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 (“文化三民主义”) 视角出发的养生心得

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 (“文化三民主义”) 视角出发的养生心得. 主讲人:周家声 上海市华夏律师事务所律师 笔名:爱莲堂后人、杂家居士 食文化研究会理事、农工党文史委员 东西方文化进修学校客座导师 、 文化顾问. 周敦颐.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流传千古的代表作《爱莲说》。. 宋史·道学传

e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 (“文化三民主义”) 视角出发的养生心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 (“文化三民主义”) 视角出发的养生心得 主讲人:周家声 上海市华夏律师事务所律师 笔名:爱莲堂后人、杂家居士 食文化研究会理事、农工党文史委员 东西方文化进修学校客座导师、文化顾问

  2. 周敦颐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流传千古的代表作《爱莲说》。 宋史·道学传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3.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一. 何为“三民文化”,中华养生与“三民文化”的关系 二. 华夏文化的“三民文化”视角解读 三. 汉民族养生文化源头——《周易》、《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和《本草纲目》 四. 民俗文化的魅力及力量 五. 民间高手、民间达人与民间隐士(儒、释、道三家学说合流趋势) 六. 当今“养生热”中的冷思考

  5. 一.何为“三民文化”,中华养生与“三民文化”的关系一.何为“三民文化”,中华养生与“三民文化”的关系 何为“三民文化” • 1.民族文化 • 2.民俗文化 • 3.民间文化

  6. 二. 华夏文化的“三民文化” 华夏文化包括但不限于“三民文化”

  7. 三. 汉民族养生文化源头 • 《易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纲目》

  8. 《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商朝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连山》、《归藏》早已失传。 《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千年古县汤阴县(河南安阳的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亦称“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 易 经

  9. 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有人认为《易经》流行于周朝故称《周易》,亦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几种较早期的文献,例如《论语》、《庄子》、《左传》却只称《易经》为《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周”应该是后来加上去。若以《周礼》的系统来看,《三易》的名称皆无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释为“周普”和其它两种占筮书,比较能够相应。比较肯定的是,《易经》或《周易》原来只称为《易》。

  10. 传统文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可见,人是能做到“长命百岁”的。《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运动和平衡,实质上就是阳气和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 传统文化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可见,人是能做到“长命百岁”的。《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运动和平衡,实质上就是阳气和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

  11. 《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讲养生,贵在能“同气相求”。大家知道,人类与一般生物不一样,人类是具有两重性的。一个是他的自然属性,一个是他的社会属性。人有意识、思维、心理活动十分丰富,也十分复杂。古人讲养生,都要求我们对于生命有着更深刻、更负责任的眼光和态度。 正如俗话所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自己身体的保养,不能忘记《易经》中指出的,大自然中万事万物同气相求的原理。

  12. 养生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同气相求”。凡事不宜太过,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协调阴阳,才能“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长,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需要加班,一些IT和金融行业的人更是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从此不难明白,为什么IT和金融行业是过劳死的高发人群,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同气相求”。

  13. 律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我们律友更应该注重平时的养生,做到“同气相求”!!!律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所以我们律友更应该注重平时的养生,做到“同气相求”!!!

  14. 黄帝内经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与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居五帝之首。

  15.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为九卷八十一篇。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是针灸学的绝对权威。《素问》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16. 《黄帝内经》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内经》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灵枢・天年篇》对男性身体的衰老过程做了描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落,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堕情,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落,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7. 中医认为精气虚衰导致机体衰老。《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篇》记载:“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平人绝古篇》记载:“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列举了老年人各种衰老征象,并认为原因在于精血俱耗。

  18. 《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柔有刚,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东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19. 《黄帝内经》的医道哲学是治“未病”。 药王孙思邈总结道“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20. 2000年前《黄帝内经》就建议人们遵循阴阳生长的规律,如果不按四季生、长、化、藏的规律去养生,即在春夏阳气由上升到旺盛的季节里,保护好阳气:在秋冬阴气有出现至极盛阶段的季节里,保护好阴精,以顺应自然界阴阳生长变化的规律,则对身体健康不利。 养生根本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生活习惯。现代生活,欲望遍地,每个人都在忙绿。竞争、压力、愤怒、焦虑・・・・・・快节奏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消耗我们生命的罪魁祸首。

  21.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养生是一个由内向外渐进的过程,并非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点。养生,是一个综合的内容。要求我们节欲,慎饮食,慎思索,慎烦劳。明白了这个道理,做起来就容易多了。人不能总是由着自己的性情,很多时候,控制能更加才有效。养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时的不痛快换来的是一辈子的痛快,这才是一项最有效的投资吧!

  22. 神农本草经 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23.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24. 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25. 《本草纲目》 全药典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李时珍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26. 《本草纲目》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 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27. 养生并不就是简单的吃药治病。据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黄帝都是吃了仙丹草药而死的。他们就是走偏了。养生不能考那些仙丹,草药, 那是外求,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养生需要我们自己向内寻求。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28. 因此,中国古代有名的神医扁鹊说:“安身之术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29. 四. 民俗文化的魅力及力量 • 端午节习俗 • 雄黄酒 、挂菖蒲、划龙舟、熏艾草 • 重阳节习俗 • 吃重阳糕、登高爬山、插茱萸 • 民间刮痧术 • 民间走访郎中 • “蛇药王”季德胜

  30. 五.民间高手、民间达人与民间隐士 • 道家老子养生 • 儒家孔子养生 • 佛家养生(禅宗为代表)

  31.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的医学、养生学、哲学、气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教的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下来,并将其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养生观点

  32. 老子的养生主张和观点,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老子的养生主张和观点,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点: • 咽津养生 • 顺应自然 • 恬淡寡欲

  33. 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利于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利于自身。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咽 津 养 生

  34.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便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这种朴素辩证的养生观,对我国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黄帝内经》便吸收了老子的这一养生主张。 顺 应 自 然

  35. 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人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人们不要贪心最求名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静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以健康延年。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而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老子主张恬淡寡欲,清净为上,对人的精神修养,情志调节起着很好的作用。他极力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诫人们不要贪心最求名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静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以健康延年。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而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 恬 淡 寡 欲

  36. 孔子的养生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圣人。他一生备受冷遇,历经劫难。但他却算是长寿的,活到73岁。那么,他是怎样在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的呢?

  37. 在衣着上,孔子在炎热夏季穿的是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快,很舒适。 在饮食上,口子非常注重饮食卫生,他有几个“不吃”:霉粮搜饭、烂鱼腐肉不吃;颜色变的不吃;发臭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胡乱砍割的不吃,在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而且孔子在饮食上还注意“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斋必变食”,也就是吃饭不过饱,精细搭配、经常变换花样等。 衣、食

  38. 在住的方面,孔子住所简单,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行的方面,孔子经常走路锻炼,《论语·乡党》中记载,他“趋进,翼如也”。形容孔子快步往前走,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 住、行

  39. 孔子非常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美,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的说法,让山水来调节人的情志,使人的心胸开阔,情操高尚。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知者、仁者。玩水时,孔子感慨的说“逝者如斯夫”。登山时,直抒胸臆,“登泰山而小天下”。 精 神 生 活

  40. 孔子还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亲自编订了《乐经》,可惜已失传。他喜欢弹奏乐器和唱歌,以怡愫悦性。他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据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在饥寒之中,他也不愁楚。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如其弟子们所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正是这样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音 乐 放 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