
特色1:面向浙江区域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 浙江省优势产业 可再生资源加工 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加工 微生物制药 动物资源利用与加工 水产品、皮革加工 植物资源利用与加工 造纸业、生物柴油 化学工业 工业废弃物资源利用 可再生资源加工与利用的实验教学平台
特色1:面向浙江区域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 • 实验教学中心培养的毕业生服务于浙江省微生物制药、发酵、水产品加工、造纸、皮革等行业;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赞扬! • 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 推动浙江省循环经济的的发展 • 实现了实验教学与浙江省经济密切互动 得到省委书记赵洪祝等领导高度赞扬
特色2.多学科交叉、专业领域辐射面广 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 生物技术 化学 技术 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 工程技术 工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与加工 食品 生物 能源 制药 化工
特色3: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特色3: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 科研优势有利于本科生进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科研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为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实验教学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兼职实验教学队伍。
特色3: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特色3: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优势转化为实验教学优势 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着重建设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和制度,在产-学-研耦合机制上争取有更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