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615 Views
第二篇 区域分析. 沿海三大城市群所在大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 长江上游源头大区:西南区、青藏区 北方三大区:东北区、晋陕内蒙古区、西北区. 第一章 华北区.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 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E N D
第二篇 区域分析 沿海三大城市群所在大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 长江上游源头大区:西南区、青藏区 北方三大区:东北区、晋陕内蒙古区、西北区
第一章 华北区 第一节 地理概况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阐明华北区的地理特征和人口、资源与经济状况。 阐明首都经济圈及其经济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提出华北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开发对策。
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2市及河北、山东、河南3省,共辖503个县(市、区),总面积53.56×104 km2,总人口2.94亿。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北、西北、东南和中南的中央枢纽,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主体部分。本区地处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又是首都北京所在地,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中国北方经济重心。水资源短缺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第一节 地理概况 • 环带状地貌格局 北:燕山 南:大别山 西:太行山,伏牛山 东: 山东丘陵 广阔的黄淮海平原。
暖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热量充足,年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 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地少,城乡和道路用地多。
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一) 环带状地貌格局 北:燕山 南:大别山 西:太行山,伏牛山 东: 山东丘陵 1、黄淮海平原 黄、海、淮等河流共同堆积的大平原。 三部分组成: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呈带状分布于燕山南麓、太行山伏牛山东麓;120米以下。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中部冲积平原,是主体。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盐渍化土壤广布。 东部滨海平原,渤海、黄海沿岸,5米以下。盐渍化土壤广布。盐碱化影响,农业条件最差。
2、构造上 是新生代大拗陷盆地,堆积中生界,新生界沉积物。新生界厚度最大5000米,最小1500米。
3、平原下隐伏的隆起与拗陷之间有大断裂存在。3、平原下隐伏的隆起与拗陷之间有大断裂存在。 断裂存在的依据(或表现): (1)地震:1937年7级(兰考-聊城);1976年7.8级(唐山);1679年马坊8级等。
4、河流冲积扇 多沙性河流:黄河、漳河、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形成大规模的冲积扇。 淮河水系图 黄河水系图 海河水系图 黄河冲积扇的中轴部位淤积较高,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并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分隔南北。
由于华北平原是由许多河流的冲积扇连接而成的,所以在冲积扇之间形成了很多低洼地。 • 低洼地区排水不畅,不仅易受洪水内涝,威胁,而且因为地下水位高,干旱季节存在于地下水中和土壤下层的大量可溶性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地表,积存于土壤中,易形成盐碱土。
5、黄河三角洲 以宁海为顶点的5450千米的三角洲。
(二)暖温带季风气候 1、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热量充足,气温日、年较差大。 (1)夏季炎热 华北平原为夏热中心,7月平均气温在26℃以上。 (2)冬季寒冷 1月平均气温在0 ℃到-8 ℃之间。
(3)热量资源充足 年均温8℃到14℃左右,≥10℃积温4000到4800 ℃。 (4)气温日,年较差大
2、春旱多风沙 原因: • 降水少,气温上升快。 • 冬季干旱的延续。 • 大气环流中低槽过境。
3、 降水集中,变率大 • 降水高度集中,多暴雨 年降水量少于东北区,但降水强度大于东北。 • 变率大 降水变率大,反映了华北出现旱涝的频率 很大,而降水保证率小,这些是本区自然 条件 的不利因素。
(三)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主要自然植被及土壤的地带模式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此外,河南南部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地带,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地为暖温带森林草原褐土带。河北坝上地区则为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地带。在数千年开垦过程中,广大平原的自然植被已被人工作物所取代。 从卫星影像上看华北区的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水域、河道堤坝和大面积连续的灌溉农田,还有密密麻麻的乡村聚落和城市群。 土地利用 耕地占绝对优势,林牧用地少,城乡居民点和道路用地所占比例较大。耕地约0.21×108 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占本区面积的53%,垦殖率比全国平均值高约38个百分点。林地和草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城乡居民点道路用地是全国平均量的3.3倍。 华北区是中国东部季风区内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最大,而林地用地比例最小的区域。
二、资源,人口与经济 (一)自然资源特征 • 气候资源 降水集中,水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低平的平原地貌和水热同季的气候,具有优越的农业资源条件。 • 土地资源 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2%。占本区面积的53%。全国平均比例的3.5倍。人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 林牧地分别为12.5%和16.5%。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60%。 城乡、道路用地占6.7%。是全国平均数的3.3倍。
水资源 时空分配不均。水少土多,组合不平衡。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80%的土地为中低产田。但是有生产潜力。
矿产资源 种类多,组合条件好,优势矿产不明显。 煤、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 矿产资源的空间组合有利于区域工业综合体形成。
(二)人口与经济 • 1、人口 2.94亿,占全国人口的22.0%。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尤其是北京和天津市更为稠密。 河南,山东居中国人口大省前列。 河南;9405万;山东:9588万。
2、经济 (1)中国各个计划时期的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 华北区是中国各个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 2010年,地区GDP为105994.58亿元,占全国26.4% 人均GDP3.6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倍
(2)经济水平的省市间差异大。 北京、天津属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市,山东属较发达、上中等收入省,河北属上中等发达、下中等收入省,河南则属于中等发达、低收入省。
2010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第三产业:40.49% 第二产业:50.38% 第一产业:9.13%
3、工业 • 以钢铁为主的黑色冶金; • 以能源,钢铁,电子,机械,化工,纺织为支柱产业的完整工业体系。 • 以油气煤为主的能源; • 以铝为主的有色冶金; •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有机化工; • 以钠盐为主的基本化工;火电工业等。
4、农业 以粮棉为主。灌溉发达的农业体系。 中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玉米生产基地; • 5、交通 北京是全国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中心;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为中国重要港口。其中秦皇岛,黄骅港是原煤外运的港口。 • 6、城市 大城市集中,城市群与经济中心或工业中心资源富集区相伴,主要有京津唐超大城市群、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以及沿京广线、京沪线城镇密集区。
京津唐 京津冀 环渤海 环渤海外环 第二节 首都经济圈 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
一 、京津唐经济区 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包括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等城市。 1、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 ①首都优势; ②经济优势; ③信息、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 ④旅游优势。 京津唐城市群
北京中心地位 • 政治中心 北京有3000多年的历史。金代正式定都,称中都。元朝称大都。明为北京,49年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具有浓郁的帝王色彩。 • 文化中心 67所高校。500多所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有2/3在北京工作。 • 经济中心北京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现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决定首都是综合性城市。政治中心行使经济管理中心职能,就必然拥有大批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机构,如金融,保险,信托,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国际谈判等。 经济中心还必须具有方便的交通保障。 • 旅游中心北京有一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占全国的9.6%,与陕西省并列全国第一。
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②自然资源严重短缺;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污染严重。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通商口岸,北京的海上门户,居于东北亚和环渤海的中心区位,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技术的中心。 河北地理位置,一是东临渤海,二是环绕京、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河北形成了以资源型为主的经济格局。 京津作为两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高度发达的集合点,河北在经济生长点和生产要素布局上以面的形式存在,京津本能地要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而接受这种集聚和扩散的首先必然是河北。 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也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
二、京津冀地区 (一)北京与周边区域经济关系的第一层次是与天津,河北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 • 1、京津是区域经济的集合点。两大特大城市进行大规模的集聚和扩散,而接受面则为河北。 • 2、京津唐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核心区。核心区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概括:区域优势、首都效应、港口资源条件、交通网。
(二)关于首都经济圈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思考 京津冀大城市群与首都经济圈形成中存在的的最根本问题 : ①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格局,但是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尚未完成,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还未完全确立,其与第一、二产业的高效链接与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培育。所以首都经济与京津冀其他城市的差异性尚未展开,其独特的辐射力还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②除北京外,其他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形不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集聚。
③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区划意识还比较强,跨行政区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制目前尚没有形成。 ④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国有经济比重比较大,私营和民营经济的成长较长三角、珠三角弱得多。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目前的情况仍是各城市单打独斗,形不成互联互动的城市群。 资料来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景体华 中国网2004年4月21日
三、环渤海地区 •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三省二市。是中国北方地区通向海洋的门户,华北、东北经济核心区。是正在形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沿阵地。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山东半岛胶济沿线地区和太行山前的京广沿线地区的产业与城市的集聚区域,占环渤海经济的2/3以上。胶济地区是山东省的经济核心地带 。 • 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地带首先是京津唐,其次是辽中南和山东半岛胶济沿线。 • 环渤海地区是首都经济圈的第二层次。 • 首都经济圈的第三层次: 既外围的内蒙、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区,为能源和农牧业基地。
第三节 水资源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 、 水资源短缺 • 总量不足,人均、地均量低,供需矛盾大。 • 降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不匹配。 • 质量问题严重。 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化工、电力、造纸、纺织、冶金等行业,占流域废水总量的54%。
案例: 资料表明,滦河由于污染使水稻出现坏根、生长迟缓、土地板结等,造成产量减少。滦河近海海域由于污染,一些鱼类、贝类生存繁殖条件被破坏,数量、种类明显减少,有些已将近绝迹,海洋捕捞量也逐年减少,因污染造成死鱼事件逐年增加。因滦河水质污染,造成沿岸23个村4 000余眼浅层水井有异味,各项化学物质严重超标,沿岸群众饮用此水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
滦河污染严重的原因: 一是自上游建设潘家口、大黑汀两大水库以来,下游滦县测水站年径流量从4.41 Gm3降到1.5 Gm3,枯水期流量更小;再加滦河支流青龙河的桃林口水库的建成,每年又减少水量0.39Gm3,这样滦河全年除汛期和插秧季节接纳上游水库补水外,其它时间内基本没有多少径流水冲刷河道,失去了自净能力,实际上在枯水季节已经成为一条排污河。
二是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滦河是造成滦河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造纸行业每年排放3.407 Gt造纸废水,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6.7%,化学耗氧量67 200 t,占化学耗氧量排放量的94.7%。其次是选矿行业,沿岸近百座小洗选厂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8.7%。其中迁安市年排放废水5.028 Gt,占排放总量的83.7%,年排化学耗氧量67 300 t,占排放总量的94.86%。
三是迁安、迁西、滦县的城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滦河,年排放量1 Gt左右,也是造成滦河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缺水引起的环境问题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 (一)河流断流:尤以黄河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二)大力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水位下降问题。(二)大力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水位下降问题。 • (三)地下水下降漏斗区。 河北、山东、河南境内有50多处漏斗区,面积几十平方千米到几千平方千米。漏斗下降深度达100m。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 • (四)环境问题
案例: 从河北省省水利厅获悉,河北省地下水下降趋势仍未改变,全省现已形成20个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 河北省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全省人均水资源量307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11立方米,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7。全省年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170亿立方米,而目前总用水量在2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用水占70%以上。 根据《河北省平原区地下水通报》成果,2005-2008年,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每年下降0.22米,2009-2011年,平均每年下降0.29米。
全球变暖 北方干旱化趋向 水 量 性 区域降水偏少,季节分配不均 缺 水 区域地表径流偏少,河流断流 地下水开采过度,出现漏斗 ······ 水 质 性 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水污染 人多、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需求性 缺水导致诸多环境问题
调水 水量性 解 决 途 径 增加 供水 截水 缺水 水质性 淡化海水 需求性 节水 三、解决途径
(一)节约用水:重点是农业灌溉节水 1、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 2、改善作物结构与布局。 3、提高降水利用率,控制蒸发。 (二)海水淡化 (三)南水北调增加可供水量:
案例: 我国政府对海水淡化技术十分重视,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矿井水利用。”到2005年底,我国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12万吨,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水淡化成本迅速下降,吨水成本已经降至5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