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299 Views
质的研究 提升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 周 彬 E-mail : bzhou@dedu.e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200062) 学术思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 认识 “ 质的研究 ” 及其操作过程. 如何理解 “ 质的研究 ” 及其教育应用. 质的研究, 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E N D
质的研究 提升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 周 彬 E-mail: bzhou@dedu.e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062) 学术思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 认识“质的研究”及其操作过程
如何理解“质的研究”及其教育应用 •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 质的教育研究,是指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下,教育研究者(专职研究人员或者教师),针对教育实践中的特定现象,采用多种方法收集与教育现象有关的原始资料,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用以解释教育现象。也正是通过研究者与现象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对现象主体的教学实践和学习实践赋予教育意义上的解释性理解,最终起到提升教学与学习实践的理论意义。
“质的教育研究”基本特征 •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现象与本质是不可分的,只有接近与走进现象才可能认识本质。在自然而非实验控制的环境中开展研究。 •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研究目的是对被研究者个人经验和意义的建构作“解释性理解”。理解被研究者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规则,才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及周围环境的解释,进而理解外显行为。 • 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管是研究设计与假设,还是研究过程与方法,都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以研究个体与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 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从原始资料,从现象的特定情境中产生理论;而不是从概念的建构与概念间关系的推导产生理论。 • 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深入是对研究个体的透彻理解;整体是对研究现象特定情境的客观把握。 • 重视研究关系:研究者深入个体与情境,就必须保持与被研究对象间的深度沟通,其标准是“真理、真诚、正当”。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 第一,研究对象间的差异。量的研究是对教育现象共性的研究,共性是可以数字化与比较的,研究结论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质的研究是对教育现象个性的理解,情境与背景很难数字化,基本不具可比性,研究结果具有情境意义,但不可推广。 • 第二,研究价值间的差异。量的研究是对研究假设(包括已有理论或研究者的研究预设)的证实与证伪;质的研究是对研究现象原始资料进行深入与全面的收集与分析后,提炼出结论与理论。 • 第三,研究过程间的差异。量的研究认为个人价值具有或然性,要求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都去价值化;而质的研究认为个人价值的意义,强调对个人价值的认可、反思与理解。 • 第四,研究范围间的差异。量的研究适合宏观层面的现状研究,通过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研究;质的研究适合微观层面的过程研究,通过对个体情境与背景的情感、语词与利益进行分析。
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 第一,在研究认识论上的差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认为现象与本质相分离,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且本质是超越现象与个人价值的。定性研究认为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对现象的全面与深入的理解就是对本质的把握,本质与现象和个人价值有机结合。 • 第二,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异。定性研究以概念与术语为出发点,通过对它们间逻辑关系的推导进行分析与研究,它是概念研究;质的研究以教育现象的原始资料为出发点,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研究,它是情境研究。 • 第三,在研究目的上的差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追求研究结果的理论性、概括性与推广性价值,只是手段与方法不一样;而质的研究追求理解性、情境性与策略性价值,强调对情境的把握与对个体的反思,强调对现象的理解与优化。
“质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流程 进入研究现场 隐蔽进入,逐步暴露 自然进入,公然进入 研究准备 文献综述 自我反思 方法选择 选择研究现象 聚集研究问题 收集资料 访谈、观察、实物 分析资料 建构理论 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 提升教育实践的理论意义
认识教育实践的理论价值 • 第一,教育实践包容的原始资料,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素材。教育实践的原始资料,而不是教育实践本身,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素材。实践并不必然诞生理论,现象并不必然揭示本质。 • 第二,教育实践者个人知识与本土知识,是教育理论形成的核心要素。尽管个人与本土知识不具有推广性,但教育理论只有提炼与综合个人知识与本土知识,才能形成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理论。 • 第三,教育实践情境与背景知识,既是教育理论限制因素,也是教育理论拓展因素。当前对教育理论的批判,往往落脚在教育理论的抽象与空洞上,这正是缺少对教育实践情境与背景的关注。 • 第四,教育实践是确证教育理论的唯一渠道。任何教育理论的客观性、真理性与推广性,都必须以教育实践为检验标准;对教育实践不具有真实指导力的教育理论,也必然是空洞的理论。
教育实践的理论进阶 • 教育现象与教育行为:这是纯事实层面的理解,尽管现象与行为的发生有其内在逻辑,但我们所知晓的,只是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现象与行为。 • 教育感受与教育经验:对于身处教育情境中的个体来说,能够从特定事件与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将多次的感悟内化为教育经验。 • 行动策略与实践智慧:在教育经验的对比与类推之下,行动者会形成应对教育情境的策略,并在多种策略的尝试过程中,转化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实践智慧。 • 个人思想与行动假设:对实践智慧进行诉说与解释,通过逻辑的推导与活动主体与情境的抽象化,形成个人的教育思想,并在思想的指导下形成行动假设。 • 行动原则与教育理论:将多人的行动假设与个人思想进行综合,再对此进验证,最终形成为大众所认可与接受的教育理论。
从原始资料提升理论的基本原则 • 确定理论来自原始资料的思想。一旦出现稳定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就;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一种工具。理论不是来自抽象的逻辑推导,而是来自对原始资料的占有与分析。 • 保持理论的敏感性。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的理论,否则就变得异常与难以琢磨。保持理论敏感性,有助于我们尊重前人的理论,有助于增强我们在收集资料时的针对性,有助于我们分析资料时的引导性,有助于我们研究过程的目的性。 • 通过对比提炼理论属性。首先按照概念种类对原始资料归类,比较同类原始资料间的异同,找到共同的属性;其次,将不同种类概念属性进行比较,确定两者间的关系;再次,确定关系的范围,并将其返回原始资料进行检验;最后,陈述与细致化理论。
提炼“扎根理论”的三步曲 • 对原始资料的处理过程,是理解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提炼教育中“扎根理论”的过程。整理原始资料,也就是在研究者头脑中,重新登录事件的过程。登录是指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 • 第一,开放式登录。让已有的理论思想与个人经验在原始资源前投降与搁置,尽可能寻找原始资料中的核心词语与本土词语(概念类属)进行登录。 • 第二,关联式登录。发现和建立核心词语之间的各种联系,比如因果关系、相似关系、相异关系、方法与过程关系、结构与功能关系等等。此外,还要就这些关系进行主次之分。 • 第三,核心式登录。在所有已经发现的关联中,经过系统的分析寻找到核心关联,并用核心关联来统领与整合其它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