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668 Views
无机化学. 第17章 碳族元素 Chapter 17 Carbon family elements. 返回.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碳族元素通性 碳族元素单质、含氧化物、氢化物、卤化物等 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质 重点要求掌握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氢化物和卤化物. 返回. 17.1 碳族元素通性. 1.1 基本性质 C Si Ge Sn Pb 价电子构型 ns 2 np 2
E N D
无机化学 第17章 碳族元素 Chapter 17 Carbon family elements 返回
基本内容和重点要求 • 碳族元素通性 • 碳族元素单质、含氧化物、氢化物、卤化物等 • 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质 • 重点要求掌握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氢化物和卤化物 返回
17.1 碳族元素通性 1.1 基本性质 C Si Ge Sn Pb 价电子构型 ns2np2 主要氧化态稳定性 +2 小 大 +4 大 小 原子半径 小 大 I1大 小 ~(相近) EA1 / kJ·mol-1 122 > 120 > 116 < 121 > 100 X (Pauling) 2.55 1.90 2.01 1.96 2.33 1.2 成键特征 C的成键形式: sp3 sp2sp 正四面体 平面三角 直线形 例: 金刚石,CH4; 石墨,C2H4; C2H2,CO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1碳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单质状态 C-C链化合物形成由动物植物所构成的有机界 Si-O-Si链化合物及其它元素一起构成矿物界 2.2 碳族元素的单质 (1)碳的同素异形体 金刚石 原子晶体, 硬度最大,熔点3823K 石墨 层状结构,质软润滑,熔点3773K 碳原子簇(如C60、C70等) 球形 C60(富勒烯、布基球):12个正五边形+20个正六边形 Buckminster Fuller
C60 石墨 金刚石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石墨:过渡型晶体,层内C sp3杂化,层-层之间范德华力;层上、下有Πnn离域π键 → 导电、导热、解理性。 金刚石:原子晶体,C sp3杂化,高熔点,高沸点,高硬度。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Amorphous Carbon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Graphite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Diamond
富勒烯C60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Spherical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C60及其应用前景 1985年,美国科学家克罗托(H.W.K.kroto)等用质谱仪,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得到以C60为主的质谱图。由于受建筑学家布克米尼斯持•富勒(BuckminsterFuller)设计的球形薄壳建筑结构的启发,克罗托(kroto)等提出 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球形32面体,即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构成。其中五边形彼此不相连,只与六边形相连。随后将 C60分子命名为布克米尼斯特•富勒(BuckminsterFuller ) C60超导性 1991年,赫巴德(Hebard)等首先提出掺钾C60具有超导性,超导起始温度为18K,打破了有机超导体(Et)2Cu[N(CN)2]Cl超导起始温度为12.8K的纪录。不久又制备出Rb3C60的超导体,超导起始温度为29K。说明掺杂C60的超导体已进入高温超导体的行列。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有成就,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合作,成功地合成了K3C60和Rb3C60的超导体,超导起始温度分别为8K和28K。有科学工作者预言,如果掺杂C240和掺杂C540,有可能合成出具有更高超导起始温度的超导体。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冶金工业中的碳还原反应 (3)金刚石的人工合成 高温高压 C(石墨) C(金刚石) (4)硅、锗、锡、铅 单质硅,灰黑色,晶体结构类似金刚石,半导体材料 Si + O2 = SiO2 Si + 2X2 =SiX4 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2 Si + 4HF = SiF4 + 2H2 Si + 2C = SiC 常温下,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氢氟酸、氟气、强碱外,不跟其他物质如:氧气、氯气、硫酸等起反应,但在加热情况下,硅也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高温下化学性质活泼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锗,灰白色金属,半导体材料 锡金属 灰锡 白锡 脆锡 (α-型) (β-型) (γ-型) 434K 286K Sn + 2HX =SnX2 + H2 3Sn + 8HNO3 (稀) =3Sn(NO3)2 + 2NO + 4H2O Sn + 4HNO3 (浓) =H2SnO3 + 4NO2 + H2O Sn + 2OH¯ + 2H2O = Sn(OH)42 ¯ + H2 铅,金属,空气中易形成碱式碳酸盐保护层 2Pb + H2O + CO2 + O2 = Pb2(OH)2CO3 Pb + 2HCl = PbCl2 + H2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与X2反应 Ge GeCl4 Sn + Cl2 = SnCl4 Pb PbCl2 与S反应 Ge GeS Sn + S = SnS Pb PbS Sn、Pb与强碱反应 Sn + NaOH + 2H2O = NaSn(OH)3 + H2 Pb + NaOH + 2H2O = NaPb(OH)3 + H2 Ge+ 2 NaOH + H2O2 = Na2GeO3 + H2+H2O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 2.3 氧化物 • (1)二氧化碳 • a.分子结构 • CO2与N3-、N2O(笑气)、NO2+、OCN-、SCN- 互为等电子体---16电子体。 • ·· · · • ׃O —— C —— O ׃ • · · ·· • C—O键级 = 1 + 2 × 0.5 = 2 • b.性质 • 酸性氧化物 • CO2灭火器不可用于活泼金属Mg、Na、K等引起的火灾: • CO2(g) + 2Mg(s) = 2MgO(s) + C(s)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一氧化碳CO a.分子结构 CO与N2、CN-、NO+(亚硝酸离子)互为等电子体。 ׃C O׃ 1+ 1+ 1配键 ∴CO电偶极矩很小,值: CO 0.11 D H2O 1.85 D NH3 1.47 D HF 1.98 D CO与N2是等电子体: ① 电偶极矩很小; ② C作为配位原子(Lewis base) M ←:CO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N2 [KK(2s) 2 (2s* ) 2 (2py , 2pz)4, (2px)2] 键级 =(8-2)/ 2 = 3 CO [(1)2(2)2(3)2(4)2(1)4(5)2] 键级 =(6-0)/2 = 3 分子 键级 键能 /kJ·mol-1 键长/pm N2 3 941.69 110 CO 3 1070.3 113 b. 化学性质 --- 强还原性、强配位性 • 强还原性 • 室温下,CO对O2、O3、H2O2皆很稳定,日光下也无作用,但高温下,CO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FeO + CO Fe + CO2↑ Fe2O3 + 3CO 2Fe + 3CO2↑ PdCl2 + 2CO + H2O Pd↓+ CO2↑+ 2HCl 检定CO灰黑色 • 强配位性 羰基配合物 M(s) + x CO(g) = M(CO)x M x值 颜色、状态 M(CO)x构型 Ni 4无色液体 正四面体 Fe, Ru, Os 5 (Fe)黄色液体 三角双锥体 Cr, Mo, W, V 6 (Cr)晶体,真空中升华 正八面体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CO使人中毒机理 HmFe(II) ←O2 + CO(q) = HmFe(II) ←CO + O2(g) 血红素 使血液失去输氧功能 CO对HmFe(II) 络合能力为O2的230—270倍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3)二氧化硅SiO2 天然石英 纯石英:水晶 紫水晶、玛瑙、碧玉:含杂质的有色晶体 二氧化硅为SiO4四面体组成的原子晶体, Si ׃ O=1 ׃2,故化学简式:SiO2 SiO2为酸性氧化物,性质不活泼 SiO2 + 4HF = SiF4 + 2H2O SiO2 + 6HF = H2SiF6 + 2H2O SiO2 + 2Mg = 2MgO + Si (高温下)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 + Na2CO3 = Na2SiO3 + CO2 (熔融下)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4)锡、铅的氧化物 • 锡的氧化物SnO、SnO2 Sn2+ + CO32- = CO2 + SnO2 Sn + O2 = SnO2 • 铅的氧化物 PbO、 Pb3O4 、 Pb2O3 、 PbO2 黄色(密陀僧) 红色(铅丹) 橙色棕色 PbO2 Pb2O3 Pb3O4 PbO ~600K ~700K ~800K PbO·PbO2 2PbO·PbO2 PbO2的制备:Pb(OH)3¯ + ClO¯ = PbO2 + Cl¯+ OH¯+ H2O PbO2强氧化性: 5PbO2(s) + 2Mn2+ + 4H+ = 5Pb2+ + 2MnO4¯ + 2H2O 棕黑紫色 6s0 6s2 PbO2(s) + 4HCl(浓) = PbCl2 + Cl2↑+ 2H2O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 2.4 含氧酸及其盐 • (1)碳酸和碳酸盐 • CO2(g) 298K在水中溶解度为0.033mol·dm-3 (1.45g CO2 / L H2O)。 • 碳酸是二元弱酸 • CO2 + xH2O = CO2·xH2O • ① CO2 + H2O = H2CO3K’ = 1.8×10-3 • ② CO2 + H2O = H+ + HCO3-Ka1 = 4.2×10-7 • ②-①,得: • H2CO3 = H+ + HCO3- • H2CO3为二元质子弱酸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 分子结构 • CO32- :与NO3-、BF3、BO33-互为“等电子体” • 碳酸盐和碳酸氢盐 水溶性: 铵和碱金属碳酸盐易溶于水,其它难溶于水, 溶解度与 CO2的分压有关。 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HCO3 (HCO3–容易发生双聚或多聚)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水解性: Na2CO3正盐 NaHCO3酸式盐 Na2CO3水溶液pH计算方法(同Na3PO4) NaHCO3水溶液pH计算方法同NaH2PO4 [H+] = = 4.8×10-9 重金属离子M 2+与Na2CO3溶液反应: MCO3↓ M2+ + CO32- → M(OH)2↓ M2(OH)2CO3↓ 具体反应的产物取决于 a.溶液的离子积Q; b.Ksp(MCO3)和Ksp(M(OH)2)的相对大小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例如:0.2 mol·dm-3 Na2CO3与0.20mol·dm-3CaCl2等体积混合 Q (CaCO3)= (Ca2+)(CO32-) = 0.10×0.10 = 1.0×10-2 > Ksp(CaCO3) = 2.0×10-9 Q(Ca(OH)2)= (Ca2+)(OH-)2 = 0.10×(4.5×10-3)2 = 2.0×10-6 < Ksp(Ca(OH)2) = 5.5×10-6 ∴生成CaCO3↓,不生成Ca(OH)2↓。 热不稳定性 正盐稳定性 > 酸式盐; 碱金属的碳酸盐稳定性大 有效离子势 有效离子势越大,极化作用越强, 对 CO32-的反极化作用越大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硅酸和硅酸盐 • 硅酸H2SiO3 • 二元质子弱酸Ka1=4.2×10-10, • Ka2=10-12 • 硅酸通式:xSiO2·yH2O, • 如偏硅酸H2SiO3、正硅酸H4SiO4 、焦硅酸 H6Si2O7 • 硅酸盐分可溶和不溶性两类,结构单元:SiO44-四面体。各个SiO44-四面体通过其用1~4个顶角氧原子连成 链状 环状 层状 三维 阴离子结构复杂,靠阳离子的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普通玻璃组成:Na2SiO3·CaSiO3·4SiO2 天然泡沸石:Na2O·Al2O3·2SiO2·xH2O 硅胶 – 干燥剂 CoCl2, CoCl2·6H2O 分子筛--- 一种含结晶水的铝硅酸盐,多孔性晶体 用于分离、提纯物质,或作催化剂载体。 A型分子筛组成Na2O·Al2O3·2SiO2·5H2O, β-笼和α-笼形结构 (3)锗、锡、铅的氢氧化物及含氧酸盐 Sn2+和Pb2+与强碱作用 Sn2+ + 2OH- = Sn(OH)2(白色) Sn(OH)2 + OH- = Sn(OH)3- Pb2+ + 2OH- = Pb(OH)2(白色) Pb(OH)2 + OH- = Pb(OH)3-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Sn4+盐水解 锡酸 (含水的(SnO2胶状沉淀) : 锡酸 锡酸 Sn + HNO3= x SnO2·yH2O + 4NO2 + H2O 锡酸 锡酸可与浓HCl, KOH作用 锡酸不与浓HCl, KOH作用 铅的含氧酸盐 PbSO4 (白)BaSO4 (白) PbCrO4 (黄)BaCrO4 (黄) Ksp 1.3×10-8 1.08×10-10 1.77×10-14 1.6×10-10 PbSO4(s)可溶于浓H2SO4中或饱和的NH4Ac PbCrO4 (黄)可溶于NaOH, BaCrO4 (黄)不溶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BaCrO4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测验题:A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88.39%,A与Mn2+的HNO3溶液反应,溶液变为紫色,A与Mn2+的盐酸溶液反应,则无紫色生成,但有黄绿色气体放出,将溶液慢慢蒸发,析出固体,已知0.234g的A与2mol/l的盐酸反应可析出固体0.278g,同时放出的气体在373K,1.013105Pa时,体积为2.14升。向A的盐酸溶液中加入CrO42-,有黄色沉淀生成。通过相关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 (1分)写出A的化学式. 解答:PbO1.7 2. (2分)分析其组成。 解答: 每摩尔的PbO1.7中,有0.3摩尔的PbO和0.7摩尔的PbO2。 3. (4分)写出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PbO2 + 2 Mn2+ + 4H+ = 5Pb2+ + 2MnO4- + 2H2O PbO2 + 4HCl = PbCl2 + Cl2 + 2H2O PbO + 4HCl = PbCl2 + 2H2O Pb2+ + CrO42- = PbCrO4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问题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CO中有CO2, CO2中有CO 气体样品通入PdCl2溶液,若出现黑色沉淀,证明有CO PdCl2(aq) + 2CO(g) + H2O = Pd↓+ CO2↑+ 2HCl 逸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出现白色沉淀,后又澄清,即证实有CO2 CO2 + Ca(OH)2 = CaCO3 + H2O CaCO3+ H2O+CO2= Ca(HCO3)2 问题2:铅有四种氧化物,PbO Pb2O3 PbO2 Pb3O4,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Pb3O4化合物中铅的不同价态。 在稀硝酸中加入少量的Pb3O4,使之充分反应, Pb3O4+4HNO3=PbO2(棕色) +Pb(NO3)2 +2H2O 过滤,将棕色沉淀与滤液分离,在滤液中加入K2CrO4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Pb2++CrO42-=PbCrO4可证明Pb3O4中含有Pb(II); 棕色沉淀用硝酸酸化后加入Mn2+离子溶液,反应后溶液显紫红色, 5PbO2 +2Mn+4H+=5Pb2+ +2MnO4-+2H2O,可证明Pb3O4中含有Pb(IV)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5 氢化物 1、硅烷的性质 (1)SiH4的热稳定性不如CH4 (2)还原性比CH4强,空气中能自燃 SiH4 + 2KMnO4 =2MnO2 + K2SiO3 + H2O + H2 (3)SiH4易发生水解,而CH4无此反应 2、硅烷的制法 SiO4 + 4Mg = Mg2Si + 2MgO Mg2Si + 4HCl = SiH4 + 2MgCl2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6 硫化物 碱GeS 红,弱B 还原性 GeS2白AB 性SnS 棕,弱B 还原性 SnS2黄AB 增PbS 黑,弱B 无PbS2 (6s2惰性电子对效应) 强 酸性增强 *GeS和SnS都具还原性,不溶于Na2S和(NH4)2S ,可溶于Na2Sx SnS(s) + S22- = SnS32- 棕 ↓H+ H2S↑+ SnS2↓ SnS(s) + S22- = H2S↑+ SnS2↓ SnCl2 + H2S = SnS↓+ 2HCl 暗棕色 SnCl4 + H2S = SnS2↓+ 2HCl 黄色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2.7 卤化物 稳 无 CX2 CX4 定 无 SiX2 SiX4 性 GeX2 GeX4 增 SnX2 SnX4 加 PbX2 PbF4 PbCl4 无PbBr4 无PbI4 无PbS2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SnCl2和 SnCl4 SnCl2 SnCl4 R.T. 无色晶体 无色液体,不导电 键型 有一定离子性 共价 m.p. 246℃ -33℃ b.p. 652℃ 114℃ 水解 -锡酸 Sn(OH)2+H+ (SnO2·xH2O) 氧化-还原性 常用还原剂 氧化性很弱 (Sn4+/Sn2+) = + 0.151 V SnCl2 + H2O = Sn(OH)Cl + H+ + Cl-,极易水解 ↓H2O Sn(OH)2(s) 实为SnO·xH2O (O2/H2O) =1.23V
17.2 碳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SnCl2水溶液配制 称取SnCl2固体,加入少量盐酸;加水至刻度,加Sn粒保护。 SnCl2的还原性 (1)检定Hg2+ +1 2HgCl2 + SnCl2 = Hg2Cl2↓+ SnCl4 白 Hg2Cl2 + SnCl2 = 2Hg(l) + SnCl4 过量 黑 (2)检定Bi3+ +4 2Bi(OH)3 + 3Sn(OH)42- = 3Sn(OH)62- + 2Bi↓ 黑
17.3 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3.1 影响水解的因素 (1)电荷和半径 (2)电子层结构 18 e¯离子,极化作用强,易使配位水分解; 8 e¯ 离子,极化作用弱,不易使配位水分解 (3)空轨道 如CCl4不易水解, SiCl4易水解 3.2 水解产物的类型 (1)碱式盐 如SnCl2 + H2O = Sn(OH)Cl↓ + HCl (2)氢氧化物 如AlCl3 + 3H2O = Al(OH)3↓ + 3HCl (3)含氧酸 如SnCl4 + 3H2O = H2SnO3↓ + 4HCl (4)聚合和配合
17.3 无机化合物的水解性 水解规律 (1) 随正、负离子极化作用的增强,水解反应加剧,这包括水解度的增大的水解反应步骤的深化; (2) 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较大,是主要的外因,温度升高时水解加剧; (3) 水解产物一般不外乎碱式盐、氢氧化物、含水氧化物和酸四种,这个产物顺序与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增强顺序是一致的。低价金属离子水解产物一般为碱式盐, 高价金属离子水解产物一般为氢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 (4) 水解反应常伴有其它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聚合反应是最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