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2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 内容提要. §8.1 概述 §8.2 相平面图 §8.3 奇点和极限环 §8.4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分析 §8.5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8.6 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 §8.1 概述. 典型非线性特性 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特点 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 一、典型非线性特性. ( 一 ) 饱和非线性 (Saturation nonlinear). 输出. M. 近似饱和特性. 实际饱和特性. -t. 0. t. 输入. - M.

eli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

  2. 内容提要 §8.1 概述 §8.2 相平面图 §8.3 奇点和极限环 §8.4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分析 §8.5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8.6 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

  3. §8.1 概述 • 典型非线性特性 • 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特点 • 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

  4. 一、典型非线性特性 (一)饱和非线性 (Saturation nonlinear) 输出 M 近似饱和特性 实际饱和特性 -t 0 t 输入 -M

  5. 一、典型非线性特性 输出 K -h 0 h K 输入 (二)死区非线性 (Dead zone nonlinear)

  6. 一、典型非线性特性 输出 K -b 0 b 输入 (三)间隙非线性 (Backlash nonlinear)

  7. (四)继电器型非线性 输出 输出 M M -h 0 0 h 输入 输入 -M -M (a) (b) 输出 输出 M M -h -mh -h 0 h 0 mh h 输入 输入 -M -M (c) (d) (On-off nonlinear)

  8. 二、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特点 (一)稳定性 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及系统的输入信号和初始条件有关。 研究时应注意: 1、系统的初始条件; 2、系统的平衡状态。

  9. 二、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特点 e(t) 某些非线性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形式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 E 0 t (二)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形式

  10. 二、非线性系统的运动特点 (三)极限环(自激振荡) 非线性系统,在初始状态的激励下,可以产生固定振幅和固定频率的周期振荡,这种周期振荡称为非线性系统的自激振荡或极限环。

  11. 系统微分方程: K ′ K ′ <0 =0 非线性弹簧 K e(t) K′ >0 M 重物 3 ′ M +B +Kx+ x =0 K 振幅 粘性阻尼器 B . . . x x 0 频率 (四)频率响应

  12. K 3 M +B +Kx+ x =Pcoswt . . . x x 系统进行强迫振荡实验时的微分方程是:

  13. x x 2 5 >0 <0 K ′ K ′ 6 3 1 5 2 1 3 4 4 6 ω0 ω ω0 ω 0 0 具有硬弹簧的机械系统 具有软弹簧的机械系统 频率响应

  14. 三、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方法 • 相平面法(Phase-plane technique) • 适用于一阶、二阶系统 • 描述函数法(Describing function technique) • 是一种等效线性化方法 • 计算机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

  15. §8.2 相平面图 相平面法(Phase-plane technique)是庞卡莱(H. Poincare)提出来的一种用图解法求解一阶、二阶微分方程的方法,它实质上属于状态空间分析法在二维空间中的应用,该方法适合于研究二阶系统。

  16. 一、相平面图的基本概念 二阶系统 令x1=x, x2= . x

  17. x2= B C A x1=x . x 以相变量x1和x2为坐标构成平面,称为相平面 (phase plane)。 在相平面上,由(x1,x2)以时间为参变量构成的曲线,称为相轨迹 (phase trajectory)。

  18. 二、相平面图的绘制 对于二阶系统 - f (x, ) f(x, ) =0 + 以x, 为相变量,可得到相轨迹通过点 的斜率 (x, ) . . . . . . x x x x x x . . d x = dx

  19. (一)相平面图的特点 f (x, ) f (x, ) a. 关于 轴对称 = = f (-x, ) f (-x, ) - - 或 . . . . . . . . x x x x x x x x 即f(x, )是关于x的奇函数。 1、对称性

  20. 即f(x, )是 的偶函数。 . . x x . . f (x, ) f (x, - ) x . x . f (x, - ) f (x, ) x x = 或 = . . x x - b、关于x轴对称

  21. . f (x, ) x = . x - 即 f(x, )= -f(-x,- ) . . x x f (-x, - ) - . x . x c、关于原点对称

  22. (一)相平面图的特点 • 普通点 相平面上不同时满足 =0和f(x, )=0的点。 • 奇点 相平面上,同时满足 =0和f(x, )=0的点。 . . . . x x x x 2. 奇点和普通点

  23. (一)相平面图的特点 在x轴上,所有点都满足 =0。除奇点外相轨迹在x轴上的斜率为 - f (x, ) . . . . x x x x 所以,除了奇点外,相轨迹和x轴垂直相交。 d =∞ = dx 3.相轨迹通过x轴的斜率

  24. (一)相平面图的特点 4.相轨迹移动的方向 • 在相平面的上半平面,系统状态沿相轨迹由左向右运动; • 在下半平面,系统状态沿相轨迹由右向左运动。 • 系统状态沿相轨迹的移动方向由相轨迹上的箭头表示。

  25. (二)绘制相平面图的解析法 . x =g(x) 相轨迹方程

  26. 例8.1 . 试绘制二阶系统 x x0 0 积分得相轨迹方程 x 的相平面图 解:系统方程改写为

  27. (三)绘制相平面图的图解法——等倾线法(Isocline method) • 图解法是通过逐步作图的方法,不必解出微分方程,而把结果直接描绘在相平面上。 • 常用的图解法有等倾线法和园弧近似法。 • 在等倾线法中,首先用等倾线来确定相平面中相轨迹斜率的分布,然后再绘制相轨迹曲线。

  28. d dx / d = dx - 所有相轨斜率 =常量a的点,构成了等斜率线即等倾线。 f(x, ) f(x, ) 等倾线方程为 . . . . . . x x x x x x a =- 相轨迹的斜率方程为 给定一组a值,可求得一组等倾线族。利用等倾线族,可以确定相平面中任意一点相轨迹的斜率。

  29. . x d dx / 改写为: a=-1 a=-1.2 A a=-1.4 a=-1.6 B a=-1.8 C a=-2 D 令 = a a=-2.5 E a=-3 a=-4 a=-6 得等倾线方程: a=-11 x a=9 a=4 . a=2 x a=1 a=0.5 a=0 a=-0.2 a=-0.4 a=-1 设系统方程为

  30. 例8.2 . x 求 的相平面图 上半平面的等倾线方程: <0 >0 x 1 + a + x=0 -a + x=0 + a | |+ x=0 x =- . . . . . . a+ a . . . . . . x x x x x x x x x 解:

  31. 三、由相轨迹求时间响应曲线 . . dx x x = dt 由 dx dt = • 根据系统的相轨迹可以采用图解计算的方法,从相轨迹逐步求出时间信息,从而获得系统的时间响应曲线x(t)。 • 这里我们介绍一种称为按平均速度求时间信息Dt的方法。

  32. . x AB A B BC x C CD D D ΔxCD C ΔxBC B ΔxAB x A t ΔxBC . . . ΔxCD x x x ΔxAB ΔtCD ΔtAB ΔtBC

  33. §8.3 奇点和极限环 =0 + - 相轨迹的斜率可表示为 f (x, ) f(x, ) f (x, ) d = dx 在奇点处,相轨迹的斜率不确定,即同时满足 . . . . . . x x x x x x =0 . . =0 x 一、奇点(Singular point)

  34. 二、奇点的类型 只要 在奇点邻域内满足线性化条件,则系统方程可表示为: f (x, ) . x

  35. (1) 0<x <1 . x • 系统的奇点为稳定焦点(Stable focus) jω x σ • 两个实部为负的共轭复根

  36. (2) 0>x >-1 . x • 系统的奇点为不稳定焦点(Unstable focus) jω x σ • 两个实部为正的共轭复根

  37. (3) x >1 . x • 系统的奇点为稳定节点(Stable node) jω x σ • 两个负实根

  38. (4) x <-1 . x • 系统的奇点为不稳定节点(Unstable node) jω x σ • 两个正实根

  39. (5) x =0 . x • 系统的奇点为中心点(Center) jω x σ • 两个实部为零的共轭复根

  40. . (6) x • 系统的奇点为鞍点(Saddle point) jω x σ • 两个异号实根

  41. 三、极限环 • 极限环(limit cycle)是非线性系统所特有的自激振荡现象,在相平面图中表现为一个孤立的封闭轨迹。

  42. . . x x • 极限环内外的相轨迹曲线都收敛于该极限环。 • 极限环内外的相轨迹曲线都从极限环发散。 x x (1)稳定极限环 (2)不稳定极限环

  43. (3)半稳定极限环 . . x x • 极限环分割的两个区域都是稳定的,或都是不稳定的。 x x

  44. 例8-3 . x 4 在奇点(0,0)处,系统的线性化方程为 f (x, ) +0.5 +2x+x2=0 在(xi ,0)奇点附近,系统的线性化方程为 求得奇点 2 (0,0)和(-2,0) 2 4 x -4 +0.5 +(2+2xi)x=0 -2 +0.5 +2x=0 +0.5 -2x=0 在奇点(-2,0)处,系统的线性化方程为 . . . . . . x x x x x x =0 . . . . . . . . =0 x x x x 分析如下系统的稳定性 解:

  45. §8.4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一、继电型控制系统的分析 • 根据非线性的线性分段情况,把相平面分成几个区域。 • 在各区域内,求出相应的线性微分方程,做出各自的相平面图。 • 根据连续性,将相邻区域的相轨迹彼此连接成连续曲线,即得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46. K . . r e +M m c s(Ts+1) e e 在区域Ⅰ内 -M 在区域Ⅱ内 e>0, m=M, 元件特性为: 当e>0时,m = M;当e<0时,m = -M.因此分界线为直线e = 0。 它把相平面分成两个线性区Ⅰ区、Ⅱ区 。 e<0, m=-M 系统方程为: Ⅱ Ⅱ Ⅰ Ⅰ 系统方程为: T + =-KM T + =-KM T + =KM A2 -KM/T = 与 等倾线方程 : e e a+1/T A0 比较, . . . . e e e e A1 其相平面图 . . . . . . 对称于原点 e e e

  47. m . M e 若继电元件有滞环特性 -Δ Δ e 其左半平面,系统在-M信号作用下, 系统方程为: 其右半平面,系统在+M信号作用下, 系统方程为: -M 在 >0时的平面内,分界线为e = +D。 在 <0时的平面内,分界线为e = -D。 它们把相平面分为两部分。 T + =-KM T + =KM Ⅱ Ⅰ 相轨迹为曲线族Ⅰ。 相轨迹为曲线族Ⅱ 。 e . . e e . . . . & & e e e e

  48. . m e M 在区域Ⅱ内 在区域Ⅰ内 -Δ Δ e 元件特性为: 分界线为 e = +D和 e = -D, 它们将相平面分为三个区域 -M Ⅱ Ⅰ T + =KM T + =-KM 当 e>D , m = + M 当 e<-D , m = - M 当 -D<e<D , m = 0 Ⅲ 相轨迹斜率为: e . . . 在区域Ⅲ内 e e e . . . . . . e e e T + =0 若继电元件有死区

  49. 二、非线性增益控制系统分析 x 1 3 2 t 0 系统阶跃响应 在线性系统中,增益的选择需要兼顾调节时间,超调量及振荡次数等性能指标。在线性系统中只能选取折中方案。若采用非线性校正,则可能得到较好效果。

  50. r e m c GN 系统方程可写为 ke |e|<e0 T + +Km= e |e|> e0 m T + =Km k 1 - e0 m= K 0 e0 t s(Ts+1) . . . T + c r e . . . . . . r e c e=r -c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