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k likes | 2.1k Views
汉字常用基础表意构件 编制:吴国升. 汉字常用基础表意构件. 引言 1. 与人及人体相关的构件 2. 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构件 3. 与疾病鬼神相关的构件 4. 与宫室居处相关的构件 5. 与器用饮食相关的构件 6. 与天文相关的构件 7. 与地理相关的构件 8. 与植物相关的构件 9. 与动物相关的构件. 引言. 汉字的形体很多, 《 汉语大字典 》 收字 56000 多个, 《 中华字海 》 收字 8 万多个。但汉字的基本构件并不太多,常用的大约 150 多个。熟悉常用构件的表意功能,有助于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E N D
汉字常用基础表意构件 • 编制:吴国升
汉字常用基础表意构件 • 引言 • 1.与人及人体相关的构件 • 2.与人体器官相关的构件 • 3.与疾病鬼神相关的构件 • 4.与宫室居处相关的构件 • 5.与器用饮食相关的构件 • 6.与天文相关的构件 • 7.与地理相关的构件 • 8.与植物相关的构件 • 9.与动物相关的构件
引言 • 汉字的形体很多,《汉语大字典》收字56000多个,《中华字海》收字8万多个。但汉字的基本构件并不太多,常用的大约150多个。熟悉常用构件的表意功能,有助于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 另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例举了21类100多个部首,许嘉璐《古代汉语》第三册例举了24类100多个部首,可以参看。
1.与人及人体相关的构件 • 包括人、儿、大、尸、卩、老、子、立、男、女、士、民、臣 父等部构件。
人部 • 包括人、儿、大、尸、卩、老、子、立、男、女、士、民、臣 父等部构件。
“人”在古文字中像侧视的人形,楷书中写成“亻”,一般在字的左边。“人”在古文字中像侧视的人形,楷书中写成“亻”,一般在字的左边。 • 人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其一表示人的行为,如俯、仰、伏、依、侍、伸、僵、借、侵等,这一类的字最多; • 其二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仙等; • 其三表示人的德性,如倨、傲、仁、信、俭、侈、侃等。
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 伦:本义为人的类别。《礼记·曲礼》:“ 儗人必于其伦。”郑注:“儗,犹比也。伦,犹类也。”成语“无与伦比”、 “不伦不类”即用其本义。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指五种人际关系。 • 伍:本意为五个人组成的集体,特指一种军队编制名称。《左传·桓公五年》:“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又户籍以五家为伍,《逸周书·大聚》:“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引申为行列、同伙的人等等。
什:本义为十个人组成的集体。《逸周书大聚》:“十夫为什,以首为长。”引申为泛指总数为十的一个单位。什:本义为十个人组成的集体。《逸周书大聚》:“十夫为什,以首为长。”引申为泛指总数为十的一个单位。 • 仇:本义是同伴。《诗经周南兔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引申为配偶。《左传桓公二年》:“嘉偶为妃,怨偶为仇。”在引申为怨恨、敌人等。 • 企: 本义是踮起脚跟。《汉书•高帝记》:“日夜企而望归。”引申为盼望、仰慕等。(企鹅)
偶:本义是偶象(俑),所以从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偶:本义是偶象(俑),所以从人。《史记•孟尝君列传》:“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 • 倍:本义是背向。《战国策•赵策》:“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槟柩。”引申为违背、背弃。 • 仍:本义是因袭、不改动。《尚书•顾命》:“华玉仍几。”传:“仍,因也,因生时几,不改作。”引申为重复、跟随等。 • 伯:本义是兄弟当中年长者。《说文》:“伯,长也。从人,白声”。引申指古代一方诸侯中的头儿。霸王之霸乃通假字,其本字本是这个“伯”。
作:本义为人(由跪或坐等)起来。《说文》:”作,起也,从人,从乍“。《论语•先进》:“舍瑟而作。”引申为兴起、劳作。作:本义为人(由跪或坐等)起来。《说文》:”作,起也,从人,从乍“。《论语•先进》:“舍瑟而作。”引申为兴起、劳作。 • 负:本义是背(bēi)在背上,从人,从贝。《说文》入贝部,其实该入人部。《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抱负” • 仲:本义是兄弟当中排行第二的。 • 儋(担):本义是挑在肩上。《国语•齐语》:“负任儋何(荷)。”
何(荷hè): 本义是扛在肩上。例见上。 • 俱:本义是偕同,在一起。《史记•项羽本纪》:“梁与籍俱观。” • 伤:本义是受伤,所以从人。《史记•项羽本纪》:“汉王伤。” • 係:本义是缚;从人,从系(繫),系亦声。《孟子•梁惠王下》:“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
儿部 • 儿部实际上也就是人部,因为常居字的下部而笔划有所改变。右边一笔弯曲弧度比较大,后变成了与“人”看似差距较大的形体。下面看几个字: • 元: 本义为人头。《左传•熹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引申为开始、大等。 • 先:本义是走在前面。甲骨文金文作 ,从人,从止(脚)。本义是走在前。《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楚辞•国殇》:“矢交坠兮士争先。”
皃:即后来的“貌”字,本义是人的容貌。 • 兒(儿): 本义是婴孩。《说文》:“孺子也,从儿,象小兒头囟未合”。引申为儿子。《史记•项羽本纪》:“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外黄县令的门客的儿子才十三岁。) • 兄:本义是哥哥。 • 羌: ,头戴羊角之饰,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大部 • “大”古文字中作 ,像正面的人形,从大的字意义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例如“誇”“奢”用以描写人的行为,《说文》另立奢部。 • 下面看几个从大的字: • 天:本义是人头顶, (甲骨文) (金文)《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刑天”即由“断其首”得名 《周易•睽卦》:“其人天且劓。”马注:“ 其额上曰天。”因天空在头之上而引申为天空之天。
夫: 本义是成年男子。《说文》认为“大”字上面的一横像束发的簪子。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冠礼,将下披的头发上 成 并插上簪子以便于戴帽,表示已长大成人。 《诗经•豳风•七月》:“食我农夫。” • 亦: 古文字是正面之人腋下有两点,即后来的“腋”字。 • 夷:本指我国古代东方少数民族。《说文》:“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之,往。)
美:甲骨文作 形,为人头戴羊角之类装饰形。乃古人的一种审美习俗。“羊大为美”说不确。美:甲骨文作 形,为人头戴羊角之类装饰形。乃古人的一种审美习俗。“羊大为美”说不确。 • 奚: 以手执头被绳缚之人之形,本义奴隶。《周礼秋官禁暴氏》:“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 • 奔: ,金文象人奔走之形,下为三足,显迅疾之状。《说文》:“奔,走也”。后三止讹为“卉”形。
尸部 • 尸部有两种情况,一种与人体有关,一种与房屋有关(另见) • 金文作 ,像人而屈曲其体。尸,本指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诗经•小雅•楚茨》:“鼓钟送尸,神保聿归”。从尸的字有居(踞、蹲)、尻(kāo,屁股)、尿、屎、尾等
尼: 本义是亲近、亲昵,《说文》:“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其说疑误)后来写作昵(当加注声符)。《书•高宗肜日》:“典祀无丰于昵。”孔颖达《疏》:“尼与昵音义同”。尼: 本义是亲近、亲昵,《说文》:“尼,从后近之,从尸,匕声”。(其说疑误)后来写作昵(当加注声符)。《书•高宗肜日》:“典祀无丰于昵。”孔颖达《疏》:“尼与昵音义同”。 • 局:本指人体跼曲。《诗经•小雅•正月》:“谓天曰高,不敢不局。”毛传:“局,曲也”。 • 展:本义指身体舒伸。引申为凡展开之称。
立部 • 立部可以认为是大部的分支。“立”字在古文字作 ,是正面的人(也就是“大”字)站在地上。从立的字多与站立有关。 • 竝: 即“並”字。本义是两人并肩而立。《庄子马蹄》:“族与万物並。”引申为一起、一齐等。 • 端:本义是直立。《庄子•山水》:“颜回端拱还目而视。”引申为正直、开头等。
士部 • 士部的字,士部的字和男子有关。常用的只有三个(士、壮、壻);现在一般字典中的士部字,有许多在《说文》里并不属於士部。 • 壮:因为健壮、丁壮和战争有关,那是男子的事; • 壻:从士,胥声,又作婿;本义是丈夫。
男部 • 男: 字从田,从力,表示在农业社会中,男子是主要劳动力。 • 男部有舅甥二字。舅从男,臼声;甥从男,生声。舅与甥是相对待的名词,都是男性,所以从男。
女部 • 1.与女性相关,如妻、妇、妃、母(母字《说文》在女部)、妪(yù,老太婆)、媪(ǎo,义同妪)、姑、姊、妹、妣(母亲,后来指死去的母亲)、嫂、姨、婢、妊(怀孕)、娠(shēn,义同妊)。 • 2 . 由於上古曾经有过一个时代是女权社会,上古的姓氏多数加上女旁,如姜、姚、姬、嬴、妫(guī)、姒(sì,《说文》无姒字)等。连“姓”字本身也是女部字。
3 .与婚姻相关,如嫁、娶、姻、媵(yìng,陪嫁。《说文》无媵字)、媒、妁(shuò,与媒同义)等。奴字兼指男女两性,但是也入女部。 • 4 .一些带有歧视性的字往往从女,可能与男权社会有关,例如姦、奸、嬖、妄、妬、婪、嫉、嫌、妨等。其中有些字已经被后人改成另一写法,例如媮改成偷,嬾改成懒。 • 5 .也有些表美好的字从女。如姝、娈等字从女,因为这些形容词常常应用在女子方面。
下面讨论两个女部的字: • 好:从女从子,可能与女子生育有关,古时观念以能否生育子女作为判断女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盖能生育的女人就好。美及特指女子美,当是引申义。《战国策•赵策》:“鬼侯有子而好。”古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 佞:从女,仁声(依徐锴说);本义是有才,《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特指有口才,《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引申为伪善,口是心非,强辩。《论语•卫灵公》:“远佞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因此,佞字有褒义,也有贬义
子部 • 象小孩之形。 • 子部的字和小孩有关 • 孺(孩子)、孟(长子)、季(幼子)、孤(幼而无父)、孕。 • 字:本义是生子,所以从子。《论衡•气寿篇》:“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妇女生子不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活,生子密的,所生的小孩就死。《论衡》这句话说得太绝对了,但是节制生育对母子都有好处却是对的。)引申为抚育的意义。任昉《奏弹刘整》:“汜毓字孤。”(汜毓,人名;字孤,抚养孤儿。)
孩:本义是小儿笑(《说文》以为孩是咳字的古文,收在口部咳字下)。《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引申为孩儿的意义。孩:本义是小儿笑(《说文》以为孩是咳字的古文,收在口部咳字下)。《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引申为孩儿的意义。 • 孚: 以手抓小孩之形,“俘”的初文。古时战争中抓俘敌方小孩以补充人口,故从子。
人体器官之类 • 主要有页、耳、目、口、鼻、髟 身、手、足、血、肉、骨等。
页部 • 页(xiè)就是头(不是书页的页), 从 首,从儿(人),指的是人头。因此,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如头、顶、颊、颈等。 • 有些从页的字,现在看来,本义不大明显。举例讨论如下: • 颜:本义是额,所以从页。 • 颠:本义是头顶,所以从页。《诗经•秦风•车邻》:“有马白颠。”引申为山顶,写作巅。 • 顿:本义是顿首(磕头),所以从页。《战国策•燕策》:“太子避席顿首。”
题:本义是额;从页,是声。《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毛传:“定,题也。”《楚辞•招魂》:“雕题黑齿。”注:“题,頟(额)也。”《战国策•赵策》:“黑齿雕题。”鲍云:“刻其额”。题:本义是额;从页,是声。《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定,振振公姓。”毛传:“定,题也。”《楚辞•招魂》:“雕题黑齿。”注:“题,頟(额)也。”《战国策•赵策》:“黑齿雕题。”鲍云:“刻其额”。 • 领:本义是脖子(颈),所以从页。《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项:本义是脖子的后部,所以从页。《广韵》:“颈在前,项在后。”《后汉书•左雄传》:“项背相望。”
颁:本义是大头;形容词。《诗经•小雅•鱼藻》:“有颁其首。”颁:本义是大头;形容词。《诗经•小雅•鱼藻》:“有颁其首。” • 颇:本义是头偏,所以从页。引申为一般的偏。《尚书•洪范》:“无偏无颇”(今本颇作陂)。“偏颇”,同意连用。 • 顾:本义是回头看。《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顾和眷本义都是回头看,是同义词;但是二者词义上有细微的差别,《说文》眷字下段玉裁注:“凡顾眷并言者,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顾止於侧而已,眷则至於反,故毛云反顾;许浑言之,故言顾也。”
耳、鼻、齿部 • 下面只选几个重要的讨论 • 聖(圣): 本义为通达事理。通达事理从多闻得来,所以从耳。 • 聪:本义是耳朶好使,听觉敏锐,所以从耳。《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又引申为聪明才智。 • 闻:本义是听见;从耳,门声。
齅: 嗅 ,《说文》:“以鼻就臭也;从鼻,从臭,臭亦声。”臭,气味。拿鼻子去闻有香味(或臭味)的东西,叫做齅(嗅)。 • 鼾(hān):熟睡时的鼻息声,所以从鼻。 • 龄:年龄;从齿,令声。这是《说文》新附字。据牙齿特征可以判断人年龄,所以从齿。《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目部 • 目部的字都是跟眼睛有关的意义(如瞻、睡等),但是有些字的本义已经不为一般人所了解了。 • 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 省(xǐng):本义是细看。省字应在目部,《说文》把省字归入眉部,那是错的;不过眉字也从目。引申为省察的意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
相:本义也是细看。《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从木的意思不 大好懂,但是目的意思十分明显。《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相:本义也是细看。《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从木的意思不 大好懂,但是目的意思十分明显。《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 • 眷:本义是回头看。《说文》:“眷,顾也。”《诗经•大雅•皇矣》:“乃眷西顾。” • 盼:《说文》:“盼,白黑分也。”本义是眼睛黑白分明貌。《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引申有企望之义。
口部 • 口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第一类是跟口有关的器官,如喉、吻(嘴边)、噣(zhòu,鸟嘴)、喙(huì,兽嘴)等。 • 第二类是跟口有关的行为,如含(从口,今声)、嚼(据《说文》,嚼是噍的异体字)、吮、噬(shì,咬)、啼(啼是嗁的异体字,《说文》有嗁,无啼)、叫等。
第三类是象声词,如呱(gū,小儿哭声)、啾(jiū,小儿声)等。第一类字上古较少,后代才多起来。第三类是象声词,如呱(gū,小儿哭声)、啾(jiū,小儿声)等。第一类字上古较少,后代才多起来。 • 第四类是属於语言方面的事情,如命(从口从令,会意,令亦声)、问(从口,门声)、唯(答应)、咨(谘询)等。
讨论两个字: • 加:《说文》:“语相增加也。”本义是虚构诬陷,与诬同义。《汉书•王尊传》:“浸润加诬,以复私怨。”引申之凡据其上增者为加。 • 和:本义是声音相应。《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引申为和睦、谐调。
舌部、 甘部 • 舌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舌字本身就从口。从舌之字多与舌的作用有关。如舔、舐。 • 甘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甘字古文字作 ,表示嘴里有好吃的东西。旨尝二字值得讨论一下: • 旨:《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本义是味美。《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尝:本义是辨别滋味。《说文》:“尝,口味之也”。从旨(味美),尚声。
言部 • 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言字本身就从口。跟语言有关的意义,原则上从言从口都可以,例如谕喻、謼呼等;有时候甚至既从口又加言,例如谘(后起字)。 • 言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动词,如谏、谤、谗、诬、讳、谓、诺、谢、许等。在这一类中,有几个字值得讨论一下:
谋:本义是谘询。《说文》:“虑难曰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有困难的事提出来商量叫谋,所以从言。《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与虎谋皮谋:本义是谘询。《说文》:“虑难曰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有困难的事提出来商量叫谋,所以从言。《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与虎谋皮 • 访:本义也是谘询。《说文》:“泛谋曰访”(广泛地谘询)。《尔雅•释诂》:“访,谋也。”所以从言。《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诛:本义是以言语相斥责,所以从言。《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诛:本义是以言语相斥责,所以从言。《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 识:本义是知(懂),是记住。《说文》忘字下注云,不识也。 忘,就是记不住。古人所谓识,指的是记住古人传下来的话,所以从言。《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闻博识 • 第二类是名词,如诗、词等。《说文》词字在司部。朱骏声认为词字应属言部,从言,司声。
第三类是形容词。这一类字多与道德有关,如谨、诚、信、谅、诈等(信字《康熙字典》归入人部)。第三类是形容词。这一类字多与道德有关,如谨、诚、信、谅、诈等(信字《康熙字典》归入人部)。 • 这些字值得讨论一下: • 谨:本义是谨慎,特别是在言语上多加小心,所以从言。《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 诚:本义是诚实,特别是在言语上不虚伪,所以从言。《周易•文言》:“修辞其诚。”
信:本义也是诚实。《说文》:“信,诚也”。言语真实叫做信,所以从言。《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本义也是诚实。《说文》:“信,诚也”。言语真实叫做信,所以从言。《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谅:本义也是诚实。《说文》:“谅,信也。”所以从言。《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跟忠直、诚实、学问渊博的人交朋友。) • 诈:本义是不诚实,最初的意思是谎骗,所以从言。《说文》:“诈,欺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
欠部 • 欠部也和口部有关。欠字古文字作 ,象人打呵欠之形,篆文作 ,上半是气字(气的本字),下半是人字,表示人在呵气。有关呵气的动作往往从欠。例如吹字从欠从口,因为吹就是“出气”(见《说文》)。(注:吹在《说文》中重见,口部有吹字,欠部也有吹字。
歎(叹):从欠,因为叹是太息(据《文选》注引),太息就是呵长气。歎(叹):从欠,因为叹是太息(据《文选》注引),太息就是呵长气。 • 唏嘘(xīxū)多写作欷歔,是大哭后的抽息声,所以也从欠。 • 欢、欣: 都从欠,徐锴说:“喜动声气,故从欠。” • 歌: 字从欠,徐锴说:“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长引其声,也需要呵长气,所以从欠。
此外,有关吸气的动作也往往从欠。歙(xī)是鼻子吸气,所以从欠。此外,有关吸气的动作也往往从欠。歙(xī)是鼻子吸气,所以从欠。 • 饮、歠(chuò)歃(shà)都是喝,喝也需要吸气,所以也从欠。饮字古文字作 ,从欠,酓声. • 欠部和口部、言部都有相通之处。因此,欧又写作呕(现在呕吐一般只写作呕),歌又写作謌,欢又写作讙。
肉部 • 肉,古文字中作 象肉块之形。篆书作 • 肉部字的偏旁有两种写法:(一)写作肉,一般放在字的下部,如腐(这类字很少); • (二)写作 月,放在字的左边或下部,如腹、背(这类字占极大部分)。依照现代的写法,肉部的偏旁和日月的月,字形上不容易分辨。 • 肉部的字,就它们的意义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名词,指身体的部分,特别是除头部以外的部分及各种内脏。例如肩、肘、股、肱(《说文》作厷,《肱》是厷的异体字)、腋(腋,《说文》作亦)、胁、腹、背、脚、胫、肝、胆、肺、肠等。
第二类是形容词,指有关身体的某些性状,如肥、腯(tú,也是肥)、腴(yú,也是肥)、肿、胀(《说文》无胀字,《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陷而卒。”《玉篇》引作胀)、腻,臞(qú,瘦)、腥(注:据《说文》,腥本指长有绦虫的幼虫的猪肉;腥臊的腥,本字作胜,《说文》:“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但先秦经典中腥臊的腥不用胜,而用腥。)臊等。第二类是形容词,指有关身体的某些性状,如肥、腯(tú,也是肥)、腴(yú,也是肥)、肿、胀(《说文》无胀字,《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陷而卒。”《玉篇》引作胀)、腻,臞(qú,瘦)、腥(注:据《说文》,腥本指长有绦虫的幼虫的猪肉;腥臊的腥,本字作胜,《说文》:“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但先秦经典中腥臊的腥不用胜,而用腥。)臊等。
下面提出几个字来讨论: • 肯:本义是紧紧附著在骨上的骨间肉,所以从肉。《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 膏:本义是脂肪,所以从肉。 • 腊:本义是岁终祭,祭神用肉,所以从肉。《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虞国等不到岁终祭神就要被灭亡了!) • 膳:本义是备办伙食,一般指上等的餐,即肉食,所以从肉。《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