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78 Views
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 管理及发展趋势.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监管处 张艺兵 2010 年 8 月. 一、食品安全概念. 食品安全( Food Security) 人类对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抗生素、杀虫剂、大肠杆菌 O157 - H7 、疯牛病、二恶英、苏丹红、过敏原和转基因等一系列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诞生与发展
E N D
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 管理及发展趋势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监管处 张艺兵 2010年8月
一、食品安全概念 •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 人类对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 抗生素、杀虫剂、大肠杆菌O157-H7、疯牛病、二恶英、苏丹红、过敏原和转基因等一系列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因素 • 食品安全(Food Safety) •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诞生与发展 • 英国《面包法》 、美国《食品和药品法》、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 、英国《食品安全法》 、日本《食品安全法》 、我国《食品卫生法》
一、食品安全概念 • 食品安全 • “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WHO • 食品安全的概念体现了政府、主管部门、生产者、运输者对食品安全的一种责任和承诺,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综合理念,其核心是食品生产加工者和政府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一、食品安全概念 •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 • 食品安全的标准可能不同,并赋予不同的内涵。 • 从食品安全概念的发展脉络 • 体现出“风险”与“管理”的理念,并包含着责任与道德规范的特性。 • 随着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生产链条的不断加长和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快速发展 • 食品安全的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 •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促进各国和国内不同地区之间食品安全的平衡发展成为各国各地区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管理在方法上依次引入 • 良好卫生规范(GHP)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 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 • ——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一)推行GHP——第一次浪潮 • CAC《食品卫生通则》 的诞生 • GHP、GMP • ——在从原料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中,充分进行卫生和质量管理,以确保食品链中各个阶段食品的安全。 • 包括五个环节 • 一是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安全性加强管理; • 二是有效防止各种污染; • 三是对加工工艺提出了明确要求; • 四是对产品实行商标管理; • 五是保存管理记录。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CAC共制定 • 237个食品标准、41个卫生操作规范、2374个农药残留限量、25个污染物、1005种添加剂和4种兽药准则。 • 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 • 我国1984年10月15日颁布实施了《出口食品厂、库最低卫生要求(试行)》 • 在全国范围内对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厂、库设施实施了卫生注册、登记制度。 • 分别制定实施了罐头、酒类、肉食、糕点、酱油等17个卫生规范和罐头、肉类、乳制品等11个良好操作规范。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推行HACCP体系——第二次浪潮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产生 • CAC《食品卫生通则》——“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危害的一种体系” • 1995年12月美国海产品HACCP法规 • CAC制定了HACCP应用指南、WHO制定了适用于小型/欠发达企业的HACCP应用指南和策略。 • 日本、加拿大和丹麦等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步把HACCP纳入法规,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在我国首张HACCP证书1996年初在山东由出口水产加工企业中获得——美国FDA证书 • 2002年3月20日,国家认监委发布了《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 • 要求出口罐头类、水产品类(活品、冰鲜、晾晒、腌制品除外)、肉及其制品类、冷冻蔬菜类、果蔬汁类、含肉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类等六类食品,必须通过HACCP体系强制性认证; • 要求其他食品企业参照执行 • HACCP体系在全国出口食品企业与国内食品企业逐步得到大力推广。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HACCP——世界公认的、系统的预防方法 • HACCP原理有七项原则 • 进行危害分析、提出预防措施; • 确定关键控制点; • 确定关键限值; • 建立监控程序; • 建立纠偏行动计划; • 建立记录保持程序; • 建立验证程序。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推行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第三次浪潮 • 1991年,FAO和WHO建议CAC在其决策过程中,应当采用风险评估的原则。 • CAC在其第19次和20次会议上同意在食品安全的决策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 90年代,FAO/WHO连续召开专家会议,提出了风险分析的定义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风险分析由三个部分组成 • 风险评估 • 是系统地采用一切科学技术及信息,在特定条件下,对动植物和人类或环境暴露于某危害因素产生或将产生不良效应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风险管理 • 是对备选的管理方案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选择和实施合适的控制措施,包括初步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选项的选择与确定、实施、监督与审查; • 风险交流 • 是指在风险评估人员、政府、主管部门、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交流。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CAC、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对人类、动植物健康或环境可能产生不良效应的危害因子进行风险评估 • WTO/SPS也把风险分析作为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重要原则,以消除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的不断认知,食品安全概念得到强化和外延,基于风险分析建立监控机制和法律体系的步伐大大加快 • 1999年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恶英的事件相继发生 • 疯牛病、禽流感的不断爆发以及各种农兽药残留的不断检出 • 各国按照风险分析的预防原则,相继出台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风险管理。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2000年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 • 2003年和2006年日本分别制定了《食品安全基本法》和《肯定列表制度》 • 部分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制定了《食品安全法》 •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
二、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 • 我国在二十世纪末即开始探索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模式 • 2002年初山东检验检疫局建立了一套针对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控制体系,提出了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动态管理理念,并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控与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电子信息化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 随后,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和探索 • 各种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培训班及咨询评审机构应时而生。 • 很多大专院校也专门开设了食品安全专业和风险分析教程。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环节与特点 • 食源性危害 •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能够认识到的食品危害在不断增加 •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新发现的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风险因子有30余种,包括 • 疯牛病、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殖李斯特菌、沙门氏菌DT104、诺瓦克病毒、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盐酸克伦特罗、三聚氰胺、多氯联苯、重金属等。 • 平均每两年就会发现一种新的食源性疾病致病菌。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环节主要包括 • 生产 • 加工 • 流通 • 消费 • 每种食品从农场到餐桌,都要经过诸多环节 • 每一个环节,食品都有被污染的可能 !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随着食品贸易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食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某一地区或环节污染的食品或原料可能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 • 由于人类消费方式的改变导致食品链条的不断延长 • 食品链的不断加长和分配多元化,造成食品经济体系(Food System)复杂化、国际化及多元化,加大了食品风险的概率。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原因分析 • 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过量和违规使用 • 据英国一家咨询公司统计,2008年,全球农药销量达到404.75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22%,其中, • 欧洲销量第一,占31.7%, • 亚洲排第二,占23.1%, • 拉丁美洲排第三,占20.8%, • 北美排第四,占20.6%, • 非洲排第五,占3.8%。 • 其中,除草剂占全球农药销售额的46.9%,其他依次为:杀菌剂(25.9%)、杀虫剂(24.1%)及其他(3.1%)。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在我国乱用农兽药、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和过量使用化肥与农兽药等问题时有发生,如近年来国内发生了肉类污染“瘦肉精”、水产品污染孔雀石绿、蔬菜出现剧毒的有机磷农药污染的毒豇豆和毒韭菜事件等。 • 在农业生产环节过量或违规使用化学投入品已经构成国内外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行政监管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 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随着食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食品链的延长、以及生产方式的调整和流通环节的增多,必然会产生食品安全监管缝隙,或者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等,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 •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分段管理的监管体制 • 对食品安全的执法标准不统一,产品标识不规范,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不连续,部门职责衔接不紧密,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控制方式不协调,食品安全信息沟通不及时等, • 削弱了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职能,致使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违规使用农兽药、非食用添加物、过量或超范围使用添加剂以及造假等问题的发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瓶颈。 • 美国、日本等亦概莫如此。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履行职责不到位 • 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 • 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食品行业、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和媒体等各方利益主体的共同和充分合作。 •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如果没有所有利益相关者如农民、产业和消费者的合作与积极参与,这种性质的强制管理是无法完全实现其目标的”。 • 食品企业和农民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 • 发达国家来讲,因企业管理不到位或不讲诚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也常发生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不够 • 政府各主管部门 • 应该能够共享食品链“从田头到餐桌”有关化学投入品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和产品风险监测结果以及导致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毒或严重掺假等食品安全风险信息 • 但目前状况是国内食品安全主管部门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造成国内监管资源和监管成果的浪费,甚至出现监管缺失。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作为生产者 • 应该明确标识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信息 • 但生产者不仅缺乏品牌意识,有些还不讲诚信,造成标识信息不准确 • 而消费者往往以产品外观判定产品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二者之间的质量安全信息也不对称 • 在多数情况下,消费者根本不了解农产品真正的质量安全状况,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发生 • 同样,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由于国家之间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方法不透明或交流不及时,也会造成出口食品不能满足进口国要求的问题发生。
三、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 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足 • 国家层面 • 政府决策者、监管人员与行业从业人员 • 生产者 • 对出口企业及其监管人员的培训 概念问题 ——食品加工伦理道德 ——不得含有、不得添加、不得检出 ——进口把关的安全理念 ——食品安全的理念
四、区域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 区域化管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 “建立一个体系 构筑三道防线”。 • 一个体系是指:“政府主导、科学引导、部门联动、企业带动、全民行动”。 • “构筑三道防线”是指:在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采取三项具体控制措施。 • 备案管理 • 过程控制 • 抽查验证
四、区域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 区域化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 是有效突破当前食品安全困境的必由之路 • 一是对政府行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 • 二是对农业化学投入品进行有效控制 • 三是全面推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 • 四是提高了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 五是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应急处置能力 • 六是规范了食品企业质量安全诚信管理 • 七是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四、区域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 是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 加强企业与农民合作,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土地资源使用价值。 •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一个标准两个市场,以出口有效拉动了国内食品安全水平
四、区域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 是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的科学选择 • 落实了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主导作用 • 落实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 落实了农民和企业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五、推动区域化管理向纵深发展 • 真正建立政府负总责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真正做到各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 • 继续完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进一步提高食品农产品源头生产安全环境 • 继续转便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方式调结构 • 真正打造区域食品农产品安全品牌 • 以出口带动国内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 • 增点、连线、扩面,全覆盖、整体提高
谢谢大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