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 likes | 1.05k Views
孔凡哲 教授、博士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 副院长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 导 0431- 85099962 , fzkong@live.cn. 报告纲目. 一、优秀教师成长规律探寻.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维度. 四、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若干方法及案例. 五、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策略. 中小学校的现象分析. 一. 为什么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知名教师?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E N D
孔凡哲 教授、博士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副主任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 副院长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 导 0431-85099962, fzkong@live.cn
报告纲目 一、优秀教师成长规律探寻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维度 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若干方法及案例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策略
中小学校的现象分析 一 • 为什么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知名教师?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 为什么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从“匠”到“师”的路程那么艰难? •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一个重要的原因 • 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 具备实践的能力,但不会总结、提炼 • 不会研究,不会创造,只会模仿
原因分析 • 为什么会普遍出现“教师力不从心”的现象呢?
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极其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 • 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 • 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原因分析 (2)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不健全; • 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
原因分析 • (3)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不少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停留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尤其缺乏对相应领域有关内容的及时学习和基本把握,对为数不少的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原因分析 (4)缺乏信息素养和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 尤其是,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中出现的需要利用信息收集整理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束手无策,对于本应该通过自学就能解决的一些现代新知识无法应付。
1、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驾驭出现困难,不少人困难重重。1、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概念、重要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驾驭出现困难,不少人困难重重。 对原因的深究
2、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不足。 对原因的深究
3、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功有缺陷。 对原因的深究
4、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丰富自己对科学最新发展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观,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工作。4、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学科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丰富自己对科学最新发展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观,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核心工作。 对原因的深究
5、强烈的自我反思能力构成优秀教师成长的动力。5、强烈的自我反思能力构成优秀教师成长的动力。 对原因的深究
6、适宜的校本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保障。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需要两个基本的保障条件: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与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理论指导。6、适宜的校本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保障。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需要两个基本的保障条件: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即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与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理论指导。 对原因的深究
教师五层次 • 作为一种职业,或是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凡是泛称为“从事教学活动的人”都可被名之为教师。但在实际上,同是被泛称或自称教师的人之中,其德其才在层次上却千差万别,依序大致可分为五等——
大教师; • 好教师; • 教书匠; • 以教谋生者; • 因教误人者。
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专家教师 经验教师 职初教师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好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对比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库密斯安(N.W.Kusmian) 曾经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发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很难区分好教师与一般教师: • 教师应该能够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工作; • 教师应该预先设计相应的教学结论; • 所教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成绩; • 教师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可。
基本结论 • (1)优秀教师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取决于他们所受的关于普通教育的教与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 • (2)优秀教师的组织性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能组织班机学生相互帮助,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安排;同时,组织家长共同关心学生成长; • (3)优秀教师成功的交往性活动应该体现在,教师敬业,对教学活动热情,善解人意,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严格把握学生提出的要求的界线,尊重个性差异,能表现自己的幽默和自然本性。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优秀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提炼 教学+反思+行为改进+及时提炼=优秀教师成长 反思:教师成长的强劲动力 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路径
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专业意识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反思的意识、能力、时间、空间
二、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因素 • (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因素 • (四)促使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际上关于专业的观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所谓专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目的 能力 自主
专业目的 • 专业是一种社会服务 • 专业的目的完全为了服务对象 • 专业服务往往对于服务对象会产生深刻影响 • 专业拥有相当的(甚至是崇高的)社会地位
专业能力 • 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 • 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与严格的资格考核 • 专业的社会地位必须以专业人员的不断学习作为保证
专业自主 • 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让专业人员面对具体的、特殊的情况做出具体的、特殊的决定 • 专业自主是专业与非专业的重要分水岭 • 专业自主必须以专业的内部纪律为前提 • 专业自主往往体现在严密的专业组织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 结合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尽管对教师工作是否是专门的职业,目前仍有争议,但是,我们仍可以认为: 教师的专业特点具有其独特的规律
教师的专业特点 •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 • 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 • 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 • 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 • 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 • 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 •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行政责任 专业使命 市场需求 教师专业化:提高专业使命
经济权益 专业权利 政治权力 教师的权
教师的权 • 权益:经济性质;合同、福利、薪酬;┉ • 权力:政治性质;席位;┉ • 权利:专业性质;专业自主、专业参与; 专业能力;专业服务、专业声音;┉
教师专业化就是提高专业使命从而确立专业权利教师专业化就是提高专业使命从而确立专业权利 亦即:教师专业化就是 对教育的核心业务精益求精,因而需要不断学习! 对教育的服务对象尽心尽力,因而需要了解学生!
三、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因素 •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因素 • (三)促使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因素 •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制于诸多要素,而职前因素集中表现在: • 关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 • 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积淀的知识和能力 • 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关注和认同(这实际上是教师的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状况)等等。
1.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起点1.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起点 •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有效实现必定要以职业为载体,而实现的可能性来自意义、技能和乐趣。 • 也就是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以职业的价值认同、自己所具有的实际才能、个人兴趣和意愿为前提条件,并且三者缺一不可。
1.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起点1.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起点 • 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尤其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 • 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其中的“过程”是说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而“状态”是说教师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1.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起点1.对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起点 • 我们认为,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 不仅如此,教师教育阶段(特别是师范教育阶段)的学校氛围、教育理念和教育条件、教育者自身的人格特征、社会背景,是影响教育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教师教育阶段积淀的专业认识,是专业发展的重要起点。特别地,学校营造的学校文化、教学文化、课堂文化,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超越自身观念之外的价值和信念的认同,使其教学行为建立在内心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
2.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 必备的结构: 底部宽厚 中部坚挺 顶部开放 即 教师必须具备雄厚、宽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具备坚实的数学专业素养和从师任教的基本功,具备开放的心态和主动获知的本领。
2.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 一位合格的中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基本素养外,还应该具备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所特有的数学专业素养: • (1)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 • (2)全面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特别地,比较清楚地把握数学科学体系中知识的核心思想,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了解这些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 • (3)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教科书)的新特征,明确其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因素 •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 这一历程,其起点虽然是职前的信念、价值观、专业知识、能力等等,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段,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职后阶段。
1.恰当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需要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 • 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而言,专业引领的作用有所不同。 对于新手走向称职型的教师,专业引领的重点在于激发新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物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对教学实践进行及时的回味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把握教学规律。
2.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2.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 • 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质本质上是实践取向,是经验的积淀,而教师的专业能力恰恰来自于专业工作经验、经历基础之上的提炼和升华,这种提炼和升华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发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诸如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等等。
2.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 • 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益处:既可以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也可以获得新想法。 • 同行之间的及时交流,不仅可以通过分享材料和课程资源,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而且,作为一个集体,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教学业绩。调查表明,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会更成功。 • 同时,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教师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教师需要展示给学生:在说合作很有益时,教师也在力行自己所倡导的教育信念。 • 已有研究表明:温暖的家园文化、同侪的分享文化和欣赏的组织文化,对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非常有效。在宽松民主、合作对话的友好环境中,青年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实现专业成长。
(三)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的关键 • 是否拥有良好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是否具备反思的时机与空间,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否可持续的关键。 •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反思作为提炼和升华教师教学经验、经历的主要渠道,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 • 在这里,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适合教师开展反思的时间、空间和恰当机遇。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维度 • 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内在条件,也要考虑教师的外在条件。 • 其中,内在条件既表现在教师潜在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经历和专业阅历,也包括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外在条件既包括直接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诸如专业引领、专业发展的氛围,也包括间接作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诸如学校条件、环境、机会等等。
(一)内在条件 • 专业知识 • 专业能力 • 专业经验、经历 • 专业视野、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潜质
专业知识 • 数学教师的专业工作具有典型的双重性,一方面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性质, • 另一方面表现为所从事工作的数学学科性质。 • 后者必需的前提就是数学教师必需拥有良好的数学学科必备知识,前者的前提就是数学教师必需拥有从事教师工作的教育素养。
专业能力 参考IBSTPI制定并确认的教师能力标准 • (1)专业基本能力:有效地交流沟通的能力;遵守已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具有维护职业声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 • (2)专业的工作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谋划教学、准备教学工作的能力;激发并保持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的能力;有效表达的技能;有效促学的技巧;有效提问的技能;及时反馈和阐释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能及时巩固、迁移的能力;使用媒体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学习、改进绩效的能力。 • (3)专业的评估能力:及时评估学习和绩效的能力;及时评价教学效果的能力。 • (4)教学管理的能力:管理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环境的能力;适当地使用技术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