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05 Views
项目九 货币政策及调控. 一、任务活动. 请大家依据图表分析: 1 、各图表分别涉及什么经济问题? 2 、各图表反映的趋势如何? 3 、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调节?.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 近期中介目标 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 短期利率. 远期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 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机构. 投资者. 消费者. 货币政策的涵义.
E N D
一、任务活动 • 请大家依据图表分析: • 1、各图表分别涉及什么经济问题? • 2、各图表反映的趋势如何? • 3、你认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调节?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 近期中介目标 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 短期利率 远期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 最终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机构 投资者 消费者
货币政策的涵义 •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目标 • 物价稳定 (3%的物价上涨率) • 经济增长 • 充分就业 (5-6%的失业率) • 收支平衡 • 金融稳定
政策目标选择 •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目标也是有所侧重的,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比如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到20世纪80 年代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20世纪30-40 年代是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20世纪50-60 年代是稳定币值和国际收支平衡,20世纪70-80年代是抑制通货膨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政策目标选择 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经济、金融和社会的稳定。 政策目标: • “单一目标论” • “双目标论” • “多目标论”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 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是物价稳定的基础。 •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矛盾,但矛盾并非不可协调。
物价 菲利普斯曲线 失业率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的失业率与工资物价的变动的统计资料,运用实证方法将两者的替代关系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阅读材料: • 2006年,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出口9697亿美元,进口751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7%和20%,已连续五年呈现大幅增长,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再创历史新高。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海关口径)均位于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8.0%,较2005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6.4%,上升了0.3个百分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较全球增速快了12和6个百分点。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顺差→出口商品过多→影响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逆差→进口商品过多→影响物价稳定。 本国物价上涨→商品进口增加→贸易逆差→国际 收支失衡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 • 扩张性政策(信用扩张)→经济增长→进口增加或通货膨胀胀→国际收支逆差 • 国外物价上涨 →本国出口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阅读材料: • 促使中国一直保持一个很高外贸增长率的主要原因是,与其他国家比,中国劳动力工资实在低廉,不要说和发达国家比,就是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比也是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周工资平均为22.35美元,仅相当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人周工资的4%左右。中国国内的平均工资目前是马来西亚和台湾的1/5,香港和新加坡的1/10。2002年以后,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之前有所上升。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目前中国制造业每年的人工成本约为1200美元,但这也仅仅相当于日本劳动力成本的2.1%和美国劳动力成本的3%。因此,有的专家戏称,即使人民币升值100%,也才相当于美国的6%,就是说,美国工人的工资仍是中国工人工资的十几倍;而人民币升值100%,已经是一个相当极端的假设了。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劳动低廉的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保持,使中国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二、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 再贴现率政策 • 公开市场业务政策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3、指导性货币政策工具
法定准备金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 银行可贷资金增加 货币供应量增加 经济扩张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银行可贷资金减少 货币供应量降低 经济紧缩
存款准备金操作 • 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1988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1998年3月21 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从13%下调到8%。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到6%。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2004年4月25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率提高 市场利率上升 融资成本增加 信贷规模紧缩 货币供应减少 经济紧缩
公开市场业务 • 中央银行买入证券 基础货币投放 信贷规模增加 货币供应成倍扩张 经济扩张 • 中央银行出售证券 基础货币回笼 信贷规模收缩 货币供应成倍紧缩 经济紧缩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消费信用控制 • 规定最低的付现额度 • 规定贷款的最长偿还期 •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 规定保证金比率 • 不动产信用控制 • 规定贷款的最高额度 • 规定贷款的最长期限 • 规定最低的首期付款额
指导性货币政策工具 • 直接信用控制 • 信用分配 • 直接干预 • 流动性比率 • 利率最高限额 • 间接信用控制 • 道义劝告 • 窗口指导
短期利率 • 再贴现率 短期利率 货币需求、投资需求 社会经济活动 • 货币供应量 短期利率 货币需求、投资需求 社会经济活动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信贷规模 (1998年放弃该指标) 货币供应量(1996年开始采用) 利率、汇率(逐步完善)
货币政策效应 • 数量效应 • 结构效应 • 时滞效应
3、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其他因素 • 理性预期因素 • 政治因素 • 货币流通速度
1.生产、就业、市场和经济的状态为( ) A.生产稳定、就业适中、市场均衡、经济健康 B.生产能力超负荷、就业充分、市场过旺、经济过热 C.生产要素闲置、就业不足、市场萧条、经济过冷 D.生产、就业、市场和经济处于不稳定中 2. 物价和通货的状态为( ) A.物价下降,通货紧缩 B.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C.物价上涨,通货稳定 D.物价、通货处于稳定中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为( ) A.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 B.总供给大大超过总需求 C.总供给大大小于总需求 D.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处于不稳定中 4.若不考虑货币政策的时滞,应实施( ) A.紧缩型货币政策 B.扩张型货币政策 C.中立型货币政策 D.不改变货币政策的原有取向
5.中央银行此时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增加M和现金发行量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限额 C.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和降低再贴现率 D.增加中央银行贷款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 E.降低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