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 likes | 854 Views
教育学. 主讲教师 张翠华.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一 教育的定义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 的指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 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 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本质特征 :
E N D
教育学 主讲教师 张翠华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一 教育的定义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 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本质特征: 1 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历史范畴。它起源于社会劳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将与人类社会长期并存,永无消失之日。 2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手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3 教育还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的。
二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互为的主体和对象 (二)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这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三) 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 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四个基本要素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四个要素中,主要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三 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原始社会最初 阶段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 1 教育的不分化性 2 教育的全民性与均等性 3 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 (二)古代社会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两个 社会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点:
1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 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 教育与生产实际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4 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5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 的基本形式 (三)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实质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它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其主要特征: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
2 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3 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4 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5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但更新,教学内容逐渐科学化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2)以人类的优秀文明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更好地实现教育平等 (4)消除了民族和种族歧视,国家尤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5)教育与宗教分离,不受宗教影响
(四)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 培育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际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 育思潮 7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过程 一 教育学的概念 1 教育学 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教育现象 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 教育科学及其体系 1 教育科学 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 教育学科的总称。 2 教育科学体系 (见教材第32页的表)
三 教育的发展过程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西方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看作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他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处欧美出现了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有 赖依、梅依曼、桑代克 教育学的水平在争论中逐步提高,众多著名教育家提出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学的发展。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论 1 解释教育实践 2 指导教育实践 3 推动教育改革 一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论为指导 实行古今中外法,作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二 方法论
练习题 一 填空 1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 ),影响人的( ) 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在教育的构成要素中主要的关系是( )和( )的关系 3 从纵向看教育分为原始教育( )和现代教育 4 班级授课制创立于( )世纪,广泛实行于17世纪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它揭示的是( ) 6 《对教育 方针的意见》是我国教育家( )写的
解释概念 • 教育现象 教育规律 教育科学 三 简答 1 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2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3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4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 选择题 1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 A官学 B 私学 C 书院 D 商人学校 2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A 教育不分化性 B 全民性与均等性 C 鄙视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D 教育内容形式贫乏单调 3 学校的正式产生一般地说是在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4 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 《学记》 B 《理想国》 C 《雄辩术原理》D《论语》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的著名教学理论有 A 学科结构理论 B 范例教学 C 要素主义教学 D 分组 教学 E 教学与发展
第一章 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制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 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
二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性质决定教育性质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权 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结构、类型管理体制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教育 三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社会文化教育对教育的制约影响
对社会文化有传承功能 对社会文化有选择功能 对社会文化有传播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分布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 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2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二 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 人的身心发展 主要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8、19岁)的个体身心变化情况。 肌体的正常发育 体质增强 人的身心发展 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 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
二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即自然与社会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二)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 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 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三 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 二者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儿童青少年大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 (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练习题 一 填空 1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 ) 2 社会政治经济性质( )教育性质 3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4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 5 在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人们之间的( )和政治关系 6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和( ) 二 解释概念 人的身心发展 遗传 社会环境 生理成熟
三 选择题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 A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 B 教学内容的选择 C 教学方法 D专业设置 E 教学设备 2 教育过程中的文化传递具有的特点 A系统性 B 集中化 C 高效化 D 快速化 3 教育通过( )途径进行文化选择 A 培养目标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 教师群体 D 教学设备 4 遗传对儿童身心发展 A 起决定作用 B 不起决定作用 C 起重要作用 D 起一般 作用
四 简答 1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的作用 2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 论述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 论教育现代化
第二章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 第一节 我国现行学制及其改革 一 学制的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二 我国学制的结构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普通基础教育 专门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层次结构 类别结构
三 我国的学制类型 建国以来我国主要有四种学制类型 五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六三三学制、五四三学制 四 我国的考试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也叫国考,从性质上分主要有三类: 入学考试、水平考试、文凭考试 五 关于学制改革 (一)建国以来学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总 目标:
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21世纪学制改革展望 我国未来学制改革要顺应现代学制个的大趋势 1 加速发展幼儿教育,但要量力而行 2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 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4 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 5 积极实施终身教育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的性质和作用 一 性质和特点 1 性质:从社会属性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 是社会主义性质 从教育本身的类别属性说,中小学教育属于普通教育 基础教育;从国家法律的角度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又 是一种义务教育。 2 特点:同其他类别的教育相比,概括地说中小学教育具有 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二 作用 1 小学教育的作用: 小学教育对儿童具有启蒙作用,也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具有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健全发展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具有重要作用。 2 中学教育的作用: 中学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 中学教育是教育过程的接续; 中学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 中学教育是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三节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与目标 一 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是确定教育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是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 教育方针由四方面构成:教育的服务方向和性质、教育培养人的规格和标准、教育培养人的方法和道路、教育培养人的组织保证和措施。
2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我国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 ⑴ 一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 ⑵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⑶ 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 ⑷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道路
二 全面发展教育 1 全面发展教育的涵义: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2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 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 1985年我国《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思想
2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⑴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 或基础条件。 ⑵ 什么是素质教育: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⑶ 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 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⑷ 素质教育的实质: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实现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
3 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环境和网络,更新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另一方面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与根本,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四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与培养目标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练习题 一 填空 1 教育制度的建立手多种因素的决定和制约,其中主要表现为 社会条件、( )和教育思想 2 中等普通教育包括初中和( )两个阶段 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国务院于( )年颁布的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 5 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义务性的特点 6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 )的实质 7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 )
二 解释概念 素质教育 学制 美育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教育 三 选择 1 我国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 A 升学 B 就业 C 提高基本素质 D 大学预备教育 2 教育方针的构成有 A 教育 的服务方向和性质 B 培养人的规格和标准 C 培养人的方法和道路 D 培养人的组织保证和措施 3 我国学制的类别结构有 A 普通教育 B 业余教育 C 成人教育 D 特殊教育
四 简答 1 《中国教育哥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总目标 2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是什么 3 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 4 21世纪学制改革发展趋势 五 论述 1 论述五育的辨证关系 2 谈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想法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 第一节 教育对象概述 一 研究教育对象的意义 对学生要从三方面科学认识:学生是教育活动发展的前提、 是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基础、是教育依据 二 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与时代特点 1 本质属性 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是一个未完成的人 是可教育的人
2 时代特点 三 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学生的地位:总体上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2 学生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是双边活动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第二节 中小学生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一 年龄特征与教育 1年龄特征: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二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三 初中生的一般特点与教育 第三节 中小学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 智力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 力等五个方面。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在人 的发展中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二 性别差异与教育 1 对幼等生教育可采取的教育的教育策略 2 对差等生宜采取的教育策略
第三章习题 一 填空 1 对学生的科学认识包括三方面,即学生是教育前提、教育基础和( ) 2 中小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 ),是可教育的人 3 从总体上说学生既是教育的( ),又是学习的( ) 4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从( )向( )过渡;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 ) 5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 )、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 6 中学生的心理差异表现在智力因素方面,也体现在( ) 方面。
二 选择 1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 ) A 幼稚期 B 半成熟期 C 安全期 D 危险期 2 童年期指的是( ) A 3——6、7岁、 B 11、12——12、13岁 C 6、7——11、12岁 D 14、15——17、18岁 3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 ) A 观察力 B 注意力 C 记忆力 D 思维力 E 想象力 4 男女学生非智力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 ) A 情感方面 B 意志方面 C 成绩方面 D 性格方面 E 兴趣方面
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 课程的基本理论 1 课程的定义:广义的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 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习惯行为的总和,它包括 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 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 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2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科学文化因素、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 课程的基本类型 1 学科课程 是根据学校饿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 活动课程 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3 综合课程 是打破一般分科课程的框架,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定的课程。其主要类型有: 关联式综合课、融合式综合课、广域式综合课、问题式综合课 ▲潜在课程: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 课程计划 1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划,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 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颁发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组成有:规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制订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 ①保证实现培养目标 ②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 ③稳定性和灵活性 ④全面性
二 教学大纲 是对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方法上的要求。 三 教科书 也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定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 教学指导书 其结构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和说明;教材分析。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改革 一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 基本趋势 1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2 课程内容综合化 3 课程形式多样化 4 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 当代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 1 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2 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 其改革趋势是 ⑴重视基础 ⑵强调个性化,培养能力 ⑶ 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
练习题 一 解释概念 课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潜在课程 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二 问答题 1 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2 综合课的特点 3试述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4制订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试述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6 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第五章 中小学教学 (上)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 教学的定义: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其实质是: 1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 3 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 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这是又学校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径。 (二)教学的作用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 教学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