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01 Views
第 3 章 现代通信网. 本章主要内容 3.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3.2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3.3 通信网的类型,质量与关系 3.4 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3.5 移动通信网 3.6 卫星通信系统 3.7 信息高速公路 3.8 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化. 3.1 通信网基本概念. 3.1.1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通信系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统一的模型,如图1-1所示。这一模型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等6个部分。. 图1-1 电信系统模型. 3.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E N D
第3章 现代通信网 本章主要内容3.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3.2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3.3 通信网的类型,质量与关系3.4 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3.5 移动通信网3.6 卫星通信系统3.7 信息高速公路3.8 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化
3.1 通信网基本概念 • 3.1.1 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 通信系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统一的模型,如图1-1所示。这一模型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等6个部分。
3.1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通信的基本形式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建立起一条传输通道。当多个用户之间进行通信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任意两个用户之间用直达线路完全互联。通信效果好,但互联线路数量多。将各个用户终端通过一个具有交换功能的网络连接起来,使得任何接入该网络的两个用户终端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换操作。 交换网连接用户
3.1.2 通信网基本概念 • 简单通信网络如图1-2所示。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组成,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之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
3.2 通信网基本结构及构成要素 • 3.2.1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 通信网按照互连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互连网(完全互连网)和转接互连网(不完全互连网),如图1-3所示。
3.1.1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相互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 通信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构成要素是终端设备、传输链路 和交换设备。为了使全网协调合理地工作,还要有各种规 定,如信令方案、各种协议、网络结构、路由方案、编号方 案、资费制度与质量标准等,这些均属于软件。 终端设备(DTE)——是用户与通信网之间的接口设备 。 有信号转换、信号与链路匹配和产生信令三重功能。
通信网硬件设备 传输链路——是信号的传输通道 。按照有无复用及复用的方式,传输链路可分为三类:实线传输链路(无复用),频分载波传输链路(FDM)和时分数字传输链路(TDM)。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时分数字传输链路(TDM)。交换设备——是构成通信网的核心要素,它的基本功能是完成接入交换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接续和分配,实现一个呼叫终端(用户)和它所要求的另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选择的连接。 按交换方式划分,交换设备可以分为电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报文(信息)交换(message switching)和分组(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三类
1.网型网 • 2.星型网 • 3.复合型网 • 4.总线型网 • 5.环型网 • 6.树型网 • 7. 线型网
3.2.2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 一个完整的通信网包括硬件和软件。通信网的硬件一般由: • 终端设备(三种功能) • 传输系统(三种分类) • 交换系统(三种划分) • 三部分电信设备构成,是构成通信网的物理实体
3.3 通信网的类型与质量 • 3.3.1 通信网的类型 • 1.公用通信网与专用通信网 • 2.专业网与综合业务网 • 3.业务网与装备网 • 4.长途网与本地网
通信网的业务种类 • 公用电话网(PSNT) • 广播电视网 • 公用数据分组交换网(X.25) • 低速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ND) • 高速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ND) • 移动通信网 • 卫星通信网
3.3.2 通信网的质量 • 通信网的质量包括接续质量、传输质量与稳定质量。
3.4 各种网络之间的关系 • 3.4.1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国家基础设施,其信息网络由核心网、接入网和终端设备组成。它包含人们常说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 • 3.4.2 国际网和国内网
3.4.3 不同运营者的网络之间的关系 • 在国家批准的允许向公众提供业务(服务)的公用通信网络运营者的网络之间,以市场经济方式运作,分工协作,平等竞争。 •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 *中国联通 *中国铁通 • *中国网通 *中国卫通
3.4.4 现有网络的关系 • 1.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概念 • 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是现行体制下按不同运营者划分的网络。
2.三网之间的关系 • 各种通信网(电话网、分组网(X.25)和数字数据网(DDN))、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都以传送平台为基础,不同网络经营者所拥有的传送平台原则上都可以相互利用,但目前还受到技术上的限制。
3.5 通信网络技术标准化 • 3.5.1 国际网络标准化情况 • 1.ISO/IEC JTC1 • ISO/IEC JTC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是制定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的机构。
2.国际电信联盟及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门ITU-T的情况2.国际电信联盟及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门ITU-T的情况 •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国际电信领域的标准化组织 • 3.Internet • Internet体系结构委员会(IAB)主要在策略上制定有关协议,而技术则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及Internet研究任务组(IRTF)负责。Internet的标准规范重点在于协议的互操作性。
3.5.2 国内面临的网络标准化问题 • 1.实现“三网融合”必须建立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提供话音、数据和图像等业务的宽带综合业务网) • 2.国家传输基干网要求标准化支撑实现互连、互通和互操作 • 3.通信网络安全与电磁兼容(EMC)标准
3.6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 • 1, PSTN是什么? •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 2,PSTN的组网方式 • 3, PSTN的等级结构
3.7公用数据通信网 • 1,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七层模型图p50 • 2,X.25的网络结构与部件 • 3,RS-232的物理接口分析 • 4, X.25的分组结构(分组头,数据,校验)
ADSL与接入 (1)ADSL的概念 •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系统是一种采用离散多音频(DMT)线路码的数字用户线(DSL)系统。 (2)ADSL接入模型 • 固定电话网宽带接入的主要方法是不对称的数字用户环路ADSL。ADSL终端是一个不对称的网络终端,采用ADSL调制解调器,通过电话线连接到电话交换局前端ADSL解调设备解调后送入电话网,可以提供基于电话、数据的各种应用业务
(3)ADSL发展状况 •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最具前景及竞争力的一种,将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占主导地位。 (4)ADSL设备的安装 • ADSL安装包括局端线路调整和用户端设备安装。
补充:公共电话交换网 (1)公共电话交换网 (PSTN)----是以交换 机为主体而构成的电路 交换型信息网络,它承 载的业务虽以模拟电话 与传真为主,但随着综 合业务程控交换技术的 发展,现今它已配置有 各种接口,也可传送数 字电话、计算机数据和 图像等信息,承担了90 %以上的通信业务。 图3-5 我国PSTN网络结构
补充:公用数据通信网 公用数据通信网—一般分为只能用于数据通信的网络(如早期的X.25公用数据通信网,近期的帧中继网络等)和既可用于数据通信又可用于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如ISDN和DDN)。 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子网,具有开放式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OSI)参考模型下部三层的功能。
补充: X.25公用数据通信网 X.25公用数据通信网—由 X.25标准所定义。国际上 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 X.25公用数据通信网。 PN—分组节点 NL—网络链路 NMS—网络管理系统 PAD—信息分组打包/拆包 X.25的数据流分割成X.25数据组 LAC—本地接入部件 图3-7 X.25网络的结构
PAD给出的X.25分组结构与应用 分组拆装设备(Packet Assembly Disassembly—PAD)是用来支持非X.25分组终端接入分组交换器的,它把各种不同规程的终端都统一转换成X.25规程,使它们之间实现相互适应。
补充:帧中继连接(Frame Relay) 由ITU-TI.233建议给出的帧中继(FR)协议,只有OSI 模型底部两层的结构,是数据链路层中数据分组的方法,传输 基本数据单元是帧。帧中继由X.25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而来, 由于光纤通信误码率低,为了提高传输速度(达2Mbit/s), 省去了X.25中的纠错功能,使帧中继性能优于X.25的性能。 是新出现的一种局域网到广域网的互联方案。 图3-12 帧中继字头段的格式
补充:数字数据业务(DDN) 数字数据业务是在综合数字网的基础上,利用数字电路开发的数据传输业务。其主要特征如下: DDN采用了同步转移方式(STDM)的数字时分复用技术,传输过程平均时延≤450μs。 由于DDN一般都采用光纤传输,把纠错等功能转移到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终端设备来完成 。 DDN可作为基干传输网;提供X.25分组交换、专用线、图像、传真、话音、电传电报、帧中继等基本业务;提供公众数据库检索、电子数据互换、电子信箱、会议电视、可视图文、虚拟专用网等增值业务。 DDN的信道带宽可按N×64kbit/s随意设定
(c)交换式多兆比特数据(SMDS) SMDS(Switched Multimegabit Date Service)是为宽带 通信设计的,提供无连接服务的一个协议。它以固定长度的 信元为基础,为宽带公用网业务提供全交换的“任意点到点” 的连接。SMDS是为城域网和广域网设计的第一个高速数据传送交换式网络。用户的平均传送速率可达45Mbit/s。 基本的SMDS服务是简单的、无连接分组递交服务。分 组格式如图3-14所示 , LAN上的发送机把分组放到接入线 路上,SMDS将其发送到正确的目的地,但不作确认。 图3-14 SMDS分组格式
使用SMDS的LAN互联 图3-13 LAN的互联
补充: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综合业务—指包括语音、文字、图像等各类数字信息传送业 务。ISDN标准规定用户端与ISDN局端相连的数字用户线上的数据速率为192kbit/s、1544kbit/s或2048kbit/s) ISDN用户终端与ISDN局端(交换机)的联接采用数字用户 线,而现有的PSTN网一般使用模拟用户线。ISDN用于话音 业务时,用户终端应是数字话机。因为一根ISDN用户线的 最低数据速率为192kbit/s,包含2个64kbit/s的数据信道 (B信道)和1个用于B信道控制的16kbit/s的信令信道(D 信道),剩下的数据用于数据流的帧定位等传输控制信 号。因此对ISDN的家庭用户来说,一般可以同时使用两个 用户终端,例如一部电话机和一台个人计算机—“一线 通”。
ISDN信道类型 B信道—用来传送话音、数据等用户信息,传输速率是的 64kbit/s,一个B信道也可以包含多个低速的用户信息,但 是这些信息必须传往同一目的地。 H信道—用来传送高速的用户信息。如用户小交换(PBX)、LAN互连、高速传真、图像、高速数据、高质量音响或由低速数据复用而成的信息流以及分组交换信息。有三种标准速率,H 0 —384kbit/s、H 11 —1536kbit/s、H 12 —1920kbit/s。 D信道—首先传送公共信道信令(如拨号、振铃音等),控 制同一用户线上B信道的呼叫;其次在没有信令信息传送 时,可传送分组数据或低速的(如100kbit/s)遥控遥测数 据。 速率是16kbit/s或64kbit/s。
补充: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B—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速率除包括N-ISDN的全部接口速率外,增加 155.52Mbit/s和622.08Mbit/s两个宽带信号接口速率,而且B—ISDN应提供宽带ATM交换和复用功能。
补充:移动通信网 移动通信系统—指采用无线电波传播方式将用户接入各种通信网的系统。从广义讲,它包括各种现行的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大区制集群移动通系统、无线本地环路(由PSTN 或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完成无绳电话系统 )、无线寻呼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 对大型建筑物而言,移动通信系统通常可分为建筑物内的专用通信系统(如集群调度电话)和公用移动电话在建筑物内的使用两大类。为使无线电波能够在建筑物均匀分布,实现建筑物内任何地方都能通话的目的。各移动通信设备生产厂商推出了直放站系统 和微蜂窝基站
直放站系统 直放站系统—是在大型建筑物外设置针对通信用频段和方 向的收发天线,将无线信号引入室内,将所接收到的信号进 行同频直接放大再发射出去,使建筑物内的移动通信终端可 以正常工作。但直放站系统并不能提高覆盖区的通信能力。
微蜂窝基站 微蜂窝基站——是移动通信大系统的一部分,微蜂窝基站所 发射的信号经过信号分配系统在大型建筑物内多点小功率辐 射,从而实现在保证足够的通信信道的前提下均匀覆盖 。
补充: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是地球上的多个通信站(称为地球站)利用空 中的人造地球卫星进行通信,相应的系统称为卫星通信系 统。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通信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 图3-18 卫星通信系统示意图
VSAT网 VSAT——是英文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的缩写,通 常指天线口径小于1.8m,可直接安装在用户住地的地球站。 由VSAT所构成的卫星通信系统称为VSAT网。 VSAT网——VSAT网一般由主站、通信卫星和若干个VSAT站 (小站)三部分组成。主站是整个网络的控制和协调中心, 小站之间可通过主站或直接进行通信。 图3-24 VAST网络结构
补充 信息高速公路(ISHW) ISH W是以光纤、微波 卫星传输为“路”向各政府部门 、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等各类用户提供所需信息数据、声音和图像传输等多种服务的全国性高速信息网络:我国也正在讨论建立“中国信息基础结构”的可行性。 NII的模型如图3-27所示,包括应用信息系统和公用通信网络。
公用通信网络是由交换节点、传输系统、终端设备组成的智能网络,如图3-28所示。智能网应利用计算机系统完成网络的集中监控,利用软件完成网络的配置、业务提供等功能。 图3-28 公用通信网络
我国主要计算机(广域)网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 PAC,X.25网)——邮电部1993年9月建成,骨干网覆盖各省会城市,通过公用电话网覆盖开通电话的所有地区,北京、上海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港澳出入口。 中国数字数据骨干网(China DDN)——1995年正式投产,主要为用户提供永久型出租业务。 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 NET)——邮电部经营的中国 Internet骨干网。由核心层和接入层组成,与中科院、教育网联网。
我国主要计算机(广域)网 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 GBN)——联向国务院和国家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及全国大中型工商企业、企业集团、大型网贸企业、科研基地、重点高校和国家重点工程等信息资源,并与各部委的专用网互联。 中国教育和科研示范工程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ch Network—CERNET)—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等十所大学承建,将在21世纪内连接全国大部份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