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5

4 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4 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配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2) 理解配送中心规划的程序框架; (3) 熟悉 EIQ 分析方法; (4) 掌握基于 SLP 的配送中心规划方法,并能够解决小型配送中心规划问题。. 关键词汇. 配送 (Distribution) 规划 (Plan) 方案 (Programme) 立项 (Project) 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r) 设计 (Design) 评估 (Assessment) 分析 (Analysis). 4 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4.1 配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er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4 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4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配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2)理解配送中心规划的程序框架; (3)熟悉EIQ分析方法; (4)掌握基于SLP的配送中心规划方法,并能够解决小型配送中心规划问题。 关键词汇 配送(Distribution) 规划(Plan) 方案(Programme) 立项(Project) 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 设计(Design) 评估(Assessment) 分析(Analysis)

  2. 4配送的规划与设计 4.1配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4.2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典型案例 4.3规划与设计的实际训练 ◎ 习题与思考题

  3. 4.1配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 4.1.1配送的含义及分类 4.1.1.1配送的一般概念 配送的本质是一种以现代送货形式来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种“资源最终配置”是接近顾客的配置。在经营战略中,接近顾客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因而配送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 另外,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现代送货,它以代生产力、劳动手段为支撑,依靠科技手段实现配送。因此,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送货。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配送处于接近用户的那段流通领域。 在运送货物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就会大大增加运力的消耗。而配送是利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的送货成本。

  4. 4.1.1.2配送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配送”被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一般说来,配送的本质一定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节点内,如仓库、配送中心等,进行分拣、配货等作业,并将配好的货物适时地送交收货人的过程。它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配送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运作过程,既包含了商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活动中若干功能要素。 4.1.1.3配送的分类 为了满足不同产品、不同企业、不同流通环境的要求,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配送演化出很多具体形式。这些配送形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配送分类方法: (1)按实施配送的节点不同分类 ①配送中心配送 这种配送形式的组织者是以配送为专职的配送中心,规模比较大,按配送需要储存各种商品,储存量比较大。配送中心专业性强,和用户有固定的配送关系。因此,一般情况下都实行计划配送,需配送的商品有一定的库存量,一般情况很少超越自己的经营范围。配送中心的设施及工艺流程一般是根据配送业务的需要专门设计的,所以配送能力强,配送的品种多、数量大,配送的覆盖面也较宽。配送中心可以承担企业主要物资的配送以及向配送商店实行补充性配送等,配送中心配送是配送的主要形式。

  5. ②生产企业配送 这种配送形式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尤其是进行多品种生产的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配送系统进行配送,而不需要再将产品发运到配送中心进行中心配送。这种配送形式由于避免了一次中转,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生产企业通常实行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品种较为单一,因此无法像配送中心那样靠凑整运输来取得优势。实际上,生产企业配送不是配送的主体,对于地方性较强的产品及不适合中转的产品比较适用。 ③仓库配送 这种配送形式是以仓库为物流节点组织的配送。它既可以将仓库完全作为配送中心,也可以在保持仓库存储功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部分配送职能。由于其并不是按配送中心的要求专门设计和建立的,所以在配送功能上往往不能和配送中心相比,配送规模小,配送的专业性比较差。但是由于可以利用原仓库的存储设施及能力,所以也是开展中等规模配送可以选择的形式。 ④商店配送 这种配送形式的组织者是商品零售或物资经营网点,这些网点的主营业务是零售,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但经营品种却比较齐全,容易组织配送。除日常零售业务外,还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商店经营的品种配齐,或代用户订购一部分本商店平时不经营的商品,并和商店经营的品种一起配齐送给用户。这种配送组织者实力有限,往往只是小量、零星商品的配送。商店配送所配送的商品种类繁多,用户需用量不大,有些商品只是偶尔需要,很难与大配送中心建立计划配送关系,所以利用小零售网点从事此项工作。这种配送形式的服务对象可以是企业组织,也可以是单个用户,但配送的规模都比较小,配送半径也较小,是配送中心的辅助及补充形式。

  6. (2)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分类 ①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一般说来,对于需用量较大的商品,由于一个品种或几个品种就可达到较大运输量,以实行整车运输而不需与其他商品搭配运输。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配送中心的内部设置、组织等工作比较简单,因此配送成本较低。 ②多品种、少批量配送 这种配送是指根据用户的要求,将所需的各种物品配备齐全、凑整装车后送交用户的方式。根据物资数量的不同,可以一户一车,也可以多户一车。这种配送专业水平要求高,配送设备要求复杂,配货、送货计划难度大,因此需要有高水平的组织工作保证和配合。但同时它能满足客户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符合现代社会中“消费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观念,是配送中最典型的形式,也是许多发达国家推崇的方式。 ③配套成套配送 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尤其是装配型企业的生产计划,把生产每台产品所需要的全部零部件配齐,按照生产节奏定时送达生产企业,生产企业随即将此成套零部件送入生产线进行装配。采用这种配送方式,配送企业承担了生产企业大部分的供应工作,可以让生产企业专注于生产,与多品种、少批量的配送效果相同。

  7. (3)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①定时配送 定时配送是指每次配送的时间(时间间隔)固定而配送的品种和数量不固定的配送形式。采用这样配送形式可以每隔数天或数小时进行一次,每次配送的品种及数量可按计划执行,也可以在配送之前按事先商定的联络方式(如电话等)通知配送的品种和数量。 由于这种配送方式时间固定,易于安排工作计划,易于计划使用车辆,对用户来讲,也易于安排接货力量(如人员、设备等)。但是,备货的要求下达较晚,配送物品种类容易发生变化,配货、装货难度较大,在要求配送数量变化较大时,也会使配送运力安排出现困难。 ②定量配送 定量配送是指每次配送的品种数量一定,而配送时间不固定的配送形式。这种配送方式数量固定,配货工作较为简单,可以根据托盘、集装箱及车辆的装载能力规定配送的定量,能够有效利用托盘、集装箱等集装方式,也可做到整车配送,配送效率较高。由于时间不严格限定,可以将不同用户所需物品凑整后配送,运力利用也较好。对于用户来说,每次接货数量固定,有利于人力、物力的准备。 ③定时、定量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是指按照规定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进行配送的形式。这种方式兼有定时、定量两种配送方式的优点,但计划难度大,运用的对象不多,不是一种普遍的方式。

  8. ④定时、定路线配送 定时、定路线配送是指在规定的运行路线上制定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用户则可以按规定的路线站、规定的时间接货以及提出配送要求。 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安排工作计划、车辆及驾驶人员。在配送用户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免去由于过分复杂的配送要求造成的配送组织工作及车辆安排的困难。对于用户来说,既可以在一定路线、一定时间内进行选择,又可以有计划安排接货力量,但这种方式应用领域较为有限。 ⑤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指完全按用户提出的配送要求,随即进行配送的方式,这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活性的应急配送形式。这种方式是以某天的任务为目标,在充分掌握了该天配送物品的送达地点、需要量及种类的前提下,及时安排最优的配送路线并安排相应的配送车辆,实行配送。这种配送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不足,做到每天配送都能实现最优的安排,因而是水平较高的配送方式,它考验的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 为了使即时配送方式能有计划指导,可以在期初按预测的结果制订计划,以便统筹安排一个时期的任务,并准备相应的力量,实际的配送实施计划则可在配送前一两天,根据任务书做出。

  9. (4)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类 ①加工配送 加工配送是配送和流通加工相结合的一种配送形式,即在配送节点中设置流通加工环节,或是流通加工中心与配送中心建立在一起。当社会上现成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要,或是用户根据本身工艺要求需要使用经过某种粗加工的产品时,可以将产品加工后进行分拣、配货再送货到户。 流通加工与配送结合,使流通加工更具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配送企业不但可以依靠送货服务、销售经营取得收益,还可以通过加工增值取得收益。 ②集疏配送 集疏配送是集货与配送相结合的一种配送形式。它只改变产品数量组成形态而不改变产品本身物理、化学形态,一般与采购、集货或干线运输相配合,如大批量进货后小批量、多批次发货,零星集货后以一定批量送货等,适用于商业领域、农产品等需先集货后再分配的产品。

  10. (5)按经营形式不同分类 ①销售配送 销售配送是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是销售型企业作为战略一环所进行的促销型配送。销售配送的配送对象往往是不固定的,通常依据对市场的占有情况而定,配送的经营情况也取决于市场情况,配送的随机性较强、计划性较差。多种类型的商店配送一般都属于销售配送。 ②供应配送 供应配送是用户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所采取的配送方式,由用户、用户集团组建配送节点,集中大批量进货(取得批量优惠),然后向本企业、本企业集团内若干企业配送。这种配送方式在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联合公司中采用较多。采用此种配送方式进行供应,是保证供应水平、提高供应能力、降低供应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 ③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销售企业对于基本固定的用户和基本确定的配送商品,可以在自己销售的同时承担向用户有计划供应的职能,起到既是销售者又是用户供应代理人的双重作用。这对某些用户来讲,就可以减除自己的供应机构而委托销售代理。这种配送方式对销售者来讲,能取得稳定的用户和销售渠道,有利于本身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扩大销售数量;对用户来讲,能获得稳定的供应,并大大节约本身为组织供应所耗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销售者能有效控制进货渠道,这是任何企业供应机构难以做到的,从而有望大大提高供应的保证程度。销售—供应一体化是配送经营中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有利于采取先进的计划方式和技术方式,有利于保持流通渠道畅通稳定,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11. ④代存、代供配送 用户将属于自己的商品委托配送企业代存、代供,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这种配送在实施时不发生商品所有权的转移,配送企业只是用户委托的代理人,商品所有权在配送前后都属于用户,所发生的只是商品位置的转移,配送企业只从代存、代送中取得利益,而不能取得商品销售的经营性效益。 ⑤代理配送 此种方式的配送一般情况与销售配送一致,只是在配送业务的开展过程中组织配送货源时不用配送企业提供货款。配送企业是受生产者委托代销商品,对配送商品不拥有所有权,不能取得商品销售的经营性收益,只能取得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获取的佣金。这种配送方式对配送企业比较有利,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化流通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予以重视。

  12. (6)按配送的组织形式分类 ①独立配送 独立配送是指配送企业依靠自身力量,在一定的区域内各自进行的配送。配送企业独立开拓市场,建立自己的业务渠道和配送网络。这是一种竞争性强的配送方式,有时可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适合于实力雄厚的配送企业。 ②集团配送 集团配送是指几个配送企业以一定的形式建立起联系紧密、统一调度、相互协调的企业集团,在较大范围内合理规划、统筹进行的配送,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规模优势和协作优势。 ③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是几个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共同制订计划,共同使用配送车辆,共同对某一地区用户进行的配送。共同配送可以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益。 (7)按配送企业专业化程度分类 ①综合配送 综合配送是指配送商品种类较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产品在一个配送节点中组织对用户的配送。这一类配送由于综合性较强,故称之为综合配送。 综合配送可以减少用户为组织所需全部物资进货的负担,只需和少数配送企业联系,便可解决多种需求的配送。因此,这是对用户服务较强的配送形式。 ②专业配送 专业配送是按产品性状不同适当划分专业领域的配送方式。专业配送并非越细分越好,实际上在同一性状而类别不同的产品方面,也是有一定综合性的。 专业配送的特点是:可按专业的共同要求优化配送设施、优选配送机械及配送车辆,制定适用性强的工艺流程,从而大大提高配送各环节工作的效率。配送作业效率高是专业配送重要的优势。

  13. 4.1.1.4配送中心的概念 (1)配送中心的概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配送中心”一词不断出现在各个领域,有些国家已经用标准化方式给“配送中心”以明确的定义,但多数领域还是根据各人的理解使用“配送中心”一词。即使在前些年,我国流通领域对国外研究比较多的内部杂志《国外物资管理》里面,在“配送中心”一词使用上,也有差异,同一期不同的文章里面,不同作者所讲的“配送中心”有时候并不是指同一事物。实际上“配送中心”的称谓,在国内外都还没有实现规范化。因此,搞清“配送中心”的含义,对于正确开展配送、正确进行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能够正确地交流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地说,配送中心就是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基地,是通过转运、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作业,然后根据用户的订货要求备齐商品,并能迅速、准确和廉价地进行配送的基本设施。 配送中心为了做好进货的准备,需要采取零星集中、批量进货等资源汇集方法,具有集货中心、分货中心的职能。此外,配送中心还有比较强的流通加工能力。 配送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物流系统化和规模化的必然结果。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在商品处理的内容上、时间上和服务水平上更高的要求,必须引进先进的分拣设施和配送设备,建立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 配送中心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 ②配送功能健全; ③完善的信息网络; ④辐射范围小; ⑤多品种、小批量; ⑥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14. (2)为什么要引入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国际上通行的说法,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早期对配送的认识比对物流的认识要深刻。配送中心作为重要的流通基础设施和分销渠道的节点,人们从营销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更多的研究。配送中心很早就被作为一种重要的物流网络要素而得到重视。从物流的发展趋势看,配送中心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配送中心具有健全的物流功能,但应强调的是一个配送中心应该有其核心功能,并且其功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向上、向下进行延伸。 “配送中心”的说法及其概念在国际物流界是基本认同的,它不仅仅是个概念和定义,而且是进行商品流通必要的基础设施。许多新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企业、全球分销企业及全球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了许多配送中心,不少跨国公司在全球的产品分销仅靠一个或少数几个巨型配送中心完成。因此,配送中心是决定物流企业成败的战略性业务实体。 配送中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实现物流中的配送行为,因此配送中心是位于物流节点上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经营组织或经营实体。围绕这一核心,配送中心除了配送外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收集信息、订货、储存等活动。正如前面所述,配送中心内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物流功能。从配送中心是开展商品配送及其相关业务的场所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配送中心的内部结构:首先要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如足够的场地和仓库;其次还需要有保障配送中心内各项活动有效运作的各种设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配送中心还需具备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所以,下面我们主要针对配送中心来进行规划与设计。

  15. 4.1.2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材料分析与基本原则4.1.2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材料分析与基本原则 4.1.2.1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物流分析 物流分析是系统设计的前提。在设计、建设一个配送中心之前,都要对物流现况进行详尽的分析。 (1)要普查物流的对象 例如,商品的包装形态(纸箱、木箱等),商品的单件包装重量以及外形尺寸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根据每一品种的出库量、库存量分项进行ABC分析(下面我们会详细介绍各类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如图4-1所示。 图4-1ABC分析图

  16. (2)对配送中心的物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测 配送中心规模的确定取决于物流量的大小,所以调查必须抓住这个重点,包括物流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查明年间、月间、日间的变化情况。在调查清楚物流量变化的基础上,要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将来的物流量,它是配送中心设计的重要依据。预测内容通常包括从运营之日起,六年内物流量的逐年变化情况,如品种、数量、周转率以及使用物流量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 (3)对物流信息处理情况进行调查 要了解配送中心订货、库存、分拣、配送等物流管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网络形式,目前信息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等。 (4)对配送中心作业的内容进行调查 作业内容包括验货的内容、所需时间、验货标准,作业流程中包装材料和种类,商品托盘堆码图谱、堆码方案、配货方法、配货量、作业表,分拣的到站数、分拣量以及分拣后的处理(装托盘、笼车等)。 (5)考查入出货的条件 入出货条件包括供货商、供货方式、送货车辆(吨数、每天车辆数),每天、每小时的进货件数、品种数的最大值、平均值,商品形态(以托盘为单位、以箱为单位、以盒为单位各占的百分比),收货店铺数、配送车辆(吨数、每天车辆数次)、配送量,品种的最大值、平均值,配送要求(紧急发货量所占百分比)等。

  17. (6)对商品的保管形态进行研究 特别是设计高层货架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时,必须事先确定托盘上商品的堆垛尺寸(长、宽、高)等。而确定最佳货架尺寸必须考虑影响货架尺寸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如图4-2所示。 图4-2决定货架尺寸的各种因素

  18. 在此基础上研究货架的空间利用率、搬动的次数、运输的手段等。如选择托盘最佳尺寸时,应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考查:在此基础上研究货架的空间利用率、搬动的次数、运输的手段等。如选择托盘最佳尺寸时,应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考查: ①装载效率。根据每种商品的形态、尺寸研究用怎样的托盘尺寸(平面尺寸、高度)效率最高。 ②入出库的批数。入库(包括生产批数)、出库批数及其大小。 ③运输条件。从工厂用卡车及配送车辆的装载运输效率。 ④防止商品倒塌的措施。 ⑤操作条件。如根据配货等作业要求,对高度和大小的限制。 ⑥已有托盘的尺寸和数量。研究如何有效利用。 (7)规划配送中心总物流量流程图 它是在对物流过程中的上述6项进行充分调研后,得到的物流分析成果。 在对配送中心进行了各项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即对建设配送中心立项。

  19. 4.1.2.2配送中心总体设计原则 配送中心的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投资额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要建造一个高效率、高服务水平的现代化配送中心,配送系统设计乃是成败的关键。 配送中心一旦建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切实掌握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1)系统工程原则 配送中心的工作,包括收验货、搬运、储存、装卸、分拣、配货、送货信息处理以及供应商、连锁商场等店铺的连接,如何使它们之间十分均衡、协调地运转是极为重要的。其关键是做好物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把握住物流的最合理流程。 (2)价值工程原则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配送的准点及时和缺货率低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服务高质量的同时,又必须考虑物流成本,特别是建造配送中心耗资巨大,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作多个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以求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3)尽量实现工艺、设备、管理科学化的原则 近年来,配送中心均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物流管理和信息处理,大大加速了商品的流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要合理地选择、组织、使用各种先进物流机械化、自动化设备,以充分发挥配送中心多功能、高效率的特点。 (4)发展的原则 规划配送中心时,无论是建筑物、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还是机械设备的选择,都要考虑到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适应物流量扩大、经营范围的拓展。在规划设计第一期工程时,应将第二期工程纳入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到扩建时业务工作的需要。

  20. 4.1.3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步骤 对于配送中心设施规划来说,美国专家理查德·缪瑟(Richard Muther)提出的系统规划方法(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SLP)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SLP法通过引入数理量化的关系密集的概念,建立各作业单位之间物流相关关系与非物流的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表,从而构成了设施规划布置的数学模型,这种以图表分析和图形模型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特点,保证了整个系统规划的科学合理。SLP法最初应用于工厂布置,它的成功运用,使得该项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系统与服务系统。 结合SLP的规划思想,结合配送中心的作业特点和运作要求,再结合近年来人们在物流配送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得到如图43所示的配送中心的规划与设计的程序框架,共分为六个阶段。

  21. 图4-3配送中心规划的程序框架

  22. 4.1.3.1战略规划阶段 配送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投资相当大的系统工程。要作出建设一个配送中心的决策,项目的立项工作极为重要。 (1)建设配送中心的项目立项 ①新建一个配送中心必须有其动因,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a.容量不足。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拓展,经营的商品量、品种数增加,现有人员、设备及设施能力不足,造成处理能力差,无法迅速、及时地完成每天的作业,需经常加班加点;因土地、建筑物面积不足,导致配送中心没有发展余地。 b.节点分散。自设仓库分散、规模小、交通量大、运输效率不高。 c.设备陈旧。建筑物陈旧,维持费用昂贵;物流系统陈旧落后,无法适应流通活动的发展和变化。 d.环境变化。如城市规划改变,原配中心地点需要迁移。又如出货单元由整托盘向整箱以及由整箱向零散的变化,小批量、拆零的倾向日趋强烈,迫切希望物流实施得到改善。

  23. ②由于配送中心是集约化、多功能的物流节点,系统极为复杂,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尤为重要。因此单凭一个人进行规划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把物流、信息、建筑设计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专家会聚起来,形成一个开发班子,研究大量的实质性问题,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②由于配送中心是集约化、多功能的物流节点,系统极为复杂,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尤为重要。因此单凭一个人进行规划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把物流、信息、建筑设计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专家会聚起来,形成一个开发班子,研究大量的实质性问题,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a.如何根据企业经营规模发展的近期、中期规划,建立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网络体系。 b.确定建造具备哪些功能的配送中心。 c.选址在何处,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如何。 d.如何改善作业环境,减轻装卸作业劳动强度,实现机械化。 e.如何实现100%的质量保证。 f.如何保证误配送达到零。 g.如何减少单据,实现无纸化。 h.如何提高结算能力。 i.如何使配送中心的物流流程更合理、更科学。 j.如何降低物流成本。 k.如何增强配送中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l.如何满足配送中心规模进一步拓展的需要。

  24. 应该指出,规划工作的定量化,是保证上述要求、目标实现的关键。同时,对各项目标都应按照不同的需求程度排列起来,对那些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目标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全部满足,这就需要优化目标,从而选定最佳方案。应该指出,规划工作的定量化,是保证上述要求、目标实现的关键。同时,对各项目标都应按照不同的需求程度排列起来,对那些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目标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全部满足,这就需要优化目标,从而选定最佳方案。 ③要切实研究新建配送中心在整个物流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实现各项功能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予以比较、选择。 ④投资计划的确定,应从物流成本的角度来确定配送中心的投资规模是否合理。例如,要根据企业经营的总销售额发展指标,研究与之相应的建设投资规模的范围。同时,还要测算配送中心启动后的维持费用究竟需要多少,这个费用占整个物流成本的比重为多大,对企业经营和效益带来的影响如何,企业是否能够长期承受。 总之,配送中心建设项目的立项,是企业,特别是连锁商业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2)配送中心总体规模的确定 配送中心的总体设计是在物流系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配送中心具有收货验货、库存保管、拣选分拣、流通加工、信息处理以及采购组织货源等多种功能,因此配送中心的总体设计首先要确定总体规模。进行总体设计时,要根据业务量、业务性质、内容、作业要求确定总体规模。 ①预测物流量 物流量的预测包括历年业务经营的大量原始数据分析,以及根据企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进行的预测。在确定配送中心的能力时,要考虑商品的库存周转率、最大库存水平。我们通常以备齐商品的品种作为前提,根据商品数量的ABC分析,做到A类商品备齐率为100%、B类商品为95%、C类商品为90%,由此来研究、确定配送中心的平均储存量和最大储存量。 ②确定单位面积的作业量定额 根据规范和经验,可确定单位面积的作业量定额,从而确定各项物流活动所需的作业场所面积。例如,储存型仓库比流通型仓库的保管效率高,即使使用叉车托盘作业,储存型仓库的过道面积占仓库面积的30%以下,而流通型仓库往往要占到50%。同时,应避免一味追求储存率高而造成理货场堵塞、作业混杂等的现象,以致无法达到配送中心要求周转快、出货迅速的目标。根据实践经验,配送中心各作业区的单位面积作业量定额如表4-1所示。

  26. 表4-1配送中心各类作业区作业量定额分布 ③确定配送中心的占地面积 一般说来,辅助生产建筑的面积为配送中心建筑面积的5%~8%;另外还得考虑办公、生活用户建筑面积,一般为配送中心的5%左右。于是,配送中心总的建筑面积便可大体确定。再根据城市规划部门对建筑覆盖率和建筑容积率的规定,可基本上估算出配送中心的占地面积。

  27. 4.1.3.2资料搜集与分析阶段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搜集并分析影响配送中心规划的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这是配送中心设规划的重要前提。 (1)资料搜集 资料主要包括配送服务对象或接收的订单(Entry)、处理货物种类(Item)、处理货物的数量与库存量(Quantity)、配送中心作业流程(Route)、辅助生产部门与配送服务水平(Service)、配送交货时间(Time)、配送货品的价值或建造预算(Cost)。 ①配送服务对象或接收的订单 配送中心的服务对象或客户不同,订单形态和出货形态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为生产线提供JIT配送服务的配送中心和为分销商提供服务的配送中心,其分拣作业的计划、确定传输方式、配送过程的组织将会有很大的区别。再如,同是销售领域的配送中心,面向批发商的配送和面向零售商的配送,其出货量的多少和出货的形态也有很大不同。 表4-2零售商型配送中心的配送对象分析

  28. ②处理货物种类 配送中心所处理的货物品种差异性非常大,少则数十种、数百种,如制造企业建造的配送中心,多则上万种,如书籍、医药及汽车零件等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品种的不同,特性的不同,要求的处理方法也大不相同,应根据配送中心的服务定位和经营范围仔细分析。 ③处理货物的数量与库存量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配送中心的出货数量,二是配送中心的库存量。货品的出货数量的多少和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会直接影响到配送中心的作业能力和设备的配置。例如,一些季节性波动、年节的高峰等问题,都会引起出货量的变动。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和库存周期,将影响到配送中心的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需求。一般储存型的配送中心需要拥有较大的库存量,而流通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则可以完全不需要考虑库存量,但必须注意拣货、分货、配货的空间及效率。 ④配送中心作业流程 配送中心处理货物的作业流程、作业顺序,决定了货物在配送中心内有没有迂回、绕行,直接影响着货物在配送中心内的周转物流量。

  29. ⑤辅助生产部门与配送服务水平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辅助生产部门,二是配送中心的物流服务水平。辅助生产部门是指除配送作业主要部门以外的服务部门,如维修、后勤、安全等支持单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配送作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在规划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配送服务水平的高低与物流成本成正比,较高的服务水平能够赢得客户和市场,但物流成本较高,付出的代价较大;而较低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也较低,但会失去企业赖以生存的客户和市场。应该仔细分析物流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针对客户的需求,制定一个合理的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包括响应速度、交货时间、货物缺货率和完好率、增值服务能力等。 ⑥配送交货时间 交货时间太长或不准时都会严重影响客户的业务,因此交货时间的长短与守时与否是配送服务品质的评估项目。一般地,配送交货时间是指从客户下订单开始,经过订单处理、库存检查、拣货配货、流通加工、装车、配送,最终到达客户手上的这一段时间。配送交货时间依客户要求的服务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交货时间愈短,其成本愈高。 ⑦配送货品的价值或建造预算 配送货品的价值与物流成本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在物流的成本计算方法中,往往会计算它所占货品的比例,所以如果货品的单价高则其百分比相对会比较低,则客户比较能够负担得起,如果货品的单价低则其百分比相对会比较高,则客户感觉负担会比较重。 另外,配送中心的建造费用预算也会直接影响到配送中心的规模和自动化水准,没有足够的建设投资,所有理想的规划都是无法实现的。

  30. (2)资料分析 对上述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如物品特性分析,品种与数量、储运单位分析,需求变动趋势分析等;定性分析如作业流程分析,人力资源分析等。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定量分析方法。 ①物品特性分析 物品特性是货物分类和作业分区的参考因素,如按储存保管特性可分为干货区、冷冻区及冷藏区,按货物重量可分为重物区、轻物区,按货物价值可分为贵重物品区及一般物品区等。对货物进行物品特性分析,可以划分配送中心不同的储存和作业区域。 ②储运单位分析 储运单位分析就是考察配送中心各个主要作业(进货、拣货、出货)环节的基本储运和作业单位。一般配送中心的储运单位包括P—托盘、C—箱子和B—单品,而不同的储运单位,其配备的储存和搬运设备也不同。因此,掌握物流过程中的单位转换相当重要,需要将这些包装单位(P、C、B)进行分析,即所谓的PCB分析。常见的例子为企业的订单资料中同时含有各类出货形态,包括订单中整箱与零散两种类型同时出货,以及订单中仅有整箱出货或仅有零星出货。为使仓储与拣货区得到合理的规划,必须将订单资料按出货单位类型加以分析,以正确计算各区实际的需求。配送中心物流系统常见的储运单位组合形式如表4-3所示。

  31. 表4-3配送中心储运和作业单位分析表

  32. ③订单变动趋势分析 配送中心配送能力的规划目标,需利用过去的经验值来预估未来趋势的变化。因此,在配送中心的规划中,首先需针对历史销售资料或出货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订单及出货量的变化特征与规律。若以时间为横轴,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则得到一般配送中心常见的订单变动趋势分析图。 ④EIQ分析 ●EIQ分析的方法 EIQ分析就是利用E(Entry,订单)、I(Item,品项)、Q(Quantity,数量)这三个物流关键要素,来研究配送中心的需求特性,为配送中心提供规划依据。日本铃木震先生积极倡导以订单(E)、品项(I)、数量(Q)分析方法来进行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即是从客户订单的品项、数量与订购次数等出发,进行配送特性和出货特性的分析。 ●EIQ分析的作用 订单数量EQ分析,主要可以了解单张订单订购量的分布情形,可用于决定订单处理的原则,拣货系统的规划,影响出货方式选择、仓储区和出货区等的规划。品项数量IQ分析,主要了解各类货品出货量的分布状况,分析货品的重要程度与运量规模,可用于仓储系统的规划选用、储位空间的估算,并将影响拣货方式及拣货区的规划。 订单品项数EN分析,主要了解订单订购品项数的分布,对于订单处理的原则及拣货系统的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并将影响出货方式及出货区的规划。通常需配合总出货品项数、订单出货品项累计数及总品项数三项指标综合考虑。 品项受订次数IK分析,主要分析各类货品出货次数的分布,对于了解货品别的出货频率有很大的帮助,主要功能可配合IQ分析决定仓储与拣货系统的选择。

  33. (3)作业活动分析 它是下一步物流关系分析和作业单位关联关系分析的基础。在对配送中心规划的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而对配送中心主要的业务活动、作业的关联性及其大体作业程序进行分析,并划分作业区域和作业单位。 一般说来,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同,它们的业务活动与作业程序不同,但通常都包含运输、储存、订货、进货、发货、拣货、配送等主要活动。有的配送中心还要进行流通加工、贴标签和包装等作业。当有退货作业时,还要进行退货品的分类、保管和退回等作业。在物流作业过程中往往要产生废弃物,因此还要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处理。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各作业区域之间可能存在的如下关系:作业区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作业区之间的组织关系,各作业区之间考虑操作环境和安全需要而保持的关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分析结果、各种相关关系,对配送中心的各作业区域和作业单位进行划分。

  34. 4.1.3.3总体规划阶段 (1)物流关系与关联分析 ①物流关系与关联关系分析 ●物流关系分析 物流关系分析是对配送中心作业过程中各作业区之间的物品移动强度和数量进行分析。常通过绘制物流从至表(Fromto Chart)等手段,对配送中心作业区之间的物流量进行分析。物流从至表,是以一定的顺序按行排列物品移动的起始作业区,以相同的顺序按列排列物品移动的终止作业区而形成的方阵表格,行列相交的表格中记录着从起始作业区到终止作业区的各种物流量的总和。 为了更清楚起见,结合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介绍。 【例4.1】假设某小型配送中心共划分了5个作业区(1——进货作业区,2——分拣作业区,3——存储作业区,4——流通加工区,5——出货作业区),A、B、C、D四类物品是该配送中心的主要经营商品,并主要以箱(Case)为作业单位,它们的作业路线及作业量如表4-9所示,所得到的物流从至表如表4-10所示。

  35. 表4-9作业路线及作业量

  36. 表4-10 物流从至表 至 从

  37. 由于分析大量的物流量数据比较困难,而且也没有必要,在考察作业区间的物流强弱时更关心它们之间的相对物流强度,因此,可以根据物流从至表中各作业区间物流量的大小,将物流强度分为5个级别,分别用字母A、E、I、O、U表示,其物流强度逐渐减小。它们的含义及比例划分详见表4-11。由于分析大量的物流量数据比较困难,而且也没有必要,在考察作业区间的物流强弱时更关心它们之间的相对物流强度,因此,可以根据物流从至表中各作业区间物流量的大小,将物流强度分为5个级别,分别用字母A、E、I、O、U表示,其物流强度逐渐减小。它们的含义及比例划分详见表4-11。 表4-11物流强度等级含义及比例划分

  38. ●作业区关联关系分析 物流分析是配送中心规划的重要因素,但也不能忽视非物流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物流对作业影响不大或没有固定的物流的情况下,配送中心布置就不能仅依赖于物流分析,还应考虑作业区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结果。 作业区关联关系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人在各作业区间往返接触的密切程度,文件在各作业区间传递的频度,各作业区管理组织的关系,以及考虑环境因素和安全因素而导致某些作业区不宜靠近、必须远离等远近关系。不同的配送中心,不同的作业区,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影响因素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物流关系,作业流程或工艺流程,作业性质类似,使用同一场所,使用同一组工作人员,使用相同的设备和公用设施,使用相同的文件档案,工作联系频繁程度、服务的紧急程度,技术、产品、监督和管理方便,噪声、震动、烟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影响等等。

  39. 对上述作业区间关联关系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各作业区之间的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与物流关系分析类似,作业区间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分为A、E、I、O、U、X、XX,其含义及比例如表4-12所示。对上述作业区间关联关系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出各作业区之间的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与物流关系分析类似,作业区间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分为A、E、I、O、U、X、XX,其含义及比例如表4-12所示。 表4-12作业区关联关系等级及比例划分

  40. 接着采用和前面类似的方法,建立作业区关联关系表,对于例4.1,其作业区关联关系表如图45所示。和物流相关表不同的是,作业区关联关系表中每个菱形上半部填写作业区间的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下半部用数字表示确定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的理由,之所以这样“强制性”的要求给出理由,是为了防止设计人员的主观片面性及随意性,要求他们在确定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时,要经过仔细地分析和权衡。有时也可以采取开会讨论或专家咨询等方法来确定作业区间的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接着采用和前面类似的方法,建立作业区关联关系表,对于例4.1,其作业区关联关系表如图45所示。和物流相关表不同的是,作业区关联关系表中每个菱形上半部填写作业区间的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下半部用数字表示确定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的理由,之所以这样“强制性”的要求给出理由,是为了防止设计人员的主观片面性及随意性,要求他们在确定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时,要经过仔细地分析和权衡。有时也可以采取开会讨论或专家咨询等方法来确定作业区间的关联关系密切程度等级。 同样,在上述作业区关联关系分析中,也需要分析P=N×(N-1)/2对作业区关联关系。 图4-5作业单位关联关系表(理由如前述) 图4-4作业区物流相关表

  41. (2)综合关系分析 一般情况下,配送中心规划布置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作业区间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此时,需要将已得到的各个作业区之间的物流相关表和关联关系表综合成综合关系表。 要将两种关系合并,首先要将图4-4和图4-5中的各种关系量化。依照SLP的思想,一般可按表4-13中的方法对各种关系进行量化。其中,对于极不希望靠近的XX,有时为了表示“惩罚”,可以取小于-2的值。 表4-13各种关系量化的对应关系

  42. 假设任意两个作业区分别为Ai和Aj(i≠j),其量化后的物流关系等级为MRij,量化后的作业区关联关系的等级为NRij,则作业区Ai和Aj之间的综合关系密切程度数量值为:假设任意两个作业区分别为Ai和Aj(i≠j),其量化后的物流关系等级为MRij,量化后的作业区关联关系的等级为NRij,则作业区Ai和Aj之间的综合关系密切程度数量值为: 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相对重要性的比值m:n称为加权比例。一般地,加权比例m∶n的取值在3∶1和1∶3之间。当比值大于3∶1时,说明物流关系占主导地位,配送中心布置设计时只需考虑物流关系;当比值小于1∶3时,说明非物流关系占主导地位,配送中心布置设计时只需考虑作业区的关联关系。

  43. 是一个量值,需要经过等级划分,才能够得到类似物流相关表和作业区关联关系表的综合关系表。综合关系等级及比例划分,详见表4-14。是一个量值,需要经过等级划分,才能够得到类似物流相关表和作业区关联关系表的综合关系表。综合关系等级及比例划分,详见表4-14。 表4-14综合关系等级及比例划分

  44. 对于例4.1,假设这5个作业区之间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的相对重要性为1∶1,根据前述分析,最终得到综合关联关系表,如图4-6所示。对于例4.1,假设这5个作业区之间的物流关系和非物流关系的相对重要性为1∶1,根据前述分析,最终得到综合关联关系表,如图4-6所示。 图4-6综合关联关系表

  45. (3)绘制作业区位置关系图 这时,就可以依据配送中心作业区的综合关联关系表,绘制作业区位置关系图。位置关系图,实际上是根据综合关联关系表中每对作业区相互关系密切等级的高或低,决定两作业区间相对位置的远或近,从而得到各作业区的相对位置关系(或拓扑关系)。由于这时并没有考虑各作业区的占地面积,因而得到的仅仅是各作业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在绘制作业区的位置关系图时,SLP引入表4-15所示的线条和颜色表示方法。表中实线连线表示可以接近,实线越多表示可靠得越近;波浪线可以形象化地理解为弹簧,将连线两端的作业区彼此推开,它们应远离。 表4-15作业区关系等级的线条和颜色表示

  46. SLP采用不断试探、调整、修正的方法得到各个作业区的位置关系图。对于例4.1,得到图4-7所示的作业区位置关系图。当然,根据SLP法得到的作业区位置关系图不止一个,图中给出的只是其中一种方案。SLP采用不断试探、调整、修正的方法得到各个作业区的位置关系图。对于例4.1,得到图4-7所示的作业区位置关系图。当然,根据SLP法得到的作业区位置关系图不止一个,图中给出的只是其中一种方案。 图4-7作业区位置关系图

  47. (4)作业区的面积计算 根据对作业区内部的设备、人员、通道、辅助装置等的测算得到各个作业区的占地面积,这个面积应与可用面积相适应。 一般地,根据经验,可以利用表4-16中的指标来概算配送中心作业区的面积。 表4-16配送中心作业区面积概算指标

  48. 对于例4.1,假设配送中心各作业区的占地面积已经计算或测算得到,详见表4-17。对于例4.1,假设配送中心各作业区的占地面积已经计算或测算得到,详见表4-17。 表4-17各作业区的占地面积

  49. (5)绘制作业区面积关系图 依照比例,将各作业区的占地面积添加到作业区位置关系图中,就得到作业区的面积关系图,如图4-8所示。实际上,这也就得到了该配送中心作业区规划布置的一种初始方案图。 图4-8作业区面积关系图

  50. (6)方案修正 作业区面积关系图只是原始的规划布置图,还需要根据实际条件限制和各种修正因素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正,从而得到若干个比较有价值的规划布置方案。修正因素往往包括物流和人流动线、物料搬运方式、工艺过程、仓储设施、道路布置、建筑设计、详细布置的结果反馈调整等;实际条件限制往往包括场址条件、建设成本、安全考虑等因素。本书只对其中最主要的物流动线和人流动线进行分析讨论。 所谓物流动线和人流动线,即指物品和人员在配送中心的作业区与作业区之间,以及作业区内的空间移动路线。一般说来,配送中心的物流动线由其内部物流通道、出入口方位、从进货到发货的主要作业流程以及核心功能区的位置所决定。作业区域物流动线的基本形式有直线形、U形、S形、分流形、集中形等。 ①直线形: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出/入口在库房的相对面,无论订单大小与拣货品项多少,均要通过库房全程,适合于作业流程简单、规模较小的物流配送作业。 ②双直线形: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出/入口在库房的相对面,适合于作业流程相似,但有两种不同进出货形态的物流配送形式。 ③锯齿形或S形:通常适用于多排并列的库存货架区内。 ④U形: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出/入口在库房的同侧,可根据进/出货频率的大小,将物流量大的物品安排在靠近进/出口端的储区,缩短这些物品的拣货搬运路线。 ⑤分流形:这种形式适用于批量拣货的分流作业。 ⑥集中形:这种形式适用于因储区与物品特性,需要把订单分解在不同区域拣货,然后再进行集货的作业方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