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3

第一章 電腦(計算機)科技簡介

第一章 電腦(計算機)科技簡介. Lecturer 許明宗. 前言. 近年來由於資訊軟硬體產業的快速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因此形成了一個 資訊的時代 。 本章將對這些資訊應用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的發展歷史、用途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加介紹。. 大綱. 1 電腦特性 2 電腦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方向 3 電腦的種類與組成 4 數字系統:資料表示法 5 文字資料表示法 6 中央處理器( CPU ) 7 記憶體( Memory ) 8 電腦結構的最新設計 . 1 電腦特性. 優點: 計算速度快 儲存能力強 可靠度高 具備通訊能力 問題

eli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電腦(計算機)科技簡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電腦(計算機)科技簡介 Lecturer 許明宗

  2. 前言 • 近年來由於資訊軟硬體產業的快速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因此形成了一個資訊的時代。 • 本章將對這些資訊應用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的發展歷史、用途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加介紹。

  3. 大綱 • 1 電腦特性 • 2 電腦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方向 • 3 電腦的種類與組成 • 4 數字系統:資料表示法 • 5 文字資料表示法 • 6 中央處理器(CPU) • 7 記憶體(Memory) • 8 電腦結構的最新設計

  4. 1 電腦特性 • 優點: • 計算速度快 • 儲存能力強 • 可靠度高 • 具備通訊能力 • 問題 • 健康問題 • 容錯能力 • 著作權爭議 • 網路言論 • 跨國犯罪 • 環保議題

  5. 2 電腦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方向 • 2.1 電腦的誕生 •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 2.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 2.4 電腦的未來趨勢

  6. 2.1 電腦的誕生

  7. 2.1 電腦的誕生 (cont’d)

  8. 2.1 電腦的誕生 (cont’d) • 計算工具 • 『算盤』,1300 • 加法器: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42 • 乘法器:德國人萊伯尼茲(Gottfried Leibnitz) ,1672 • 差分器及分析器:英國數學家巴貝基(Charles Babbage) ,1832 • 表格運算機器:美國人口調查局的赫羅瑞斯(Herman Hollerith) ,1890 • 使用繼電器的計算工具 • 電動計算器: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史提必茲(George Stibitz) ,1937, • 繼電式電腦:史提必茲,1940年 • Mark I:哈佛大學的愛肯教授(Professor Howard Aiken) 、IBM,1944

  9. 2.1 電腦的誕生 (cont’d) • 使用真空管的計算工具 • 1942年,愛特納索夫教授(Professor John V. Atanasoff)及其助理貝瑞(Clifford Berry)完成由45個真空管構成記憶體的數位計算機,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子數位計算機,命名為 Atanasoff-Berry Computer, ABC。 • 1946年,毛琦雷教授(Professor J. W. Mauchly) 與他的學生愛克特(J. P. Eckert)以ABC的基礎,設計電子數值積分及計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ENIAC )。 • 1952年,賓州大學完成了電子離散變數計算機(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 EDVAC)。 • 1951年,雷明頓蘭得(Remington Rand)公司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用途電腦,命名為: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UNIVAC。 • 使用真空管所設計的機器淘汰了使用繼電器所設計的機器。『真空管』確立了電腦發展歷史的確切地位,被稱為第一代電腦。

  10.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11.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cont’d) • 【IC技術的演進】 SSI(Small-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個電晶體 MSI(Medium-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2個電晶體 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4個電晶體 VLSI(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6個電晶體 ULSI(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8個電晶體 GSI(Giga-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9個電晶體

  12.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cont’d) • Moore’s Law • “Stuff” (transistors, etc) doubling every 1-2 years

  13. 2.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 歷史上曾經出現第五代電腦的說法 • 1980年,日本曾經提出發展第五代電腦的十年計劃,目標是要設計一個和人類一樣,具有智慧,能夠和人類以自然語言溝通,並具有專家性質,能夠替人們解決問題的電腦或機器人。 • 人工智慧包含的技術非常廣闊,某些方面確實已經獲得不錯的成果,但有許多方面則有待努力。 • 使用生物晶片來取代目前的半導體晶片,以便提供更高速度的運算能力。 • 奈米科技除了可以讓電腦變得更小用,因為奈米所造成的物理性質的改變,也是目前研究的重心。

  14. 2.4 電腦的未來趨勢 • 更快的電腦:製程技術、電腦組織與結構的設計、平行化處理等等。 • 更小的電腦:製程技術、電腦組織與結構的設計等等。 • 容量更大的電腦:新技術的研發以及製程技術的改良。 • 更聰明的電腦:人工智慧(AI) 、資料探勘。 • 更安全的電腦:病毒(virus)、病蟲(worm) 、駭客(hacker) 。 • 更大的頻寬:更大的頻寬、更新的網路結構以及更佳的資料壓縮技術。 • 更方便、舒適的使用環境:人機界面。

  15. 3 電腦的種類與組成 • 3.1 電腦的分類 • 3.2 個人電腦 • 3.3 電腦的組成 • 3.3.1 硬體 • 3.3.2 軟體

  16. 3.1 電腦的分類 • 一、依用途分類 • 一般用途電腦 (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 特殊用途電腦(Special Purpose Computer) • 二、依處理資料的類型分類 • 類比式電腦(Analog Computer) • 數位式電腦(Digital Computer) • 混合式電腦(Hybrid Computer) • 三、綜合分類 • 與記憶容量、處理速度、軟體支援度、體積、價格高低等有關,可以區分為超級電腦、大型電腦、中型電腦、小型(迷你)電腦、微型個人電腦等。

  17. 3.1 電腦的分類 (cont’d) 大型電腦IBM 3090 超級電腦Cray T90 個人電腦IBM PC

  18. 3.2 個人電腦 • 針對個人或家庭設計的電腦通常屬於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 • IBM在1981年推出IBM PC,各家廠商競相仿照其架構製造相容的電腦PC,使得PC一詞也成為IBM相容PC的簡稱。 • IBM相容PC • 16位元電腦 • IBM PC( Intel的8088微處理器)、PC-XT、PC-AT( Intel的80286微處理器) • 32位元個人電腦 • Intel的80386微處理器、Intel 80486微處理器、Pentium、Pentium MMX、AMD K5、Cyrix 6x86、、、 • 64位元個人電腦 • AMD Athlon64

  19. 3.2 個人電腦 (cont’d) • 由於IBM將公司主力放在大型電腦的研發,將CPU交給英特爾,將作業系統委託微軟開發,因此造就了下列三項大事。 • IBM相容PC大量出現,組裝電腦大行其道 • 微軟與英特爾的崛起 • CPU代名詞

  20. 3.2 個人電腦 (cont’d) • 麥金塔電腦(Macintosh) • Apple公司在1977年推出Apple I、II,是世界上第二部PC(第一部是Ed Robert在1975年製造的Altair 8800)。 • 最新的Apple PC則被命名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 • 操作介面非常人性化,很早就使用滑鼠及視窗化介面,對於專業美工排版而言,效能更勝於IBM所推出的PC。 • 設計架構和IBM PC完全不同,採用的是Motorola等公司出產的PowerPC處理器,所以又稱為Power PC。 • 作業系統也是由Apple公司獨立開發 (Mac-OS)。 • 軟體的適用性牽扯到作業系統,因此麥金塔電腦的軟體與IBM PC的軟體並不相同。 • 由於麥金塔電腦如此封閉及特殊,因此可以使用Apple、Mac、PowerPC等代名詞來加以稱呼。

  21. 3.2 個人電腦 (cont’d) iMac電腦非常美觀 最新的Power Mac G4

  22. 3.2 個人電腦 (cont’d) • 筆記型電腦(NoteBook) • PC一詞只被侷限於形容IBM相容PC的桌上型(desktop)。 • 筆記型電腦(NoteBook)的功能和PC完全一樣,不過它比一般個人電腦更輕,把滑鼠、鍵盤也包含在內,並加上電池裝置,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電腦。Intel也針對了筆記型電腦設計了一些專用的CPU,以減少其耗電量。 Compaq的筆記型電腦 Apple的超薄PowerBook系列

  23. 3.2 個人電腦 (cont’d) • DeskNote • DeskNote顧名思義就是介於Desktop(桌上型)與NoteBook(筆記型)電腦之間的一種電腦機型。 • 個人數位助理(PDA) • 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簡稱PDA)是一種非常小型的電腦,它可以放入口袋中隨身攜帶,並且使用手寫輸入、觸控螢幕作為輸入設備。 精英電腦廠商出產的DeskNote PDA

  24. 3.2 個人電腦 (cont’d) • 平板電腦(Tablet PC) • Tablet PC具有可摺疊的優點,結合了PDA與NoteBook的特性,一方面它可以直接使用手寫輸入、觸控螢幕等來輸入資料,體積及性能又和NoteBook差異不大。 • 網路電腦(Network Computer) • 網路電腦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電腦設備,它完全是因應Internet流行所出現的一種電腦。網路電腦有CPU與記憶體,它可以連結到電視中,讓使用者透過電視及網路連上Internet,進行網路瀏覽與交易。另外,網路電腦也可以搭配鍵盤與螢幕來上網。 Tablet PC 網路電腦

  25. 3.3 電腦的組成 • 電腦系統可以分為使用者(user)、硬體(hardware)與軟體(software)等三項 • 『使用者』就是使用或管理電腦的人 • 『硬體』就是組成電腦的電子元件以及各項設備 • 『軟體』則是一種抽象化的名詞,它必須以某種排列方式附著於某個硬體之上,例如:附著於記憶體、硬碟、光碟片中,而『軟體』的功能則是告知電腦該去做什麼或提供電腦所需要資料的來源。

  26. 3.3.1 硬體 (Hardware) • 『硬體』就是一切可以看到的電腦設備(連電腦外殼也拆掉)。 • 實際上,若從功能面加以區分,一般會將電腦硬體分為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記憶體單元、輸入單元、輸出單元等5大單元。

  27. 3.3.1 硬體 (cont’d) 電腦硬體的5大單元

  28. 3.3.1 硬體 (cont’d) • 算數邏輯單元(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 ALU) ,執行程式中各類運算的實體單位。 • 算數運算:加、減、乘、除等等的數值運算。 • 邏輯運算:AND、OR、NOT等位元/位元組的邏輯運算。 • 控制單元(Control Unit, CU)控制流程及協調輸入、輸出、記憶、算數邏輯等4大單元的運作 • 當指令進入CPU之後,控制元件就會先進行指令解碼(Decode),並按照指令種類執行對應的微程式,發出不同的訊號完成該指令所需要完成的各項功能,最後執行邏輯電路以便取得下一個指令。 算數邏輯單元與控制單元合稱中央處理單元(就是常聽到的CPU),中央處理單元和主記憶體則為電腦的核心部分。

  29. 3.3.1 硬體 (cont’d) • 記憶體單元(Memory unit and Storage Unit) • 主記憶體(又稱為內部記憶體),特性為存取速度快、成本高。 • 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成本較低,但是無法於電力消失時保存資料,為揮發性記憶體。 • 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簡稱ROM)。ROM成本較高,但卻可以在無電力的狀況下保存資料,傳統的ROM只能寫入資料一次。 • 輔助記憶體(又稱為外部記憶體),以磁性物體或光學材料組成,例如:硬碟機、軟碟片、光碟片。 • 輔助記憶體的存取速度相對於主記憶體慢了數十倍以上,但製作成本則比主要記憶體低了數十倍以上。

  30. 3.3.1 硬體 (cont’d) • 輸入單元(Input unit) • 具有輸入功能的週邊設備,例如鍵盤、滑鼠、搖桿等等。藉由這些輸入裝置與電腦取得溝通的管道。 輸入單元

  31. 3.3.1 硬體 (cont’d) • 輸出單元(Output unit) • 具有輸出功能的設備皆屬輸出單元的元件,主要功能是將程式執行的結果(如:文字、聲音、影像等)輸出或顯示。常見的輸出裝置例如螢幕、印表機等等。 • 某些設備也可能同時具有輸入與輸出的功能,例如:觸控式螢幕、會震動的搖桿等等。 輸出單元

  32. 3.3.1 硬體 (cont’d)

  33. 3.3.2 軟體 (Software) • 『軟體』是一種抽象化的名詞,以某種排列方式附著於硬體之上 • 軟體又分為資料(data)與程式(program)兩大類 • 程式(program)是由一組有順序的指令(instruction)所構成,而指令則是指揮電腦作業方式的命令。 • 程式又可以分為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兩大類。 • 系統程式一般為較接近硬體底層的低階程式,例如:作業系統、編譯器、組譯器、連結器等。 • 應用程式則是架構在系統程式之上,依據某種特殊需求而開發出來的軟體,例如:Office、帳務系統、電腦遊戲等。

  34. 3.3.2 軟體 (cont’d) 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關係圖 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階層圖

  35. 3.3.2 軟體 (cont’d)

  36. 4 數字系統:電腦內部的資料表示法 • 電腦核心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器、主記憶體等等)皆由半導體材質製作而成,電晶體(以半導體製作而成)是電腦核心元件的主要構成元素。 • 電晶體在電路中扮演著『開』與『關』的開關角色,因此,最適合以2進位來加以表示。 • 想要更深一步了解電腦內部的運作模式,首先,我們必須先學習另外一套有別於10進位的數字系統,也就是2進位與16進位數字系統。

  37. 4.1 二進制及電腦的儲存單位 • 對於人來說,最常使用的是十進制、十二進制(例如一打)或六十進制(例如:時間)。 •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現實狀況都會產生十種變化,某些現實狀況,採用二分法更能夠簡化問題,如圖中,我們可以用11001來表示五顆燈泡與五根水管的開關狀態。

  38. 4.1 二進制及電腦的儲存單位 (cont’d) • 電子元件通常只能夠顯示開(ON)或關(OFF)兩種狀態,因此電腦使用的是二進位數(Binary Digit)來表示資料。 • 二進位的每一個位數稱之為位元(Bit)。用來表示0或1的狀態。 • 位元是記憶體的最小儲存單位,只能夠產生2種變化(0與1),為了表達更多狀態的變化,必須以多個位元來組合。 • 8個位元(Bits)組合成1個位元組(Byte),可以產生28=256種變化。 • 一個位元組的變化足以用來表示某些英文字母、數字或符號。 • 另一種計算存取資料的單位稱為字組(Word),一個Word究竟包含多少個Bytes,必須視硬體結構而定。 • 一個Word可能等於2個bytes(16位元電腦)、4個bytes(32位元電腦)、8個bytes(64位元電腦)。

  39. 4.1 二進制及電腦的儲存單位 (cont’d) • Byte為記憶體儲存單位中最常被使用的表示單位,此外,還有千位元組(Kilo Bytes,簡稱KB)、百萬位元組(Mega Bytes;簡稱MB)、十億位元組(Giga Bytes;簡稱GB)、兆位元組(Tera Bytes;簡稱TB)等來形容記憶體容量,其實際容量如下。 1 Byte = 8 Bits 1 KB = 210 Bytes = 1024 Bytes (近1千) 1 MB = 220 Bytes = 1,048,576 Bytes (近100萬) 1 GB = 230 Bytes = 1,073,741,824 Bytes (近10億) 1 TB = 240 Bytes = 1,099,511,627,776 Bytes (近1兆)

  40. 4.2 數字系統 • 十進制每一位數共有0~9等10種變化,並且逢十進位。而六十進制一般使用在時間的表達上,也就是逢六十進位,例如: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 由於電子訊號的緣故,電腦內部的數字系統只能採用2進制(0與1的變化),但過長的01字串常常使得程式設計師閱讀不易,因而採用8進制系統(octal system)或16進制系統(hexadecimal system)來加以速記。 • 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適合用任意數字系統的公式,然後再將此公式套用於不同的數字系統。 • 在十進位系統中,我們將可以一個數值分解為如下等式: • 359.68 = 3*102+5*101+9*100+6*10-1+8*10-2

  41. 4.2 數字系統 (cont’d) • 觀察上述等式,我們可以發現,10為十進制的基底,因此,我們可以將基底由十進制擴充到K進制數字系統,一個K進制的正數N可以使用下列多項式來表達: • 多項式中的每一位數(Di)我們稱之為位數(Digit),最左邊數字Dp-1稱為最高有效位數(Most Significant Digit;簡稱MSD)、最右邊數字D-q稱為最低有效位數(Least Significant Digit;簡稱LSD),並將基底K放在數值N的右下角標註,

  42. 4.2 數字系統 (cont’d) • 十進制(K=10)數字系統具有下列特性: • 每一位數能接受的數字符號為:0,1,2,3,4,5,6,7,8,9。 • 每一位數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底數為10)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10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次方由0開始)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10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10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位數逢10向左進位。 【範例】:307.25 = (307.25)10之位數及加權計算

  43. 4.2.1 二進制數字系統 • 只有0、1變化的數字系統稱為2進制數字系統。為了與10進制的數值產生區別,在數值右下角加上一個下標2,以示區隔。 • 2進制數字系統特性: • 每一位數(Digit)只接受0、1兩種變化,因此二進制的位數又稱為位元。 • 最高有效位元稱為MSB(Most Significant Bit)、最低有效位元稱為LSB(Least Significant Bit)。 • 每一個Bit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2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次方由0開始)。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2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Bit逢2向左進位。 (所以12+12不是等於2,12+12是等於102)

  44. 4.2.1 二進制數字系統 (cont’d) • 【範例】:1001.1012之位數及加權計算如下:

  45. 4.2.2 十六進制數字系統 • 使用二進制來表示數值,常常會出現一連串的0、1串列,不容易識別與記憶,為了提高數值的可讀性,通常採用8進制或16進制來表示。 • 16進制數字系統具有下列特點: • 每一位數可能接受的數字符號為0,1,2,3,4,5,6,7,8,9,A,B,C,D,E,F • 每一位數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16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次方由0開始)。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16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16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位數逢16向左進位。 • 數值下方加上16代表16進制數字,或者在數值結尾加上h或H來表示使用大小寫的16進制數字,例如:1AH、5dh。

  46. 4.2.2 十六進制數字系統 (cont’d) • 【範例】:6A416之位數及加權計算如下:

  47. 4.2.3 八進制數字系統 • 8進制數字系統具有下列特點: • 每一位數可能接受的數字符號為0,1,2,3,4,5,6,7。 • 每一位數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底數為8)。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8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8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8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位數逢八向左進位。 • 通常會將數值下方加上8代表8進制數字,也有少許書籍會在8進制數字後面加上下標o或O來表示使用8進制數字。

  48. 4.2.3 八進制數字系統 (cont’d) • 【範例】:5728之位數及加權計算如下:

  49. 5 文字資料表示法 • 前面章節介紹了數值資料在電腦的存放方式,而文字資料又是如何被放到記憶體的呢?由於每一個記憶體單元只能接受0、1等2進制的表示法,因此文字資料必須先經由編碼,使得不同的字元對應到唯一的位元圖樣(bit pattern),然後才能存入記憶體中。目前最普遍的編碼為ASCII,繁體中文則為Big5碼。此外,為了統一各國文字的編碼方式,另外也發展了Unicode編碼方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