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k likes | 1.26k Views
:. 劳动经济学. 主 讲 人:.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胡双发. 教学目标和要求. 《 劳动经济学 》 是人 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学习主要掌握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报酬、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差距等理论。. 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 1. 如何对待 农民工 ?怎样才能解决农民工问题? 2.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形势怎样?为什么“ 用工荒 ”与“ 就业难 ”并存?
E N D
: 劳动经济学 主 讲 人: 湖南城市学院商学院 胡双发
教学目标和要求 •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 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学习主要掌握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报酬、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差距等理论。
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 1. 如何对待农民工?怎样才能解决农民工问题? • 2.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形势怎样?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 3.劳动力为什么会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有何规律?应该怎样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我国多地出现用工荒 • .
应聘者寥寥无几 • .
农民工需求量较大 • .
招工难 • .
媒体讨论的热点问题 • 4. 我国劳动者的工资为什么增长缓慢? • 5. 我国的收入差距为什么持续扩大? • 6. 高中毕业生面临就业和教育应该怎样决策?上大学是否合算? • 7. 我国劳动者的退休年龄要不要延迟?
第一章导 论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劳动、劳动力与人力资源 (一)劳动 1. 劳动的含义 劳动(labor)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劳动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作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一)劳动 1. 劳动的含义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对此理论界也有不同理解: (1)《辞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将劳动定义为:“人改变劳动的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一)劳动 1. 劳动的含义 (2)伊万诺夫认为,劳动是人类 • 创造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 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伊万诺夫主编 的《劳动经济学》,三联书店,1981年出版)
(一)劳动 1. 劳动的含义 (3)郑克中认为,劳动就是既有 利于自己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人的职 业谋生活动。(2004年)
(一)劳动 1. 劳动的含义 • (4)本书的理解。按照劳动经济学界对“劳动”概念实际运用的情况来总结和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含义不同。 • 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 “ 劳动力”。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它又是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一)劳动 • 2. 劳动的分类 • 劳动在最初是一个原始统一体,但随着劳动的发展,它不断地被分门别类,出现了许多劳动分类。 • (1)按劳动存在的形式不同分为活劳动和死劳动。 •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劳动 2. 劳动的分类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 (4)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 (5)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 (6)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 (7)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
(一)劳动 2. 劳动的分类 (8) 重劳动和轻劳动 (9)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0)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11)自我劳动、谋生劳动和社会劳动 (德国学者L·拉佩,1999年)
(一)劳动 • 2. 劳动的分类 • (12)三类劳动和四种劳动 • 三类劳动是创新劳动、重复劳动和混合劳动。 • 四种劳动是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我国原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课题组)
(二)劳动力 1. 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劳动力(labor force)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界定劳动力范畴有多种解释。 (1) 从理论角度理解劳动力 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1)从理论角度理解劳动力 • ①马克思的观点 •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 • 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 • 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 • 和。” • 这一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从理论角度理解劳动力 ①马克思的观点 • 第一,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劳动能力。劳动力与自然力不同,与消费力也不同。 • 第二,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劳动能力。 • 第三,劳动力是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从理论角度理解劳动力 ②劳动经济学中的观点 • 劳动力是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 • 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 • 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 • 人口和失业人口。
(2)从现实角度理解劳动力 通常有三种意思: 第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力,如“节约劳动力”、“开发劳动力”等。 第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即劳动者,如“管理劳动力”。 第三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如“农村劳动力”。
(二)劳动力 • 1. 劳动力的分类 • (1)生产部门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劳动者 • (2) 体力劳动者(即蓝领)和脑力劳动者(白领) • (3)金领、白领、蓝领、灰领和黑领劳动者
金领劳动者 • 金领劳动者(Gold-collar worker) • 有些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如CEO(首席 • 执行官)、CFO(财务总监)或COO(首席运营 • 官)等;有些是高级知识型从业人员,如工 • 程师、律师、各个行业的分析家和预测家、 • 高级编辑、程序编制人员、翻译人员等等。
白领劳动者 • 白领这个概念首先是在国外使用的,然后慢慢地传到了国内。 • 白领劳动者(white-collar worker)是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阶层,是西方社会对企业中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通称,又称白领阶层,与蓝领对应。
蓝领劳动者 • 蓝领劳动者(Blue-collar worker) • 这个概念是四十年代在美国提出的,被称为白领的相对一族。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他们干活时所着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故而取名蓝领。简单来说就是从事劳动工作的雇员,典型的代表就是工厂作业员 。
灰领劳动者 • “灰领劳动者”(gray-collar worker) 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这些工人常穿灰色工作服出现,此类职业也随之得名。如今灰领的范畴已扩大,电子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装饰设计工程师、绘图工程师、喷涂电镀工程师等。相比白领和蓝领,“灰领”职业人既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要有动手实践的能力,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 简单地说,就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
黑领劳动者 • 这个概念在国外不使用,是有人针对中国的某些劳动者提出的,没有统一解释。 • 有人认为黑领劳动者(black-collar worker )是对就职于我国政府部门或国有垄断企业,且具有较高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人的称谓。他们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能够分享来自于公职权力或者垄断力量的经济利益。
(三)人力资源 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定义。 资源,顾名思义,是指资财或财 富的来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迄 今为止,世界上的资源可以分为四大 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 和信息资源。
资源的分类 — 人力资源 人 ︱︱︱︱︱ 资 源 — 自然资源 物 — 资本资源 财 — 信息资源 信息 其中,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资源。
(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 对于人力资源的理解,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人力资源的概念 • 第一种是窄派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在业的人力。 • 根据这一观点,2008年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为7.748亿人,2009年为7.7995亿人。 • 第二种是宽派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全体人口。 • 根据这种观点,2009年末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为13.3474亿人。
(1)人力资源的概念 • 第三种是中派观点:认为人力资 • 源是指劳动力资源。即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总和。 • 根据这一观点,2009年末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约为8.3亿多人。实际上要多一些,接近8.5亿人。 • 本书所讲的人力资源是指哪一种?
(2)人力资源的特征 • 人力资源的特征主要有: • ① 两重性:生产者和消费者 • ② 时限性:形成和使用上有年龄界限 • ③ 能动性:能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 ④ 再生性:属于再生资源 • ⑤ 核心性: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 • ⑥ 稀缺性:总量、数量等方面稀缺
2. 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 (1)人力资源的数量 • ① 总量(绝对量) • 人力资源总量 = 劳动适龄人口总量— • 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 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1)人力资源的数量 • ② 相对量 • 人力资源率和劳动参与率 人力资源总数 = — — — — — 人力资源率 总人口数
(2)人力资源的质量 • 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 • 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力资源的身 • 体素质、智力素质、知识素质、技能 • 素质和品德素质的状况。
(3)人力资源的稀缺性 • ① 总量稀缺 • ② 质量稀缺 • ③ 其他稀缺形式 • 结构性稀缺 • 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 • 静态稀缺和动态稀缺
静态稀缺和动态稀缺 静态稀缺是指总量稀缺和质量稀缺。 动态稀缺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 资源结构的利用率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的 贡献率不断变化,从而使人力资源不同方面的 重要性和稀缺性在人类经济史中呈现一个逐渐 被更替、扩充与变化的动态过程。 40
人力资源稀缺的动态演变过程 • 社会形态 人力资源稀缺内容 • 农业社会体力资源稀缺 • 工业社会人的技能性劳动资源稀缺 • 信息社会人的创造性劳动资源稀缺
二、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怎样或应当怎样配置的一门学科。 •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劳动经济问题或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 对于什么是劳动经济学?理论界也存在几种不同的表述。
二、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 定义1(又有两种): •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1931年,朱通久) •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2000年,伊兰伯格和史密斯) • 定义1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特征。
二、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 定义2: • 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赵天乐,1990) • 这一定义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定义3: 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佣、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牛津经济学词典》,1997年出版) 这一定义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 二、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二、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定义4: 近年来,有的学者将劳动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即“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作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赵履宽,1998年) 46
二、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 本教材的定义: • 本教材认为: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 • 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 还可简单表述为: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章导 论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一、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 • (一)实证分析方法的定义 • 实证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将做什么,将是什么结果)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或理论。
一、实证分析方法 (一) 实证分析方法的定义 • 实证分析方法的两个基本假设: • 1. 稀缺性假设 • 2. 理性假设 • 假设人是“有理智的人”,是“恶本好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