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9

西方科學文化與傳統人文的辯論

第 9 單元:第九講:西方科學文化和人文之辯論. 西方科學文化與傳統人文的辯論.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2.5 版 授權釋出 】. 本作品由貓頭鷹書房授權本課程『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誰是史諾? 「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 1959 . 5 . 7 ) 科學與人文 — 兩種文化的焦慮(十九世紀) 科學家的名稱 — 物質世界的研究者.

Download Presentation

西方科學文化與傳統人文的辯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9單元:第九講:西方科學文化和人文之辯論第9單元:第九講:西方科學文化和人文之辯論 西方科學文化與傳統人文的辯論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本作品由貓頭鷹書房授權本課程『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本作品由貓頭鷹書房授權本課程『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與挑戰』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3.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誰是史諾? 「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1959.5.7) 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焦慮(十九世紀) 科學家的名稱—物質世界的研究者

  4. Charles Percy Snow(1905 – 80) Flicker:AJC1

  5. 科學與文化----兩種文化的焦慮 • 19世紀開始,西方開始有兩種文化的焦慮。 • 西方文化從希臘傳統開始,由一個自然哲學形上學的發展。 •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對於自然的詮釋,通常被視為哲學的,這通常是無所不包的,也包括了神學和形上學。 • 只有在17世紀的一場科學革命之後,這種自然哲學的科學思維,才被認為是一種真實的知識。 • 18世紀的啟蒙時代,追求曾為「道德科學裡的牛頓」的渴望,再度形成風潮,証明了這樣的學術權威的,不只是屬於天體動力學,更普遍的屬於整個「實驗方法」。 •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浪漫時代,不同學科之間發展的歧異問題,開始上升,但是還沒有達到不能溝通溝通的地步。有一些詩人開始批評牛頓的理論,出現了等普遍的文化焦慮,擔心計算和量化,會逐漸取代修養和情感。 • 而人們最憂慮的,是各種世俗的知識對虔誠的宗教信仰與行為,可能帶來的威脅。

  6.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誰是史諾? 「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1959.5.7) 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焦慮(十九世紀) 科學家的名稱—物質世界的研究者 英國教育制度的影響 科學和人文教育的分殊

  7. 在英國傳統的教育其實非常的制式化,正統的教育,是先在私立學校接受古典人文教育,然後到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深造,雖然數學長期以來也被視為某種形式的古典教育內容,但是科學教育逐漸滲透到精英學院的教育中,還是到1850年代劍橋大學開了一門自然科學課程以後才開始的。在英國傳統的教育其實非常的制式化,正統的教育,是先在私立學校接受古典人文教育,然後到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深造,雖然數學長期以來也被視為某種形式的古典教育內容,但是科學教育逐漸滲透到精英學院的教育中,還是到1850年代劍橋大學開了一門自然科學課程以後才開始的。 • 早期,科學教育仍然被污名化為職業訓練,甚至被認為是有一點污穢的活動。 • 在許多方面,科學都必須奮力爭取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比如課程的安排,尤其是應用科學,在當時教育界和產業界,都一直被認為是劣等的學科。

  8. grammar school • A grammar school is a school that may, depending on regional usage as exemplified below, provide either primary education (also known as “elementary") or secondary education. Grammar schools trace their origins back to mediaeval Europe, as schools in which university preparatory subjects, such as Latin and Greek, were once were emphasized. These ancient languages are not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urriculum in grammar schools today. 參考來源:http://www.worldlingo.com/ma/enwiki/en/Grammar_school

  9.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誰是史諾? 「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1959.5.7) 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焦慮(十九世紀) 科學家的名稱—物質世界的研究者 赫湑黎的捍衛科學 阿諾德的反擊 英國教育制度的影響 科學和人文教育的分殊 法國的工藝學校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École Polytechnique 德國的工藝教育和制度

  10. 在19世紀晚期,對於科學最死忠的和最公開的擁護者,是傑出的生物學家和比較解剖學者赫湑黎(T .H. Huxley),他曾經主導創辦了一間科學教育學院,後來就成為倫敦的帝國學院。1880年在英國伯明罕地方的梅森學院成立,赫湑黎在這一個提供科學教育給有志於從事製造業和商業的學生學習的學院開幕式上,受邀演講,就向傳統古典教育的捍衛者提出挑戰,他主張科學形成文化的一個部分,提供了豐富的智識訓練,更對國家福祉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882年阿諾德(Mathew Arnold)在劍橋大學瑞德講座,演講「文學與科學」。對赫湑黎的觀點提出挑戰,他的策略是將臨時重新定義,文學範圍不只於純文學,更包括所有的古典作品,如牛頓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原始”。 阿諾德堅持認為,自然科學的訓練,或許可以培養出實用而有價值的專家,但絕對無法培養出「有教養」的人,在這方面,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仍舊是無法取代的。 德文Wiessenschaft 指的是 系統的知識和科學的知識 赫湑黎(T .H. Huxley) vs 阿諾德(Mathew Arnold)

  11. 人文與科學論戰 阿諾德和赫湑黎 Matthew Arnold T.H.Huxley 浪漫主義與功利主義 柯立芝和邊沁 S.T.Coleridge J.Bentham 西方科學與人文的爭論

  12. François Bayrou Ségolène Royal Nicolas Sarkozy Nature446, 847-850 (19 April 2007) 

  13. 自然雜誌: 法國的企業和政府受到非大學,而是來自高等專業學院(Grandes Ecoles)的畢業生的主導。你要如何調和雙軌教育系統的這個部分,以便彰顯博士科學家的價值? 中間偏右「法蘭西民主聯盟」候選人貝胡: 與其強調兩者之間教育途徑的不同,我寧願消除兩者之間的歧異。譬如,我們可以延伸大學和高等專業學院目前既存的溝通,譬如再教育的課程,讓所有學科的所有碩士生或博士生都能享受得到,或是讓高等專業學院和大學設立共同的課程。 右派執政「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薩科奇: 當法國大學終於擁有可以讓他們維持領先的寬裕經費和自治權之後,研究學生自然就會有出色的表現,在法律,醫藥和經濟學科,都已經是現成的例子。 在高等專業學院方面,研究必須更受到重視,大學裡最優秀的學生也應該可以轉修這些研究課程。鄰近的大學和高等專業學院應該要設共同的校園,共用教研設施。大學可以受惠於高等專業學院的商業專門知識,並接觸到他們的學生所享有的重要工作。我希望博士生能接觸到教育與研究之外的機會。 左派「社會黨」候選人華亞勒: 我曾經主張讓博士生在政府和私人企業都受到認可。高等教的各個部份有必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且建立高等專業學院和大學之間暢通交流。大學預科學校也將在其中扮演一個要角,它將刺激大學、高等專業學院和研究機構之間的互動和合作。

  14. 史諾 Charles Percy Snow “兩種文化及科學革命” (1959,5,7)

  15. 1905-1980

  16.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誰是史諾? 「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1959.5.7) 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焦慮(十九世紀) 科學家的名稱—物質世界的研究者 赫湑黎的捍衛科學 阿諾德的反擊 英國教育制度的影響 科學和人文教育的分殊 法國的工藝學校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École Polytechnique 德國的工藝教育和制度 史諾的觀點 「科學的道德優越性」—美國的演講 科學的「選賢與能」 社會的「新階級」 對於盧德份子的批評

  17. 史諾在劍橋大學的實驗室內的生涯,對於科學的進步性有了信念。他認為傳統的菁英領導無方,使得世界陷入經濟蕭條,而且使得世界瀕臨兩次毀滅性的戰爭。他認為科學才有最大的希望,科學的領域是真正的「選賢與能」(Meritocracy),也就是如果一個人真的有能力,就足以克服個人在生活上的劣勢,獲得應有的報償。史諾在劍橋大學的實驗室內的生涯,對於科學的進步性有了信念。他認為傳統的菁英領導無方,使得世界陷入經濟蕭條,而且使得世界瀕臨兩次毀滅性的戰爭。他認為科學才有最大的希望,科學的領域是真正的「選賢與能」(Meritocracy),也就是如果一個人真的有能力,就足以克服個人在生活上的劣勢,獲得應有的報償。 參考來源:Charles Percy Snow, 林志成、劉藍玉譯,《兩種文化》

  18. 史諾攻擊「文學知識分子」(Literary Intellectuals)為「天生的盧德分子」(Luddite) • 盧德分子(Luddite),1811到1816年,在英國諾丁罕郡、約克郡、蘭開郡摧毀新引進紡織機的工人組織,運動領袖人物盧德(N.Ludd),後來指阻撓和反對一切技術革新信念的行為和團體。

  19. 史諾的演講,在1959年6月號和7月號刊登在【邂逅】(Encounter)雜誌上。史諾的演講,在1959年6月號和7月號刊登在【邂逅】(Encounter)雜誌上。 • 在8月號的【邂逅】雜誌上,就有許多人發表文章討論,包括了Walter Allen,Bernard Lovell,J.H.Plumb,David Riesman,Bertrand Russel,John Cockcroft,Michael Ayrton。

  20. Snow-Leavis Controversy • 李維斯對史諾小說評論,認為史諾1940到1950年代受到文壇高度評價的小說,進一步証明這些人的膚淺和虛有其表。 • 他說,在那個圈子,由「文學的倫敦」,衣冠楚楚的雞尾酒晚宴,週日報紙的書評,【新政治家】或BBC第三節節目部裏提出的最新「觀點」所構成的世界,使得史諾可以左右逢源,聲譽日隆。

  21. 科學與文化的辯論 誰是史諾? 「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1959.5.7) 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焦慮(十九世紀) 科學家的名稱—物質世界的研究者 赫湑黎的捍衛科學 阿諾德的反擊 英國教育制度的影響 科學和人文教育的分殊 法國的工藝學校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École Polytechnique 德國的工藝教育和制度 史諾的觀點 「科學的道德優越性」—美國的演講 科學的「選賢與能」 社會的「新階級」 對於盧德份子的批評

  22. 史諾1960年在美國科學促進會演說,題目是「科學的道德優越性」(The Moral Un-neutrality of science),進一步表現了他對於科學研究道德性本質的概念。 1961年刊登在【科學】雜誌上。 • 史諾在1962年一篇「拉賽福的時代」中認為文學知識分子總是向後看,和法西斯主義有曖昧關係,且有反猶太的色彩。

  23. 「真正掌控西方世界的還是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科學的出現而有明顯衰弱的傾向」——史諾的觀點「真正掌控西方世界的還是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科學的出現而有明顯衰弱的傾向」——史諾的觀點 傳統對於人文的概念,其實是屬於一個紳士的教育,把人塑造成統治階級的一員;這在今日社會已經過時,如今人文應該「自我調整,以符合一個科技為主流社會之需求」。普朗和史諾都同樣認為,科學、民主和現代化是連結在一起的,認為三者都是英國所缺乏的。 ——Plumb 「當前所需要的是,少一點對傳統的敬畏,多一點對美俄兩大強國教育體系的學習;這兩個國家已試著改變教育內容,使之適合二十世紀都市化、工業化的社會。」 ——Plumb

  24. 史諾與李維斯的爭論 史諾演講的背景 人造衛星的年代 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 問題的癥結 科學的分類 科學與非科學(人文) Karl Popper——科學的特質 科學本質的了解 科學的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的社會學家 孔恩(Thomas Kuhn)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與女性主義 文學與科學(一個次領域) 史諾的第三種文化 ——社會史學家、經濟學家、犯罪學家

  25. Sputnik 1

  26. KOROLEV, SERGEI PAVLOVITCH (1906-1966), Russian spacecraft designer and headed the Vostok and Voskhod projects, as well as the early Zond and Cosmos series.

  27. Chronology of Sputnik/Vanguard/Explorer Events 1957-58 • October 4, 1957 USSR: Sputnik 1 (83.6 kg) launched  • November 3 USSR: Sputnik 2 (508.3 kg), with dog Laika as passenger, launched  • December 6 USA: Vanguard TV-3 explodes on launch pad  • January 31, 1958 USA: Explorer 1 (14 kg), America's first satellite, discovers the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  • February 3 USSR: First try to launch Sputnik 3 fails  • February 5 USA: A second Vanguard try fails  • March 5 USA: Explorer 2 fails to orbit  • March 17 USA: Vanguard 1 (1.47 kg) successfully orbits, establishes the pear-shapedness of the Earth  • March 26 USA: Explorer 3 orbits, collects radiation and micrometeoroid data  • April 28 USA: Another Vanguard fails to orbit (third failure)  • May 15 USSR: Sputnik 3 (1,327 kg) orbits, carrying large array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but tape recorder fails, so it can't map Van Allen belts  • May 27 USA Vanguard fails for the fourth time  • June 26 USA Vanguard fails for fifth time  • July 26 USA Explorer 4 orbits and maps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 for 2 1/2 months  • August 24 USA Explorer 5 fails to orbit  • September 26 USA Vanguard fails for the sixth time http://history.nasa.gov/sputnik/chronology.html

  28. Space dog Laika

  29. Yuri Gagarin, the first human in space

  30. Space Race/ Creation of NASA In October 1957,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uccessfully launched the world's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into Earth orbit. This brilliant achievement startled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States stepped up its own preparations to launch an artificial satellite. But a month later another Soviet satellite was launched, Sputnik 2, which carried the dog Laika. And six months after that the 1.3-ton Sputnik 3 entered orbit, keeping the Russians one step ahead of the US. The launching of Sputnik had aroused a clamor on Capitol Hill for an agency that could coordinate American efforts to overtake the Russians in the race for space. The US hoped to launch a satellite of their own with a Vanguard launch vehicle developed by the US Navy, but the attempt failed. President Eisenhower then directed the Army team, under Werner von Braun,, to make a launch effort. Three months later, in January 1958, a Jupiter-C launch vehicle successfully carried the satellite,- Explorer 1, into orbit.Thus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d advanced into space, be ginning the space development ra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Having lost the race to launch the world's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the US hastened its plan to develop an unmanned Moon probe, hoping to be the first to the Moon. After the successful Explorer I mission and much urging from Congress, Eisenhower signed legislation creating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Eisenhower had originally opposed the transfer of the space program from the Pentagon, but the final legislation contained a provision excluding military space activities from NASA control. Americas first attempt to reach the moon in August 1958 failed with the explosion of the ThorAble launch vehicle carrying the first Moon probe Pioneer 0. In the same year, all the launches of the other Pioneer probes, 1,2 and 3, were unsuccessful. However the US did win the ultimate race to the moon on July 20, 1969 when Neil Armstrong became the first man to set foot on the moon's surface, three months after Eisenhower's death.

  31.     Wernher Von Braun

  32. 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之謎

  33. 春蠶到死絲方盡敬悼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江才健(資深媒體工作者) 春蠶到死絲方盡敬悼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江才健(資深媒體工作者)  不愛講話,喜獨處、愛思考 二十世紀科學的進展給國家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的,原子彈和後來的核武,可說居其首功,而投射核武的導彈,以及發射衛星的相關科技,則是如虎添翼。中國大陸建政後,由一窮二白起步,在六○年代便趕上美、俄、歐和日強權,擁有「兩彈一星」,其中「一星」雖是七○年才「東方大白」,其實導彈技術是由六○年代逐步成熟的。毫無疑問的,甫去世的錢學森,對於中國火箭、導彈以及衛星的「航天科技」,是貢獻厥偉的關鍵人物。 錢學森的一生,可說是傳奇戲劇的。對於他的出生,中國大陸多數正式的資料,都說錢學森出生在上海,但是花了好幾年時間訪問並蒐集研究資料,寫了《錢學森傳》(The Thread of The Silkworm)的張純如,(張純如後以《南京大屠殺》一書享譽國際,但不幸在二○○四年自殺身亡)在錢傳中的描述,卻使人認為錢學森應該是出生在杭州。因為他出生的一九一一年,父親錢家治在杭州良知師範學校任校長,他的母親章蘭娟出身絲綢世家,雖自幼學習詩書繪畫,但因纏過小腳,不利遠行,以他父母之情形,一九一一年他的母親會到上海去生下錢學森,有悖常情。 一九一四年錢家治舉家遷往北京,開始錢學森在北京的一段成長和求學歷程。任職教育部的父親,對於錢學森的教育自是十分看重,他七歲進的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就是特別為資優兒童設立的學校。錢學森由第二實小學到第一實小,以及一九二三年進的北京師大附中,都是當時北京最好的學校。 由《錢學森傳》對錢學森學習的描述,他無疑是一個有天分,十分努力,也力求表現的好學生。他的人格特質,是「沈默寡言」的思考型人物、在美術和音樂方面,也有相當天分和興趣。 一九二九年錢學森進大學,他考進有全國最好工學院的上海交通大學,是機械系的第三名,但入學後決定主修鐵道工程。後來許多同學回憶起來,那個「北京來老考第一名的小個子」錢學森,是一個不愛講話,喜獨處和思考的學生,這也是他一生給人的印象。  …… 《海峽評論》228期-2009年12月號 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28.html

  34. Minnie Vautrin

  35. 為古老而高尚的文化價值妨礙英國的現代化而感到遺憾,這種態度本身就是英國長久(如今依然活躍)的傳統之一;而真正的危險在於,這樣的態度,總是為最化約式的商業庸俗主義提供意識形態上的理由。為古老而高尚的文化價值妨礙英國的現代化而感到遺憾,這種態度本身就是英國長久(如今依然活躍)的傳統之一;而真正的危險在於,這樣的態度,總是為最化約式的商業庸俗主義提供意識形態上的理由。 「很沮喪的聽說,許多較有價值的討論,都是以大多數英國人無法看懂的語文發表,如匈牙利文、波蘭文和日文。」 ——史諾的回應 參考來源:Charles Percy Snow, 林志成、劉藍玉譯,《兩種文化》

  36. 「在所有的半權威(相對於整體的真相本質而言)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學家」....他們的興趣是最不完全的,態度自大,且帶著強烈的偏執。雖然他們在所發現的事物上,有傑出的權威,以及耀眼的成就,但他們仍是我看過的最狹隘的團體。」 ------【旁觀者】1962.3.30社論中引用美國十九世紀心理哲學大師詹姆士 (William James)的話

  37. 史諾與李維斯的爭論 史諾演講的背景 人造衛星的年代 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 問題的癥結 科學的分類 科學與非科學(人文) Karl Popper——科學的特質 科學本質的了解 科學的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的社會學家 孔恩(Thomas Kuhn)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與女性主義 文學與科學(一個次領域) 史諾的第三種文化 ——社會史學家、經濟學家、犯罪學家

  38. 史諾與李維斯的爭論 史諾演講的背景 人造衛星的年代 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 問題的癥結 科學的分類 科學與非科學(人文) Karl Popper——科學的特質 科學本質的了解 科學的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的社會學家 孔恩(Thomas Kuhn)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與女性主義 文學與科學(一個次領域) 史諾的第三種文化 ——社會史學家、經濟學家、犯罪學家

  39. KARL POPPER1902-1994

  40. Theorem is Scientific only if it can be Falsified

  41. A theory is an invention,an act of creation,based more on a scientist’s intuition than on preexisting empirical data

  42.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在科學研究成果最豐碩的年代,這樣的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可能意指,要辨別出能產生「真實」知識的研究方法,與不能產生「真實」知識的其他研究方法。這樣的假設,如今還是受到許多科學家默默支持,偶而會出現自封的科學代言人,將這樣的想法以最為傲慢而獨斷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在科學研究成果最豐碩的年代,這樣的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可能意指,要辨別出能產生「真實」知識的研究方法,與不能產生「真實」知識的其他研究方法。這樣的假設,如今還是受到許多科學家默默支持,偶而會出現自封的科學代言人,將這樣的想法以最為傲慢而獨斷的形式表達出來。 但如此盲目而自滿的實証主義,如今享有的文化權威已經大不如前,反倒越來越多人同意,各種不同形式的智識研究,恰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知識與了解,其中沒有哪一種形式,足夠稱之為標準模式。

  43. 史諾與李維斯的爭論 史諾演講的背景 人造衛星的年代 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 問題的癥結 科學的分類 科學與非科學(人文) Karl Popper——科學的特質 科學本質的了解 科學的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的社會學家 孔恩(Thomas Kuhn)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與女性主義 文學與科學(一個次領域) 史諾的第三種文化 ——社會史學家、經濟學家、犯罪學家

  44. Thomas S. Kuhn(1922 – 1996)

  45. 物理學家從物體本質和宇宙起源的研究裏,發現在我們對於物質世界的知識之最核心處,其實必須包含無法預測性,不確定性,甚至某種目的論的成份。量子物理與「混沌理論」的發展,這已經標示著「物質主義的終結」,這裏的物質主義,指的是一套對物理行為與性質的機械式模型,這從牛頓以降就一直在物理學界佔有主流地位。

  46. 其次,在理論物理學、天文學與宇宙學的 革命性研究中,發現這些研究的本質正好 挑戰了「嚴格的演繹,加上觀察控制性實驗 得到推論」的科學思維模型。 想像力、比喻與類比、跨範疇的臆測、直覺 等,扮演比以往吃重許多的角色。

  47. 史諾與李維斯的爭論 史諾演講的背景 人造衛星的年代 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 問題的癥結 科學的分類 科學與非科學(人文) Karl Popper——科學的特質 科學本質的了解 科學的歷史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的社會學家 孔恩(Thomas Kuhn)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與女性主義 文學與科學(一個次領域) 史諾的第三種文化 ——社會史學家、經濟學家、犯罪學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