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843 Views
企業 巫醫第三章. 大師中的大師 - 彼得 . 杜拉克. 第三組 01753003 陳盈瑜 01753022 林芷嫺 01753025 艾宇凡 01753029 劉從喆 01753036 王兆郁. 第二部 先知與佈道家. 大師中的大師. 少數稱得上改變世界的思想家 發明私有化的概念 , 預知知識工作者時代到來 1940 年代開始進入管理學門 , 是這個行業中真正最值得尊敬的人物. 通往彼得杜拉克之路 學術難民 杜拉克論 < 人 > 理性的誘惑 管理新世界 消褪的光環最後的活百科或管理的烏托邦. 通往彼得杜拉克之路. 管理學的源頭 ?
E N D
企業巫醫第三章 大師中的大師-彼得.杜拉克 第三組 01753003 陳盈瑜 01753022 林芷嫺 01753025 艾宇凡 01753029 劉從喆 01753036 王兆郁
大師中的大師 • 少數稱得上改變世界的思想家 • 發明私有化的概念,預知知識工作者時代到來 • 1940年代開始進入管理學門,是這個行業中真正最值得尊敬的人物
通往彼得杜拉克之路 • 學術難民 • 杜拉克論<人> • 理性的誘惑 • 管理新世界 • 消褪的光環最後的活百科或管理的烏托邦
通往彼得杜拉克之路 • 管理學的源頭? 蘇美人, 羅馬帝國,…… • 工業革命 <最早發明生產線,用標準化零件製造來福槍> <把工人當人看其實是有利可圖的> • 20世紀初,大規模生產模式出現,企業需要新的精英管理人才 • 泰勒, <只要仔細研究工作流程,任何工作都有最佳的完成方法> <經理>扮演兩種角色,協調工作及監督激勵工人
泰勒的想法促成<管理學院>陸續誕生 • 1881年華頓商學院,哈佛商學院 • 1925年美國管理協會,年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成立,美國開始將管理科學引進政府 • 同時,<人性管理學派>,主張工人也該參與管理決策 • 許多學者在<科學>與<人性管理>間掙扎
學術難民 • 1909年 生於奧地利的中高階層家庭 • 1929年 為躲避希特勒肆虐,漂泊各地。從事銀行員、顧問、法律教員、記者等工作。 • 1931年 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及公共法的博士學位 • 1939年 出版第一本書「經濟人之死」,惹惱學術評論家 • 1946年 「企業概念」出版
杜拉克論人 • 提出:授權及知識工作者觀念 1.授權─>自我管理 2.知識工作者─>知識經濟 • 批判:杜拉克並沒有對經理人及政府應如何處裡知識工作者提出確切的答案。
理性的誘惑 • 杜拉克的理論不能歸類為軟性的人性管理,也有許多泰勒主義的硬性思考。 • 「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組織中的最高層,根據組織面臨的形勢和社會需要,制訂出一定時期內組織經營活動所要達到的總目標。 • 杜拉克認為不論對企業或是經理人,都需要有清楚的目標,並鼓勵企業及經理人將目標轉化為長期策略和短期目的。 • 相信公司應該培養一群精英經理人為一般的經理人決定策略、設定目標,而公司的結構,應該要隨策略而定。
目標管理與授權 • 但是到了一九八0年代初期以後,目標管理開始走進陰影。 • 受制於僵硬的統御與命令傳達,缺乏彈性,所有指令都來自於最上面的少數資深經理人,使得真正了解市場與產品的一般員工根本使不上力,例如:通用汽車。 • 一些最頂尖的公司開始允許組織的下層出點子,甚至包括對長期策略的想法,例如:3M,摩托羅拉。 • 杜拉克的另一個重要主題開始流行:透過減少組織決策層級與授權,將決策權交還給員工。
人性與理性的平衡 • 批評者認為彼得杜拉克在流行中失去了方向,才會同時出言贊同兩個方向完全不同的管理形式。 • 杜拉克是要在人性與理性管理理論中,力求平衡。必須在授權之類的軟性管理手段之上,混合以目標管理之類的硬性管理方式。 • 目標管理與授權並非互不相容,資深經理人應該要為下屬設定目標,但是也應該讓他們決定如何達成目標。 • 由上司與部屬共同協商出一個彼此均同意的績效標準,進而設立工作目標,並且放手讓實際負責日常運作的經理人達成既定目標。但高階主管仍需保留對於目標的同意權。
管理新世界 • 杜拉克認為管理不僅在企業、在我們生活中所有層面,都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管理對大學、教會、慈善機構等的重要性,絕不比肥皂工廠的重要性低。因此他拒絕成為史丹福和哈佛商學院的院長,因為兩個學校都要他在教學上,專注於企業個案研究。 • 杜拉克將管理理論運用到公共行政面,提倡私有化的概念。 • 私有化(privatization):政府應該注重管理,但不要干預經濟。 讓政府高層專注於治國,只需制定決策和決定方向,至於執行層面的工作,則是可以考慮委由非政府部門來做。 • 在杜拉克提出後的十到二十年內,各國政府都開始採納,例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一九八0年代所推行的民營化政策。
消褪的光環? • 曾經有人問Bill Gates,那一些企管書籍是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他說:”當然是Peter Drucker的書。 • 年輕的Henry Ford在戰後重建汽車工廠時,完全以”企業概念”一書為藍圖。 • 伊利諾州柳溪社區教堂的牧師Bill Hybels,在他的辦公室中,掛了一句Drucker的名言:”你從事的是哪一行`?你的顧客是誰?哪些是你的顧客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 法國戴高勒創辦的精英學校,法國艾科爾國家行政學院,也指定該書為新生必讀的第一本書。 以上的實際情形,業界等於幫Peter Drucker背書,完全贊同其理論。
來自學術界的批判 • 但是在狹隘的學術界中,對Peter Drucker相當冷淡,因為他不被認為像Michael Porter專攻策略,Theodore Levitt 專攻行銷,完全沒有大師的地位。 • 有人批評他只看到企業表面就大肆招搖,如設定目標的重要性,企業是經濟也是社會組織等。他自己也承認”在學術界,我非常不得人尊重”,讓他不幸成為自己成功的受害者。
反差和謬誤 • 事實上,Peter Drucker有時過於簡化事情,如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中,他曾說過美國社會沉浸於以養老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中,之後卻無詳細的說明內容。 • 另外Peter Drucker的作品水準,到晚年時期,開始顯得參差不齊,因此常受批評。如在1954年,他便主張”組織結構的層級愈少愈好”,到了1980年代,他反而跟在湯姆,彼得斯背後,又重覆提出解除不必要的政府層級等主張。
後期 • 一般而言,Peter Drucker的”企業的概念”中陳述到”現代工業生產社會中,尤其是在大量生產的作業型態下,小單位不儘缺乏效率,而且根本無法生產”,所以其學說受到大企業的歡迎,對中小企業則不然,這個學說,也影響往後的美國企業組織擴大之風潮達20年之久。即使他後來談論創業精神,但是PeterDrucker鍾情於大企業的信心,始終未曾稍減。 • 由於Peter Drucker對經濟、管理、科學、歷史、藝術都有濃厚好奇心,博學多聞的他,不固守於一個領域,而能對多種事務提出自己的觀點,在管理領域尚未成型之前,Peter Drucker的著作也因為遊走於經濟與社會科學領域之間,一樣遭到學術界窄化的規範所抨擊。
感言 • Peter Drucker之所以為管理大師,就是管理本身的毫無領域範圍的特性(不論是見解、觀念、態度、知識),所以雖然擠不進學術窄門,卻走出管理的康莊大道呢?
大師中的大師 學界 企業界 記者般的學者 理論家 預言家 學術界的難民 光環漸漸消退 巫師 大師 知識分子 管理工作者 先知 名醫 企業界的巨人 靈魂燦爛繽紛
最後的活百科的預言 • 知識工作者時代的到來! • 人性與管理理論必須力求平衡! • 以更聰明的方式來工作才能增加生產力! • 管理可以帶來經濟進步與社會和諧! • 集中精力改良國內知識水準才能真正保護企業! • 現代組織要成為網絡式組織才得以生存! • 管理人該重新思考管理所建立的理論基礎! • 企業要重視與環境間的關係!
未來烏托邦何在? 管理不是階層高低,而是責任。 世界變化快沒有永遠的領導者。 未來企業將不斷的結盟、技術將不停重疊,經驗是無法「轉移」的。 管理階層上女性更有競爭力。 學習不間斷才能和契機賽跑。 知識應用在工作稱為:生產力應用到不同的地方稱之為:創新 對未來承諾!(Time Commitment) 出版日期: 2003年08月02日 ISBN:9571339318
時間承諾的應證 次貸風暴後美國的崩盤 日本經濟的瓦解 中國大陸的崛起 歐豬五國(PIIGS)的重生 經濟合作組織(APEC, OECD, ECFA….) to be continued… 結盟、策略、再合併,企業的下一步?
討論時間 謝謝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