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743 Views
攝影機的運動. Pan Dolly Truck , Crab Arc Zoom Tilt Pedestal Crane. 攝影機運動總圖示. 搖鏡 (Pan). 攝影機底座不動,只向左右一方搖擺機頭,比如連續不斷的掃描同一個主體或從一個主體緩緩拍到另一個主體這種攝影動作術語叫做 「搖鏡」 ,可以 「搖左」 (PL) ,也可以 「搖右」 (PR) 。 用「搖鏡」可使同類主體縮小或擴大,例如由幾排或幾個合唱團員遠景、中景、搖到最靠近攝影機的團員臉部特寫。. 搖鏡 - 建 立各個主體之間的關係位置.
E N D
攝影機的運動 • Pan • Dolly • Truck,Crab • Arc • Zoom • Tilt • Pedestal • Crane
搖鏡(Pan) • 攝影機底座不動,只向左右一方搖擺機頭,比如連續不斷的掃描同一個主體或從一個主體緩緩拍到另一個主體這種攝影動作術語叫做「搖鏡」,可以「搖左」(PL),也可以「搖右」(PR)。 • 用「搖鏡」可使同類主體縮小或擴大,例如由幾排或幾個合唱團員遠景、中景、搖到最靠近攝影機的團員臉部特寫。
搖鏡-建立各個主體之間的關係位置 • 運用「搖鏡」可以拍攝風景中的各點,由一個主體引到另一個主題,如演員用手指物,攝影機即由演遠搖到他所指的那件東西。運用「搖鏡」使新主體緩慢出現會製造期待、焦急、和懸疑的氣氛,比如用「慢搖」鏡頭搜查鬼屋…。
搖鏡-蹤活動主體 • 用「搖鏡」拍攝活動主體,可使主體清晰而突出,運用「搖鏡」跟蹤拍攝領頭的那幾匹馬,鏡頭隨著馬奔跑。
推拉鏡(Dolly) 底座前後移動- • 向前推進謂之「推鏡」(Dolly in) • 向後拉遠謂之「拉鏡」(Dolly back)。
推拉鏡-用推鏡突顯某個主題 • 用「推鏡」把拍攝範圍縮小,讓觀眾注意場景內的某人或某物,會增加趣味性。 • 用「推鏡」逐漸接近動作中最有意義的部分,會增加動作的衝擊力。 • 「推鏡」可以分別遠近和輕重,比如兩個主體位置遠進距離不等,「推鏡」可使前景人物突顯。
推拉鏡-用推鏡激發觀眾共鳴 • 用「推鏡」跟著主體移向新目標,使觀眾的情緒受到主體的感染,如同身歷情境,產生共鳴,想像鏡頭跟著主角移向籃框。
推拉鏡-用拉鏡擴大視野 • 用「拉鏡」可由單一主體擴張,而顯示相連的其他主體,比如鏡頭由樂隊指揮的近景拉開,逐漸顯出整個樂隊的偉大場景。
橫行鏡(Truck,Crab) • 「橫行鏡」,也叫「側鏡」,或「蟹行鏡」,其動作略如螃蟹之橫行也。這個鏡頭的動作,是將攝影機的機頭與所拍攝的一排主體保持著同等距離,而將機座底盤向兩側平行推動,向左推就叫「左橫鏡」或「左側鏡」(TL),向右推就叫「右橫鏡」或「右側鏡」,有時需把攝影機架在軌道或推車上,以便推動。 • 用橫行鏡可使畫面中的主體形狀與攝影角度維持不變,拍攝長行的主體,顯示主體各部分的正面。
弧鏡(Arc) • 「弧鏡」是由攝影機運轉的動作而得名,就是把鏡頭面對位置固定不變的主體,或為呈現主體活動的方向不變,圍繞著主體,作環形拍攝,圍著主體轉半圈尚可。 • 用「弧鏡」使主體的角度逐漸變化,可提高觀賞的興趣,比如看一座雕像,能呈現各處完美的組合。 • 在主體變換位置時,用「弧鏡」可以調整畫面內容組合結構,又維持主體連慣性。
弧鏡-1 • A是主角,為避免一段較長的台詞出現呆板,A就移動位置,向左走,經過B,走到左邊;A走動時,攝影機就從反方向做弧形移動拍攝,以連續保持A的良好角度。
弧鏡-2 • 用「弧鏡」可將觀眾的注意力慢慢引到新主體,其效果遠超過斷然切換新鏡頭。如圖七所示:A與B正在說人壞話,這時鏡頭緩慢弧行,出現C在旁偷聽,而C正是A、B批評的對象
促鏡(Zoom) • 所謂的促鏡又稱之為變焦(zoom),乃使用變焦鏡頭(zoom lens)持續的改變攝影鏡頭畫面的焦距,屬攝影機鏡頭的一種運動。在同一個鏡頭中,藉鏡頭焦距的改變,能無階段式完成特寫、中景、全景等三種尺寸的鏡頭,也就是Zoom鏡頭的產生。 • 改變焦距的速度可快可慢,倍率可大可小,進而影響視界(field of view),改變畫面中主體大小及遠近。其指令為往前伸的逐(或驟)「推」(zoom in)或往後縮的逐(或驟)「拉」(zoom out)。而Zoom in和Zoom out在攝影技術的領域中佔有極重要性與突破性的發揮,更帶給影視拍攝上的極大方便。一般在操作Zoom In和Zoom Out時,都是針對目標以直線式的筆直的操作Zoom。
變焦鏡頭的推拉(zoom)效果是電視作業常用的拍攝手法,他與另一個攝影機運變焦鏡頭的推拉(zoom)效果是電視作業常用的拍攝手法,他與另一個攝影機運 動-進退(dolly)有種相近又不太相同的效果,推拉是放大的某一畫面中間部分 的比例,參考上圖,但是仔細看看dolly每個畫面中的主題與背景的距離尚未改變。
頭鏡(Tilt) • 攝影機底座位置不動,而只將機頭部份檯高,叫做「檯頭鏡」(Tilt up)也叫「搖上」(Pan up); • 若將機頭部份向下壓低,叫做「低頭鏡」(Tilt down)也叫「搖下」(Pan down)。
「低頭鏡」的用途,是從上向下看主題,形成俯角,使主體顯示短小或微弱「低頭鏡」的用途,是從上向下看主題,形成俯角,使主體顯示短小或微弱
升、降鏡(Pedestal) • 小型電視攝影機,裝載小機座上,機座連結三腳架。這種簡便機座的升降幅度較小,三腳架上有轉輪上可活動。
重型攝影機裝在較大的機座上,機座有支柱連結底盤,底盤護板內藏有三個轉輪由機座下的駕駛操控轉輪移動的方向,可以上下、左右、前後移動
機座的英文是Pedestal簡稱是Ped.。攝影時將機座升高的動作,叫作「升鏡」(Ped. down)。升降的幅度約有3~6呎
高架鏡(Crane) • 一般電視攝影機的機座升降幅度究竟有限,為擴大升降效果,於是就仿照拍電影技術,把攝影機裝在特別設計的升降高架上(Crane),遂產生「高鏡」(Crane up)和「低鏡」(Crane down)。
高架本身尚有「高、低」、「推、拉」、「左、右橫行」等等。大型「高架鏡」可以「左右搖」180度,機頭部份甚至可以旋轉360度。
「高鏡」的最大功能,是可以伸展長臂,凌空鳥瞰大場面的表演,如大型歌舞、各種運動比賽、盛大遊行、千軍萬馬的戰場等等。「高鏡」的最大功能,是可以伸展長臂,凌空鳥瞰大場面的表演,如大型歌舞、各種運動比賽、盛大遊行、千軍萬馬的戰場等等。 • 「低鏡」的最大用途, 可以從地平線上用低角度 觀看地面上的事物活動, 如大廳上行色匆忙的腳步、 地上爬行的動物等等;也 可以從山角仰望高山大樹。 • 「高架鏡」的特別功能, 的確使導播取景的範圍 增加,但也必須出較大的 操作場地和較多的人力。
軸線 • 方向軸線、運動軸線、關係軸線。 • 被攝主體的朝向、運動方向、運動軌跡和兩個以上靜態主體每兩者之間聯繫構成的一條假想線。
規定 • 根據導演的場面調度,再同一場景中拍攝相連鏡頭時,為保證被攝對象在空間中的正確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攝影角度的處理要遵守軸線規則。 • 即:在軸線一側範圍內設置攝影角度(機位) • 這是構成畫面空間统一感的基本條件,遵守規則,就不致在畫面上造成方向的混亂。 • 軸線規律是保證空間統一感的一條規律。
180度假想線 • 又稱「動作線」、「動作軸線」 • 人物的運動方向、視線方向或相關位置所形成的一條假想線。 • 目的: 『組織攝影機角度以維持銀幕的方向與空間』遵守軸線的規律來換變攝影角度,可以確保人物運動方向或相關位置清楚明確,不然會造成畫面混亂。
180度假想線,由景中2 人物視線形成「灰色部份」 即為180度工作區間 只要在假想線以內拍攝 的鏡頭,它們的銀幕 方向性都會一致。 反之以外的攝影機位置, 稱為跨線或越線。
觀看下圖6.7 可以看到從圖6.6的攝影機中畫面 A、B、C 【所拍出來的銀幕畫面都朝同方向,男女對望兩人的視線是有交集的 】 觀看下圖6.8 顯示是將2個鏡頭剪在一起,即是攝影機A、F 【拍攝結果男人望著女人的背部】
舉例說明 • 當拍攝甲乙倆人在面對面談話時,單拍甲時,若甲是面對畫面右邊和鏡頭外的乙說話時,換拍乙回話,就必須讓乙是面對畫面的左邊和鏡頭外的甲來對話,換言之,兩人的視線是要有交集的。
三角鏡位系統如何運用? 此系統認為所有素材的基本鏡頭,都可以從這180度工作空間的三個點上取得,在此三個點上會根據攝影機位置的不同,會得到不同形狀和面積的三角形,此系統的任何鏡頭都可以互相連接。
三角系統可以運用在各種情況裡,包括單一個體和動作場面。三角系統可以運用在各種情況裡,包括單一個體和動作場面。 • 常用於機智問答節目、運動節目、情境喜劇 • 三角鏡位系統不能有大規模的舞台或攝影機運動才行,否則會有一台攝影機跑到另一台攝影機前面的問題。
三角系統可以產生以下五種基本擺放鏡位: • 斜角單人鏡頭〈angular singles〉(中景或特寫) • 主要雙人鏡頭〈master two-shots〉 • 過肩鏡頭〈over-the-shoulder shots〉 • 單人主觀鏡頭〈point-of-view singles shots〉(中景或特寫) • 側拍鏡頭〈profile shots〉
右圖中攝影機在位置A和C是屬於斜角單人鏡頭,位置B是雙人鏡頭。每個攝影機的景框方式可以是不同的。右圖中攝影機在位置A和C是屬於斜角單人鏡頭,位置B是雙人鏡頭。每個攝影機的景框方式可以是不同的。 斜角單人鏡頭〈angular singles〉 主要雙人鏡頭 〈master two-shots〉
左圖是過肩鏡頭的配置 兩台攝影機分別拍出來的過肩鏡頭
左圖攝影機位置A和C現在被 用來從人物的觀點獲得特寫 鏡頭,拍出影像如圖下所示 特寫鏡頭
還有一種鏡位如左圖,位 置A和C拍攝側拍鏡頭 側拍鏡頭
以新的視線建立新的動作軸線 攝影機允許越線的唯一時機,就是在建立新的假想線。 如下圖,舊的線是建立在坐在桌前的兩人間,第二個人走 進桌子,而坐著的男人轉頭望他,這個新的視線建立了新 的動作線,圖中灰色半圓型區域即是。
演員跨線時建立新線 場景中的演員,越過他自己的動作 軸線,極為建立新線 。 假想線是建立於坐著的兩人之間, 攝影機工作區間是在線的A區。 演員自桌邊站起,越線走向B區內 新的位置上,一旦重新與女人建立 眼睛的接觸關係,新的動作軸線就建 立了,新的線也就取代了失去作用的 舊的線。
在建立新線時,另一個要考慮得 因素是,攝影機的擺放。(圖一) 如圖二第一部分展示了動作軸線, 隊分半圓形中間的線就是新的動作 軸線,而A和B攝影機代表轉軸鏡 頭的兩種選擇。 第二部分指,如果你選擇B攝影 機作為轉軸鏡頭,你會使用到的工 作區間。 第三部分如同第二部分。
移動攝影機的越線 攝影機也能藉著搖鏡、推軌或升降運動,移至新的空間和新的動 作軸線,只要攝影機運動不中斷。 可不需建立視線關係,攝影機就可以直接從動作軸線的一邊一致 另一邊。 如圖,以弧形攝影機運動越過了動作軸線。
動作軸線,適用於組織多人對話場面的拍攝。 例如:車輛追逐的段落,一味的遵行動作軸線,實際上可能妨礙了更有趣的鏡頭安排。 原因之一:連戲剪接並非組織影片的方法 原因之二:觀眾對影像閱讀非常老練,可以輕鬆解讀非傳統剪接模式 移動物體和動作的動作軸線
在動作段落中,常是沒有視線作為建立動作軸線的依據在動作段落中,常是沒有視線作為建立動作軸線的依據 一輛車子正在追逐另外一輛車子,這條線就是車子的路徑 在鏡頭中不明顯的時候車子會變成駕駛的象徵,以及成為他們的視線,這種情形屬於其他有駕駛的交通工具所特有狀況。 動作段落
暗示的視線 • 兩輛車子是並肩而行,再車子間就可以建立一條額外的動作軸線,這條線稱為暗示的視線。 • 在圖例展示,從動作軸線兩側所拍攝的鏡頭(攝影機位置AC 和BD)當切在一起時,會導致銀幕方向相反的結果。 • 暗示的視線,是屬於特殊狀況,而且僅能暫時取代動作軸線。否則動作軸線就是最主要的規則 • 雖然這好像說180度假想現規則的設計,是餵了預防錯誤,事實上它是一種普通的剪接模式,即食侍在有動作軸線和暗示的視線的對話場面中。
在教父第二集中在車子行進中談話。這裏使用了兩個推軌鏡頭,分別在車子的兩邊,拍了許多的車景和移動的背景,剪在一起後,形成一組非常廣的過肩竟頭。對話場面中,每次的分割就造成背景方向的顛倒。如果鏡頭拍的緊些,連接上的突兀也許會減輕些,如此他們就可以填滿畫面。但它的結果是,鏡頭的轉換並不干擾人,所以同理可證,180度的規則也有它的寬容度。在教父第二集中在車子行進中談話。這裏使用了兩個推軌鏡頭,分別在車子的兩邊,拍了許多的車景和移動的背景,剪在一起後,形成一組非常廣的過肩竟頭。對話場面中,每次的分割就造成背景方向的顛倒。如果鏡頭拍的緊些,連接上的突兀也許會減輕些,如此他們就可以填滿畫面。但它的結果是,鏡頭的轉換並不干擾人,所以同理可證,180度的規則也有它的寬容度。
在動作段落中越線 在非對話情況裡“適當的”越線,基本和椅上示範場警相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以動作軸線取代視線 建立新線的基本方法 一個主體(車輛、馬匹、人物等)可以越線,並以 新的動作軸線的方向做為新線。 攝影機可以越線,不論他是為了跟拍主體至一新 的地點,或只是為畫面緣故找尋一新的視點。 一新的主題可以進入畫面而形成一條主要的動作 軸線,就是一位新的角色進入畫面而建立了一條 新線。
在線上時越線 • 攝影機越靠近動作軸線,它的越線越難被發現 • 如圖,攝影機位置A和B,是座落在線上的,所以當他們被剪在一起時會有銀幕方向相反的現象 • 當人物的視線就是動作軸線時,我們的正面拍攝和背面拍攝,可以幫助觀者分辨鏡頭的差異 • 當實際拍攝時,結果常是我們很少需要通過一番繁複的舞台和邏輯分析,已找到建立一條新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