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 likes | 1.09k Views
高三历史 第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惠安第三中学历史组. 陈文林.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 14 ~ 19 世纪中期). 古代中华文明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阶段特征 —— 先秦文明.
E N D
高三历史第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惠安第三中学历史组 陈文林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
古代中华文明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阶段特征——先秦文明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先秦文明 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力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 承制,继承制度臻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 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 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 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 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 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 权的雏形。
知识梳理——先秦文明 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③商业。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知识梳理——先秦文明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明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⑴“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 ⑵“仁”与“礼”的关系: 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克己复礼。还主张“为政以德”。 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德行之一。 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⑴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思想基础: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⑵据材料二,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08年山东文综)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⑶“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巩固精练: 1.宗庙是古代社会天子、诸侯、贵族阶级祭祀祖宗 的场所,目的是为了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 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论语》中记载孔子 “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每次入宗庙都 要问清楚该宗庙的规则要求,这主要说明了 ①孔子好学不倦,逢事必问 ②宗庙的规则实在太多、太繁琐 ③宗庙不允许外人进入 ④不同姓氏的宗庙规则不同,外人不一定清楚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2.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2.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 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 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 B
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3.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 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A
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4.“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 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 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 D.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 B
5.《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5.《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6.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此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法家的思想 D.墨家的思想 C
7.“父行前,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7.“父行前,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王问鼎……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 ⑴材料一中的“楚王问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地方势力强大,周王室衰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分子弟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⑵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主张实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初步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古代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阶段特征——秦汉文明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①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 权至上、三公九卿、郡县制),成为 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 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经济上: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俑)、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C
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召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召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工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A
3.(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3.(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巩固精练: 1.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 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 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 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推出历史舞台 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C
2.《史记·货殖列传》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2.《史记·货殖列传》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A
3.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民必多,民亦如之 B
4.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 B.取得了独尊地位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 D.吸收了道教思想 C
5.“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其确切含义应该是5.“以礼入法”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征,其确切含义应该是 A.将儒家思想写入法律 B.用儒家思想强化法律 C.用法律强化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与法律结合 C
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回答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回答 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 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⑴材料一表明秦国在当时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秦国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对后世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作用:为秦国富强及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影响:这一政策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工商业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材料二猗顿而郭纵都是战国时期的自由大商人。猗顿,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而成巨富;郭纵,因冶铁获利,而富甲天下。材料二猗顿而郭纵都是战国时期的自由大商人。猗顿,从事河东池盐的生产和贩卖,而成巨富;郭纵,因冶铁获利,而富甲天下。 ——摘自汪昌海等编《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汉代的盐专卖,据《史记》所载,乃为招募劳动力,由官家给牢盆(煎盐之锅),自费制盐;盐制成之后,由官家定价购买。铁的专卖,则于产铁地区置铁官,不产铁的地区置小铁官,管理采铁制铁。制成铁器具后,也卖之于官,由官发售。 ——摘自刘国良著《中国经济三千年纵横》 ⑵据材料二、三,说明盐铁业的经营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汉代“抑商”政策有何特点?这对商业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变化:由允许私商经营转为国家垄断经营 特点:“抑商”制度化、法律化。 影响:打击和抑制了民间私人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阶段特征 知识梳理 重点透析 经典题例 巩固精练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2、隋唐时期。政治: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缂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评价、作用 ⑴演变: ①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④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⑤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⑵评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封建统治;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⑶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008年广东高考)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按人口分配土地
(2008年广东高考)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⑵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2008年广东高考)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⑶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溯源: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巩固精练: 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造纸术 B. 活字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A
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他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B
3.右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 A. 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 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 B
4.习惯上所称的“街坊”指的是邻居。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和“市”分别是4.习惯上所称的“街坊”指的是邻居。在唐都长安,其城市布局有“坊”、“市”之分,“坊”和“市”分别是 A. 居住区和政府官署办公区 B. 商业区和中央官署办公区 C. 手工业集中区域和商业交易区 D. 居民住宅区和繁华商业区 D
5.“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