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0 likes | 946 Views
勞動市場與行職業分析.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人力規劃處 副處長 林至美 97 年 3 月 5 日. 大 綱. 壹、勞動市場基本概念 貳、勞動市場情勢分析 參、行職業標準分類 肆、勞動市場政策 伍、結語. 壹、勞動市場基本概念. 需求:提供工作,付出勞動成本. 供給:提供勞動,獲得勞動報酬. 勞動市場機制. 供需達到平衡. 一、勞動供需之形成. 需求面. 供給面. 家 庭. 雇 主. 期望 增加工作機會 提高勞動報酬. 期望 滿足勞動需求 降低勞動成本. 二、勞動供需之特性. 勞動的異質性 :同工同酬、同工不同酬
E N D
勞動市場與行職業分析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人力規劃處 副處長 林至美 97年3月5日
大 綱 壹、勞動市場基本概念 貳、勞動市場情勢分析 參、行職業標準分類 肆、勞動市場政策 伍、結語
需求:提供工作,付出勞動成本 供給:提供勞動,獲得勞動報酬 勞動市場機制 供需達到平衡 一、勞動供需之形成 需求面 供給面 家 庭 雇 主 期望 增加工作機會 提高勞動報酬 期望 滿足勞動需求 降低勞動成本
二、勞動供需之特性 • 勞動的異質性:同工同酬、同工不同酬 • 雙重身分:勞工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 是勞務提供者,也是人力投資受益者 • 勞動者有偏好:工時 v.s. 休閒 • 勞動的地區移動較小 • 人力投資過程甚長 長期供給彈性較大 但短期供給彈性小
供 給 面 人口數量及結構 國民健康 教育發展 婚姻狀況 國民所得 區域發展及交通 就業服務 法規 國際人力的移動 需 求 面 經濟成長 產業結構 科技發展 國際競爭 區域發展及交通 教育發展 醫療保健 就業服務 法規 三、勞動供給與需求的影響因素
四、政府介入勞動市場-實施相關政策 政 府 供給面政策 • 人口 • 教育 • 職業訓練 • 就業服務 • 原住民 • 婦女 • 中高齡 • 外勞 • 勞動法規 • … • 需求面政策 • 經濟成長 • 產業發展 • 科技研發 • 新興服務業 • 區域發展 • 交通 • 勞動法規 • … 干預 干預 家 庭 雇 主 提供工作 提供勞動 勞動市場機制 公平、彈性、安全 減少干預
產業對基層勞力需求減少 ∵升學機會增加青少年升學比率提高 ∴基層勞力供給減少 五、勞動市場機制 w 勞動需求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 勞動報酬(工資) 勞動需求量與工資成反方向變動 勞動供給量與工資成同方向變動 新均衡點 w2 新均衡報酬 w1 工資上升 原始均衡點 原始報酬 就業減少 Q2 Q1 基點 勞動供需量 Q 新均衡就業量 原始就業量
六、政府推動政策干預勞動市場 勞動需求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 勞動報酬(工資) 勞動需求量與工資成反方向變動 勞動供給量與工資成同方向變動 新均衡點 政府政策干預-引進外籍勞工 w2 w1 原始報酬 原始均衡點 w3 新均衡報酬 工資下降 就業減少 Q2 Q3 Q1 基點 勞動供需量 Q 原始就業量 新均衡 就業量
七、政府推動政策之影響 追求目標:↑勞動市場的公平性、彈性、安全性 • 高彈性的勞動市場,有利於經濟結構與勞動人口結構的調整與創新的發揮 • 高保護的勞動市場,雖保障勞工權益,但不利企業投資,且優渥的社會福利使人民缺乏工作意願 工作+社會安全 低彈性、高保障 高彈性、高保障 德、法高保護主義 丹麥、荷蘭 兼顧彈性與安全 台灣的公營企業 勞工法令彈性 台灣民間大企業 英、美自由主義 西班牙、義大利 台灣民間中小企業 低彈性、低保障 高彈性、低保障 資料來源:「勞動市場彈性與安全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委託研究,96年。
八、積極性的勞動市場政策-人力投資 • 丹麥首先提出彈性兼安全(Flexicurity )勞動市場政策,以下列三個支柱為基礎,成功地使丹麥經濟成長提高,失業下降,世界各國稱之為丹麥模式,荷蘭也仿效之。 --大量職訓(積極性勞動市場政策) --彈性勞動市場 --適當的社會福利 • 要兼顧就業與所得安全,必須建基在人力投資上,維護人民永續的就業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保障人民就業安全最好的辦法。 • 人力資本提升、大量職業訓練,強化就業輔導,才是保障勞工就業與所得安全最佳辦法。
九、人力資本提升與勞動供需關係圖 供 給 面 需 求 面 博 士 主管與經理人員 專業人員 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 進修 工作經驗 與 訓練 碩 士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事務工作人員 中級人力 進修 工作經驗 與 訓練 大學及專科 進修 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 農林漁牧工作人員 生產作業人員 基層人力 高中職及以下
十、人力投資之特性 • 投資包括消費-報酬率不是唯一目標 • 投資過程甚長 • 須勞動者本人參與 • 隨勞動異動而流失 • 折舊與物質投資不同 • 具外部效益
一、勞動力之分類 總人口 未滿15歲人口 15歲以上人口 武裝勞動力 (現役軍人) 監管人口 民間人口 勞動力 非勞動力 就業者 失業者 註:1.我國人力資源調查及其定義,係參採國際勞工組織(ILO)之規定,與世界 各主要國家(如美國)勞動力調查之定義相同。 2.人力資源調查之資料標準週,為每個月含15日之一週。
二、名詞定義(1/3) • 民間人口:15歲以上本國人口扣除武裝勞動力(現役軍人)、監管人口與失蹤人口後即為民間人口,包含勞動力與非勞動力。外籍人士、外勞及尚未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之外籍配偶,非本國人口。 • 勞動力:年滿15歲可以工作之民間人口,包括就業者及失業者。 • 非勞動力:年滿15歲不屬於勞動力之民間人口,包括因就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想工作而未找工作及其他原因等而未工作亦未找工作者。
二、名詞定義(2/3) • 就業者:年滿15歲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從事有酬工作(不論時數多寡),或每週工作15 小時以上之無酬家屬工作; (2)有工作而未做之有酬工作者; (3)已受雇用領有報酬但因故未開始工作者,視為 就業者。 • 失業者:年滿15歲且同時符合下列情形者: (1)無工作、想工作; (2)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工作正在等待結果; (3)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視為失業者。
二、名詞定義(3/3) • 勞動力參與率(勞參率):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也就是在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計算方法如下: 勞參率(%)=勞動力/15歲以上民間人口*100% • 失業率:指失業者在勞動力中所占之比率。計算方法如下: 失業率(%) = 失業者/勞動力*100% = 失業者/(失業者+就業者)*100% 廣義失業率較失業率多納入了非勞動力之中的「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
(一) 大專院校校數及學生人數 五、教育與研究發展統計 資料來源:「教育統計」,教育部。
(二) 大學以上畢業生人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網站。
料理家務2,386千人(31.1%) 求學、準備升學 2,187千人(28.5%) 高齡、身心障礙2,146千人(27.9%)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191千人( 2.5%) 其他 769千人( 10.0%) 六、人力資源調查統計 (一) 96年人力資源概況 總人口 22,738千人 軍人及 監管人口 勞動力參與率 58‧25% 勞動力 10,713千人 • 就業 10,294千人 • 占勞動力96.09% • 定義:指在資料標準週內從事有酬工作或從事15小時以上無酬家屬工作者 行業結構: 農業5.3%、工業36.8% 、服務業57.9% 民間15歲以上人口 18,392千人 職業結構: 白領43.5%、藍領32.2%、其他24.3% • 失業 419千人 • 失業率 3.91% • 定義:指年滿15歲目前無工作,但隨時可工作且正在尋找工作者 初次尋職 87千人(20.8%) 非初次尋職 332千人(79.2%) • 經濟因素 167千人 (39.8%) • 定義:指關廠歇業、業務緊 縮、季節性工作結束 非經濟因素165千人 (39.4%) 所占比率41‧75% 非勞動力7,679千人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勞參率 就業人數 失業率 (二)勞參率、就業人數與失業率趨勢
(三)勞參率(1/5) -按性別、年齡別分 男性↓ 女性↑ 單位:%;百分點 青少年↓ 青壯年↑ 單位:%;百分點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三)勞參率(4/5) -按教育程度別分 單位:%;百分點 國中以下程度者最低,且下降;專科程度者最高,且上升。 大學以上程度者?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三)勞參率(5/5) -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各國政府統計網站。
(四)就業(1/7)-男、女就業趨勢 單位:千人 總計 909 (100.0%) 665 (73.2%) 244(26.8%)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四)就業(2/7)-按年齡、教育程度別分 按年齡別分 單位:千人;% 按教育程度別分 單位:千人;%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四)就業(3/7)- 96年行業人數之變動 單位:千人 行業別 職業別 就業總計增加 就業總計增加 工業 (+88) 服務業 (+105) 白領 (+131) 藍領 農林漁牧工作及售貨員 91 65 183 183 37 23 25 38 26 17 35 16 10 5 8 6 10 -2 -10 -1 0 -3 -3 -2 -1 -5 -10 民意代表主管經理 專業人員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服務工作人員 生產操作工人 礦業 製造 電力燃氣 供水及污染整治 營造 批發零售 運輸倉儲 住宿餐飲 資訊通訊傳播 金融保險 不動產 專業科技 支援服務 公共行政國防 教育服務 醫療保健社工 其他 事務工作人員 藝術娛樂休閒 農業 (-11) 註:96年係與95年比較;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
(四)就業(4/7)- 96年就業增加來源 單位:貢獻百分點
(四)就業(5/7)-行業結構 3大部門、19項大分類 單位:千人;% 工業中分類 服務業中分類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四)就業(6/7)-職業結構 單位:千人;% 藍領工作人員 白領工作人員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四)就業(7/7)-按從業身分別分 按從業身分別分 單位:千人;%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五)失業(1/2)-失業者失業原因 單位:千人;% 自願性失業者 非自願性失業者 非自願性失業比例= 【 (2) + (3) 】/ (1) ;96年約占四成。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五)失業(2/2)-失業者失業週數 按年齡分 單位:週 按教育程度分 單位:週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六)失業率(1/3)-按年齡、教育程度別分 按年齡分 單位:%;百分點 按教育程度分 單位:%;百分點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六)失業率(2/3)-按地區、縣市別分 單位:%;百分點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六)失業率(3/3)-國際比較 資料來源:各國政府統計網站。
(七)非勞動力-未參與勞動之原因 單位:千人;% 怯志工作者 (失業者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勞動力+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 廣義失業率 = *100% 96年廣義失業率為5.69%,較原失業率3.91%為高 資料來源:「人力資源調查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
七、薪資與生產力統計 (一) 薪資、生產力、勞動成本與物價之關聯 • 在自由競爭市場中,勞動報酬的高低是反映勞動供需的結果。 • 提高勞動報酬是勞工所期盼,要增加勞動報酬應設法提高其生產力,而不是由人為不當去干預,否則會陷入惡性循環,長期對勞工反而不利: 產品價格↑ 物價↑ 僱用勞工↓ 失業↑ 不當干預↑勞動報酬
生產力未配合上 升 單位產出勞動成本上升 產品價格上升,競爭力下降,物價上升 失 業 增 加, 所得相對下降,生活水準下降 下降 實質薪資 惡性循環 名目薪資上升 良性循環 上升 實質薪資 生產力配 合上 升 單位產出勞動成本不變或下降 產品價格上升,競爭力提昇,物價穩定或不變 就 業 增 加,所 得 提 昇,生活水準提高 (二) 薪資調升關係圖
十、職業訓練統計 歷年職業訓練受訓人數及單位數 95年職業訓練人數按訓練機構別分 資料來源:「職業訓練概況調查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十一、人力供需推估 (一) 勞動力年齡結構變化 15-24歲青少年 25-49歲青壯年 50-64歲中老年 65歲以上老年 89年 13.1% 71.5% 13.9% 1.5% 94年 10.2% 71.4% 16.9% 1.5% 97年 70.7% 18.9% 1.6% 8.8% 104年 65.4% 24.0% 2.7%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