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第 13 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 为什么相同的金融制度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 2. 金融结构如何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变? 3.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第 13 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 为什么相同的金融制度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 2. 金融结构如何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变? 3.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4. 金融结构是否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5. 如何来设计一个最优金融系统? 6.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7. 中国模式与中国金融发展. 参考书目: 1. 周骏 , 张中华 , 宋清华 ,商业银行创新与资本市场 :2006 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第一章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基于功能视角的分析 2.Kunt 和 Levine ,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跨国比较. 引论.

fay-bar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13 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 为什么相同的金融制度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 2. 金融结构如何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变? 3.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3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1.为什么相同的金融制度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 2.金融结构如何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变? 3.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4.金融结构是否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 5.如何来设计一个最优金融系统? 6.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7.中国模式与中国金融发展

  2. 参考书目: 1.周骏, 张中华, 宋清华 ,商业银行创新与资本市场:2006年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第一章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基于功能视角的分析 2.Kunt和Levine,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跨国比较

  3. 引论 全球金融发展与人均GDP的关系图 从全球经济来看,141个国家1995-2001人均GDP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808 金融是一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先导。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为何始终难以取得较大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系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资金投入不增加,任何区域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4. 一、金融发展的概念及路径 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的功能不断完善、扩充并进而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动态过程。其表现形式为:货币成为人们普遍的交换手段,金融工具的多元化,货币和金融资产成为个人最好的为将来消费做准备的价值储蓄手段,金融工具的价格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5. 一、金融发展的概念及路径 1.需求尾随型的金融发展 2.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 3.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就旨在阐明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是如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而演进的。 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人们无力支付固定的进入成本,或者即使有能力支付也因为交易量太小、交易所负担的单位成本过高,因而没有激励去利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也无从产生,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

  6. 一、金融发展的概念及路径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由于其收入和财富达到了临界值,他们就有激励支付固定的进入费用,利用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这样,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就得以建立起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和财富达到临界值的人越来越多,利用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而促进中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 讨论:信托的发展历程? 货币与金融功能的拓展

  7. 二、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金融功能

  8. 三、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一)金融结构理论 戈登.斯密森(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 1.金融结构的内涵 FIR=金融活动的总量/经济活动的总量 2.结论: 金融发展的规律 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1)储蓄与投资分离 (2)金融机构在动员储蓄和分配投资方面的优势

  9. 三、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二)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1.发展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三、第一代金融发展理论(二)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1.发展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和贫穷的国家,货币化的程度均比先进工业化国家低。这表明,发展中国家以自然经济和物物交换为主。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都具有二元性质。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普遍落后。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当局都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

  10. 2.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及其手段 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对金融系统进行强制性的行政干预,造成金融体系的功能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特别信贷机构 高准备金 利率控制 导致的高通胀问题 外汇管制 讨论金融抑制的后果?储蓄向投资的转换路径分析。

  11. 3.货币与资本的互补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单位的融资来源主要局限于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储蓄者也就是投资者。由于投资的不可分割,因此在进行一项投资之前必须进行较大规模的储蓄和积累。 投资意愿越强,人们进行货币储蓄的规模也就越大,这样,货币余额与资本之间就表现为很强的互补性,即资本需求越高,货币需求也会越高。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当收入水平一定时,如果意愿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提高,实际货币余额与收入的平均比例也会上升。

  12. 资本收益率上升,则意愿投资会增加;反之,若资本收益率下降,投资倾向也会下降。由于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投资支出之间是同向变化的,因此,资本投资收益率上升会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资本收益率上升,则意愿投资会增加;反之,若资本收益率下降,投资倾向也会下降。由于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投资支出之间是同向变化的,因此,资本投资收益率上升会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 在资本收益率一定时,假如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提高,人们的内部积累率也会上升;反之,如果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率很低,这就会打击人们通过货币储蓄的积极性。过低的名义利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都会降低货币的实际收益率。

  13. 提高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会通过导管效应和资产竞争效应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导管效应是指,提高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会鼓励人们多储蓄,少消费,内源融资增加,会减少资本不足的约束,因而物质资本的投资也会增加。 资产竞争效应是当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已经很高时,再进一步提高这种收益,往往会导致新的资产替代物质资本转向现金余额,因为这时持有现金余额更有吸引力了。

  14. 4.储蓄与增长的良性循环 (M/P)=L(Y,I/Y,D-P*) 为了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和资本积累率,发展中国家应该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促进金融深化,提高货币的名义收益率和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金融改革,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就可以实现储蓄与增长的良性循环。

  15. 金融自由化就是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行政干预,让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金融自由化就是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的行政干预,让金融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金融深化则是指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功能的不断扩充和完善的过程。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必要手段。

  16. (1)金融自由化的好处 金融自由化会提高国内私人部门储蓄的报酬,也有更多的机会分散持有国内金融资产。 在自由化的环境里,金融机构为了争取更多的利润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会积极地创造新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金融自由化会使得动员和分配储蓄的融资活动取代财政活动、通货膨胀和国外的援助,通过金融市场的扩大和多样化,金融自由化开辟了优化储蓄分配的渠道。

  17. 如果劳动力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高,那么,金融自由化后会提高实际利率,使资本的成本增加了,这会鼓励企业节约稀缺的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这一方面会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又会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收入中的份额,因此,金融自由化就有助于促进平等的收入分配。如果劳动力对资本的替代弹性很高,那么,金融自由化后会提高实际利率,使资本的成本增加了,这会鼓励企业节约稀缺的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这一方面会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又会提高工资收入在国收入中的份额,因此,金融自由化就有助于促进平等的收入分配。 外汇市场的自由化会促使短期汇率自由波动,使汇率能够更好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一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相对地位。

  18. 货币的自由兑换减少了储蓄的流动性风险,能够把它当作一种特别有力的政策手段,使储蓄者的实际利率提高到储蓄的稀缺价格水平。而且,对落后经济而言,外汇自由化才能吸引国外储蓄,降低它对国外储蓄的需求价格;此外,外汇自由化减少了走私,因而,外汇自由化和浮动汇率制有助于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货币的自由兑换减少了储蓄的流动性风险,能够把它当作一种特别有力的政策手段,使储蓄者的实际利率提高到储蓄的稀缺价格水平。而且,对落后经济而言,外汇自由化才能吸引国外储蓄,降低它对国外储蓄的需求价格;此外,外汇自由化减少了走私,因而,外汇自由化和浮动汇率制有助于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

  19. (2)金融自由化的内容 资本市场自由化 银行业的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 外汇市场与货币可兑换的自由化

  20. 资本市场自由化 从根本上说,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就是要培养自由资本之精神和自由资本之制度,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自由化不仅要求资本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且举凡盈余资金向短缺部门的转移也应该是自由的,通过资本市场的自动筛选机制来配置资本的使用、收益的分配和风险的分担,而不是由政府将资本分配给特定的企业或部门。 讨论:华尔街运营模式与内在的资本主义精神

  21. 银行业的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的第二个方面是解除政府对银行业的控制,实行自由银行制度。 自由银行制度的含义包括: 取消对银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允许私人部门自由开办银行业 银行业务的自由化,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控制,银行在政府的监管法规体系下从事合法的经营活动。 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为何要对银行业进行管制?开放的难题?

  22. 利率自由化 利率自由化就是政府放弃行政干预,取消利率的上限或下限的规定,由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来决定利率水平。 利率自由化实际上就是利率体系的自由化。

  23. 利率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 利率变动对借款者的融资成本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即企业对利率的反应弹性比较高,这就要求一个比较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制度应较完善,市场利率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收益与成本的变动,商业银行对此应有足够的敏感性。 由于利率自由化后,市场利率会不断地波动,这就加大了借款者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为了让借款者和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规避利率波动的风险,还应开发出新的便于管理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

  24. 外汇市场与货币可兑换的自由化 货币可兑换是指任何一个货币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把一种货币兑换成一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分为经常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和金融与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 金融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指对资本的流入和流出的兑换均无限限制。金融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使一国居民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金融资产,这会给中央银行带来货币稳定的竞争性压力。

  25. 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可以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从而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真正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来配置资本,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这一结果也会极大地推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可兑换可以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从而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真正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来配置资本,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这一结果也会极大地推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26. 货币可兑换的先决条件 适当的汇率。 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外汇储备。 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个能使经济实体既有动力又有能力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的环境,价格扭曲基本上被消除。 讨论:金融自由化与承受能力的矛盾? 什么是逐步有条件的开放?

  27. (三)金融抑制理论的修正 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危害: 银行收益恶化、金融资产质量恶化、国际资本冲击 提出渐进的自由化措施 财政控制——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汇率自由化

  28. (四)金融约束理论 政府限制银行的自由进入为现有的银行提供了租金机会,自由银行制度下的完全竞争则会使这种租金消失,因此,政府管制就赋予了现有银行的一种“特权价值”。 “特权价值”提高了银行的预期利润,银行在经营中就可能更加谨慎,因而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 相反,如果实行完全的自由化,固然强化了银行之间的竞争,但竞争会侵蚀银行利润和特权价值减少。

  29. 预期利润减少则降低了银行审慎发放贷款的激励,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预期利润减少则降低了银行审慎发放贷款的激励,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 由于自由化放松了对银行实施的限制,以前被禁止的活动,如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都向国内银行业敞开了大门,为他们从事赌博性投机活动创造了机会。一旦赌博成功,会给银行经理人员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一旦失败,则要由银行股东或存款者来承担损失。所以自由银行制度降低了银行的稳定性。

  30. 四、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31. 四、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32. 四、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 1.金融中介及金融市场的起源 2.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模型 3.金融体系的功能分析 4.金融结构与经济绩效 5.金融控制与金融自由化 6.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经验实证 7.企业融资理论 分析农村金融体系、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33. 五、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 前几代模型的反思:为何相同的金融体系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差异?金融抑制与产品竞争、开放的关系? 1.法律、金融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 2.实证研究 LLSV(1998)

  34. 六、全球金融结构的比较研究 经济发展与银行、非银行以及股票市场发展之关系; 经济发展与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之关系; 金融结构的法律、管制、税收以及宏观经济之决定因素。 全球两大模式的争论?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

  35. (一)金融市场结构 1.货币市场 2.资本市场 3.外汇市场 4.黄金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机构 1.储蓄类中介 2.经纪类中介 3.承销类中介 4.基金类中介

  36. (三)机构主导型的金融系统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 一国的金融体系,根据居民在市场和机构上储蓄财富的比重不同,可以区分出市场主导型和机构主导型。 美国、日本和德国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对比(按融资额):

  37. 在较富裕的国家,银行、非银行以及股票市场更大、更活跃、并更有效率。在平均水平上,较富裕的国家其金融系统更发达;在较富裕的国家,银行、非银行以及股票市场更大、更活跃、并更有效率。在平均水平上,较富裕的国家其金融系统更发达; 在较高收入国家,相对于银行,股票市场变得更活跃和更有效率。各国金融系统演变存在这样的趋势:当国家变得较富裕时,其金融系统变得更以市场为导向(Market-oriented); 有习惯法(Common laws)传统,对股东权力有强有力的保护,有好的会计管制、腐败的低水平以及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的国家,其金融系统倾向于更加以市场为导向; 有法国民法传统,对股东和信贷者权力保护不好,合约执行差、腐败的高水平、差的会计标准、限制性的银行管制以及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倾向于有不发达的金融系统。

  38. (一)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竞争与互补关系 1.银行业是21世纪的恐龙么? 2.银行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促进关系:备用轮胎理论 (二)基本功能比较 1.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所需融资方式不同,Allen的新兴产业模型(乐观程度、投资者数量、观点多样性、信息状况) 2.经济起飞阶段,间接融资比例较高 3.经济条件恶化,未来不确定性增强时,人们更多选择银行存款或债券投资 (三)风险管理功能比较 风险承担模式、风险管理工具的标准化 七、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理论考察

  39. 1.东亚奇迹:融资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东亚政府控制的银行导向型融资制度的产生,有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融资制度模式包含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部分,即银行与企业订立关系型融资契约;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委托监督的特殊关系;政府对金融市场采取一整套监管规制措施,如市场准入管制、存款担保、利率规制一级市场融资的限制等。 八、东亚的例证

  40. 债权人相机抉择的控制 银行部门 银行贷款 收入 相互持股 企业 企业 居民部门 相 互 持 股 证券投资 资本市场 内部资 本市场 长期稳定的耦合关系 银行导向型融资制度模型

  41. 2.东亚金融危机:关系型融资制度负效应的一种解析 东亚政府控制的银行导向型融资制度不是市场竞争制度所内生的制度,它的形成与其说是企业与银行在融资活动中长期互动的结果,不如说是在政府主导或主银行制度下已经建立的密切关系在金融自由化的继续。这种融资制度的缺陷,正是近年东亚经济问题的深层根源。 从融资制度的演进结果看,东亚的主办银行制是与“政府—银行—企业”一体化体制密切相关。东亚银行导向型融资制度,一方面是东亚的银行与大型企业集团普遍享受政府的隐性担保,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对自身行为负全责,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困难,政府会同银行继续为企业提供融资;另一方面是政府过度干预银行的经营决策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失去监督贷款有效运作的能力和动力。

  42. “政府—银行—企业”一体化体制经济活动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向扶持企业提供优惠贷款,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2)政府隐性担保造成银行与企业过于紧密的耦合关系。 (3)东亚关系型融资制度容易造成融资过度。

  43. (一)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 1.金融制度的形成历史 第一国民银行与第二国民银行的终结; 高度分散的金融系统与1929—1932年大危机。 (存款保险与分业监管) 2.金融创新:市场主导型金融制度的形成 (1)1965-1972 间的第一次金融创新 (2)1973—1982 间的第二次创新 (3)1982年以后的创新 九、美国与日本的金融制度变迁

  44. 1.银行业变革及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2.银行授信结构及其对经济体系的影响 3.复杂证券化信贷:降低还是扩大了风险 4.增强金融体系流动性带来的影响 5.全球金融的改革方式 九、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银行业变化趋势

  45. 一、从内容上看,二十多年的金融制度变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八项:一、从内容上看,二十多年的金融制度变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八项: 1.金融制度进行了三次制度创新性分离。 2.汇率并轨。 3. 从合业监管转向分业监管,三架马车的监管体制。 4.发展金融市场。 5.实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6.资金管理的市场化演进。 7.宏观调控逐步市场化。 8.在制度存量创新的同时,制度增量也得到了发展。 十、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

  46. 二、从时间阶段上看,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二、从时间阶段上看,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84年。1978年,人民银行原有的商业银行职能陆续向各专业银行转移,中国金融体制实现了行政职能与商业职能的初步分离,一级银行体制开始向二级银行体制转变。同时,金融市场也开始萌芽和发育。 第二阶段从1985到1994年。在此期间,国家建立和发展多种金融机构,运用多种渠道融资,一批新型的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取得进展,政策性银行开始成立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03年。不良资产剥离,各类市场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从2003年至今,政府继续推动金融制度变迁(加入WTO)。 十、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

  47. 1.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问题 2.二元金融结构问题:农村金融与中小企业金融 3.区域金融问题: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问题(金融产业发展问题) 4.高储蓄率问题 5.金融全球化问题 6.金融效率提升问题 7.金融宏观调控问题 8.综合化经营模式挑战 9.影子金融系统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10.资产价格与金融系统关系 十一、中国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48.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 中国潜在的风险:中等收入陷阱 1.收入分配制度挑战 2.经济增长潜在速度下降(人口结构等) 持续增长动力:城市化与创新 1.低碳经济型结构调整战略 2.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3.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调整战略 4.协调发展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49. 全球储蓄率比较分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