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likes | 680 Views
描繪在畫布上的人生 ------. 與世間奮鬥過的鐵證. 805 第五組 組員:朱品潔、傅家華、楊婷茹、魏鈺恩、葉芸潔 製作者;魏鈺恩. 畫家介紹. Edvard Munch 愛德華 ‧ 孟克. 1863-1944. 生命的歷程 ----- 生平. 童年.
E N D
描繪在畫布上的人生------ 與世間奮鬥過的鐵證 805第五組 組員:朱品潔、傅家華、楊婷茹、魏鈺恩、葉芸潔 製作者;魏鈺恩
Edvard Munch愛德華‧孟克 1863-1944
童年 • 孟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雷登(Løten),在克里斯蒂安尼亞(現在的奧斯陸)長大。是畫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歷史學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親戚。孟克的母親蘿拉(Laura Cathrine Bjølstad)在1868年死於肺結核,母親過世後年幼的蒙克由父親單獨撫養。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根深蒂固的恐懼觀念,他一再告訴孩子,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 • 父親在孟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個兄弟和孟克最喜歡的姐姐蘇菲在1877年也死了。孟克的一個妹妹在小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孟克自己也是體弱多病。在五個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結過婚,但婚後不過數月也過世了。眼見雙親和手足接二連三地死去,嚴重打擊了孟克的精神與情緒,接踵而至的悲傷對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輕而敏感的心靈深處,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蒙克的作品呈現壓抑且悲觀的原因。孟克在晚年說到:「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
1879年,孟克為了成為工程師而進入工學院念書。然而身體的健康不斷出現問題,讓他中斷了學業。1880年蒙克為了成為畫家而離開工學院。隔年他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Christian Krohg)。 • 1885年孟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也展現了自法國畫家處所受到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著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孟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以後期印象派為主,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其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 1892年孟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他的繪畫也成了爭論的主題,為期一週的畫展結束後,孟克待在柏林,成為一個多國人士參與的社交圈其中一員,這個圈子裡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孟克為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布景)。 • 1892年至1908年間,孟克多數時間都在巴黎和柏林度過,他因同版畫、石版畫和石版畫的表現成出名了。在世紀之交期間的柏林,孟克開始用新的素材(照像、時版印刷和木板畫),憑著記憶來複制他過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更為深刻,開始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開始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裡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 1909年,孟克回到家鄉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被撤了下來。這對反納粹主義的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第二祖國。
晚年 • 孟克在過完80歲生日後一個月的1944年1月23日,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Ekely)與世長辭。他捐贈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給予奧斯陸當局。為了紀念孟克,當局建造了「孟克美術館」(位於Tøyen)。孟克美術館是全世界收藏孟克作品為數最多的美術館。 • 位於奧斯陸的國立藝術畫廊,收藏了孟克的一些油畫作品。奧斯陸「大陸酒店」(Hotel Continental)裡的「Dagligstuen」酒吧則藏有不少孟克的版畫精品。
起步 • 孟克接觸藝術後 , 一直想用畫筆表現出內心世界 , 將現實發生過的喜怒哀樂 , 透過作品影響觀看者的情緒。家人在病魔的摧殘下死亡 , 加上父親精神的異常 , 和孟克多病的身體 , 讓他總在死亡的陰影下喘息 , 只能藉由藝術為他帶來出口。 • 在柏林時 ,他和史特林堡成為好友 , 他是一群藝術家的首領 , 彼此感覺相當投契 , 在孟克最窮困的時候 , 再度前往巴黎投靠史特林堡 , 並在巴黎結識了大批的藝術家 , 逐漸獲得人們的肯定。
愛情 • 孟克對女人既愛又恨的強烈情緒,可在朵拉‧拉森的身上看到。他們兩人是在1898年相識的。在交往的第一年中,曾遊歷過巴黎、尼斯、佛羅倫斯、羅馬等地,但行程中充滿陰霾。朵拉不斷堅持要求孟克與她結婚,但孟克卻為結婚的提議所苦,又因為病魔纏身而憂慮,只能不斷地飲酒。這樣分分合合、吵鬧不已之下,孟克妥協了,與朵拉結婚,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兩年多,在爭吵中,孟克用手槍打傷了自己的手。一年以後,朵拉與年輕畫家阿爾尼‧卡夫利又結婚了。
生命的飾帶 • 1893年12月,孟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開畫展。和其它作品一起,孟克出展了題為「愛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畫所組成。這是他此後命名為「生命的飾帶」組畫的起點。它包括深深地沉浸於大氣的主題:《風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題有揭示愛的陰暗面的,比如《玫瑰與阿美莉》和《吸血鬼》。《病室裡的死亡》則以死亡為主題,基於孟克對姐姐蘇菲之死的回憶。在這幅畫中,孟克的全家都在到,畫面的焦點聚集在孟克的背影上。1894年,「生命的飾帶」加進了《焦躁》、《灰燼》、《聖母》(Madonna)和《女人三階段》作品集。在世紀之交之際,孟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飾帶」組畫系列。 • 孟克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反映了當時新藝術(art nouveau)的美學思潮。1898年,蒙克專為他的大型繪畫《新陳代謝》(最初名為《亞當和夏娃》)做了一個帶有浮雕裝飾的精緻的木製框架,這顯露了孟克對「人類的墮落」神話的偏愛和他在戀愛方面的悲觀哲學。《空的十字架》和《受難之地》(Golgota)都作於1900年,既反映了當時的行上學的傾向,又是孟克幼年時代的虔誠心的反照。「生命的飾帶」的第一次完整展出是在1902年柏林分離派畫展上。
二十世紀表現主義 孟克 • 孟克是一位挪威畫家和版畫製作者,他的畫作主題具有強烈精神和感情,對於二十世紀早期的繪畫產生重大的影響。 • 從孟克很多憂慮大自然的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出他的童年時期生活狀態,而且可以看出他住的是一個過度宗教信仰和抑壓的社會。 • 美術對於孟克來說是一個表達他悲傷情感的途徑。
畫風 • 在孟克的畫家生涯中,他多次曾改變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孟克是自然派(比如《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映像派(見《拉法耶特大街》)。1892年,孟克樹立了具個人特色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比如《憂鬱》),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徵,亦是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比方說《吶喊》)。1890年代,孟克傾向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 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台。 • 孟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內心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見《灰燼》),這種安排讓蒙克的畫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霎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 • 孟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台劇的各個角色(就像《病室里的死亡》),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孟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以《吶喊》為最有名),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孟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的任意一個斷面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且具有巨大的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孟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創造了緊張氣氛。
最深刻的生命紀錄------ 孟克的作品
吶喊﹝The Scream﹞ 1893 年 蠟筆‧廣告顏料‧畫紙,91 x 73.5 公分 國家畫廊,奧斯陸﹝Oslo﹞,挪威
吶喊是孟克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這幅作品同時也是孟克自己在繪畫創作上的一種嘗試,比較接近表現主義的作品。但是孟克從不相信,也不接受主義或教條。他認為主宰創作的重要因素,是畫家內在的情感。 如同孟克所堅持的理念一般,這幅作品成功的傳達孟克自身的感受與他所承受生活中令人畏懼的成分;對時代的敵意,對自我內在的軟弱,人心的機械化,現代社會理性,與科學取向等等思潮的抗議,表達他的絕望與紓解之道。 畫中人物如同存在主義小說的主角,對所存在的環境似乎除了吶喊找不到出口,畫面呈現出高度的透視技法,碼頭伸向風景的深處,而畫中的風景又被海上、陸地與空中波浪般的線條所掌控。吶喊的人物全身震顫著,背景中有兩個刻意被拉長的人物,從前方走來,吶喊的主人彷彿受到驚嚇,面色慘黃,如同一具骷髏。畫中的色彩代表畫家當時的心理狀態,空中強烈的紅與黃,風景中的藍、黃與綠,色彩與線條所產生的動感透露出不安。
病童----孟克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中孟克描述自己對死亡的恐懼,他回憶母親與姊姊的死亡創痛經驗,賦予這畫無比的情感。 • 分析此畫的色彩運用,與構圖方式,可以讓我們更貼近畫家作畫當時的心情,全畫以綠灰為主調,畫中女孩的髮色與綠色窗簾的冷調,以至於白色的枕頭都是在底色上塗了很多層的顏料,一次又一次的刮擦、塗抹,造成多層顏料的混雜,沒有一處可以分辨出原色。這樣的作畫方式使得碎裂的身體肌膚形成一種特殊的象徵語彙,刮痕強調了畫中人物的輪廓,卻也或多或少破壞了圖畫的結構,括痕深淺造成畫面有如浮雕一般的感覺。我們可以由此得知,對孟克來說,顏料不是畫面的塗飾物,而是他情感表達的媒介,在括擦的同時如同他所受到的痛苦一般,所描繪的不單只是他對母親與其姐所遭受的死亡,事實上他所描繪的是自己的病痛與對世界過份的敏銳所造成的不安與無奈。甚至於在這畫出售之後,孟克不斷的以不同形式重做同名作品,對孟克來說,死亡與疾病不單是他痛苦的來源,也是他的回憶,他不能或缺的逃避所。
黃昏的卡爾約翰街 創作年代:1892 媒材:布面油畫 尺寸:383/8551/8英吋
這幅畫像《吶喊》一樣,《卡爾·約翰街的黃昏》沒有細膩的線條。無論是建築,風景還是人物,都是用粗糙的筆劃和色塊勾畫出大概輪廓。沒有人物表情的描摹,連房屋的線條都是歪斜的。也許對於一幅有特殊情感的作品,有形的線條並不重要。很多畫家諸如梵高、莫奈等人的很多作品都沒有細緻的線條。蒙克本人似乎也不看中有形的線條,然而色彩和明暗的變化所形成的誇張變形的線條,已經把作者內心的焦慮和恐怖毫不掩飾的展示出來。這幅畫像《吶喊》一樣,《卡爾·約翰街的黃昏》沒有細膩的線條。無論是建築,風景還是人物,都是用粗糙的筆劃和色塊勾畫出大概輪廓。沒有人物表情的描摹,連房屋的線條都是歪斜的。也許對於一幅有特殊情感的作品,有形的線條並不重要。很多畫家諸如梵高、莫奈等人的很多作品都沒有細緻的線條。蒙克本人似乎也不看中有形的線條,然而色彩和明暗的變化所形成的誇張變形的線條,已經把作者內心的焦慮和恐怖毫不掩飾的展示出來。 • 《卡爾·約翰街的黃昏》中的色彩並不多,但有暗色也有明色。黃昏的天空是帶有神秘感的藍紫色,樓房是黃色的,映照著黃色的燈光。明亮的燈光照在行人臉上。右側是灰色、綠色和黑色構成的街道和石頭與左側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突出了暗色,使畫面陰冷的氣息更加濃重。光線的存在似乎正是為了表現黃昏的暗淡。色彩的對比體現出作者矛盾的心理,色調的暗淡正是他內心恐懼孤獨的反映。作品是作者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因此《卡爾·約翰街的黃昏》傳遞的是恐怖不安。 • 這幅畫在空間的安排上也反映出恐怖的情緒。近側的街道是擁擠的,獨行的蒙克背對著觀眾,置身於一片空曠的黑暗中。畫面遠處是顏色神秘的天空,街道通向未知的地方,而未知的世界往往給人帶來恐怖。空間的安排把人的視線帶到街道遠處,帶到噩夢的可怕氛圍中。 • 濃重的油彩使人有一種沉重感。面向觀眾的幽靈般的路人讓人感到壓抑。人物擁擠,彼此之間並沒有聯繫,畫中的世界顯得更加孤寂。 • 看這幅畫,會感覺逆行者是蒙克,也是觀眾自己。彷彿是在一個遙遠的夢裡孤獨無助,不知所往,內心是一片恐慌……。
聖母瑪利亞﹝Madonna﹞ • 1893 ~ 1994 年 • 油彩‧畫布,90 x 68.5 公分 • 孟克博物館,奧斯陸﹝Oslo﹞,挪威
生命之舞﹝The Dance of Life﹞ • 1899 ~ 1900 年 • 油彩‧畫布,125.7 x 190.5 公分 • 國家畫廊,奧斯陸﹝Oslo﹞,挪威
在《生命之舞》這幅油畫中,畫家描繪了一群在河岸邊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們。有三位女性形象在畫面上佔據著主要位置,她們分別象徵著女性一生的三個不同階段。 左側穿白裙的人物是一位處女,她那紅潤的面頰泛著微笑,就像前面那枝盛開著的花兒。其長裙的白色象徵著少女的純潔。而與此白色少女呈對比的,是位於最右側的婦人。她雙手交疊,面露憂鬱神色,顯得十分孤獨。她那深色長裙象徵其內心的暗淡與哀傷。這兩個女性形象,都面朝畫面中央的那對沉醉在舞樂中的男女。他們漫無目的、旁若無人地邁著舞步,那女子捲曲的秀髮和長裙,將其男伴纏繞。而男子的黑色衣服,則將女子的紅色衣裙襯托得更加奪目,使她看起來顯得異常妖嬈和充滿誘惑,衣裙的紅色在這裏象徵了人生短暫的喜悅。背景中,兩對放蕩的跳舞者,象徵著一種更為卑賤的生活。懸掛在空中的一輪圓月在水面映出其長長的、寬寬的倒影,像鬼魂的眼睛。
問題一 • 請問孟克是哪國人?
解答 • 挪威人
問題二 • 孟克的母親和姊姊得了甚麼病去世?
解答 • 肺結核
問題三 • 孟克畫的聖母瑪利亞有甚麼特點? • (A)沒有特點 • (B)上半身赤裸 • (C)貞潔 • (D)激動
解答 • (B)上半身赤裸
問題四 • 吶喊的創作年代?
解答 • 1893年
問題五 • 《卡爾·約翰街的黃昏》中的運用的色彩很多嗎?
解答 • 不,很少
問題六 • 孟克視哪裡為他的第二祖國?
解答 • 德國
問題七 • 孟克是甚麼主義?
解答 • 二十世紀表現主義
謝謝觀賞資料來自於: • http://zh.wikipedia.org/zh- tw/%E5%AD%9F%E5%85%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