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同学们好

同学们好. 炭疽. 定义 急性的发热性的败血性的传染病 由炭疽杆菌引起 临床特征:高热,急性死亡,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 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 脾脏显著增大。. 病原.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大杆菌,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在培养物中则形成较长的链条,一般不形成荚膜。病畜体内的菌体不形成芽胞,一旦暴露于空气中,在适当温度下能在菌体中央处形成芽胞。. 细菌 形态.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 细菌形态.

Download Presentation

同学们好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同学们好

  2. 炭疽 定义 • 急性的发热性的败血性的传染病 • 由炭疽杆菌引起 • 临床特征:高热,急性死亡,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 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 脾脏显著增大。

  3. 病原 •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大杆菌,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在培养物中则形成较长的链条,一般不形成荚膜。病畜体内的菌体不形成芽胞,一旦暴露于空气中,在适当温度下能在菌体中央处形成芽胞。

  4. 细菌形态 •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

  5. 细菌形态 •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

  6. 细菌形态 •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胞大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呈竹节状,在病料检样中多散在或呈短链排列,有荚膜

  7. 菌落形态 •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成灰白色、表面粗糙的菌落。放大观察,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8. 菌落形态 •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成灰白色、表面粗糙的菌落。放大观察,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9. 菌落形态 • 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成灰白色、表面粗糙的菌落。放大观察,菌落边缘呈卷发状。

  10. 抵抗力 •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 • 芽胞:抵抗力极强

  11.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 最易感动物:草食兽,包括羊、牛、驴、马等。 抵抗力较强的动物:猪感受性较低,犬、猫最低,家禽一般不感染。 最易感的实验动物:小鼠和豚鼠。

  12.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畜。其体内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和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 传播途径:1. 采食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 感染 ; 2.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感染; 3.吸入炭疽杆菌芽孢经呼吸道感染 流行特点:地方流行性。炎热季节,雨量多时, 发病较多。

  13. 临床症状 • 潜伏期:1-5天, 长者14d。 • 炭疽痈:炭疽病畜体表的某些松软部位如颈、胸、肩等发生局限性炎性水肿,初期坚硬热痛,后期变冷,痛感消失,中央部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

  14. 临床症状 • 牛、羊:常见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例。表现体温升高,突然死亡,瘤胃膨气,天然孔流出黑红色带泡沫血液。可见肛门突出,流血(图I-7),病程几分钟至几个小时。

  15. 临床症状 急性型:高热,兴奋不安,吼叫,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粪尿、乳汁带血。病情缓和者,在体表不同部位形成炭疽痈。一般1-2d死亡 。

  16. 临床症状 • 马:病情较牛羊缓和。也表现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等,但更易形成炭疽痈,并有剧烈的腹痛。病程1-3天或更久。有时可自愈。

  17. 临床症状 • 猪:主要表现为慢性型, 多不表现临床症状,或仅表现长时间卧地,在屠宰时才能发现有局部病变。病情较重时,表现以下2种临床形式: 1. 咽型炭疽:体温升高,精神、食欲不振,咽喉 部及附近淋巴结肿胀,导致病猪吞咽、呼吸困难,黏膜发绀,窒息死亡。 2. 肠炭疽:表现消化道症状,如便秘、呕吐、腹泻,粪内带血,重者死亡,轻者可自愈。

  18. 病理变化 • 最急性型死亡病例,无明显肉眼可见病变。急性炭疽死亡病例,表现败血症病变,尸僵不全,全身多发性出血,血不易凝固,呈煤焦油样。皮下、肌间、浆膜下胶样水肿。脾肿大2~5倍,脾髓软化呈糊状(图I-8)。

  19. 病理变化 • 猪慢性炭疽: 发病局部(咽部、肠部)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肿胀、出血和坏死,周围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

  20. 诊断 随动物种类不同,本病的经过和表现多样,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临诊症状,对疑似病死畜禁止解剖,因此确定诊断要靠微生物学及血清学方法。 1. 病料采集:生前抽取耳V血和水肿液,病死畜切下一块耳朵或一小块脾脏,放入不漏水的容器送检,创面烧烙止血。也可用消毒棉棒浸透血液,涂片送检。

  21. 诊断 2.镜检:取濒死期末梢血液或脾脏制成涂片,用瑞氏染色液染色镜检,若见有多量菌端平直、竹节状、短链排列、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并结合临诊表现,可诊断为炭疽。 3.分离培养:参照有关书籍。

  22. 诊断 4. 动物实验:必要时可将病料接种小鼠腹腔,1-3d后,小鼠因 败血症死亡,其血液和脾脏中可检出炭疽菌。 5. 炭疽沉淀试验(Ascoli反应):诊断炭疽简便而快速的方法。将被检材料制成抗原悬浮液。小试管内先加入抗 炭疽 血清,再将抗原置于其上。几min后,如在两液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环,即为阳性。

  23. 防治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主要是预防接种 在疫区或常发病地区,每年对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疫苗有无荚膜炭疽芽胞苗(对山羊不宜使用)及炭疽II号芽胞苗。此外,应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

  24. 防治 二、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1. 隔离治疗:对病畜和体温升高的可疑病畜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和抗炭疽血清进行治疗;对假定健康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预防性给药。 2. 病畜尸体的处理和消毒:尸体严禁剖解,天然孔及切开处用消毒液浸泡过的棉花或纱布堵塞,连同粪便、垫草一起焚烧。尸体可就地深埋或用不透水的工具运走深埋。污染的环境、用具严格消毒。

  25. 防治 3. 个人防护:工作人员应有手套、口罩、工作服甚至眼镜,用后严格消毒。 4. 封锁:禁止疫区内家畜交易、移动和输出畜产品及草料。禁止食用病畜乳、肉。 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天,进行一次终末消毒后解除封锁。

  26. 破伤 风 定义 • 急性、创伤性、中毒性疾病 • 破伤风梭菌引起 • 人兽共患 • 临床特征: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神经反射兴奋性增高 •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呈散在性发生

  27. 病原 破伤风梭菌为一种厌气性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在动物体内外均可形成抵抗力强大的芽胞,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可产生几种破伤风外毒素,其中最重要的为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是引起动物特征性强直症状的决定性因素。 痉挛毒素+0.3%甲醛溶液后,作用3-4周即脱毒成为类毒素。

  28. 流行病学 • 易感动物: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其中以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人的易感性也很高。 • 感染途径: 创伤,如断脐、去势、手术、断尾、产后感染等。

  29. 流行病学 • 传染来源: 破伤风梭菌芽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如土壤、尘土及淤泥中,常成为破伤风感染的病原来源。 • 流行特点:散发, 无年龄、性别、品种差异。

  30. 发病机理 吞噬细胞吞噬 健康有氧 破伤风梭菌芽孢 创口 挡氧 吸氧 深而窄 缺氧 生长繁殖 毒素 发病

  31. 症状 • 潜伏期:一般1-2周,短者1d, 长者几个月 • 痉挛症状为本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先从头部开始,以后随病情发展,出现全身性强直痉挛症状(图I-9,I-10)。

  32. 破伤风强直痉挛症状

  33. 破伤风强直痉挛症状

  34. 症状 • 严重者牙关紧闭,无 法采食和饮水,由于咽肌痉挛致使吞咽困难,唾液积于口腔而流诞。头颈伸直,两耳竖立,鼻孔张开 (图I-11)

  35. 症状 • 四肢腰背僵硬,腹部 蜷缩(图I - 12)

  36. 症状 • 尾根高举,四肢强直,角弓反张,行走困难,形如木马(图I-13,I-14)

  37. 症状

  38. 症状 • 关节展曲困难,易于跌倒。牛、羊常发生 角弓反张和瘤胃臌气(图I一15,I-16)。

  39. 症状 • 关节展曲困难,易于跌倒。牛、羊常发生 角弓反张和瘤胃臌气

  40. 症状 • 病畜神志清楚,有饮食欲,反射兴奋性增高,轻微刺激(如音响、触摸等),即能引起病畜痉挛加剧,惊恐不安和大量出汗 • 呼吸肌痉挛时,呼吸困难,严重时窒息死亡。 • 病程长短不一, 通常1-2周。如果症状较轻,并能耐过2周者,多数可治愈。反之,死亡率极高。

  41. 诊断 • 临诊诊断:根据本病的特殊临诊症状,如神志清楚,反射兴奋性增高,骨骼肌强直性痉挛,体温正常,并有创伤史,即可做出诊断。 • 动物实验:当临诊诊断不足以确诊或区别诊断时,需进行本试验。方法是采取病畜全血0.5ml, 肌肉注射于小鼠臀部,一般经18hrs 后出现强直症状, 几天后死亡。

  42. 防治 • 一、预防 1.预防注射:在常发地区对易感家畜每年定期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2.防止外伤: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防止家畜受伤,一旦发生外伤,要注意及时处理创伤。

  43. 防治 • 二、治疗 应尽早采取综合性措施 1. 加强护理:精心护理对病程影响很大。由于病畜应激性增高,怕刺激,所以病畜应置于较暗、安静的厩舍内。对采食困难的病畜,要给予易消化的饲料h和充足的饮水,不能采食者, 要胃管投食。

  44. 防治 2. 清除创伤中的坏死组织、脓汁等 消毒(1%高锰酸钾、3%双氧水) 创伤周围注射青、链霉素 3. 治疗:发病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疗效较好。当病 畜兴奋不安和强直痉挛时,可使用镇静解痉剂, 如25%硫酸镁。

  45. 大肠杆菌病 • 多种动物和人共患 •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 临床特征: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初生幼畜(禽)敏感

  46. 病原 • 形态特征:致病性大肠杆菌,有鞭毛,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 毒素:产生内毒素和肠毒素。肠毒素是致病的直接因素

  47. 病原 • 抗原结构:抗原结构复杂,有菌体抗原(O)171种、荚膜(表面)抗原(K)103种、鞭毛抗原(H)60种和菌毛抗原(F), 不同抗原组成构成许多血清型,血清型用O:K:H(如O8:K25:H9),O:K(如O8:K88),O:H(如O166:H27)。最常见的血清型K88和K99分别命名为F4和F5 。

  48. 病原 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有: •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 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 •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大肠杆菌,其主型为O157:H7, 主要引起人出血性便,甚至死亡。

  49. 流行病学 • 传染来源:主要是病畜禽和带菌者。通过粪便排菌,污染环境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 易感动物:各种家畜和家禽,幼龄畜禽最易感 • 传播途径: 1.消化道。易感动物舔食污染的乳头和皮肤或采食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感染;2.牛通过子宫内或脐带感染;3.鸡可经呼吸道感染

  50. 流行病学 • 流行特点:引起一种动物发病的常为一定的血清型,如O8、O138、K88等多见于猪;O8、O78、K99等多见于牛羊。一个畜群或一个地区如不引进同种家畜,其病原性菌株的优势血清型往往是一定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幼龄家畜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般都较高。饮食、饲料不当易于诱发本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