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第九章 肝性脑病 (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第九章 肝性脑病 (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教研室 张玉华. 目的要求. 1. 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 2. 掌握氨中毒学说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3. 熟悉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防治原则。 4. 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概述. 肝性脑病概念 :因严重肝疾病,或严重的门 - 体分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临床分期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肝性脑病 (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病理教研室 张玉华

  2. 目的要求 • 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 • 2.掌握氨中毒学说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 3.熟悉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防治原则。 • 4.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3.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4. 概述 • 肝性脑病概念:因严重肝疾病,或严重的门-体分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 临床分期: 1.一期(前驱期):较轻的神经精神症状,如欣快、反应迟缓,睡眠颠倒,轻度扑翼样震颤; 2.二期(昏迷前期):行为异常、嗜睡、定向理解力减退及精神错乱,常出现扑翼样震颤; 3.三期(昏睡期):有明显的精神错乱、昏睡; 4.四期(昏迷期):神志丧失,不能唤醒。 肝昏迷=肝性脑病?

  5.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分类

  6.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检查显示:肝性脑病发生时脑组织并无明显特异的形态学改变;患者神经精神异常是由脑组织代谢和功能障碍所致。 • 一、氨中毒学说 •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7. 一、氨中毒学说ammonia intoxication hepothesis • 临床上80%~90%的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明显增高,可达正常的3倍左右; • 肝硬化患者如高蛋白饮食或摄入较多含氮物质,易诱发肝性脑病; • 肝性脑病患者采用各种降血氨的措施有效。

  8. 一、氨中毒学说 (一)血氨升高的原因 • 1.氨生成增多 ⑴肠道食物蛋白消化→氨基酸→NH3; ⑵氮质血症:经肝-肠循环弥散入肠道的尿素增多→NH3(主要) ⑶躁动不安、震颤等肌肉活动增强→肌肉中的腺苷酸分解代谢增强→NH3 • 2.氨清除不足 ⑴鸟氨酸循环所需底物(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缺失; ⑵代谢障碍→ATP供给不足→鸟氨酸循环障碍→尿素合成减少 ⑶门脉高压致侧支循环开放或门-体分流→肠道氨绕过肝脏

  9. 一、氨中毒学说 (二)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 •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ATP生成减少 •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减少 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增多 •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⑴氨可抑制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直接影响动作电位负极化过程中Na+、K+离子的转运,使膜电位发生异常; ⑵NH3与K+有向细胞内转移的竞争作用。

  10.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丙酮酸脱羧酶 乙酰辅酶A↓ 丙酮酸 + 胆碱 乙酰胆碱↓ NH3 草酰乙酸 CoA 琥珀酸 ATP↓ 柠檬酸 NADH NAD+ α-酮戊二酸 γ-氨基丁酸↑ NADH +NH3 NAD+ +NH3 谷氨酸 谷氨酰胺↑ ATP 2.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11. 氨中毒学说的挑战 虽然临床上多数病例支持氨中毒与肝性脑病的关系。但部分病例难以用氨中毒学说来解释: • ①肝昏迷患者约有20%血氨是正常的,但有神经精神症状; • ②部分肝硬化病人,虽然血氨明显升高,但不发生昏迷; • ③暴发性肝炎病人血氨水平大多正常,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减氨疗法也无效果;

  12.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False neurotransmitter hepothesis • 提出依据: • 部分肝昏迷患者血氨水平与临床表现无相关性 • 用左旋多巴治疗可使肝昏迷患者神志迅速恢复

  13. CHOHCH2NH2 CHOHCH2NH2 HO 苯乙醇胺 去甲肾上腺素 HO CHOHCH2NH2 CH2CH2NH2 HO HO HO 羟苯乙醇胺 多巴胺 正常及假性神经递质

  14.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肠道 肝脏 脑 苯丙氨酸 苯乙胺 酪氨酸 酪胺 苯乙胺 苯乙醇胺 酪胺 羟苯乙醇胺 苯乙胺 酪胺 灭活 肝功能异常 取代正常神经介质 门-体分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唤醒功能不能维持 昏迷

  15.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Plasma amino acid imblance hepothesis 提出依据 • 肝性脑病患者支链氨基酸(BCAA)/芳香族氨基酸(AAA)较正常人显著下降(从正常 3~3.5下降至 0.6~1.2) • 纠正BCAA/AAA,患者中枢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16.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肝功能障碍 门体侧支循环 胰岛素↑→BCAA↓ AAA↑ BCAA/AAA 降低 抑制正常神经递质生成 促进假性神经递质生成 AAA竞争 入脑增多 昏迷

  17. 苯丙氨酸 色氨酸 酪氨酸 血浆 血脑屏障 中性氨基酸 脑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羟化酶 FNT 苯丙氨酸 色氨酸 脱羧酶 色氨酸羟化酶 脱羧酶 多巴 FNT 中性氨基酸 5-羟色胺 苯乙胺 多巴胺 酪胺 5-羟色氨酸 β-羟化酶 FNT ß-羟化酶 5-羟色胺 羟苯乙醇胺 去甲肾上腺素 苯乙醇胺

  18.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诱因 • 1.氮负荷增加 ⑴外源性氮负荷: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输血; ⑵内源性氮负荷:氮质血症、低钾性碱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便秘、感染、大量抽放腹水。 • 2.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高碳酸血症、缺氧、感染、饮酒等):使氨和AAA容易进入脑内。 • 3.脑敏感性增高:较长时间使用止痛、镇静剂、麻醉剂或氯化胺时,因肝功能障碍,对这类药物的代谢及清除能力降低,容易在体内蓄积,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易诱发肝性脑病。

  19.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 (一)防治原发病: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疾病,重点是保护肝脏,注意营养,采用高糖、多种维生素和能量合剂,同时忌食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以及有害于肝脏的药物。 • (二)降氨疗法 1.控制血氨升高的诱因:(1)饮食流食,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和血氨升高。(2)控制感染,应用肠道抗生素,防止血氨升高和对肝脑肾的进一步损伤。(3)慎重应用镇静药、麻醉剂和失钾利尿药,防止药物蓄积中毒和碱中毒。(4)口服乳果糖,降低肠腔pH值,减少氨吸收;(5)放腹水不宜过多、过快,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和血容量减少。(6)防治便秘,以减少毒物吸收。(7)低蛋白饮食,防止血氨升高。 2.采取降氨措施:(1)应用肠道抗生素,如新霉素,抑制肠道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产氨。(2)口服乳果糖使肠道pH值降低,减少游离氨及其吸收。(3)使用降氨药,如谷氨酸、精氨酸,起到降氨和促进鸟氨酸循环的作用。

  20.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 (三)输注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可在脑内转化成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间接补充正常神经递质。 • (四)支链氨基酸治疗 输注复方氨基酸溶液(FO80),补充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生成。 • (五)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和碱中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