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覺之教育的核心理念 及其 21 世紀的實踐

2011. 6. 27( 一 ) 華梵大學. 覺之教育的核心理念 及其 21 世紀的實踐.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 (2010-11)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1. 引言. 1:1 菩提路上師永隨. 學佛的心路歷程

fathi
Download Presentation

覺之教育的核心理念 及其 21 世紀的實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1. 6. 27(一) 華梵大學 覺之教育的核心理念 及其21世紀的實踐 黃俊傑 台灣大學特聘教授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2010-11) Email: chun_chieh_huang@hotmail.com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2. 1. 引言

  3. 1:1 菩提路上師永隨 • 學佛的心路歷程 • 民國54年,參加「台大晨曦學社」。 • 民國55年暑假 ,在台中佛教蓮社聽聞李炳南老師講《佛學十二講表》。 • 民國56年秋 ,在台北外雙溪報恩小築皈依印順導師。 • 民國78年 ,參訪華梵建校工地。

  4. 印順法師(1906-2005)手跡

  5. 1:1 菩提路上師永隨 • 學佛的心路歷程 • 民國85年, 擔任教育部「私立學院改制大學審議委員會」委員。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華梵大學。 • 民國89年,拜謁證嚴上人。 • 民國89年,參訪福智「 全國教師生命成長營」 ,初謁日常法師 。 • 民國90 年,慈濟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證嚴上人 (1937-)

  6. 1:1 菩提路上師永隨 • 學佛的心路歷程 • 民國91-95年, 參與聖嚴法師推動 「心靈環保」文教 工作。 聖嚴法師(1931-2009)

  7. 1:1 菩提路上師永隨 • 學佛的心路歷程 • 民國95年開始讀《菩提道次第廣論》 日常法師(1929-2004)

  8. 1:1 菩提路上師永隨 • 緬懷曉雲法師的風範與德澤 古德云:「讀書人發潛德之幽光,誅奸雄於後世,故須自具潛能,始能發人性之潛源,乃覺之教育本願本質。」 流通 華梵文教基金會 製作 華梵大學真傳映象工作室

  9. 1:2 從大學教育的目的看 大學教育之目的:增進人類之福祉,使人類離苦得樂。

  10. 1:3 從大學教育的本質看:大學教育是生命互動與提昇的偉大志業 大學教育協助學生在21世紀全球化、亞洲崛起、知識經濟與環境巨變的歷史狂流中立定腳根,開拓生命的格局,在有限人生中創造無限的生命意義。 儒佛共同理念:「覺之教育」

  11. 教育是生命的相遇、相知、相惜、相互提昇的過程。

  12. 1:4 本講問題 • 「覺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 • 自覺 • 覺他 • 如何在21世紀落實「覺之教育」 的理念? • 生命教育 • 環境教育 • 經典教育

  13. 2. 「覺之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師的自我提昇

  14. 2:1 21世紀的大學之重要性與日俱增 全球化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 高科技時代 亞洲崛起的時代 James J. Duderstadt (1988-96任Univ. of Michigan校長), A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大學教育的價值從沒有今天這樣高。」

  15. 2:2 大學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始於教師「自我」的提昇 韋伯(Max Weber, 1864-1920):「學術作為志業」(“Science as Vocation”)教育作為一種志業

  16. 2:2 大學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始於教師「自我」的提昇 • 教育是「自我」對「他者」生命的轉化,所以, 「自我」的轉化是起點與基礎: • 《大學》:格物 → 致知→ 誠意 → 正心→ 修身 → 齊家→ 治國 → 平天下

  17. 2:2 大學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始於教師「自我」的提昇 • 「善自調伏,具足威儀,常行忍辱,憐憫眾生,是謂出家。」(《五分律》)

  18. 2:2 大學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始於教師「自我」的提昇 • 宗喀巴(1357-1419):《普提道次第廣論》 • 「尊重能調他者須先調伏自類相續」(《廣論.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 「自未調伏不能伏他。 〔...〕若自不先趣方便,不能度他,故欲利他當先自調」(《廣論.上士道.學菩薩行》)

  19. 2:2 大學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始於教師「自我」的提昇 • 「自我」的軟弱: •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26:41耶穌對彼德說:「你們要警醒禱告,免得迷惑受誘。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Watch and pray, that ye enter not into temptation. The spirit indeed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20. 2:3 孔子的「自我」觀 在亞洲思想傳統中,孔子是「自我」的肯定論者,以積極、主動的語言討論「自我」問題,鼓勵人應行於正道,達於「君子」境界,並透過「意志」來貫徹。

  21. 2:4 孔子「自我」觀念的重要命題 「自我」是意志方向的決定者 • 「自我」是一個自由的主體 • 世界的規範源於主體之意志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論語‧顏淵‧1》)

  22. 短片:孔子困於陳蔡,子路問君子 資料來源:《孔子》電視影片(中國大陸製作,臺灣隆恩科技有限公司影視部代理,2005年5月10日初版)

  23. 2:5 孟子繼承孔子的「自我」觀 「盡心」 → 「知性」 →「知天」 「自我」是價值意識的根源: •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1》)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2》)

  24. 2:6 荀子的「自我」觀亦上承孔孟 自由的主體可經由「學」而建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荀子‧勸學》) → 荀子以「欲」字點出人與世界的關 係取決於「自我」的意志。

  25. 2:8 綜論:跨文化視域中的「自我」觀 「自我」觀包括內外兩面: • 就身心內部關係而言,儒家、道家及基督教均強調身心互滲、身心一體。 • 就人與世界之關係而言,儒家、道家及基督教均主張「自我」的轉化是「世界」轉化的基礎。 自覺覺他,己立立人

  26. 3. 自覺覺他: 教師對學生生命的轉化

  27. 3:1 學生心靈在沉睡中 《思念》 都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在人世間昏睡, 朝朝日出而作,日落卻無法而息。 我的心在飄離,似乎要離我而去, 總有一些心事無人能懂, 有一些不能契及。 海水潮潮漲潮息,天天日子這樣過去。

  28. 3:2 21世紀大學教育以「心靈的覺醒」為核心 • 台灣88水災(2009.08.08):「有心」vs. 「無心」 左上圖:台東知本金帥飯店倒塌 右上圖:水淹大街 右下圖:洪水沖垮橋樑

  29. 3:2 21世紀大學教育以「心靈的覺醒」為核心 • 物質發達,人心不安的21世紀: •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三大疾病之一,台灣憂鬱症人口有年輕化的趨勢,平均發病年齡是24歲。 • 海峽兩岸頂尖大學學生的憂鬱與徬徨 ※ 以「心靈環保」作為「生態環保」的基礎

  30. 3:2 21世紀大學教育以「心靈的覺醒」為核心 • 回歸東亞文化的「心」學傳統內明之學 資料來源:蔡志忠漫畫

  31. 3:2 21世紀大學教育以「心靈的覺醒」為核心 以生命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喚起「心靈的覺醒」 21世紀「全球化」、知識經濟、亞洲崛起均以「心靈的覺醒與提昇」為其關鍵:

  32. 3:2 21世紀大學教育以「心靈的覺醒」為核心 • 為什麼「心靈的覺醒」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問題? • 如果不能自作主宰,就會在全球化浪潮中隨波逐流,載浮載沉,慘遭滅頂,成為「飄泊的靈魂」、「失根的蘭花」、「歷史的浪人」。 • 如無「心靈的覺醒」,則所學知識成為作惡的工具。 → 藥學博士生產毒品事件

  33. 3:3 教師如何喚醒學生「心靈的覺醒」? 練「心」的方法 1. 同體大悲之心:教師=牧師 vs. 進入教堂的人《孟子》:「不忍人之心」《慈悲三昧水懺》:「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相」。 學教育志業體 個別教師之於大 四肢之於一身 波之於水

  34. 3:3 教師如何喚醒學生「心靈的覺醒」? 練「心」的方法 • 看學生如與自己同體一身:《大乘起信論》:「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眾生,自然薰習常恆不捨,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

  35. 3:3 教師如何喚醒學生「心靈的覺醒」? 練「心」的方法 • 看學生如與自己同體一身: 《聖經.哥林多前書》: 13:2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13:3「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

  36. 3:3 教師如何喚醒學生「心靈的覺醒」? 練「心」的方法 • 觀功念恩之心: • 對大學教育志業體 • 對學生:師生「互為主體性」義工 vs. 被服務者之間關係 • 教學方法: “etic” approach + “emic” approach • 以《中國思想史原典選讀》為例

  37. 3:3 教師如何喚醒學生「心靈的覺醒」? 練「心」的方法 • 善巧柔和之心: • 《大般若經.無雜無異品》:「我應堪耐一切有情,長時履踐,猶如道路,亦如橋樑。…」 • 史懷哲:「我無非是將自己當做一座橋樑,藉以將歐洲人的愛心佈施於遠方的病患身上,並期待有機會抵歐就醫者也能對他人獻出愛心。」

  38. 4. 21世紀大學「覺之教育」的新方向 (1):生命教育

  39. 4:1 生命教育的學習方法(1):「事實」與「價值」融貫 • 20世紀的研究與教育主流思想:fact與value二分 • 知識的「數量化」、「標準化」、「商品化」 • 21世紀新視野:fact在value中彰顯

  40. 4:2 生命教育的學習方法(2): 「內」「外」兼修 以「典範人物」為學習之對象 • 「出乎其外」(etic) • 「入乎其內」(emic) • 程頤(伊川,1033-1107) :「讀論語前是一種人,讀論語仍是一種人,便是未曾讀。」 • 宗喀巴(1357-1419 ):《菩提道次第廣論》:修以次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41. 4:3 生命教育的學習方法(3): 「現代」與「傳統」互動 • 是有機關係而不是機械關係 • 「傳統」在「現代」之中 • 課程舉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傳統文化與21世紀》

  42. 5. 21世紀大學教育「覺之教育」的新方向 (2): 環境教育

  43. 5:1 20世紀生態危機的根源:啟蒙文明及其「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Anthropocentrism定義 Kentron (center) Anthropos (man) = + Anthropocentrism 普羅塔哥拉斯 (Protegoras, 485-410 BCE):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類是萬物的丈量尺度

  44. 5:1 20世紀生態危機的根源:啟蒙文明及其「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 現代的人類中心主義 18 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 相信理性自由 • 相信理性具有普遍性 • 一切現象均可藉由理性發現

  45. 5:1 20世紀生態危機的根源:啟蒙文明及其「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 Voltaire(伏爾泰, 1694-1778) Immanuel Kant(康德, 1724-1804) John Locke(洛克, 1632-1704)

  46. 5:1 20世紀生態危機的根源:啟蒙文明及其「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浮士德精神(Faustian Spirit): 征服自然 人定勝天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歌德,1749-1832﹚

  47. 5:1 20世紀生態危機的根源:啟蒙文明及其「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 人類中心主義的問題 使人「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d): • 脫離「人與自然」的互動脈絡 • 脫離「人與人」的互動脈絡 • 脫離「人與超自然」的互動脈絡 人類被科技所宰制

  48. 5:2 21世紀環境教育的哲學基礎: 「人」與「自然」的互為主體性 • 「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釋義: • 《雜阿含經》:「如兩束蘆,互倚不倒」 • 「互為主體性」的哲學基礎: • 無限生命觀 • 緣起性空觀 • 「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

  49. 5:3 環境教育的教學方法  「理論」與「實踐」融合 (theoria) (praxis) 念土地這本書 福智教育園區的學生認養農場的菜園,課餘後拿鋤頭下田,施肥、除草、抓蟲對他們不是難事。 -2007.5.21 聯合報A5

  50. 5:4 環境教育的傳統資源:重建東亞文化傳統中自然與人文秩序的連續性 • 從「自然」契悟「人文」: 《易經‧繫辭傳 》:「聖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道德經‧23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