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82 Views
數位課程規劃與 設計. 皮亞傑認知心理學. 指導老師: 支紹慈 老師 班級:資訊傳播系 三 A 學生: 4970C0 01 陳亞琳 4970C0 53 黃舒倩 4970C0 59 黃佳翎. - 前言 -. 為什麼會需要有認知裡論?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們的價值觀? 為什麼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 這是因為每個人從小所接受與學習的「認知」之不同。有句話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白紙,然後慢慢接受外界的事物」。
E N D
數位課程規劃與設計 皮亞傑認知心理學 • 指導老師:支紹慈老師 • 班級:資訊傳播系 三A • 學生:4970C001 陳亞琳 • 4970C053 黃舒倩 • 4970C059 黃佳翎
- 前言 - 為什麼會需要有認知裡論? 是什麼造就了現在的我們的價值觀? 為什麼俗話說「一樣米養百種人」? 這是因為每個人從小所接受與學習的「認知」之不同。有句話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白紙,然後慢慢接受外界的事物」。 任何「認知」是每個個體以現有的認知結構,去接受和吸收外在世界的刺激並與之認識、互動,而後調適並解釋之。經由不斷的同化與調適個體的認知基模會越來越豐富,也就愈能跟外界的刺激做更貼切的配合。 比如嬰兒在丟東西的時候會發現有的東西丟了會彈起來,有的不會,所以會發展出不同的丟東西方法,也會發現不同的丟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教育心理學大師—皮亞傑,以研究認知發展讓世人能洞悉兒童不同於成人的心理世界。他的一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最後更創立了發生認識論,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獻。
- 教育心理學大師 - (Jean Piaget,1896-1980)皮亞傑 • 為二十世紀思想發展著名的大學者 • 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最後創立了發生認識論 • 認知發展論(congnitive-development theory),是皮亞傑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是其之所以對於教育產生啟發最重要的理論。 • 推動啟發式教學法 • 注重兒童經由 探索→發明→發現 的歷程
- 什麼是認知 - ‧知識的獲得與使用 知道 了解 ‧過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識或無意識 ‧ 知識在我們的記憶中式如何被儲存的 ‧ 儲存什麼記憶內容 ‧所謂認知、認識 知識 心理活動 獲取 知覺 想像 判斷 形成概念 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 心理功能
- 認知心理學的領域 - ‧ 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範圍 感覺 知覺 注意 學習 記憶 概念形成 貫穿行為各個領域 思維 表象 回憶 語言 情緒 發展過程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架構: 訊息處理模式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le )
- 何謂認知 - ‧ 生物適應活動(adaptation) ‧同化(assimilation) 互補過程 ‧調整(accommodation) 先前經驗 主觀解釋 選擇性認知 認知同化 已有認知結構 同化過程 認知調整 新 舊 念 適當修改 觀
- 何謂認知發展 - 所謂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 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 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其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
- 認知發展基本概念 - ◎ 適應 (adaptation) 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 ※基模(或圖示): 個體運用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瞭解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 讓皮亞傑將其視為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 ◎ 同化 (assimilation) 指個體運用其既有基模處理所面對的問題, 把外部環境要素整合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 例如:學會騎腳踏車的平衡技巧,遇到騎摩托車也會操控平衡。
- 認知發展基本概念 - ◎ 調適 (accommodation) 調節自己內部的認知結構,以適應特定新刺激情境的過程。 例如:操控摩托車時,要加入操控油門的技術。 順應與同化是伴隨而行的。 ◎ 平衡 (equilibration) 個體能對環境適應,那就表示他的認知結構或基模的功能, 能夠在同化與調適之間維持一種波動的心理狀態。
- 認知成長快慢的因素- 1. 生理成熟 (maturation) 2. 物理經驗 (physical experience) 3. 社會交流 (social transmission) 4. 平衡化(equilibration,也可稱為自我協調(self-regulation)) 皮亞傑認為認知成長是決定學習能力的必要條件,而合理的學習雖然能協助培養兒童的認知成長,但獨立的學習並不能即時改變兒童原有的認知結構。 他認為成長是一種多方面影響的整體結果,因此兒童生活的社會條件與文化背景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 成長和學習完全不同- 成長可以決定學習的成效, 但學習卻不能隨意改變成長的結構。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成長順序,所以教材與教法在不同的時期應有不同的安排與特性。 因此,皮亞傑學派的教育理論認為需要受教者的生理成熟等待、強調物理經驗與人際關係的交互作用、需要提供學習者的自我省悟與自主學習機會。
- 認知的意義 - ◎ 皮亞傑大師對認知此基本假設具有下列重要意義: 認知行為是一種生物自發本能。 了解、組合 事物的關係 心理上 不平衡 需要 主動 設法 (2)人與環境有同等的地位,兩項之間是一種交互作用的關係。 解釋 調整 新事物 外在事物 舊有經驗 同化 配合 處理 (3)並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事實, 而是主動反應或是實際、想像操縱它的變化。
- 認知的意義 - • (4) 強調「嘗試錯誤 (Trial-and-error)」的必要性。 ◎ 完整認知過程三項步驟: • 了解問題需要 • 建立解釋假設 • 進行試驗以證實或修改假設 (i) (ii) (iii) 有系統的嘗試步驟 實現 調整 實現 同化 • 嘗 • 試
- 認知的意義 - • (5)雖是一種天賦且不變的本能。 • 認知的能力可因不斷的適應過程而改進。 • ◎ 兒童期的主要意義與價值,在於提供認知成長的適當機會。 • 心理學在教育上的重要價值,就在於為教育措施提供基本理論基礎。 認知結構階層理論與學習能力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人因心理上的適應需要,而不斷改進其認知能力,及組合其認知行為之現象,而形成各階段之不同認知結構。 而皮亞傑在過去六十餘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即在於確定兒童成長過程中,認知結構之發展情形與特性。
- 皮亞傑四大年齡階層 - ◎ 皮亞傑將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主要階層: - 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 -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Stage) - 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 - 型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
- 感覺動做期(0~2)- 感覺 動做 發揮基模功能 1 本能性 反射動作 目的性 反射動作 2 3 物體 認識 物體恆存性 ※ 物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e) 是對物體即使不能看見、聽到或觸摸到,仍繼續存在的理解。 - 兒童以生來就有的一小部分感覺運動反應開始了生活。 - 兒童發展出客體恆常性和開始進行符號思維。 - 皮亞傑認為獲取對物體恆存的認識,是嬰兒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 前運算階段(2~7)- 1. 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 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 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 運算錯誤類型: ‧自我中心 - 難以採取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產生偏差。 ‧無法分辨上下位概念 - 如果人拿圖片(共8隻狗,3隻臘腸犬,5隻狐狸狗) 問孩子臘腸犬多還是狗多,通常孩子回答狗比較多 ‧擬人化思維 - 賦予無生命的物體以人一樣的想法、目標與感受。 ‧缺乏守恆概念 - 不能理解原來的形式改變以後,物體的質量,體積和數量不變
- 具體運算階段(7~12)- - 獲得邏輯運算能力的基礎;例如,時間、空間等概念。 ◎ 該階段的重要進展: ‧克服自我中心 - 兒童多方面看問題以解決問題。 ‧因果關係 - 開始理解一些物理和生物方面的運轉過程, 而不單純用擬人化思維來理解。 ‧可逆性 - 理解數字或物體改變後,可以回到原來的狀態。 ‧守恆 - 懂得條目的數量或長度,與物體或條目的排列或外觀無關。 ‧連續性 - 根據大小、形狀或其他特徵排列物體的能力。 ‧分類 - 命名並根據外觀、大小或其他特徵給一批物體進行分類的能力, 包括此一類物體可以包括另一類的觀念。
- 形式運算階段(12↑)- 1. 獲得抽象思維能力和從可得到的信息得出結論。 2. 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 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4. 比例性思維的產生。 ◎ 皮亞傑表示: 當兒童進入青春期,許多人可以熟練解決假設命題並使用演繹邏輯作為系統性解決問題的方法。 Ex : 如果A,則B。 ※ 皮亞傑理論意味著認知能力的突然改變。
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爲四個大的年齡階段:皮亞傑將兒童思維的發展劃分爲四個大的年齡階段:
- 關於四個年齡階層 - 1. 各時期之間的改變都是連續呈現階段現象。 2.發展順序不變,皆遵循四階段的法則進行。 3. 不同個體發展具有個別差異。 4. 具有普遍性,可普遍化為其他功能。 5. 各發展階段都是在邏輯上有組織的整體。 6. 各階段的順序都是自然階層。 7. 後階段比前階段更加統整。 8. 每階段在思考模式上會表現出質與量的不同,。
- 對教育的重大啟示 - ◎ 按兒童思維方式實施教學 - 揭示了「了解兒童始能教育兒童」的意義。 - 成人在提供知識供兒童學習的時候, 必須能夠了解兒童認知思維的特色。 ◎促進兒童心智發展的教育功能 - 強調受教育者的積極主動性。 - 真正的知識乃是透過兒童在環境中, 主動觀察、探索、操作得來的。 - 教育不是為了讓兒童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 對教育的重大啟示 - ◎ 循兒童認知發展順序設計課程 - 認知發展的階段與年齡的增加有關。 - 認知發展的改變是因認知結構的變化。 - 相同的學材,不同階段的孩童會有不同反應。 ※皮亞傑認為: ‧學校課程教材的難度,必須配合學生心智發展的水平。 ‧在確定某年級的課程難度時,宜先設計實驗, 學生實際的思維過程中,觀察分析單元的編排是否適宜。
- 結論- 每個人從小就接受了「認知」,探討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在認知過程中,兒童學到的什麼和如何學習,而認知成長跟很多因素有關係,再成長過程中,包括社會交流、生理成熟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兒童未來的發展。 皮亞傑又強調學習是自動自發,不是被動式學習,而學習過程中強調必須要「嘗試錯誤」,而如何在錯誤中學習到正確的觀念,正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認知心理學又應用在教育上,在製作兒童用教材,必須考慮兒童的思維及程度,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個階段的教材要給予不同的知識,而這些真正的知識乃是透過兒童在環境中,主動觀察、探索、操作得來的。
- 我們的心得 - 做了這個有關皮亞傑的心理學之後我覺得又更加的瞭解到兒童的心理,而且製作這個PPT及紙本資料的時候我們三人也分工合作,並且又更熟悉WORD、PowerPoint等軟體,更學到許多東西,讚喔! -- 4970C001 陳亞琳
- 我們的心得 - 剛開始找皮亞傑資料時,我發現它的理論都是寫認識發展論或是認知發展論,我以為跟認知心理學不一樣,後來我有去看書,才發現認識發展論以研究兒童思維及行為表現為主,是皮亞傑認知心理學的大宗。 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有些資料其實大同小異,有提到發展及過程等,慢慢了解到他是從「研究」到「發明」到「發現」。現在兒童教材需要配合認知心理學來編製教材。 而做完PPT之後,感想就是,「認知心理學真的很重要!!」 -- 4970C053 黃舒倩
- 我們的心得 - 這次做皮亞傑認知心理學的報告,我才發現原來「認知」是這麼有學問的事。 我想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從沒去注意到所謂「認知」這個東西,都自然而然的把認知當作是理所當然的行為,卻沒有想到其實他對我們的發展是如此的重要。 尤其做了這個報告,對於兒童從小的身教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不管是教材或是對於兒童的教導,我們一言一行都必須注意,因為就算給兒童一個小小的「認知」,都會帶給他們大大的影響。 -- 4970C059 黃佳翎
- 參考資料 - 認知發展論【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A%8D%E7%9F%A5%E7%99%BC%E5%B1%95%E8%AB%96 教育心理學大師—皮亞傑 http://plog.jxes.tc.edu.tw/lifetype/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88&blogId=13 教育心理學---重大啟示 http://blog.udn.com/dream11124/906310 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Piaget/Piaget02Cogniti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