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likes | 366 Views
第六章古代名胜词选.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甘敏军 副教授. 杭州西湖 ---- 三潭印月. 杭州西湖 ----- 雷峰夕照. 杭州西湖 ---- 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 ----- 白堤. 《 忆江南 》 【 唐 】 白居易. 《 忆江南 》 之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忆江南 》 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 忆江南 》 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 作者 】.
E N D
第六章古代名胜词选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甘敏军 副教授
《忆江南》【唐】白居易 《忆江南 》之一 •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之二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作者】 •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忆江南 》之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 次句“风景旧曾谙”,照应了“忆”字。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 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开头,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 三、四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山寺 ”、“月”、“桂”,本来是静的,主人公“寻桂子”,则是动的,以动观静。 • 主人公“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形体当然是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是否也是静的?
《酒泉子》 【宋】潘阆 •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上片:描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下片: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
这首词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 “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 • “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请看钱塘江观潮的视频
巫山神女峰 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从远处眺望,此峰宛如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因为她站在群峰云巅,每天第一个迎朝霞,最后一个送晚霞,所以名叫望霞峰,又叫神女峰。透过缭绕的烟云,可以看到那峰顶上有一个俊秀美丽的影子,若隐若现,像石头又像人,在天上又在人间,那就是神女瑶姬。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曾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火,水患消除后,毅然决定留在巫山,为行船保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
神女峰闻名古今的原因有三 一是宋玉在“神女赋”中虚构了一个 楚襄王与神女幽会的故事。 二是神女瑶姬下凡助禹治水的传说。 三是峰侧确实有一石耸立,形如少女。
巫 山 一 段 云 【前蜀】李珣 •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 “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