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 likes | 470 Views
新新聞 報導文學與紀錄片. 77 天都有魚 4960M021 陳靜錡 4960M091 董品辰 4960M096 吳佳珍. 新新聞學 New Journalism. 新新聞學的背景:. 美國在 1960 年促成了兩種報導的興起,一是新新聞學,另一種是調查性新聞報導 1973 年伍爾夫蒐集了他在雜誌上發表過的幾十篇文章,以「新新聞學」為書名出版,「新新聞學」成為正式用語. 新新聞學的定義:. 指用小說筆法,來寫新聞報導,融合其創造、想像力,一反新聞過分依賴新聞來源提供消息的傳統 重視的是寫作的格調與描述的品質,容許記者作主觀的敘述,非傳統性的客觀報導.
E N D
新新聞 報導文學與紀錄片 77天都有魚 4960M021 陳靜錡 4960M091 董品辰 4960M096 吳佳珍
新新聞學的背景: • 美國在1960年促成了兩種報導的興起,一是新新聞學,另一種是調查性新聞報導 • 1973年伍爾夫蒐集了他在雜誌上發表過的幾十篇文章,以「新新聞學」為書名出版,「新新聞學」成為正式用語
新新聞學的定義: • 指用小說筆法,來寫新聞報導,融合其創造、想像力,一反新聞過分依賴新聞來源提供消息的傳統 • 重視的是寫作的格調與描述的品質,容許記者作主觀的敘述,非傳統性的客觀報導
新新聞學的定義: • 綜觀認為即使報導的全是事實,但也不等於真理 • 突破傳統寫作的方式,最顯著的特點是將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於報導,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不遺餘力的刻畫細節
主要意理: • 新式非虛構報導文學,主觀性頗強卻自認客觀 • 強調文章的形式、技巧 • 容許記者參與事件,投入感情
主要意理: • 重視場景指述,加入記者內心獨白,強調「對話」 • 強調密集採訪,記者必須與事件相關的環境或人物長時間接觸的「全身涉入」
批評: • 易於偽造事實 • 太主觀,而且感情太過偏倚 • 記者變成新聞事件的主角或導演事件的正常發展
人物: • 諾曼.梅勒,是位傳記作家、新聞記者及反體制和政治作家 • 他與楚門.卡波提提倡「創造性非小說」,並被譽為「新新聞學」的典範
報導文學 • 報導文學一詞出現是在1930年,最早在中國叫「報告文學」,是由德語的reportague轉譯而來 • 而高峰期(黃金期),第一次在30、40年代抗戰時期,第二次在台灣的70年代中期,於1978年設立報導文學獎
報導文學 • 報導文學不像小說可以虛構事件,將人物典型化,改寫現實世界,並且在情節與氣氛的渲染上富有煽動性 • 它是新聞報導與散文寫作的結合,以想像力進行合理的推論與重建,但是不能背離真實
所謂主、客觀: • 主觀-通過認識者本身的關點與角度所獲得的結論,以自己的意思作為根據的觀察 • 客觀-建立於對外在事物的理解所做的批評
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 • 差別為第一手資料是以原始的文字、實物和口頭資料,所記錄下來的資料 • 第二手資料是經過他人收集、記錄、整理所積累的各種資料,至少被處理過一次
報導文學定義: • 極為重視讀者,務求讓讀者完全理解 • 以事實的報導為基礎,絕不允許憑空捏造 • 文學性格不在於虛構,而在於對事實或事件「動態的、強而有力」的描寫
報導文學定義: • 作者必須熱心以「主觀的見解」向人傳達 • 必須講求作品結構,有效整理素材 • 報導文學可出之任何形式,簡單、自由的寫作形式
撰寫報導文學所需重視的: • 真人真事,時間、地點的交待要精確 • 親臨現場的採訪紀錄,須實際勘察第一手資料 • 以客觀的資料加以佐證,強化報導真實性 • 作者行動與情感上的介入、參與 • 文字表現上不受限於傳統寫作,而借用文學性的筆法
報導文學的寫作特色: • 時效性:並非要具有時效性,不過比起其他散文時較強,所以又稱速寫 • 真實性:新聞的調查相當於報導文學的題旨,可分為直接經驗(經驗式)和間接經驗(考證式) • 文學性:可容納一切可能的形式,但不能機械式地攝寫事實,作者本身要有理念,賦予文學的形式和架構
報導文學的寫作特色: • 批判性:具有熱情、講究理性、冷靜,呈現問題,卻不解決,寫出社會黑暗面;報導文學並非全是新聞,它可以有強烈的批判性 • 報導文學衰退的原因是,意識型態僵化、題材重演
人物: • 塔克曼:客觀性報導只是記者藉以免於外界攻擊的「策略性儀式」,並不客觀 • 鏡子理論的破碎:貝爾格、盧克曼等人認為媒介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甚至大多數媒介是在建構事實
人物: • 羅斯坦:記者幾乎無法保持客觀,每天讀報,你可以感受到不知不覺就會調整自己的角度 • 鄭明娳:新聞記者進入現場的能力、蒐集資料及保持客觀的能力,既使掌握真實資料,與其銜接又是一大難題
紀錄片 • 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不可能是「絕對真實」,它只代表了某個觀點對真實世界的一種詮釋 • 凡是非劇情片就是紀錄片,這就是現在普遍被世界紀錄片界所接受的對紀錄片的觀念
紀錄片要素: • 紀錄片是有觀點的,通常是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的才被當成藝術作品 • 紀錄片必須源自用攝影機透鏡對真實世界的捕捉,因此任何對真實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是不適當的
紀錄片要素: • 西方電影第一個對紀錄片下定義的是英國紀錄片之父約翰.格里爾生,他認為紀錄片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 • 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是真實的,它是以「真實事物」作為拍攝的對象,乃是紀錄片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紀錄片要素: • 英國紀錄片學者布萊安˙溫斯頓的說法是,定義含有三個層次: • 藝術性(創意) • 戲劇化(處理) • 與科學的證據(真實事物)
“北方的南努克”在影史上被喻為第一部「具有真實紀錄意義的紀錄片」“北方的南努克”在影史上被喻為第一部「具有真實紀錄意義的紀錄片」 • 導演羅伯特.J.佛拉哈迪,以南努克一家為中心,呈現出愛斯基摩人在冷冽極地上種種的生活面目
不同的紀錄片製作美學模式: • 觀察的(observational) • 參與觀察的(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 互動的(interactive) • 反映自我的(reflexive)
波登舉出再現真實的四種模式: • 解釋(expository)-指呈現作者所知之事實現象,其再現的技術 • 觀察(observational)-再現技巧,找出徹底解決主客觀的問題
波登舉出再現真實的四種模式: • 互動(interactive)-直接認可主觀觀點存在的合法性,結束長久以來的弔詭辯論 • 反身自省(reflexive)-重視攝者、被攝者、與觀者三者間之關係位置,尤其注意觀眾是否具備自主觀影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