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5

第二章 心理的结构

第二章 心理的结构.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郭争鸣教授. 心 理 结 构.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认知过程. 心 理 现 象. 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过程. 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确立目标实施决策. 个性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心理动力. 需要动机兴趣. 感觉 SENSATION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感觉 的概念. 1 、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视、听、嗅、痛、温、触、压等)。

fad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心理的结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心理的结构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郭争鸣教授

  2. 心 理 结 构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认知过程 心 理 现 象 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过程 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确立目标实施决策 个性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心理动力 需要动机兴趣

  3.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光波、声波、气味、物体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的反映而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感觉的概念

  4. 1、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视、听、嗅、痛、温、触、压等)。1、外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接受来自体外的刺激(视、听、嗅、痛、温、触、压等)。 2、内部感觉:感受器位于体内,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化学、压力、运动、平衡觉等)。 感觉的分类

  5. 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认知过程第一步,是高级认知的基础; 2、感觉还具有维持觉醒的功能。感觉剥夺实验。根据感觉规律安排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

  6. 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的各种刺激(光、声、触、压等)都转换成电能形式的传入冲动即动作电位acting potention AP。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7. 感觉的心理特性 相互作用 感受性 其它特性 适宜刺激 适应性

  8.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这就是适宜刺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形式的刺激敏感,这就是适宜刺激。

  9. 感觉的感受性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 绝对感受阈: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相对感受阈: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

  10. 感觉的适应性 适应性的概念: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称为适应性。 实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和暗适应。 适应的生物学意义: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刺激适应慢,而与个体生存关系不大的刺激适应快。保障重要刺激总能处于个体警觉之中。

  11. 黑姆霍茨(1821-1894) 黑姆霍茨: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色觉理论和听觉部位理论创建者,其《生理光学手册》和《乐音感觉论》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韦伯(1795-1878) 韦伯出生于德国维腾堡,1815年获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1821年为该校解剖生理学教授至1871年退休。其心理学主要贡献是首创实验测量和数学公式表示感觉差别阈限。

  13. 感觉的相互作用 定义: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同时发生时,相互影响而产生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实验:两杯黄瓢西瓜A与B,A加上食品红,B 不加食品红,被试往往认为染红的西瓜要甜一些,此为味觉与色觉的相互作用。 联觉现象: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红—温暖等。

  14. 视觉后像 当眼睛看到某个物体消失后,人的眼睛不能再看到此物,但人对它的感觉并未立即消失,这种有趣的感觉现象称为视觉后像。盯住此画看一分钟,然后将视线移至空白处,是否?

  15. 感觉的其它特性 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感觉对比。 感觉的时间特性--后放: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于短暂时间内仍不消失的现象称为感觉后放或后象。“余音绕梁三日”视觉后象与电影。 感觉的发展与补偿:某一感觉下降后其它感觉增强以填补部分功能的现象称为补偿。

  16. 知觉的概念 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步和结果,但知觉不是感觉的总和,知觉依赖知识和经验

  17.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移动速度的反映。

  18. 人脑对客观事物延续性、顺序性和对运动过程的长短和先后的反映称为时间知觉。 除时钟等计时工具外,人体主要通过生物钟感受时间的变化。生物节律的若干问题。 时间知觉

  19. 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 主要通过双眼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平衡觉起作用。 运动知觉

  20. 知觉的心理特性 选择性 恒常性 整体性 理解性

  21. 整 体 性 指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是由于知觉对象是一个复合刺激物;同时知觉者可将缺陷补齐。

  22. 选 择 性 知觉过程中把知觉的对象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区分开来,使知觉对象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感知现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凡是瞬间被我们清楚知觉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其它事物则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可互换。

  23. 选 择 性 影响对象与背景选择的因素 1、主观上:需要、兴趣、情绪、经验、知识 2、客观上:事物差异;对象组合、对象运动

  24. 理 解 性 指人在感知某对象时,总是用以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辨别当时所知觉的对象。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知觉的理解越深刻。有经验的护士,对病的气味知觉与没有经验的普通人理解的就完全不一样。 语言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任务、知觉者的情绪兴趣等。也影响理解

  25. 恒 常 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如视觉的恒常性。

  26. 记忆的概念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以后的再现(再认、回忆)的心理过程。从信息的加工观点来看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27.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所谓“前事不 忘,后事之师”;正是记忆的意义所在

  28. 记忆的意义 记忆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过程,贯穿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中少的机能,将从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连成一个整体,使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实现。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人脑保存与回忆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的能力。

  29.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0. 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 (表象记忆) 形象记忆 (表象记忆) 运动记忆 (动作记忆) 情绪记忆 (情感记忆)

  31. 记忆的种类(按持续时间分) 短时记忆 瞬时记忆 长时记忆

  32. 记忆形成的过程 识记 再认 与回忆 保持

  33. 识 记 识记是记得某些事物,指人将反复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痕迹的过程。是指认识和记住事物的信息,从而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记忆的开始,即信息编码过程,是保持的必要条件。要提高记忆效果,就必须加强识记。

  34. 保 持 是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加工、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对信息储存、巩固过程,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和必须的,而且也是实现再认和回忆的重要保证。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保持的效果取决于对识记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与个人兴趣、爱好和需要有关。

  35. 再认与回忆 当识记过的材料重新出现在面前,有熟悉感,能辨别出来,称为再认。需要有关事物线索提取信息、唤醒记忆。 当识记过的材料未出现在眼前,能从脑海中浮现出来,称为回忆。

  36. 记忆的生理机制 内分泌学说 突触学说 中枢定位学说

  37. 中枢定位学说

  38. 突触结构 有人认为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把刚生下来的一窝白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内容丰富的环境中,一组放在内容贫乏的环境中。结果发现,前一组白鼠的皮层比后一组白鼠的皮层厚而且重。这可能是由于生活在丰富环境中的白鼠接受了较多的刺激,使它们的神经元突触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轴突或树突的数量增加,皮层的重量也因此增加。

  39. 突触学说

  40. 内分泌学说 ADH研究概况:垂体破坏的小白鼠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变得很慢,记忆下降,补充ADH得到明显改善。但人体实验未见显效。

  41. 记忆的优良品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