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87 Views
弗兰克 - 赫兹实验. 郑新乐. 实验目的. 1 、用实验室的方法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原子分立态的存在。 2 、练习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实验原理. 1 、当电子的加速电压 UG2K< 原子第一激发电势 U0 ,电子与原子碰撞没有发生动能与内能的交换,为“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前后速度不变 2 、当电子的加速电压 U≥ 原子第一激发电势 U1 ,电子与原子碰撞发生动能与内能的交换,为“非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后速度变慢,原子会辐射光子。. 实验原理图.
E N D
弗兰克-赫兹实验 郑新乐
实验目的 • 1、用实验室的方法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从而证明原子分立态的存在。 • 2、练习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实验原理 • 1、当电子的加速电压UG2K<原子第一激发电势U0,电子与原子碰撞没有发生动能与内能的交换,为“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前后速度不变 • 2、当电子的加速电压U≥原子第一激发电势U1,电子与原子碰撞发生动能与内能的交换,为“非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后速度变慢,原子会辐射光子。
电子由阴极K发出。在K与栅极G之间加电场使电子加速。在G与板极A之间有一反向拒斥电压。当电子通过KG空间,进入GA空间时,如果仍有较大能量,就能冲过反电场而达到电极A(板极),成为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如果电子在KG空间与原子碰撞,把自己一部分的能量给了原子,使后者被激发。电子剩余的能量就可能很小,以致过栅极G后已不足以克服反向拒斥电压,那就达不到A,因而也不流过电流计。如果发生这样情况的电子很多,电流计中的电流就要显著地降低。电子由阴极K发出。在K与栅极G之间加电场使电子加速。在G与板极A之间有一反向拒斥电压。当电子通过KG空间,进入GA空间时,如果仍有较大能量,就能冲过反电场而达到电极A(板极),成为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如果电子在KG空间与原子碰撞,把自己一部分的能量给了原子,使后者被激发。电子剩余的能量就可能很小,以致过栅极G后已不足以克服反向拒斥电压,那就达不到A,因而也不流过电流计。如果发生这样情况的电子很多,电流计中的电流就要显著地降低。
随着加速电压的增加,电子与原子的非弹性碰撞区域将向阴极方向移动。经碰撞而损失能量的电子在奔向栅极的剩余路程上又得到加速,以致在穿过栅极之后有足够的能量来克服反向拒斥电压而达到板极A。此时,板流又将随加速电压的增加而升高。若这个增加使电子在到达栅极前其能量又达到U0,则电子与氩原子将再次发生非弹性碰撞,即又一次下降。在 较高的情况下,电子在向栅极飞奔的路程上,将与氩原子多次发生非弹性碰撞。每当UG2K=nU0(n=1,2,…),就发生这种碰撞。
以上是理论上的情况,在实验中,可看出,由于仪器的接触电势的存在,每次开始下降时,所对应的加速电压并不是正好落在U0的整数倍处,可能会稍有误差即在-曲线上出现的多次下降。以上是理论上的情况,在实验中,可看出,由于仪器的接触电势的存在,每次开始下降时,所对应的加速电压并不是正好落在U0的整数倍处,可能会稍有误差即在-曲线上出现的多次下降。
实验仪器 IP放大选择 电压显示 IP显示 IP输出 UG2输出 电压 显示 选择 UP调节 UF调节 电源开关 快速/慢速 UG1调节 UG2调节 自动/手动
1. 根据仪器标签确定: 灯丝电源电压、 、 。注意 不得超过90V。 2.手动测量氩原子的 曲线,每变化1.0V测量一个点,选择60-80个数据作图,标出峰值,取第一个峰 和第六个峰 ,利用 计算出氩原子的平均第一激发电位,和参考值 比较。 实验内容 3.测量出氩的第一激发电位U1.
注意事项 • 1、各电压值须按照给定值进行设置; • 2、UG2K设定终止值不要超过90V。 • 3、手动测试完毕后,尽快将UG2K减为零
实验感想 • 学会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并且初步了解到了怎样使用微机控制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 对弗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