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k likes | 1.4k Views
第一章 電腦(計算機)科技簡介. Lecturer 許明宗. 前言. 近年來由於資訊軟硬體產業的快速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因此形成了一個 資訊的時代 。 本章將對這些資訊應用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的發展歷史、用途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加介紹。. 大綱. 1 電腦特性 2 電腦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方向 3 電腦的種類與組成 4 數字系統:資料表示法 5 文字資料表示法 6 中央處理器( CPU ) 7 記憶體( Memory ) 8 電腦結構的最新設計 . 1 電腦特性. 優點: 計算速度快 儲存能力強 可靠度高 具備通訊能力 問題
E N D
第一章 電腦(計算機)科技簡介 Lecturer 許明宗
前言 • 近年來由於資訊軟硬體產業的快速進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因此形成了一個資訊的時代。 • 本章將對這些資訊應用所需的軟、硬體設備的發展歷史、用途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加介紹。
大綱 • 1 電腦特性 • 2 電腦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方向 • 3 電腦的種類與組成 • 4 數字系統:資料表示法 • 5 文字資料表示法 • 6 中央處理器(CPU) • 7 記憶體(Memory) • 8 電腦結構的最新設計
1 電腦特性 • 優點: • 計算速度快 • 儲存能力強 • 可靠度高 • 具備通訊能力 • 問題 • 健康問題 • 容錯能力 • 著作權爭議 • 網路言論 • 跨國犯罪 • 環保議題
2 電腦技術的演進與未來發展方向 • 2.1 電腦的誕生 •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 2.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 2.4 電腦的未來趨勢
2.1 電腦的誕生 (cont’d) • 計算工具 • 『算盤』,1300 • 加法器: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42 • 乘法器:德國人萊伯尼茲(Gottfried Leibnitz) ,1672 • 差分器及分析器:英國數學家巴貝基(Charles Babbage) ,1832 • 表格運算機器:美國人口調查局的赫羅瑞斯(Herman Hollerith) ,1890 • 使用繼電器的計算工具 • 電動計算器: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史提必茲(George Stibitz) ,1937, • 繼電式電腦:史提必茲,1940年 • Mark I:哈佛大學的愛肯教授(Professor Howard Aiken) 、IBM,1944
2.1 電腦的誕生 (cont’d) • 使用真空管的計算工具 • 1942年,愛特納索夫教授(Professor John V. Atanasoff)及其助理貝瑞(Clifford Berry)完成由45個真空管構成記憶體的數位計算機,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子數位計算機,命名為 Atanasoff-Berry Computer, ABC。 • 1946年,毛琦雷教授(Professor J. W. Mauchly) 與他的學生愛克特(J. P. Eckert)以ABC的基礎,設計電子數值積分及計算器(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ENIAC )。 • 1952年,賓州大學完成了電子離散變數計算機(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 EDVAC)。 • 1951年,雷明頓蘭得(Remington Rand)公司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業用途電腦,命名為: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UNIVAC。 • 使用真空管所設計的機器淘汰了使用繼電器所設計的機器。『真空管』確立了電腦發展歷史的確切地位,被稱為第一代電腦。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cont’d) • 【IC技術的演進】 SSI(Small-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個電晶體 MSI(Medium-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2個電晶體 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4個電晶體 VLSI(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6個電晶體 ULSI(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8個電晶體 GSI(Giga-Scale Integration):一顆IC含109個電晶體
2.2 電腦的演進歷史 (cont’d) • Moore’s Law • “Stuff” (transistors, etc) doubling every 1-2 years
2.3 未來的電腦(第五代電腦) • 歷史上曾經出現第五代電腦的說法 • 1980年,日本曾經提出發展第五代電腦的十年計劃,目標是要設計一個和人類一樣,具有智慧,能夠和人類以自然語言溝通,並具有專家性質,能夠替人們解決問題的電腦或機器人。 • 人工智慧包含的技術非常廣闊,某些方面確實已經獲得不錯的成果,但有許多方面則有待努力。 • 使用生物晶片來取代目前的半導體晶片,以便提供更高速度的運算能力。 • 奈米科技除了可以讓電腦變得更小用,因為奈米所造成的物理性質的改變,也是目前研究的重心。
2.4 電腦的未來趨勢 • 更快的電腦:製程技術、電腦組織與結構的設計、平行化處理等等。 • 更小的電腦:製程技術、電腦組織與結構的設計等等。 • 容量更大的電腦:新技術的研發以及製程技術的改良。 • 更聰明的電腦:人工智慧(AI) 、資料探勘。 • 更安全的電腦:病毒(virus)、病蟲(worm) 、駭客(hacker) 。 • 更大的頻寬:更大的頻寬、更新的網路結構以及更佳的資料壓縮技術。 • 更方便、舒適的使用環境:人機界面。
3 電腦的種類與組成 • 3.1 電腦的分類 • 3.2 個人電腦 • 3.3 電腦的組成 • 3.3.1 硬體 • 3.3.2 軟體
3.1 電腦的分類 • 一、依用途分類 • 一般用途電腦 (General Purpose Computer) • 特殊用途電腦(Special Purpose Computer) • 二、依處理資料的類型分類 • 類比式電腦(Analog Computer) • 數位式電腦(Digital Computer) • 混合式電腦(Hybrid Computer) • 三、綜合分類 • 與記憶容量、處理速度、軟體支援度、體積、價格高低等有關,可以區分為超級電腦、大型電腦、中型電腦、小型(迷你)電腦、微型個人電腦等。
3.1 電腦的分類 (cont’d) 大型電腦IBM 3090 超級電腦Cray T90 個人電腦IBM PC
3.2 個人電腦 • 針對個人或家庭設計的電腦通常屬於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 PC) • IBM在1981年推出IBM PC,各家廠商競相仿照其架構製造相容的電腦PC,使得PC一詞也成為IBM相容PC的簡稱。 • IBM相容PC • 16位元電腦 • IBM PC( Intel的8088微處理器)、PC-XT、PC-AT( Intel的80286微處理器) • 32位元個人電腦 • Intel的80386微處理器、Intel 80486微處理器、Pentium、Pentium MMX、AMD K5、Cyrix 6x86、、、 • 64位元個人電腦 • AMD Athlon64
3.2 個人電腦 (cont’d) • 由於IBM將公司主力放在大型電腦的研發,將CPU交給英特爾,將作業系統委託微軟開發,因此造就了下列三項大事。 • IBM相容PC大量出現,組裝電腦大行其道 • 微軟與英特爾的崛起 • CPU代名詞
3.2 個人電腦 (cont’d) • 麥金塔電腦(Macintosh) • Apple公司在1977年推出Apple I、II,是世界上第二部PC(第一部是Ed Robert在1975年製造的Altair 8800)。 • 最新的Apple PC則被命名為麥金塔電腦(Macintosh) • 操作介面非常人性化,很早就使用滑鼠及視窗化介面,對於專業美工排版而言,效能更勝於IBM所推出的PC。 • 設計架構和IBM PC完全不同,採用的是Motorola等公司出產的PowerPC處理器,所以又稱為Power PC。 • 作業系統也是由Apple公司獨立開發 (Mac-OS)。 • 軟體的適用性牽扯到作業系統,因此麥金塔電腦的軟體與IBM PC的軟體並不相同。 • 由於麥金塔電腦如此封閉及特殊,因此可以使用Apple、Mac、PowerPC等代名詞來加以稱呼。
3.2 個人電腦 (cont’d) iMac電腦非常美觀 最新的Power Mac G4
3.2 個人電腦 (cont’d) • 筆記型電腦(NoteBook) • PC一詞只被侷限於形容IBM相容PC的桌上型(desktop)。 • 筆記型電腦(NoteBook)的功能和PC完全一樣,不過它比一般個人電腦更輕,把滑鼠、鍵盤也包含在內,並加上電池裝置,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電腦。Intel也針對了筆記型電腦設計了一些專用的CPU,以減少其耗電量。 Compaq的筆記型電腦 Apple的超薄PowerBook系列
3.2 個人電腦 (cont’d) • DeskNote • DeskNote顧名思義就是介於Desktop(桌上型)與NoteBook(筆記型)電腦之間的一種電腦機型。 • 個人數位助理(PDA) • 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簡稱PDA)是一種非常小型的電腦,它可以放入口袋中隨身攜帶,並且使用手寫輸入、觸控螢幕作為輸入設備。 精英電腦廠商出產的DeskNote PDA
3.2 個人電腦 (cont’d) • 平板電腦(Tablet PC) • Tablet PC具有可摺疊的優點,結合了PDA與NoteBook的特性,一方面它可以直接使用手寫輸入、觸控螢幕等來輸入資料,體積及性能又和NoteBook差異不大。 • 網路電腦(Network Computer) • 網路電腦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電腦設備,它完全是因應Internet流行所出現的一種電腦。網路電腦有CPU與記憶體,它可以連結到電視中,讓使用者透過電視及網路連上Internet,進行網路瀏覽與交易。另外,網路電腦也可以搭配鍵盤與螢幕來上網。 Tablet PC 網路電腦
3.3 電腦的組成 • 電腦系統可以分為使用者(user)、硬體(hardware)與軟體(software)等三項 • 『使用者』就是使用或管理電腦的人 • 『硬體』就是組成電腦的電子元件以及各項設備 • 『軟體』則是一種抽象化的名詞,它必須以某種排列方式附著於某個硬體之上,例如:附著於記憶體、硬碟、光碟片中,而『軟體』的功能則是告知電腦該去做什麼或提供電腦所需要資料的來源。
3.3.1 硬體 (Hardware) • 『硬體』就是一切可以看到的電腦設備(連電腦外殼也拆掉)。 • 實際上,若從功能面加以區分,一般會將電腦硬體分為算數邏輯單元、控制單元、記憶體單元、輸入單元、輸出單元等5大單元。
3.3.1 硬體 (cont’d) 電腦硬體的5大單元
3.3.1 硬體 (cont’d) • 算數邏輯單元(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 ALU) ,執行程式中各類運算的實體單位。 • 算數運算:加、減、乘、除等等的數值運算。 • 邏輯運算:AND、OR、NOT等位元/位元組的邏輯運算。 • 控制單元(Control Unit, CU)控制流程及協調輸入、輸出、記憶、算數邏輯等4大單元的運作 • 當指令進入CPU之後,控制元件就會先進行指令解碼(Decode),並按照指令種類執行對應的微程式,發出不同的訊號完成該指令所需要完成的各項功能,最後執行邏輯電路以便取得下一個指令。 算數邏輯單元與控制單元合稱中央處理單元(就是常聽到的CPU),中央處理單元和主記憶體則為電腦的核心部分。
3.3.1 硬體 (cont’d) • 記憶體單元(Memory unit and Storage Unit) • 主記憶體(又稱為內部記憶體),特性為存取速度快、成本高。 • 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 RAM) :成本較低,但是無法於電力消失時保存資料,為揮發性記憶體。 • 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簡稱ROM)。ROM成本較高,但卻可以在無電力的狀況下保存資料,傳統的ROM只能寫入資料一次。 • 輔助記憶體(又稱為外部記憶體),以磁性物體或光學材料組成,例如:硬碟機、軟碟片、光碟片。 • 輔助記憶體的存取速度相對於主記憶體慢了數十倍以上,但製作成本則比主要記憶體低了數十倍以上。
3.3.1 硬體 (cont’d) • 輸入單元(Input unit) • 具有輸入功能的週邊設備,例如鍵盤、滑鼠、搖桿等等。藉由這些輸入裝置與電腦取得溝通的管道。 輸入單元
3.3.1 硬體 (cont’d) • 輸出單元(Output unit) • 具有輸出功能的設備皆屬輸出單元的元件,主要功能是將程式執行的結果(如:文字、聲音、影像等)輸出或顯示。常見的輸出裝置例如螢幕、印表機等等。 • 某些設備也可能同時具有輸入與輸出的功能,例如:觸控式螢幕、會震動的搖桿等等。 輸出單元
3.3.2 軟體 (Software) • 『軟體』是一種抽象化的名詞,以某種排列方式附著於硬體之上 • 軟體又分為資料(data)與程式(program)兩大類 • 程式(program)是由一組有順序的指令(instruction)所構成,而指令則是指揮電腦作業方式的命令。 • 程式又可以分為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兩大類。 • 系統程式一般為較接近硬體底層的低階程式,例如:作業系統、編譯器、組譯器、連結器等。 • 應用程式則是架構在系統程式之上,依據某種特殊需求而開發出來的軟體,例如:Office、帳務系統、電腦遊戲等。
3.3.2 軟體 (cont’d) 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關係圖 系統程式與應用程式階層圖
4 數字系統:電腦內部的資料表示法 • 電腦核心元件(例如中央處理器、主記憶體等等)皆由半導體材質製作而成,電晶體(以半導體製作而成)是電腦核心元件的主要構成元素。 • 電晶體在電路中扮演著『開』與『關』的開關角色,因此,最適合以2進位來加以表示。 • 想要更深一步了解電腦內部的運作模式,首先,我們必須先學習另外一套有別於10進位的數字系統,也就是2進位與16進位數字系統。
4.1 二進制及電腦的儲存單位 • 對於人來說,最常使用的是十進制、十二進制(例如一打)或六十進制(例如:時間)。 •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現實狀況都會產生十種變化,某些現實狀況,採用二分法更能夠簡化問題,如圖中,我們可以用11001來表示五顆燈泡與五根水管的開關狀態。
4.1 二進制及電腦的儲存單位 (cont’d) • 電子元件通常只能夠顯示開(ON)或關(OFF)兩種狀態,因此電腦使用的是二進位數(Binary Digit)來表示資料。 • 二進位的每一個位數稱之為位元(Bit)。用來表示0或1的狀態。 • 位元是記憶體的最小儲存單位,只能夠產生2種變化(0與1),為了表達更多狀態的變化,必須以多個位元來組合。 • 8個位元(Bits)組合成1個位元組(Byte),可以產生28=256種變化。 • 一個位元組的變化足以用來表示某些英文字母、數字或符號。 • 另一種計算存取資料的單位稱為字組(Word),一個Word究竟包含多少個Bytes,必須視硬體結構而定。 • 一個Word可能等於2個bytes(16位元電腦)、4個bytes(32位元電腦)、8個bytes(64位元電腦)。
4.1 二進制及電腦的儲存單位 (cont’d) • Byte為記憶體儲存單位中最常被使用的表示單位,此外,還有千位元組(Kilo Bytes,簡稱KB)、百萬位元組(Mega Bytes;簡稱MB)、十億位元組(Giga Bytes;簡稱GB)、兆位元組(Tera Bytes;簡稱TB)等來形容記憶體容量,其實際容量如下。 1 Byte = 8 Bits 1 KB = 210 Bytes = 1024 Bytes (近1千) 1 MB = 220 Bytes = 1,048,576 Bytes (近100萬) 1 GB = 230 Bytes = 1,073,741,824 Bytes (近10億) 1 TB = 240 Bytes = 1,099,511,627,776 Bytes (近1兆)
4.2 數字系統 • 十進制每一位數共有0~9等10種變化,並且逢十進位。而六十進制一般使用在時間的表達上,也就是逢六十進位,例如: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 由於電子訊號的緣故,電腦內部的數字系統只能採用2進制(0與1的變化),但過長的01字串常常使得程式設計師閱讀不易,因而採用8進制系統(octal system)或16進制系統(hexadecimal system)來加以速記。 • 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適合用任意數字系統的公式,然後再將此公式套用於不同的數字系統。 • 在十進位系統中,我們將可以一個數值分解為如下等式: • 359.68 = 3*102+5*101+9*100+6*10-1+8*10-2
4.2 數字系統 (cont’d) • 觀察上述等式,我們可以發現,10為十進制的基底,因此,我們可以將基底由十進制擴充到K進制數字系統,一個K進制的正數N可以使用下列多項式來表達: • 多項式中的每一位數(Di)我們稱之為位數(Digit),最左邊數字Dp-1稱為最高有效位數(Most Significant Digit;簡稱MSD)、最右邊數字D-q稱為最低有效位數(Least Significant Digit;簡稱LSD),並將基底K放在數值N的右下角標註,
4.2 數字系統 (cont’d) • 十進制(K=10)數字系統具有下列特性: • 每一位數能接受的數字符號為:0,1,2,3,4,5,6,7,8,9。 • 每一位數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底數為10)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10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次方由0開始)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10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10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位數逢10向左進位。 【範例】:307.25 = (307.25)10之位數及加權計算
4.2.1 二進制數字系統 • 只有0、1變化的數字系統稱為2進制數字系統。為了與10進制的數值產生區別,在數值右下角加上一個下標2,以示區隔。 • 2進制數字系統特性: • 每一位數(Digit)只接受0、1兩種變化,因此二進制的位數又稱為位元。 • 最高有效位元稱為MSB(Most Significant Bit)、最低有效位元稱為LSB(Least Significant Bit)。 • 每一個Bit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2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次方由0開始)。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2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Bit逢2向左進位。 (所以12+12不是等於2,12+12是等於102)
4.2.1 二進制數字系統 (cont’d) • 【範例】:1001.1012之位數及加權計算如下:
4.2.2 十六進制數字系統 • 使用二進制來表示數值,常常會出現一連串的0、1串列,不容易識別與記憶,為了提高數值的可讀性,通常採用8進制或16進制來表示。 • 16進制數字系統具有下列特點: • 每一位數可能接受的數字符號為0,1,2,3,4,5,6,7,8,9,A,B,C,D,E,F • 每一位數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16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次方由0開始)。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16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16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位數逢16向左進位。 • 數值下方加上16代表16進制數字,或者在數值結尾加上h或H來表示使用大小寫的16進制數字,例如:1AH、5dh。
4.2.2 十六進制數字系統 (cont’d) • 【範例】:6A416之位數及加權計算如下:
4.2.3 八進制數字系統 • 8進制數字系統具有下列特點: • 每一位數可能接受的數字符號為0,1,2,3,4,5,6,7。 • 每一位數所代表的量,根據其位置而有不同的指數加權(底數為8)。 • 整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左邊以8的正冪次方向左逐一遞增。 • 小數部份由小數點的右邊以8的負冪次方向右逐一遞減(次方由-1開始)。 • 8進制在做運算時,每一位數逢八向左進位。 • 通常會將數值下方加上8代表8進制數字,也有少許書籍會在8進制數字後面加上下標o或O來表示使用8進制數字。
4.2.3 八進制數字系統 (cont’d) • 【範例】:5728之位數及加權計算如下:
5 文字資料表示法 • 前面章節介紹了數值資料在電腦的存放方式,而文字資料又是如何被放到記憶體的呢?由於每一個記憶體單元只能接受0、1等2進制的表示法,因此文字資料必須先經由編碼,使得不同的字元對應到唯一的位元圖樣(bit pattern),然後才能存入記憶體中。目前最普遍的編碼為ASCII,繁體中文則為Big5碼。此外,為了統一各國文字的編碼方式,另外也發展了Unicode編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