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839 Views
就是他改變了台灣. 蔣渭水. 製作:陳婕菱. 介紹動機 生平背景 相關事件 對台灣的影響. 歷史照片館 我的感想 複習小遊戲 參考資料. 目錄. 介紹動機. 某 天,老師要我們挑一位對台灣有貢獻的 大人物,並用 PPT 來介紹他。 我要介紹蔣渭水,因為只有他在社會課本上看起來比較好看 , 所以我才介紹他給大家認識 。 喔!對了!跟著我一起回到蔣渭水的年代去探險吧!會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LET, S GO !!!. 生平背景.
E N D
就是他改變了台灣 蔣渭水 製作:陳婕菱
介紹動機 生平背景 相關事件 對台灣的影響 歷史照片館 我的感想 複習小遊戲 參考資料 目錄
介紹動機 某天,老師要我們挑一位對台灣有貢獻的 大人物,並用PPT來介紹他。 我要介紹蔣渭水,因為只有他在社會課本上看起來比較好看,所以我才介紹他給大家認識。 喔!對了!跟著我一起回到蔣渭水的年代去探險吧!會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LET, S GO !!!
生平背景 • 蔣渭水 出生在一八九一年二月八日,一九三一 年八月五日亡,字雪谷,宜蘭人,父李鴻章,以相命為業,所以幼時曾任乩童,但發覺乩童之工作並未替神傳達旨意, 反而誤導來求神開導的人,因此對神明永不回頭,以後對迷信、惡習更是抨擊。哥哥來福以拳技聞名,弟弟名叫渭川。十歲受業於宜蘭宿儒張鏡光,十七歲入宜蘭公學校(小學),只讀了三年即考入台北醫學校,一九一八年此校改稱為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為台大醫學院之前身。在校期間接受了現代醫學教育,同時也產生了「政治熱」,在學時領導校內外學生從事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行為,在異族統治下此種行為是具有勇氣並受到同學的愛戴,曾因毆打日人而被禁足兩星期;也曾在艋舺舉行學生大會,與和尚洲水湳庄舉。
行柑園會議,痛斥日本當局的壓迫,並鼓吹民主革命。一九一一年身為醫生的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消息傳來使得當時集全島優秀青年於一爐的醫校學生洋溢著民族意識,學生之中又以蔣渭水表現得最為熱烈。一九一五年以總平均第二名的成績畢業。次年他在台北市大稻埕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為今之延平北路義美食品)。設立醫院所得的一切,完全奉獻出來從事台灣人的民族自救運動與文化運動。 對台灣民族自決思想及反帝反殖民地的台灣民族解放目標十分強烈,時常邀集醫學專門學校及台北師範學校等校之學生到他的醫院討論有關台灣目前的殖民地受苦情形,以及為追求解放的進行方法。在學期間常著文痛批日本暴政,又曾密派同志翁俊明和杜聰明,組暗殺團赴北京擬刺袁世凱。其方法是以培養的病原細菌,投入僅由達官所能享用的自來水水源中,但未能成功。
蔣渭水一九二○年成立文化公司,多次參加議會請願運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治警事件入獄,在一九二七年成立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政黨「台灣民眾黨」,組織台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多項為台灣人無條件的獻出。在入獄後由熱心的民主運動者變成了一位革命鬥士。以「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免得讓統治者漁翁得利。 台灣的蔣渭水、菲律賓的黎剎、印度的甘地、中國的孫中山是近代亞洲最傑出的革命家,其中蔣渭水與甘地較相似,皆主張和平的民主革命,以無私的奉獻從事政治運動。
他是具有最純潔的理想主義精神者,一生受日人拘捕、囚禁十餘次,也都沒有改變其為台灣奮鬥努力的立場,也就是一生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不妥協可說是敵我分明,無中間地帶,也就是造成政治家與政客的分水嶺。這句原本是蔣渭水對蔡惠如的讚譽,後來大家認為最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就是他本人,所謂「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在此說明漢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是妥協的原動力,舉例如言之,林獻堂在一九三○年接受總督府評議會的評議委員,這就是妥協,又如蔡培火在交涉過程中與總督府小林保安課長變成好朋友,這也是妥協及無徹底的特質。在金錢方面,他將大安醫院的收入全部投入社會運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眾所周知他是台灣工友總聯盟的「產婆」但在各種場合,他卻不以領袖自居,他是具有最純潔的理想主義精神者,一生受日人拘捕、囚禁十餘次,也都沒有改變其為台灣奮鬥努力的立場,也就是一生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不妥協可說是敵我分明,無中間地帶,也就是造成政治家與政客的分水嶺。這句原本是蔣渭水對蔡惠如的讚譽,後來大家認為最具有「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就是他本人,所謂「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在此說明漢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是妥協的原動力,舉例如言之,林獻堂在一九三○年接受總督府評議會的評議委員,這就是妥協,又如蔡培火在交涉過程中與總督府小林保安課長變成好朋友,這也是妥協及無徹底的特質。在金錢方面,他將大安醫院的收入全部投入社會運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眾所周知他是台灣工友總聯盟的「產婆」但在各種場合,他卻不以領袖自居,
一九三○年接受總督府評議會的評議委員,這就是妥協,又如蔡培火在交涉過程中與總督府小林保安課長變成好朋友,這也是妥協及無徹底的特質。在金錢方面,他將大安醫院的收入全部投入社會運動,大安醫院也變成當時同志的集合所、食堂、旅社。眾所周知他是台灣工友總聯盟的「產婆」但在各種場合,他卻不以領袖自居,在拍照時也從不坐在中間位置,在各種運動上,他都站在最前線上,表現最積極,且為實際的中心人物,但卻處處避免以「英雄」、「領袖」自居,蔣渭水這種無「頭目思想」、無「領袖慾」、無「英雄主義」的做法與修養,使他成為公認的領袖。他受到全體台灣人的激賞,被尊稱為「台灣人的救主」。 蔣渭水的本土運動 : 由於與生俱來的鄉土感情,對鄉土
所受歧視與壓迫的不滿,以及期待鄉土改革與進步的殷切,蔣渭水不僅毅然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致力於喚醒島人的工作,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鞠躬盡瘁。從一九二一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當時所謂的本土運動,是指以民眾為基礎,以台灣為基地所從事的抗日運動而言,他的背景、個性、職業、認知以及客觀情勢發展的需,終使蔣渭水成為本土運動的擎天柱。蔣渭水所領導的民眾黨也成為本土運動的主要團體。本土運動不僅要如文化協會的啟蒙民眾、喚醒民眾外,尚有組織民眾、訓練民眾,其所做的不僅如議會請願運動、文化協會等所曾做的更加深入而擴大,並對島內外的大事提出具體批判與主張。其最終目標是為台灣人全體在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就其主張、關係及本質而論,它是一種徹底而不受隸屬的民族運動,所以本土運動,亦即是台灣人的民族運動。蔣渭水他是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本土運動所受歧視與壓迫的不滿,以及期待鄉土改革與進步的殷切,蔣渭水不僅毅然決定拋棄世俗生活,致力於喚醒島人的工作,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鞠躬盡瘁。從一九二一年蔣渭水響應議會請願運動後,漸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當時所謂的本土運動,是指以民眾為基礎,以台灣為基地所從事的抗日運動而言,他的背景、個性、職業、認知以及客觀情勢發展的需,終使蔣渭水成為本土運動的擎天柱。蔣渭水所領導的民眾黨也成為本土運動的主要團體。本土運動不僅要如文化協會的啟蒙民眾、喚醒民眾外,尚有組織民眾、訓練民眾,其所做的不僅如議會請願運動、文化協會等所曾做的更加深入而擴大,並對島內外的大事提出具體批判與主張。其最終目標是為台灣人全體在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就其主張、關係及本質而論,它是一種徹底而不受隸屬的民族運動,所以本土運動,亦即是台灣人的民族運動。蔣渭水他是台灣民族運動、台灣本土運動
的推動者,也是這運動的犧牲者。 蔣渭水終其一生,以漢民族的血統為榮,但更以做一個「台灣人」而自豪,他從未說過他是「中國人」,這點是他與菲律賓總統阿奎諾相同的地方(她說她是菲律賓人,但以擁有華裔血統而自豪。)新加坡李光耀亦同。 總督府當局對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 蔣渭水,他俱有能「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視為眼中釘,便利用分化與孤立來對付,平日派有二名特務坐鎮文化書局監視;到民眾黨被禁止後增派四名特務;到蔣渭水的大眾葬時更派出八十名警吏。
相關事件 • 抗日 • 台灣在逾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下,抗日民族運動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前二十年發生過二十起以上的武裝反抗事件。不過,這些武裝抗日事件,大多為傳統式的農民暴動,或改朝換代的易姓革命,不具備近代民族運動的性格。直到一九二○年代,因受世界性民族自決思潮等的影響,興起一連串的社會運動。一九二○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成立「新民會」,拉開二○年代各項社會運動的序幕,並有「台灣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相繼發動,還有代表台灣人民喉舌的《台灣青年》、《台灣民報》等刊 物的相繼發行。一九二一年,蔣渭水結合青年學生及台灣各地社會領袖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從事文化啟蒙運動,成為往後台灣的諸多民族運動、社會運動的大本營。蔣渭水為台灣社會探病投藥﹐說 :「台灣人現在有病了…..我診斷台灣人所患的病﹐是知的識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知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痊癒的﹐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並施行原因療法的機關。」
臺灣文化協會的組織遍及各重要市鎮,他們活動的方式,從最先在各地設讀報社開始,繼而舉辦文化講座、夏季學校,進一步舉辦全島巡迴演講、組織放映社教影片的電影巡迴隊…。其中以文化演講為最重要,聽眾非常踴躍而熱烈。根據統計,一九二五、二六年中,在全島各地所舉辦臺灣文化協會的組織遍及各重要市鎮,他們活動的方式,從最先在各地設讀報社開始,繼而舉辦文化講座、夏季學校,進一步舉辦全島巡迴演講、組織放映社教影片的電影巡迴隊…。其中以文化演講為最重要,聽眾非常踴躍而熱烈。根據統計,一九二五、二六年中,在全島各地所舉辦
一九二七年,「文協」左右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協」,蔣渭水與老幹部另組「台灣民眾黨」,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臺灣民眾黨在黨魁蔣渭水的主導下,初期的運動路線是調和民族運動與階級運動。民眾黨成立半年後,在全島各地已有十五個支部,黨員遍布全島。直到一九三一年被解散為止的三年半之間,臺灣民眾一九二七年,「文協」左右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協」,蔣渭水與老幹部另組「台灣民眾黨」,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臺灣民眾黨在黨魁蔣渭水的主導下,初期的運動路線是調和民族運動與階級運動。民眾黨成立半年後,在全島各地已有十五個支部,黨員遍布全島。直到一九三一年被解散為止的三年半之間,臺灣民眾
黨的活動較重要者,如反對放領官有地組織臺灣拓殖會社、反對許可鴉片吸食政策、反對田中內閣侵華政策、反對日人官吏加俸制度、以及對霧社事件的強烈聲明。特別是有關鴉片政策及霧社事 件的問題,民眾黨還通電國際聯盟,引起國際注意。國際聯盟為了鴉片政策特地派員來台調查,蔣渭水接待國聯的調查員於鐵路餐廳,把日本官員擋在門外,讓他們相當難堪。
一九二八年二月﹐在蔣渭水以及部份民眾黨幹部的推動下﹐進一步串連各地的勞工團體﹐組成了「台灣工友總聯盟」,統一全島勞工運動。蔣渭水以兩句標語勉勵大家─「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一年後﹐加盟的團體達六十五個之多﹐盟員總數達一萬多人,是日本時代最大的工運組織,發動過幾次大規模的勞工運動,讓日本資本家備感壓力。一九二八年二月﹐在蔣渭水以及部份民眾黨幹部的推動下﹐進一步串連各地的勞工團體﹐組成了「台灣工友總聯盟」,統一全島勞工運動。蔣渭水以兩句標語勉勵大家─「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一年後﹐加盟的團體達六十五個之多﹐盟員總數達一萬多人,是日本時代最大的工運組織,發動過幾次大規模的勞工運動,讓日本資本家備感壓力。
蔣渭水有一個特殊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做事而不居首,例如他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首要推動者,但是總理卻由林獻堂領銜。他連照相時,也常常坐在偏邊,而不坐中間。儘管如此,民間還是有人稱他為「台灣人的救主」,學者則有人以「台灣的孫中山」比喻他。蔣渭水有一個特殊的人格特質,那就是做事而不居首,例如他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首要推動者,但是總理卻由林獻堂領銜。他連照相時,也常常坐在偏邊,而不坐中間。儘管如此,民間還是有人稱他為「台灣人的救主」,學者則有人以「台灣的孫中山」比喻他。
可惜,蔣渭水以四十之齡在一九三一年病逝。出殯當天,台北市許多商店停市悼念,民眾自動擺設香案沿街路祭,送殯的行列延長數里。報上登出了「蔣渭水氏大眾葬」的大篇幅新聞。於此足見其受民眾愛戴之深。然而,這些奮鬥、辛酸與光榮的歷史,卻隨著戰後中國國民黨的黨化教育而在台灣子弟的腦海中,不復出現。蔣渭水的英名,也逐漸被淡忘,台灣人似乎只能「奉中山、中正之聖名」去思考。去年,宜蘭市的「渭水路」就在里民的投票中被否決,輸給了「中山路」。可惜,蔣渭水以四十之齡在一九三一年病逝。出殯當天,台北市許多商店停市悼念,民眾自動擺設香案沿街路祭,送殯的行列延長數里。報上登出了「蔣渭水氏大眾葬」的大篇幅新聞。於此足見其受民眾愛戴之深。然而,這些奮鬥、辛酸與光榮的歷史,卻隨著戰後中國國民黨的黨化教育而在台灣子弟的腦海中,不復出現。蔣渭水的英名,也逐漸被淡忘,台灣人似乎只能「奉中山、中正之聖名」去思考。去年,宜蘭市的「渭水路」就在里民的投票中被否決,輸給了「中山路」。
從日據時代到中國國民黨時代,台灣歷經兩個外來政權,外來政權的一切行事,都不可能有台灣的主體思維,這種現象,可以從地名、路名、橋名看出來。例如,台北圓山下面基隆河上的橋,在日據時代叫做「明治橋」,中國國民黨來了之後變成「中山橋」;日本時代台北市出現一堆的什麼大和町、明石町、榮町、乃木町、兒玉町、佐久間町、川端町….,中國國民黨來了之後,變成忠孝西路、中山南路、衡陽路、中華路、南昌街、重慶南路、汀州路,甚至還有蔣政權為了討好美國的羅斯福路,不管怎麼變,就是很少有屬於台灣自己的名字。號稱「祖國」的中國國民黨,和日本殖民統治者,卻共用著「去台灣化」的方程式。從日據時代到中國國民黨時代,台灣歷經兩個外來政權,外來政權的一切行事,都不可能有台灣的主體思維,這種現象,可以從地名、路名、橋名看出來。例如,台北圓山下面基隆河上的橋,在日據時代叫做「明治橋」,中國國民黨來了之後變成「中山橋」;日本時代台北市出現一堆的什麼大和町、明石町、榮町、乃木町、兒玉町、佐久間町、川端町….,中國國民黨來了之後,變成忠孝西路、中山南路、衡陽路、中華路、南昌街、重慶南路、汀州路,甚至還有蔣政權為了討好美國的羅斯福路,不管怎麼變,就是很少有屬於台灣自己的名字。號稱「祖國」的中國國民黨,和日本殖民統治者,卻共用著「去台灣化」的方程式。
這次我們建議以蔣渭水之名,來取名第二條高速公路。難得的是幾位「統派」人士(包括馬英九)也都簽名連署。在藍綠政客大對立的此刻,統獨兩邊人馬,都有人接受蔣渭水,總算難得。大家之所以有此「共識」,其實是彼此各取所需,「一個蔣渭水,各自表述」。統派是看準蔣渭水認同孫中山路線,且抱持「中華民族」或「漢民族」的這次我們建議以蔣渭水之名,來取名第二條高速公路。難得的是幾位「統派」人士(包括馬英九)也都簽名連署。在藍綠政客大對立的此刻,統獨兩邊人馬,都有人接受蔣渭水,總算難得。大家之所以有此「共識」,其實是彼此各取所需,「一個蔣渭水,各自表述」。統派是看準蔣渭水認同孫中山路線,且抱持「中華民族」或「漢民族」的
觀念抗日;但是獨派人士並不在乎蔣渭水當年這樣的解釋,在當時的時空脈絡中,以「漢民族」的立場對抗日本並不奇怪。但是蔣渭水值得肯定的是他注重文化的提升、追求政治的自由、強調社會的平等、主張經濟的解放。不過我 們紀念蔣渭水,並不表示對蔣渭水當年的所有觀念或方案一成不變照單
全收。同樣參加連署的史明先生,就曾經評論過蔣渭水他們當年的民族觀說:「現實存在著的台灣.台灣人,與現實的中國.中國人雖屬於同一種族,但二者在社會上、意識上已成為不同範疇的二個民族集團」「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尤其是所謂『民族派』的前文化協會與全收。同樣參加連署的史明先生,就曾經評論過蔣渭水他們當年的民族觀說:「現實存在著的台灣.台灣人,與現實的中國.中國人雖屬於同一種族,但二者在社會上、意識上已成為不同範疇的二個民族集團」「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尤其是所謂『民族派』的前文化協會與
民眾黨的主要幹部,不但不把這點認識清楚,反把現實的台灣社會及台灣人大眾(多數者)的心理動向(台灣人意識),跟他們自己在腦筋裡所幻想的『祖國中國』『中國的台灣』等抽象觀念混淆在一起,結果,不知不覺之間,卻以民眾黨的主要幹部,不但不把這點認識清楚,反把現實的台灣社會及台灣人大眾(多數者)的心理動向(台灣人意識),跟他們自己在腦筋裡所幻想的『祖國中國』『中國的台灣』等抽象觀念混淆在一起,結果,不知不覺之間,卻以
對台灣的影響 • 社會運動主條目:六三法撤廢運動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盛行民族自決的風潮,例如三一運動。台灣的新興知識分子在民族情感的支持下,以非武裝的抗日手段,爭取台灣的民主與自治。背景及過程1915年以後,台灣幾乎不再有大規模的武力抗爭行動。隨之而來的,是自發的社會運動。台灣人組織近代政治社團、文化社團和社會社團,採用具有清楚政治意識的宗旨,以此結合意識相近、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為運動所設定的目標努力。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員合影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展開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隨後有「六三法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相繼發起,並且有《台灣青年》(1920年)、《台灣》(1922年)、《台灣民報》(1923年)、《台灣戰線》(1930年)、《台灣新民報》(1932年)、《台灣文藝》(1934年)、《台灣新文學》(1935年)等刊物的相繼發行。1921年,蔣渭水醫師結合青年學生,以及台灣各地社會領袖,共同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成為往後台灣諸多民族運動、社會運動、政治運動的大本營,也是許多社運團體的「母體」。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員合影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展開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隨後有「六三法撤廢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相繼發起,並且有《台灣青年》(1920年)、《台灣》(1922年)、《台灣民報》(1923年)、《台灣戰線》(1930年)、《台灣新民報》(1932年)、《台灣文藝》(1934年)、《台灣新文學》(1935年)等刊物的相繼發行。1921年,蔣渭水醫師結合青年學生,以及台灣各地社會領袖,共同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成為往後台灣諸多民族運動、社會運動、政治運動的大本營,也是許多社運團體的「母體」。
1927年初,「文協」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協」,老幹部退出另組「台灣民眾黨」。台灣民眾黨又於1930年分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而在農工運動團體方面,「台灣農民組合」於1926年成立;民眾黨的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於1928年結成;同年4月,「台灣共產黨」在中國上海成立。簡單言之,1920年代的上半期,是台灣社運團體萌芽發展的時期,1920年代的下半期,是各社運團體沿著左右派意識型態分道揚鑣的階段。直到193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當局的高壓手段,這些分合擾嚷的社運團體才紛紛勢微。1927年初,「文協」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協」,老幹部退出另組「台灣民眾黨」。台灣民眾黨又於1930年分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而在農工運動團體方面,「台灣農民組合」於1926年成立;民眾黨的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於1928年結成;同年4月,「台灣共產黨」在中國上海成立。簡單言之,1920年代的上半期,是台灣社運團體萌芽發展的時期,1920年代的下半期,是各社運團體沿著左右派意識型態分道揚鑣的階段。直到1930年代初期,隨著日本當局的高壓手段,這些分合擾嚷的社運團體才紛紛勢微。
1930年代中期後,在皇民化運動的指導下,台灣民眾在192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的政治鬥爭和社會運動,都遭到禁絕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運動──特別是文學運動──取而代之,成為反抗運動的主流。1930年代中期後,在皇民化運動的指導下,台灣民眾在1920年代曾經盛極一時的政治鬥爭和社會運動,都遭到禁絕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運動──特別是文學運動──取而代之,成為反抗運動的主流。
我的感想 啊!終於做完了!不過我在做的過程中有學到很多喔! 不但知道蔣渭水的生平背景,還知道了他對台灣用心付出和貢獻的事情,真令人感動。 這一次的活動雖然我做了很久,不過也讓我學到更多呢。
複習小遊戲 • 請問蔣渭水的父親是誰? • 蔣中正 • 鄭成功 • 孫中山 • 李鴻章
歷史照片館 蔣渭水大頭貼
參考資料 • 生平背景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410208 • 相關事件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6%B8%AD%E6%B0%B4 • 對台灣的影響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42808721 • 歷史照片館 • http://tw.info.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ei=UTF-8&p=%E8%94%A3%E6%B8%AD%E6%B0%B4&xargs=0&pstart=1&fr=yfp&b=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