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527 Views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七讲 改革开放时期概述. 1. 1. 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 “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 ” “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 人人都认同改革,但是对改革的方向众说纷纭. 当代中国使用率最高的政治词汇. 2014/11/9. 2014/11/9. 政治 粉碎四人帮( 1976 ) 十一大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 1977 ) 邓小平复出( 1977 ) 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 )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 经济. 1976-1978 两年过渡. 2014/11/9. 洋跃进
E N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七讲 改革开放时期概述 1 1
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 “允许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人人都认同改革,但是对改革的方向众说纷纭 当代中国使用率最高的政治词汇 2014/11/9
政治 粉碎四人帮(1976) 十一大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1977) 邓小平复出(1977) 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经济 1976-1978 两年过渡 2014/11/9
洋跃进 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有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气田,三十个大电站,六条铁路新干线和五个重点港口 1978年积累率高达36.5%,仅次于“大跃进”时期 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靠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 1976-1978 两年过渡 2014/11/9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政策 经济管理体制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缺点,必须加以解决 决定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如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适当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促进农业发展 1979年: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 降低积累的比重,提高消费的比重,压缩基本建设的规模 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把企业的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 把现有企业特别是目前管理混乱的企业整顿好。 1978-1989 2014/11/9
政治 《历史问题决议》 成立中顾委 “小平决策,胡赵担纲” 领导干部年轻化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党政分开、政治体制改革设想 八十年代的文化和思想 顾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异化和人道主义之争(周扬、胡乔木、王若水) 潘晓来信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农村问题研究小组 新权威主义 河殇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八十年代 2014/11/9
农业 包产到户 1984 农业大丰收 1984 解散人民公社 农村自由市场的恢复 乡镇企业兴起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依靠基层政权发展的乡镇企业 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市民的黄金时期 80年代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由70年代的10%降到1%左右。1985年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总额是20.2亿元,这只相当于1975年45.3亿元的45%。 八十年代 2014/11/9
个体和私营经济 “八大王” 主要是消费品和轻工业产品领域 五五计划提出取消票证制度 “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措施,只要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增加了,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 压缩投资和“消费补课” 农村社队企业18条 八十年代 2014/11/9
企业改革 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放权让利,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下放到企业和地方 80-90年代国有企业处境的恶化 政府提取资源的增加 存量资产在消费品迅速升级中损耗 导致90年代初的三角债 八十年代 1985年度 1995年度 工业品产销率 97.5% 95.9% 工业增加值率 36% 24% 销售收入利润率 11.9% 3.1% 资产利税率 19.4% 6.4%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151 231 主要生产设备 进口设备占18.2% 进口设备占47.1% 工业企业个数 518.6万 734.2万 从业人员 9397.6万 14735.5万 2014/11/9
1995 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如照像胶卷仅13.3%,电影胶片25.5%,电话单机51.4%,彩色电视机46.1%,家用洗衣机43.4%,自行车54.5%,内燃机43.9%。一些重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如大中型拖拉机为60.6%,小型拖拉机65.9%,钢材62.0%。结果使得国内产品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和价格下跌, 八十年代 运十 七零八落 2014/11/9
价格改革 双轨制 价格闯关 “官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 1984年工业两位数增长,农业特大丰收,分别比比上年增长16.3 % 和12.3 % 金融进行体制改革,银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于是当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四行争贷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治理整顿” 一是物价上涨,二是分配不公,三是腐败现象。 八十年代 2014/11/9
弗里德曼访华 • 美国货币学派著名学者密尔顿•弗里德曼来华访问,会见了政府主要领导人。货币学派是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流派,对中国的改革,主张“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是改革的唯一出路”。 • 货币学派主张“管住货币、放开价格” • 邓小平1988年5月在《理顺物价,加速改革》的讲话中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 • “国家花200、300、500亿元,可以彻底解决我国价格改革问题的几个方案,并且据说那是用某某所的电子计算机(当时国内拥有这种先进计算工具的单位不多)测算的,似乎很神,已上报国务院领导”。 • 1988年货币投放多达679亿元,比上年猛增46.7 %,于是引起价格猛涨,人心惶惶,抡购风席卷全国。当年和下年零售价格上涨18.5 %和17.8 %,消费价格上涨18.8 %和18 %。连续两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引起一些外商望而生畏,准备撤走投资
八十年代的特点 • 经过长期禁锢的活力释放出来 • 多样化的消费品市场开始产生 • 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 国有企业内部的问题开始出现 • 改革主要是原有体制的内部调整 2014/11/9
九十年代 • 政治 • 1989年学潮 • 南巡讲话 • 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九十年代 • 治理三角债 • 朱镕基三下辽宁,督战清理三角债 • 讨债艺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学会一看、二查、三怜、四醉、五磨、六泡、七跟、八绝、九就会全来了。 • 机电、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行业以及建筑安装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 皇甫平事件和南巡讲话
九十年代初的经济过热 • “速度论”盛行。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中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形势。199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四热”、“四高”、“四紧”、“一乱”的现象: • “四热”,即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集资热; • “四高”,即高投资规模、高信贷投放、高货币发行、高物价上涨; • “四紧”,即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 • “一乱”,即经济秩序混乱,尤其是金融秩序混乱。 于是,全国的身份证都一麻袋一麻袋地往深圳寄,在8月9日之前几天,发售网点门前就有人开始排队了,排队的人大概加起来有120万。大家不分男女老少、已婚未婚,都紧紧地前胸贴后背地抱在一起,生怕队伍散了就错过了发财的好机会,蔚为壮观。”
1992至199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四个百分点,货币同比增发34%;两年里投资分别上升70%和40%,生产资料价格每年上升50%;人民币调剂汇率一路贬值到1:11,而且向1:15滑落。1992至199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四个百分点,货币同比增发34%;两年里投资分别上升70%和40%,生产资料价格每年上升50%;人民币调剂汇率一路贬值到1:11,而且向1:15滑落。 • 1992年,货币流通量增长率为26.7%,零售物价上涨5.4%。1993年6月末,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4.1%,社会商品零售价比上年同期上涨了13.9%。 • 1992 年,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7.6%,远远超出了现价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 1993年1一6 月份, 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高达70.7% 。
软着陆 • 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4.1%降到1996年的8.3%,但是经济增长率则只从11.6%回落到9.7% • 紧缩银根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度从紧 • 抑制投机,打击股票市场 •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 财税体制改革:分税制 • 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 广国投事件
1994年:财税改革 • 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78的31.2%下降到1994年的14% • “诸侯经济” • 对分税制的批评 • 加重农民负担 • 推高房价
亚洲金融危机 • 1997年之后的通货紧缩 • 导火索:亚洲金融危机 • “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 • 国内金融泡沫 • 货币政策不独立 • 取消对资本市场管制 • 内部原因: • 治理通胀的连锁效应 • 国有企业积累的矛盾 • 大面积亏损、养人负担、技术落后 • 一般消费品饱和,导致内需不足 • 农民负担的加重 • 下岗、失业、收入分配不均及消费心理等因素加速了通货紧缩状况。 • 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出口市场受到严重打击,同时资本流入也大幅减少
亚洲金融危机 • 解决的办法 • 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刹住投资势头下滑趋势 • 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 同时四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贷款支出国债投资项目 • 国有企业改革 • 三把杀手锏 • 政策性破产、抓大放小 • 技改贴息 • 两条保障线 • 对国企改革的争论 • 股份制?市场化?政策性负担?产权? • 房地产市场化 • 教育产业化
亚洲金融危机 • 扩大政府投资 • “赤字总理” • 加快入世谈判,2001年入世
农业改革 • 90年代初期农村负担加重 • 城市改革的进展使乡镇企业失去竞争力 • 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公共品提供不足 • 乡镇治理危机 • 财税改革 • 90年代末期农村改革 • 税费改革 • 免除农业税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我叫李昌平,今年37岁,经济学硕士,在乡镇工作已有17年,现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您写信。我要对您说的是: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一、盲流如"洪水" • 开春以来,我们这儿的农民快跑光了。连续二十多天来,"东风"大卡车(坐不起客车)没日没夜的满载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城市。我们乡有40000人,其中劳力18000人。现在外出25000人,其中劳力15000多人。今年人员外流和往年比有新的特点:一是盲流。过去一般是有目的的流动,今年多数农民是抱着碰"运气"和"要死也要死在城市,下辈子不做农民"的一种负气的心情外出。二是人数多、劳力多。过去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女孩和部分富余劳力,现在是男女老少齐外出。三是弃田撂荒的多。过去出门一般都待田转包出去后再出门,今年根本不打招呼就走人。外出的人数还在上升,估计今年全乡弃田弃水面积将达到35000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5%。现在我们全力以赴做调田转包工作,估计今年至少要撂荒20000亩以上。 • 二、负担如"泰山" • 我们这儿的田亩负担在200元/亩。另外还有人头负担100 400元/人不等。两项相加350元/人亩左右。一家五口种地8亩,全年经济负担2500 3000元(不含防汛抗灾、水利等劳动负担)。农民种地亩产1000斤谷子(0.4元/斤),仅仅只能保本(不算劳动负担),80%的农民亏本。农民不论种不种田都必须缴纳人头费、宅基费、自留地费,丧失劳动力的80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和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一视同仁交几百元钱的人头负担。由于种田亏本,田无人种,负担只有往人头上加,有的村的人头负担高过500多元/人。我经常碰到老人拉着我的手痛哭流泪盼早死,小孩跪在我面前要上学的悲伤场面。我除了失声痛哭外,无法表达我的心情。痛苦与无奈一切尽在哭泣中。今年的负担还要加,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啊!少壮去打工,剩下童与孤,又见负担长,唯望天地哭!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三、债台如"珠峰" • 1995年,约有85%的村有积累,现在有85%的村有亏空,平均每村亏空不少于40万元。90%的村有负债,平均负债60万元以上,月利率20‰。1995年约有70%的乡镇财政有积累,现在90%的乡镇财政有赤字,平均赤字不少于400万元,平均负债不少于800万元,月利率高达15‰。村级负债每年增加10 15万元,乡级负债每年增加150万元左右。农民负担一年比一年重,村级集体亏空一年比一年多,乡镇财政赤字一年比一年大。我们棋盘乡不搞任何建设只交上面的税费,发干部的工资,支付债款利息,收支两品,乡村每年净亏1000万元。这样下去基层组织和政府怎么运转? • 四、干部如"蝗虫" • 90年棋盘乡吃税费的干部不过120人,现在超过340人,并且这种增长的势头无法得到控制,新上任的领导无法顶住内外压力,不得不滥用权力安排一帮子人吃"皇款",年年有新官,干部增长何时休?官取于民,民取于土,落在水上,打在泥上,农民怎么受得了!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五、责任制如"枷锁" • "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曾让亿万农民欢欣鼓舞。可是现在农民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必须贴自己外出"打工"的血泪钱。负担的日益增加,价格的逐年回落,被农民视为生命的土地已成为农民的沉重包袱,联产承包责任制被 • 农民视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枷锁。出生在集镇,就不要人头负担,出生在农村就年年交人头费几百元,这是多么不公平啊! • 六、政策如"谎言" • 中央扶持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很难落到实处。近年来,没有对农民发过贷款,即使有极个别的其月利率在18‰以上(高利贷)。没有按保护价收过定购粮,相反,国家收粮还要农民出钱做仓容。国家不收粮,农民自己消化还要罚款,甚至没收。农民负担年年喊减,实际负担额极个别地方虽没有增加,但农民收入下降了,相对负担却是年年加重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且能如此玩儿戏,几亿农民不相信中央的农村政策,这种后果将是可怕的!
医疗市场化 1985年 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医改的政府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 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04年底全国有近百亿元民营和外资介入中国的近百家医院的改制工作;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总市场价值达到6400亿元。
住房市场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郎顾之争 郎咸平,经济学家。2004年,郎咸平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顾雏军,格林柯尔系的创始人,旗下控制科龙电器等五家上市公司。2005年1月登上了第二届“胡润资本控制50强”的榜首。
这场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延续了自1998年大规模推行“国退民进”的企业产权改革以来的争论。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产权改革以来,如何看待“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以及如何看待国有或集体企业的管理层收购(MBO)现象。这场争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延续了自1998年大规模推行“国退民进”的企业产权改革以来的争论。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产权改革以来,如何看待“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以及如何看待国有或集体企业的管理层收购(MBO)现象。 郎咸平提出,目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大部分的国企老总是没有信托责任观念的。国企老总没有资格要求股权,因为平台是国家股东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