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03 Views
報告:. 胡適. 余秋雨. 蔡宗穎 蔡伯陽 吳國祥 吳政穎. 組員介紹. 出生於 浙江 省 餘姚 縣橋頭鎮(今屬 慈溪 縣)。 畢業於 上海晉元中學 ,考入 上海戲劇學院 。 籍 貫:浙江省餘姚縣 學 經 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科技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兼任教 授。為當代美學專家、學者、散文家,亦為傑出的文化史研究者。散 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兩書在海峽兩岸造成轟動。 1997 年 曾來台灣巡迴演講 。. 余秋雨簡歷. 人生轉折.
E N D
報告: 胡適 余秋雨
蔡宗穎 蔡伯陽 吳國祥 吳政穎 組員介紹
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縣)。 畢業於上海晉元中學,考入上海戲劇學院。 籍 貫:浙江省餘姚縣 學 經 歷: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科技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兼任教 授。為當代美學專家、學者、散文家,亦為傑出的文化史研究者。散 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兩書在海峽兩岸造成轟動。1997年 曾來台灣巡迴演講。 余秋雨簡歷
人生轉折 • 余秋雨的散文創作,可說是時代環境與個人抉擇的因緣際會。他在就讀中學和大學之時,正逢下鄉勞動、文革爆發,整個青年時代所接受的真正課程,是有關一個民 族的災難和復興。使他由一位戲劇者轉而投身於多方位文化思考的最初動力,是來自一位長者-王元化先生的信。那封信中最使余秋雨警醒的一段話是: 儘管身邊還有大量讓人生氣的事,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就學術文化研究而言,現在可能正在進入本世紀以來最好的時期。在 那些磚塊般的戲劇典籍中埋首了十年,余秋雨突湧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也是因為時代環境的許可,使他得以藉著各地講課的機會,開始了他的「文化苦 旅」,一邊走,一邊對照,一邊思考。每當他站立在一個充滿文化、歷史積累的山水景點時,因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及對他的長期薰染,使他自然而然會對這 些地方產生感動和喟嘆。
著作 • 《文化苦旅》 • 《霜冷長河》 • 《山居筆記》 • 《千年一嘆》 • 《行者無疆》 • 《晨雨初聽》 • 《何謂文化》 • 《借我一生》 • 《笛聲何處》 • 《尋覓中華》 • 《摩挲大地》 • 《問學余秋雨》 • 《我等不到了》
余秋雨作品的風格 • 寫作風格:散文篇章題材多取自旅遊名勝、歷史人事所引發之今古人生、文化 的反諷省思,寓意溫良而筆觸清新,常在一種溫厚的親切感下傳達 作家的情和理。有學者將朱自清、徐志摩之散文稱為中國第一代散 文的代表,余秋雨的作品則為第二代散文的精華之作。
他以歷史為主題,都從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所體會出來而有感而發的。他以歷史為主題,都從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所體會出來而有感而發的。 「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要實現後一種可能極不容易。 為此,我常常離開城市,長途跋涉,借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魂默默對話,尋找自己在遼闊的時間和空間中的生命座標,把自己抓住。」 山居筆記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 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把自己找回。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要實現後一種可能極不容易。 內容摘錄
余秋雨從 1999 年年底開始實施歷時 4 個月的「千禧之旅──從奧林匹克到萬里長城」採訪寫作計畫,以完成古老的中國文明對世界其他四大文明的世紀拜會。整個活動行程有 3 萬多公里途中,余秋雨每天以日記方式記錄見聞感受。 千年一嘆
宗教,既可能是文明的起始狀態,又可能是文明的歸結狀態。一種文明離開了宗教是不完整的,同樣,一種宗教脫離了文明走向也是要不得的。(p.314)最與文明作對的事情,就是發動戰爭,不管藉多大的宗教理由。(p.301)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p.302)佛教是一種智者文明,印度教是一種土著文明,伊斯蘭教是一種外來文明,三者的最終順序是:土著文明第一,外來文明第二,智者文明第三。(p.303)人生的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兩種甚至多種文明。(p.299)宗教,既可能是文明的起始狀態,又可能是文明的歸結狀態。一種文明離開了宗教是不完整的,同樣,一種宗教脫離了文明走向也是要不得的。(p.314)最與文明作對的事情,就是發動戰爭,不管藉多大的宗教理由。(p.301)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p.302)佛教是一種智者文明,印度教是一種土著文明,伊斯蘭教是一種外來文明,三者的最終順序是:土著文明第一,外來文明第二,智者文明第三。(p.303)人生的短促,要充分理解一種文明已經時間不夠,更何況是兩種甚至多種文明。(p.299) 內容摘錄
(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1]安徽績溪上庄村人。(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1]安徽績溪上庄村人。 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胡適
胡適作品的風格 • 1.他主張白話文,所以在同時期的人物之中他的文章少有文言夾雜 • 2.他主張「只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的話」,也就是他所說的多是有證據事實(當然也有可能證據是錯的),而絕少個人的空想臆測;他也不會為了吸引觀眾而故作姿勢。 • 3.總體而言,他的文章平實而意味深長。
胡適的影響 • 胡適一生聲名顯赫,際遇卻起起伏伏,但他曾在幾個最重要的關鍵性時刻擔任領航員,造成風起雲湧。他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不僅改變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學方式,讓文學能深入民間,與人民的生活相結合,他同時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民主與科學,對中國的影響更是深遠,五四之後,中國能致力於民主科學的發展,並將此理想在台灣施行,跟上世界的腳步,胡適先生與其同時代的一些學者功不可沒。 對日抗戰之前,胡適原本主張以和平手段來避免戰爭,但後來體認到「和比戰難」,轉而積極對日抗戰,並於1938年擔任駐美大使,經常奔走各大城市演講,期使美國人士了解中國抗戰的重大意義,他曾自況: 偶有幾莖白髮,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當時抗戰正處於十分艱困的階段,胡適這首小詩,可以顯示他為國堅忍,苦撐待變的精神,此時他已不再只是個文人,而是運用其服膺的實證主義,切切實實的做事。
《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1919年 《嘗試集》1920年 《胡適文存·一集》1921年 《章實齊先生年譜》 1922年 《胡適文存·二集》1924年 《戴東原的哲學》1927年 《白話文學史·上卷》1928年 《盧山遊記》1928年 著作
著作 《胡適文存·三集》1930年 《胡適文選》1930年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1930年 《四十自述》1933年 《南遊雜憶》1935年 《胡適留學日記》1939年 《胡適的時論》1948年 《我們必須選擇我們的方向》 1949年
嘗試集 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蝴蝶》、《他》《贈朱經農》、《黃克強先生哀辭》《中秋》《江上》、《十二月五日夜月》、《病中得冬秀書》、《赫貞旦答叔永》、《景不徙篇》、《朋友篇》、《文學篇》《沁園春》、《生查子》、《百字令》。 第二期為自由變化的詞調時期這時期的詩雖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齊句法,雖然改成長短不整齊的句子;但是初做的幾首如《一念》、《鴿子》、《新婚雜詩》、《四月二十五夜》 、 《老鴉》 、 《老洛伯》 。 第三期為純粹的新體《關不住了》 、 《應該》、《你莫忘記》、《威權》、《樂觀》、《上山》、《週歲》、《一顆遭劫的星》。
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住,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內容摘錄
全書分五部分,共二十二篇,泛論思想、人生觀、中西文化及對中國文學的見解與整理國學問題的態度與方法,並附錄紅樓夢考證文章兩篇。全書分五部分,共二十二篇,泛論思想、人生觀、中西文化及對中國文學的見解與整理國學問題的態度與方法,並附錄紅樓夢考證文章兩篇。 胡適文選
資料蒐集來源 尝试集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44502.htm http://lib.khgs.tn.edu.tw/old/recommend/recommend03/auther04.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2221606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D%99%E7%A7%8B%E9%9B%A8#.E4.BD.9C.E5.93.8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9%81%A9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7/jiu01/3-3.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81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