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82 Views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发展与展望. 葛道凯 教授 教育部 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2004 年 3 月. 概 要 · 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信息化 ·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研究 · 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与产业发展 · 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 展望. 一、人才培养与 高等教育信息化. (一)中国高等教育概况. 高等教育机构: 高等学校 2003 所,其中普通高校 1396 所,成人高校 607 所;培养研究生单位 728 个;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930 个。 高等教育主要办学形式: 普通高教、成教、高自考、网络
E N D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 葛道凯 教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2004年3月
概 要·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研究·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与产业发展·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展望
(一)中国高等教育概况 • 高等教育机构: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校1396所,成人高校607所;培养研究生单位728个;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930个。 • 高等教育主要办学形式:普通高教、成教、高自考、网络 • 近五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1998-2002年),在校生规模从 643万到1513万人
(一)中国高等教育概况 • 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同步改善 • 经费投入增长:普通高校事业经费总收入(亿元):545 ↗ 1167(2001年) • 校舍建筑面积增长:普通高校占地面积增长106.7%,校舍面积增长98.5% • 普通高校固定资产增长193.4%,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长157%
(一)中国高等教育概况 • 育人质量和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 • 49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 • 10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个大学科技园、6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976个国家重点学科 • 国家自然科学奖50.3%,国家发明奖34.4%,国家科技进步奖25.9%,来自高校
(二)信息化人才培养 • 信息科学技术相关专业本专科教育 • 作为基础必修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普遍开展 • 2002年招生45万人 • 2002年毕业14.5万人 • 2002年相关专业点2021个 • 2002年在校学生127.8万人 • 复合型人才培养 • 计算机辅修专业 • 计算机专业第二学位
(二)信息化人才培养 • 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专科教育 • 设有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院校483所,专科院校498所; • 2002年 招生26万人; • 2002年毕业8.7万人; • 2002年在校学生73.9万人。
(二)信息化人才培养 • 计算机研究生教育(2002年)
(二)信息化人才培养 • 软件学院 • 35所高等学校 ,培养本科生、工程硕士、研究生 • 截至2003年底,在校生30597人,其中本科生(含二学位)17194人,研究生13403人。 • 以国际通行模式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实用性软件人才 • 已第一批毕业生100%就业
(二)信息化人才培养 • 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2003年11月批准35所高等学校试办 • 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校企结合 • 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点
(一)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及高校应用 • 2万公里的DWDM/SDM高速传输网 • 覆盖30个主要城市 • 主干网总容量可达40Gbps • 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 Gbps
(一)CERNET延伸和扩展工程及高校应用 • 100多所高等学校接入 • 联网单位达到900多个 • 网络用户将近1000万 • 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已建立远程教学平台94个
(二)CEB-sat建设工程 与在高校的应用 • 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 • 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
(二)CEB-sat建设工程与在高校的应用 • 应用的能力 • 20多所高等学校和部分省部分学校使用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
(三)大学校园网建设工程 • 已有70%左右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校园网。 • 利用校园网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后勤管理等应用项目。 • 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西部地区152所大学建立校园网并与CERNET高速连接。
(四)高等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 • 通过加强网络建设、完善网站、建设信息资源库和基本数据库、建成一批业务应用系统等。 • 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高校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政务与服务支撑体系。 • 网上录取、电子注册、远程会议、网络评审等。 • 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启用。
(一)CALIS项目建设 • “211工程”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之一 • 国家投资1.42亿元,全国高校投入10亿元以上经费共建 • 开放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 • 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
(一)CALIS项目建设 • 已经基本形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高校图书馆”三级文献服务网络基本框架 • 包括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 • 开发了联机合作编目系统、馆际互借系统、自建数据库系统等 • 自建了联合目录数据库、中文现刊目次数据库、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高校会议论文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网络资源学科导航库
(二)网络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 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 组织开发了321个高等教育网络课程和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至2003年底,已全部验收 • 参与项目建设的高校近百所,从事开发的教师、技术人员约万人;对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67所试点高校开发各类网络课件9338个 • 教育软件市场规模迅速发展,2002年上半年教育软件销售量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47%。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精品课程建设 •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 经过几年的建设,完成1500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 • 已评出151门精品课程,并将教案上网。
(四)高校信息化产业 • 2001年度全国高校校办产业总销售收入607.48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销售收入452.26亿元,占总额的74.45%。 • 2001年高校校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51亿元,净利润35.63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净利润24.29亿元,占实现净利润的68.17%。 • 2001年高校校办产业对学校回报18.42亿元,向国家交纳税费28.80亿元,为社会创造的净利润和交纳的各种税费总计为264.43亿元。
(一)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规模 • 从1999年以来,教育部已批准67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普通高校成立网络教育学院。 • 开设了覆盖工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理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共141种专业。 • 至2003年底,设立了2000多个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累计注册网络教育学生220多万人。
(二)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模式 • 教育部审批符合条件的高校开展试点 • 试点高校成立专门的网络教育机构;依托校外法人单位成立校外学习中心(点)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检查评估校外点 • 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841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742个县级工作站,组成了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
(三)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 • 通过因特网,通过远程教学平台 • 通过单向/双向卫星系统 • 通过视频会议系统 • 通过局域网点播课件或者利用光盘课件学习 • 采用集中面授方式进行教学 多数试点高校在教学中同时混合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
(四)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成绩 • 高校网络教育初具规模,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促进了试点高校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上的应用和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高校已开始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 开拓了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农村和部队输送的渠道
(一)突出问题 •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软件开发不够 • 优质资源匮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信息化标准不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 有关政策、法规需要建立和完善
(二)展望 • 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 加强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和仪器共享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展望 • 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 • 加快标准化建设,促进优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 积极推进管理信息化(教育部今年已在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开始进行信息化管理)
(二)展望 •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 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产业 • 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