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k likes | 1.85k Views
第二章 心理的结构.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郭争鸣教授. 心 理 结 构.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认知过程. 心 理 现 象. 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过程. 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确立目标实施决策. 个性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心理动力. 需要动机兴趣. 感觉 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感觉 的概念. 1 、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视、听、嗅、痛、温、触、压等)。
E N D
第二章 心理的结构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郭争鸣教授
心 理 结 构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认知过程 心 理 现 象 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过程 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确立目标实施决策 个性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心理动力 需要动机兴趣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感觉的概念
1、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视、听、嗅、痛、温、触、压等)。1、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视、听、嗅、痛、温、触、压等)。 2、内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内,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化学、压力、运动、平衡觉等)。 感觉的分类
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 2、感觉还具有维持觉醒的功能。感觉剥夺实验。根据感觉规律安排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
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的各种刺激(光、声、触、压等)都转换成电能形式的传入冲动即动作电位acting potention AP。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觉的心理特性 相互作用 感受性 其它特性 适宜刺激 适应性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这就是适宜刺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这就是适宜刺激。
感觉的感受性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 绝对感受阈: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相对感受阈: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的适应性 适应性的概念: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称为适应性。 实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和暗适应。 适应的生物学意义: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刺激适应慢,而与个体生存关系不大的刺激适应快。保障重要刺激总能处于个体警觉之中。
黑姆霍茨(1821-1894) 黑姆霍茨: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色觉理论和听觉部位理论创建者,其《生理光学手册》和《乐音感觉论》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韦伯(1795-1878) 韦伯出生于德国维腾堡,1815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21年为该校解剖生理学教授至1871年退休。其心理学主要贡献是首创实验测量和数学公式表示感觉差别阈限。
感觉的相互作用 定义: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同时发生时,相互影响而产生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实验:两杯黄瓢西瓜A与B,A加上食品红,B 不加食品红,被试往往认为染红的西瓜要甜一些,此为味觉与色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红—温暖等。
视觉后像 当眼睛看到某个物体消失后,人的眼睛不能再看到此物,但人对它的感觉并未立即消失,这种有趣的感觉现象称为视觉后像。盯住此画看一分钟,然后将视线移至空白处,是否?
感觉的其它特性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感觉的时间特性--后放: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于短暂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称为感觉后放或后象。“余音绕梁三日”视觉后象与电影。 感觉的发展与补偿:某一感觉下降后其它感觉增强以填补部分功能的现象称为补偿。
知觉的概念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步和结果,但知觉不是感觉的总和,知觉依赖知识和经验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事物延续性、顺序性和对运动过程的长短和先后的反映称为时间知觉。 除时钟等计时工具外,人体主要通过生物钟感受时间的变化。生物节律的若干问题。 时间知觉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 主要通过双眼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平衡觉起作用。 运动知觉
知觉的心理特性 选择性 恒常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整 体 性 指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是由于知觉对象是一个复合刺激物;同时知觉者可将缺陷补齐。
选 择 性 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知觉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感知现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瞬间被我们清楚知觉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事物则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可互换。
选 择 性 影响对象与背景选择的因素 1、主观上:需要、兴趣、情绪、经验、知识 2、客观上:事物差异;对象组合、对象运动
理 解 性 指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知觉的理解越深刻。有经验的护士,对病的气味知觉与没有经验的普通人理解的就完全不一样。 语言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任务、知觉者的情绪兴趣等。也影响理解
恒 常 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如视觉的恒常性。
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以后的再现(再认、回忆)的心理过程。从信息的加工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所谓“前事不 忘,后事之师”;正是记忆的意义所在
记忆的意义 记忆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中少的机能,将从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人脑保存与回忆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的能力。
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 (表象记忆) 形象记忆 (表象记忆) 运动记忆 (动作记忆) 情绪记忆 (情感记忆)
记忆的种类(按持续时间分) 短时记忆 瞬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形成的过程 识记 再认 与回忆 保持
识 记 识记是记得某些事物,指人将反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痕迹的过程。是指认识和记住事物的信息,从而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记忆的开始,即信息编码过程,是保持的必要条件。要提高记忆效果,就必须加强识记。
保 持 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加工、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对信息储存、巩固过程,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和必须的,而且也是实现再认和回忆的重要保证。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保持的效果取决于对识记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与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有关。
再认与回忆 当识记过的材料重新出现在面前,有熟悉感,能辨别出来,称为再认。需要有关事物线索提取信息、唤醒记忆。 当识记过的材料未出现在眼前,能从脑海中浮现出来,称为回忆。
记忆的生理机制 内分泌学说 突触学说 中枢定位学说
突触结构 有人认为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把刚生下来的一窝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内容丰富的环境中,一组放在内容贫乏的环境中。结果发现,前一组白鼠的皮层比后一组白鼠的皮层厚而且重。这可能是由于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白鼠接受了较多的刺激,使它们的神经元突触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轴突或树突的数量增加,皮层的重量也因此增加。
内分泌学说 ADH研究概况:垂体破坏的小白鼠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变得很慢,记忆下降,补充ADH得到明显改善。但人体实验未见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