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00 Views
第七章 法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 早期报刊. 背景: 1 、王室 + 教权的集权统治。 16 世纪上半叶,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 1515—1547 )在与教皇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1516 年,弗兰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订约,规定法国教会神职人员均由国王任命,教会大部分收入也归国王。法国因而摆脱了教廷的控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天主教成为专职王权的强大支柱,因此,法王坚持传统的信仰,反对宗教改革。 在出版方面,建立了审查制度和特许制。 2 、新教与旧教的矛盾
E N D
第一节 早期报刊 • 背景: • 1、王室+教权的集权统治。16世纪上半叶,法国国王弗兰西斯一世(1515—1547)在与教皇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1516年,弗兰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订约,规定法国教会神职人员均由国王任命,教会大部分收入也归国王。法国因而摆脱了教廷的控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天主教成为专职王权的强大支柱,因此,法王坚持传统的信仰,反对宗教改革。 在出版方面,建立了审查制度和特许制。 • 2、新教与旧教的矛盾 • 1540年弗兰西斯一世成立了异端裁判所,用以对付包括加尔文派在内的各种异端分子。1549年,继任国王亨利二世(1547—1559)又设立了专门惩罚加尔文教徒的法庭,该法庭特别残酷,当时人称之为“火焰法庭”,两年内被判罪的有500多人其中有60人被判死刑。可是,新教运动在严厉的镇压下却获得长足发展。1559年,各地新教教会的代表举行全国大会,正式确认加尔文信条,从此法国的新教徒被正式称为“胡格诺派”。此时法国境内的教会多达49处。1562—1594,胡格诺派与天主教势力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
一、封建秩序的官方报刊 • 统治法国新闻界的是三大报纸:《公报》、《学者报》、《信使报》 • 1、《公报》 • (1)时间:1631年 • (2)创始人:勒诺多——现代法国新闻之父,曾任路易十三的御医。1925年,法国的一个文学评论团体创立了勒诺多文学奖,从1926年起每年秋天颁奖。 • (3)刊物:周刊,发行300份到800份,国王和首相亲自撰稿。开始报道国外新闻为主,后来增加国会消息。报纸上还有“问讯处专版”,成为现代报纸广告的雏形。 • (4)沿革:勒诺多家族经营该报131年,至1762年报纸为外交部接办,改名为《法兰西报》,1780年转卖给出版商库克,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停刊。
2、《学者报》 • 特点:介绍法国国内外的新书 • 3、《信使报》 • 特点:具有文艺气质,在整个欧洲都有读者。
二、民间报刊 • 带有启蒙特征的一些报纸。 • 域外办报:1685年,路易十四废除了亨利四世颁布的《南特赦令》,将天主教定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大批新教徒逃亡国外,很多流落异邦的法国人办了许多报纸,最重要的一张叫《莱顿新闻》。
1777年1月1日,法国历史上第一张日报《巴黎新闻》(le Journal de paris)诞生。 • 《巴黎新闻》法国历史上第一张日报。1777年元旦创办于巴黎,布里索主编。该报虽非官方报纸,但经官方批准,要接受新闻审查。它一般不卷入政治斗争,内容多样,但在《法兰西报》等特权报纸的排挤下,很难报道第一手新闻,后来1789年革命爆发时停刊。
第二节 启蒙思想传播 • 一、什么是启蒙? • 1、启蒙的概念。康德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 2、如何启蒙? • 康德认为个人要启蒙(自我启蒙)是很困难的,但公众要启蒙自己,却是很有可能的;只要允许他们自由,因为公众中总有一些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抛却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就会影响其他人。 • 3、启蒙目标 • 建立自由言论的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尤其是牧师都能有自由以学者的身份公开地,也就是通过著作,对现行的组织缺点发表自己的言论。”
二、启蒙的内容 • 1、反抗权威(法国哲学家受牛顿的宇宙物理学的吸引,受洛克的政治哲学的启发。受笛卡尔的启发,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自行找寻问题的答案。口号一部分针对当时的教师、国王、贵族。) • 2、理性主义(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新兴自然科学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格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被称为“理性时代”。 • 3、文化上的乐观态度、非理性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
4、回归自然(有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4、回归自然(有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 • 5、自然宗教(人们认为宗教必须自然化,宗教也必须与“自然”的理性和谐共存。当时有许多人为建立所谓的“自然宗教”而奋斗。当时有很多唯物论者不相信上帝,自称为无神论者,但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认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为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因此不可能没有上帝的存在,牛顿就持这样看法。 • 6、人权(一七八九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一七八七年时,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龚多塞(Condorcet)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他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们非常积极地反抗旧日的封建政权。举例来说,当时领导示威游行,迫使国王离开凡尔赛宫的就是一些女人。
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 1、伏尔泰 •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8世纪被称为是“伏尔泰的世纪”。如果你去法国巴黎游览,走进国家图书馆,就可以看到一件奇特的展品:一只盒子,里面装着一颗人的心脏。这只盒子上面刻着一句话: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这就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被誉为“启蒙运动的王子”伏尔泰的心脏。据说,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被软禁在宫中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读到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不禁哀叹:“这两个人灭亡了法国。”
伏尔泰一生写了大量作品,如《老实人》、《牛顿哲学原理》、《路易十四时代》、《哲学词典》等。这些著作介绍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以机智嘲讽的风格,批判了法国教会的虚伪、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从此伏尔泰的才华和声望如日中天。伏尔泰一生写了大量作品,如《老实人》、《牛顿哲学原理》、《路易十四时代》、《哲学词典》等。这些著作介绍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以机智嘲讽的风格,批判了法国教会的虚伪、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从此伏尔泰的才华和声望如日中天。 • 1778年伏尔泰逝世,仇视他的封建贵族和教会不准在公墓里安葬他。十三年后,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民众为伏尔泰补行国葬。他的灵车上写着:“他使人的理性飞速发展;他为我们的自由铺平了道路。”伏尔泰的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
2、卢梭 • 卢梭出生在瑞士日内瓦。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十二岁辍学后,他当过钟表店学徒、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他刻苦自学,阅读古希腊名人传记,同时贫困、不安定的流浪生活又让他时常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平。 • 1749年,三十七岁的卢梭偶然看到了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题目。刹那间,燃起了他灵感的火苗,他立即作文应征,以一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荣获一等奖,卢梭从此一举成名。以后,他又写出了《社会契约论》等多本名著。
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到《社会契约论》,卢梭提出人类三个阶段的不平等,分别起源于私有制的形成、国家的出现和暴政的盛行。他认为一切权力应属于人民。当权力被统治者篡夺并用来压迫人民、奴役人民时,他认为人民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卢梭的思想后来被浓缩成著名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而且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到《社会契约论》,卢梭提出人类三个阶段的不平等,分别起源于私有制的形成、国家的出现和暴政的盛行。他认为一切权力应属于人民。当权力被统治者篡夺并用来压迫人民、奴役人民时,他认为人民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卢梭的思想后来被浓缩成著名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口号:自由、平等、博爱,而且对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狄德罗和孟德斯鸠 • 启蒙运动还有两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狄德罗和孟德斯鸠。狄德罗因编纂《百科全书》而出名。这部规模达十七卷、还有十一卷插图的《百科全书》篇幅浩大,力求总结当时先进的哲学、科学、技术知识。狄德罗满腔热情地传播知识,宣扬唯物主义,对各种宗教迷信和偏见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如在“圣餐”的条目下,只写着“参阅食人俗”等。孟德斯鸠因写《波斯人信札》而一举成名。孟德斯鸠博览群书,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论法的精神》,提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著名的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学说,这个学说日后成为大多数近代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理论基础。此书是十八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经典作品。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科学和理性的大旗,提倡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将人们从中世纪的愚昧和迷信中唤醒。启蒙运动提倡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源头之一。
四、启蒙思想的贡献 • 1、最直接的贡献是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 2、推动了人类社会朝着现代社会发展。
1、革命前的法国社会: • A、社会等级的形成: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国王路易十六。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 • B、自由思想的传播:十八世纪中叶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在沙龙和市井迅速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宰了当时的话语中心。即便是法国贵族的书橱里也摆满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著作,你也不必为在贵妇人的床头发现一本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而惊讶。相反,这几乎是潮流了,甚至连安东奈特王后也参加了极具煽动性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排练,在其中扮演罗西尼。
2、 大革命 • 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从一句名言开始,又以另一句名言结束的。前一句是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另一句是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中发出的感叹: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一前一后两句话,便是以集体自由名义发动的法国大革命的最好注脚。 • 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 1789年7月14日,革命者和群众佩带着红白蓝三色徽,挥舞着武器,冲进了巴士底狱,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爆发。次日早晨,国王路易十六听到这一消息后,焦急地问:“是一场叛乱吗?”利昂古尔公爵无情地纠正道:“不,陛下,是革命。”是的,是一场革命。叛乱只是为了颠覆并取得权力,而革命则是为了自由。 • 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路易十六当年曾亲自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为加速断头台的杀人效率,他还命人将铡刀改成三角形。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路易十六当年曾亲自参与了断头台的设计,为加速断头台的杀人效率,他还命人将铡刀改成三角形。
3、《人权宣言》 • 《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共17条,它宣布自由、平等、安全、财产是“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要求用资产阶级法治对抗封建专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三权分立”和“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把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和科学说付诸于法律形式,促进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 • 此图展现的是《人权宣言》的全文,现收藏于巴黎克鲁纳瓦雷美术馆。
《人权宣言》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而,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人权宣言》第十一条明确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乃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而,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作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报纸 一、自由主义时期的报刊 (1789·7—1792·8) 资产阶级和自由派报纸:《普罗旺斯邮报》、《人民之友报》、《杜歇老爹报》等。 保皇派报纸:《政治及国家报》、《国王之友》
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报纸 • 1、马拉和《人民之友报》 (1)创办者:马拉,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创办了《人民之友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后,《人民之友》报改名为《法兰西共和国报》。 (2)报纸特点:鲜明的革命倾向、主张实行革命专政、主张人民自由。
保罗·波德里《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1861) 雅克·路易·大卫 《马拉之死》(1789)
马拉到底是不是新闻记者? • 除了教材提及的,《人民之友》还宣扬了什么? 马拉曾在《人民之友报》上提倡独裁政治,鼓吹实行大屠杀。他在1790年6月这样写道:“割下五六百人的头颅就能保证你的平静、自由和幸福。虚伪的人道束缚了你的手脚,压制了你的斗志,因为这样,你的千万个兄弟就会失去他们的生命。 《人民之友报》在1793年2 月间一再宣传抢劫某些商人作为示范行动,后来就发生了抢劫,马拉在国民公会被人揭发,国民公会经过激烈的辩论,决定控诉马拉。但是没有结果,因为普通法庭没有任何权力。
他以“人民的苦难”为出发点, 对历届政府都持否定甚至敌视的态度, 要求不断地进行革命, 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 • 我们的新闻史为何这样说? • 米涅《法国革命史》
2、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 • (1)创办者:阿贝尔。大革命时期“长裤汉”机关报。 • (2)特点:城市平民的代表。发行量最大报纸。读者对象是广大群众,语言浅显通俗,很受读者欢迎。 • (3)1795年,阿贝尔后被罗布斯庇尔送上断头台。
二、革命的“恐怖时代”的新闻业(1792年8月-1794年7月)二、革命的“恐怖时代”的新闻业(1792年8月-1794年7月) • 背景: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斗争,以及雅各宾派的内部斗争。罗伯斯庇尔实行“恐怖政策”。每天都处死人,平均达30人。反对新闻自由。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左翼的埃贝尔派和右翼的丹东派,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反对势力联合发动“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捕,企图自杀未遂,于次日被送上断头台。
三、热月党时期的新闻检查制度和印花税 参见教材 116页
第四节 大革命后的时代的新闻业 • 背景:大革命后法国政党报纸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 (1)法国政局多变,资产阶级和保皇派之间斗争时间长。 • (2)政党林立,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报纸。
一、拿破仑时期(1799-1814) • 1、拿破仑与报纸 • “一张报纸抵得上三千毛瑟枪”
拿破仑喜欢看报纸。“我必须读新闻,”他说,“必须多了解世界。”拿破仑喜欢看报纸。“我必须读新闻,”他说,“必须多了解世界。” • 英国报纸和德国报纸拿破仑都读。他边吃早饭边读这些报纸。但是他很少读法国报纸。 • 一天,一位法国报纸的编辑来到了王宫。他向拿破仑呈上一份印刷精美的报纸。 • “陛下,”编辑说,“请拜读我们的报纸,看看有什么出差错的地方。” • 拿破仑并不感兴趣。他把那份精美的报纸放在桌上,然后说:“不,我不看法国报纸。把它拿走。” • 编辑感到非常惊讶。 • “可是,可是为什么?”他提心吊胆地问。 • “因为法国报纸上的每件事情都是按照我的意志去写的。”
2、恢复出版许可证制度,在各报馆设立了新闻检查官2、恢复出版许可证制度,在各报馆设立了新闻检查官 • 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保留了四家官报:《巴黎日报》、《帝国日报》、《法兰西公报》、《箴言报》
二、波旁王朝(1814-1830)时期的新闻法 路易十八与《塞尔新闻法》 1819年3月颁布,9月废除,是世界上第一部新闻法,废除了印花税、出版预审制度、保证金制。 《塞尔新闻法》是法国历史上制定的第一部新闻法。
三、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 • 放宽了对与报纸的控制,报纸开始松动。产生了廉价报纸。参见教材121-122页。 • 两家著名的廉价商业报纸是《新闻报》和《世纪报》 均为1836年7月1日创刊 参见教材125-126页 •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期仍然是政党报纸占主要位置,直到20世纪初。
四、“小拿破仑”时期(1852-1870年) 1852年拿破仑三世称帝后,取缔反对派报刊,巴黎只留11家报纸;恢复报刊预审制和出版保证金,报纸有义务刊登官方文告;外省政府可以随时警告和处罚当地报纸。 但到其统治后期,对报业的控制逐渐放松。《费加罗报》、《觉醒报》、《灯笼》周刊、《小新闻报》等先后创办。
五、新闻自由体制的确定(1881年) • 1、1875年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1881年通过了“新闻出版自由法”,规定出版自由。仅须向政府申明就可以了。 • 2、它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新闻出版自由发展进程的全面总结,是法国新闻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而进行的长期斗争的成果;对《人权宣言》的言论出版自由提出了一些具体化的措施。 • 3、 1889年的补充,禁止政府未经法院允许查封报社。
第五节 法国的现代报业 • 一、一战中的报业 • 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报业演进 廉价报纸 政党报纸和地方报纸并存 教材129-130页
三、报团的出现 • 法国的报团出现比较晚,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比较落后,地方报纸势力强大,阻止了巴黎报纸向外省扩张。 • 报团数量少、规模小,基本上是由工商企业收购而成
普鲁沃斯特报团(《巴黎晚报》、《竞赛画报》)——毛纺业普鲁沃斯特报团(《巴黎晚报》、《竞赛画报》)——毛纺业 • 科蒂报团(《费加罗报》)——香水、化妆品
四、二战后的法国报业 • 战后法国报业在新的起点重新兼并集中,最终形成垄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 • 由于报价上涨和经营不善,法国报纸数量和发行量连年下降。一些实力较强的报纸却日益发达,为日后形成报团准备了基础。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 在进一步的竞争中,一些中小报纸逐步依附于大报,于是全国出现了二十多个区域性报团。其中最大的四个是:阿歇特报团、普鲁沃斯特报团、阿莫里报团、布萨克报团。 ▼70年代以后 • 报业垄断进一步升级,报纸间的联营兼并发展为报团间的联营兼并。一方面地区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埃尔桑这样的不断吞并其他报团的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
(一)、主要报团 • 1、埃尔桑报团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法国新兴报团。创始人埃尔桑。1950年从办地方报纸起家。 70年代开始收购全国大报。先后取得《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震旦报》,从而成为法国最大报团。到80年代后期已有报纸四十余家。为财团和右翼政治势力服务。该报团还拥有新闻通讯社、广告公司、印刷厂等企业,并向电视也进军。埃尔桑的兼并活动招来各界关注和非议。1984年议会通过针对该报团的反报业托拉斯法,又称“反埃尔桑法”,但并未对该报团产生实质性威胁。该报团势力还伸向国外,80年代后打入比利时鲁塞尔报团。
2、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 • 最早是1826年的阿歇特书店。 • 20世纪60年代,达尼埃尔·菲力帕契创办了菲力帕契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大众期刊,特别是青年和男性杂志。 • 20世纪90年代,阿歇特报刊子公司与菲力帕契出版公司合并,组成了阿歇特菲力柏契出版集团,即现在大家熟知的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 • 现已成为法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和报刊发行集团,集团在4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全世界出版262种期刊。2005年的营业额达19亿欧元,其中54.6%来自海外。仅从营业额来看,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在法国期刊市场上已名列榜首,成为美国、西班牙、意大利、中国和日本市场上的第一大外国出版商。 • 出版《ELLE》、《巴黎竞赛画报》。
3、阿莫里报团 • 阿莫里是法国广告业巨头,曾任哈瓦斯通讯社社长,1944年创刊《解放了的巴黎人报》。报纸大量刊登社会新闻。 • 4、世界出版集团 • 5、巴亚德报团——最重要的天主教报团。
(二)主要报纸 • 1、《世界报》——法国最有影响的报纸。 • (1)创始人:伯夫·梅里,Hubert Beuve-Mery,法国新闻记者、法国《世界报》创始人。1944年法国解放后,戴高乐感到需要有一个独立的新闻和公众讨论平台,在其支持下创办《世界报》并任社长,常以“天狼星”(Sirius)笔名发表文章。 • (2)报纸特点: 高级报纸,鄙视图像、谜语和细小琐事为报纸内容,基本不登照片。 • 同人报纸,不依附政党。编辑记者拥有报纸股份。 • (3)近况:2005年11月7日,宣布改版。这份一向以版面风格严肃、单调著称的世界著名报纸,终于抵挡不住读者大量流失的压力,改头换面,增加新闻照片,版面更加丰富多彩。
《世界报》的办报原则: 伯夫—梅里为这份新报纸确定了四大原则:国际视野、保持质量、维护独立、信守承诺。其中,“维护独立”是核心。 “在公共生活的一切领域,它忠实于事实,对事实负责”,“它不为任何权力服务——无论是私人权力还是公共权力;它力求成为一份独立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权力的报纸。”
《世界报》属于谁 • 1951 年伯夫—梅里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向本报编辑出售28%的股权,使他们成为《世界报》的共同拥有者。根据合同,报社的任何重大决策或人事任免,若没有编辑的同意,不能获得通过。这意味着,编辑就和报社最高领导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分担责任,共享利益。拥有28%股权的编辑,对报社的大政方针拥有发言权,这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制衡机制,使报社内部决策更为民主。这个规定至今有效。领导层与编辑在决策问题上虽然有过摩擦和意见冲突,但大体能协调一致,说明这种股权制行之有效。这是《世界报》资本结构最基本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