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457 Views
泰勒原理与课程设计. 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丛立新 2012.10. 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人类的教育活动历史久远 学校教育仍然年轻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 非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等 学校教育: 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 有系统
E N D
泰勒原理与课程设计 北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丛立新 2012.10
一、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 人类的教育活动历史久远 • 学校教育仍然年轻 •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 非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等 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
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最根本区别在于: 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 有系统 这些特征在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但最集中的表现,便是课程与教学。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学校教育自产生到今天,从简单、粗陋,到日益精致、复杂,这几个基本特征不变,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历史 • 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历史悠久,专门理论仍然年轻,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大致可分几个阶段: • 前科学时期 (原始社会—至文艺复兴末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
形成独立学科并与心理学建立起联系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独立学科并与心理学建立起联系时期(17世纪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及著作: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两大对立流派形成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两大对立流派形成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 代表人物及著作: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的对立: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间接经验中心 直接经验中心 课堂中心 活动中心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世纪—今) 代表人物及著作:凯洛夫 《教育学》
繁荣与多样化时期(20世纪中—今) 代表人物与著作(理论): 美国:布鲁纳 《教育过程》 斯金纳 《程序教学》 苏联: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巴班斯基 《教学最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 德国:根舍因 范例教学 保加利亚:卢扎诺夫 暗示教学 课程论的独立也是在这一时期
中国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有伟大的教育家,有灿烂的教育思想。但是,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学,更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国有悠久的教育历史,有伟大的教育家,有灿烂的教育思想。但是,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学,更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 • 自明末清初以来,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理论经过不断的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发展,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主要来源: • 自日本:学习欧洲主流教育学理论与思想,主要是赫尔巴特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教育学。 • 自美国: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杜威为代表人物的教育学。 • 自苏联:学习马克思主要教育学,主要是凯洛夫为代表人物的教育学。 • 自传统:在学习外来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渗透、整合其中。
学科课程是主要的课程形态 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孔子制定的六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 达到科学化水平的学科课程,是自然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出现和成熟的。 迄今,世界各国的各级学校,都是以学科课程为主。
课程的多样化 学科课程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其他形式的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 问题解决课程
三、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学的发展基本等同。所有重要的教育家,重要的教育学流派,都会有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主张,并且成为各个流派的主要识别标志。 • 教育学的繁荣带来学科的分化。 20世纪中,美国的泰勒,出版了他的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认为,这是课程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 学校课程的内容应该怎样确定?不同的教育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泰勒是最早对这些主张加以合理综合,并且赋予清晰的理论表达的。
首先,泰勒论证了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
其次,泰勒确立了筛选课程目标的两个原则。 • 必须与学校的教育和哲学思想一致。 • 必须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一致。 • “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互相矛盾的目标。”
最后,泰勒规定了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 • 二维图表: • 每一个目标都应该是二维的,既包括内容方面,还要包括行为方面。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目标,不仅要描述具体的内容,还要描述学生掌握目标后的行为。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泰勒提出了五条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 1、学生必须有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泰勒所说的“组织学习经验”,实际上就是按照所设计的课程类型,将课程内容加以安置编排。
泰勒指出,学习经验的组织结构有三个层次。 • 最高层次:具体的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未加分化的课程。 • 中间层次:按照顺序组织、以学期或学年组织。 • 最低层次:课、课题、单元。 • 组织学习经验,就是完成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编制程序。
泰勒进一步陈述了完成这一程序的步骤。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 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思想,他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 • 虽然在泰勒之前已经产生了众多的课程编制模式,但他是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 • 这一评价程序具有比较严密的内在逻辑和自身的完整性,所以,它既是课程编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又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评价学,泰勒也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评价程序的四个步骤如下: 1、确立评价目标。 2、确定评价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 4、利用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自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至今。无论对其价值,还是对其局限性,都有大量的讨论。其中经常为人们提到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泰勒原理自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至今。无论对其价值,还是对其局限性,都有大量的讨论。其中经常为人们提到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和设计的范式。 第二,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第四,目标模式有显著的局限性。
迄今为止,泰勒原理仍然是课程论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各国的课程标准文本中,都能够明显地看出泰勒原理的影子。迄今为止,泰勒原理仍然是课程论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各国的课程标准文本中,都能够明显地看出泰勒原理的影子。
谢谢,请提出宝贵意见。 • 丛立新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