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蔬 菜 病 害

蔬 菜 病 害. 茎蔓病斑. 豇豆煤霉病. 症状. 叶两面初生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为 1 — 2cm 、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密生失黑色霉层,尤以叶片背面显著。严重时,病斑相互连片,引起早期落叶,仅留顶病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减少。. 豇豆煤霉病症状. 落叶病斑长白毛. 中期症状. 黑色霉层. 豇豆煤霉病. 症状. 分生孢子器放大. 分生孢子器切片. 豇豆煤霉病. 病原.

felc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蔬 菜 病 害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蔬 菜 病 害

  2. 茎蔓病斑 豇豆煤霉病 症状 叶两面初生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直径为1—2cm、近圆形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不明显。潮湿时,病斑上密生失黑色霉层,尤以叶片背面显著。严重时,病斑相互连片,引起早期落叶,仅留顶病嫩叶。病叶变小,病株结荚减少。

  3. 豇豆煤霉病症状 落叶病斑长白毛 中期症状 黑色霉层 豇豆煤霉病 症状

  4. 分生孢子器放大 分生孢子器切片 豇豆煤霉病 病原 病原菌为豆类煤污尾孢霉(Cercospora cruenta Saccardo)属尾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直立不分枝,数枝至十数枝丛生,具1—4个隔膜,褐色,大小为15—52um×2.5-6.2um,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7—35℃,最适温度为30℃。

  5. 豇豆煤霉病 发病规律 豇豆煤霉病以菌丝块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第2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在菌丝块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田间高温、高湿或多雨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当温度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或遇高湿多雨,或保护地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则发病重。连作地或播种过晚发病重。 控制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2)田园清洁。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6. 黄瓜黑星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色晕环,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茎蔓上则产生黄褐色梭形病斑,中部略凹陷,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瓜条染病开始流胶,以后发展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受害瓜条多畸形,常龟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7. 黄瓜黑星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病斑,幼苗停止生长,全株枯死。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污绿色近圆形小斑点,后变为黄褐色,干枯、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色晕环,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茎蔓上则产生黄褐色梭形病斑,中部略凹陷,表皮粗糙呈疮痂状、破裂;瓜条染病开始流胶,以后发展为深褐色凹陷斑,病斑呈疮痂状,受害瓜条多畸形,常龟裂。高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8. 黄瓜黑星病 病原 病原菌为瓜枝孢霉(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真菌。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5—35℃,适温为20—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保护地支架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及菌丝附着在种子表面及种皮内越冬。种子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对湿度要求很严,在冷凉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 该病属于低温、耐弱光、高湿害病。15—20℃为最佳侵染温度,黑暗或弱光比较强光下更易侵染。

  9. 黄瓜黑星病 (1)严禁在病区繁种或从病区调种。 (2)可采用温汤浸种20min,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3)选用抗病品种 (4)重病田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5)温室与大棚在定植前10天,进行药物熏蒸,每100㎡用硫磺粉300—400g加锯末800g,混匀用暗火熏一夜。 (6)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瓜,并喷洒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 控制措施

  10. 番茄叶霉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11. 番茄叶霉病 病原 病原菌为番茄叶霉病菌[Fuluia fulua(Coole)Cif]属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真菌,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稍有分枝,初无色,后呈褐色,有1—10个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初无色,单胞,后变为褐色,中间长出一个隔膜,形成2细胞;分生孢子大小为14—38um×5—9um。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随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内越冬。 温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病菌发育温度9—34℃,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达90%以上,有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12. 番茄叶霉病 (1)番茄品种间对叶霉病的抗性具有明显差异。 (2)从无病株上采种或进行种子处理,52℃浸种30min,晾干播种;2%武夷霉素150倍液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 (4)发病重的地区,应与其他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5)施足腐熟有机肥,注意田间通风透光。 (6) 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 控制措施

  13. 瓜类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Meion wilt)又叫蔓割病、萎蔫病,是瓜类主要病害,分布广泛,主要危害甜瓜、西葫芦、丝瓜、冬瓜等葫芦科作物,黄瓜常年发病率10%~30%,严重时可达80%~90%,甚至绝收。

  14. 茎节枯萎症状 茎节间枯萎症状  黄瓜细菌性枯萎 瓜类枯萎病 症状 该病典型症状是萎蔫,幼苗发病,子叶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变褐缢缩,导致猝倒,大田发病一般在植株开花后出现病株。发病初期,病株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萎蔫,似缺水状,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茎蔓上出现纵裂,裂口处流出黄褐色胶状物,病株根部褐色腐烂,纵切病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呈褐色,潮湿条件下病部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疫菌也能引起瓜类枯萎症状,但疫病病株不流胶,且疫病常自叶柄基部处始发病,只有发病部位以上蔓叶枯死,病部明显缢缩。

  15. 大型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 分生孢子座电镜照片 大型镰刀形分生孢子 瓜类枯萎病 病原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尖镰孢镰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和瓜萎镰孢菌[Fusarium bulbigenum Cooke et Mass. var. Niveum (Smith)Wollenw]。主要是尖镰孢菌,该菌有许多不同的专化型。 黄瓜尖镰孢菌气生菌丝白色棉絮状,小型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单胞或偶尔双胞,大小5.0~12.5×2.5~4.0;大型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或镰刀形,1~5个分隔,多为3个分隔,顶端细胞较长;渐尖,大小15.0~47.5×3.5~4.0;厚坦孢子顶生或间生,圆形、淡黄色,直径5~13。枯萎病菌除有专化型外,还有生理小种分化。

  16. 瓜类枯萎病 发病规律 尖镰孢菌为土壤习居菌,可以厚坦孢子、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中存活5~6年,其菌丝和分生孢子也可在病株残体中越冬,并可营腐生生活,厚坦孢子和菌核通过畜牧消化道后仍能存活,越冬病菌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 病菌在田间主要依靠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和线虫等传播,该病是一种积年流行病害,其发生程度决定于当年初侵染菌量,一般当年不进行再侵染。连作地块作土壤中枯萎病菌积累多,病害往往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土层瘦薄,不利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往往病重。

  17. 瓜类枯萎病 病害循环 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或未腐熟肥料中越冬,为主要侵染来源,病菌离开寄主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 种子带菌(种子带菌率为0.14-3.3%),也是侵染来源之一。 通过伤口和根毛顶端侵入。 传播:灌溉水和土壤的耕耙,地下害虫和土壤中的线虫既传播病害又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

  18. 瓜类枯萎病 (1) 选育利用抗病品种。 (2)深耕、晒土、轮作、淹田、田园卫生可减少病害发生。 (3) 嫁接防病。 (4)药剂防治。种子处理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10%双效灵300倍液浸种,土壤处理可用95%棉隆,每亩10kg拌细土120kg,撒于地麦,耕翻13~18cm,再用薄膜盖12天。 (5) 生物防治。用木霉菌等颉抗菌拌种或土壤处理可抑制枯萎病的发生。 控制措施

  19. 茄子黄萎病 症状 茄子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茄子黄萎病,一般5~6叶开始发病,门茄座果后出现症状,进入盛果期病株急剧增加,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叶脉间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变黄,初期病叶在天气干旱或中午表现萎蔫,早晚恢复。后期病叶萎蔫不再恢复,颜色由黄色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最后叶片枯死脱落,病害由下向上扩展,可发展至全株发病,有时只半边叶或半边植株发病,发病植株矮小,果小且少,质硬,味差,剖视病株根、茎、叶柄、果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有时茎基部腐烂。

  20. 茄子黄萎病 病原 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轮枝菌属,其所有菌株均可产生轮枝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基部无色,常由2~6层轮状的枝梗及上部的顶支构成,每轮梗数1~6根,通常2~4根,分生孢子枝梗长13.5~33.3,宽2.16~3.36,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发病规律 病菌以微菌核,厚坦孢子和休眠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2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温暖高湿的有利于该病害的流行,发病适温20~25℃,气温在28℃病害受到抑制。

  21. 茄子黄萎病 茄子黄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 选用无病种苗。 (2)大田防治。从定植到盛果期是防治关键时期。 (3)保护地实行轮作。科学施肥。适时定植,铺盖地膜,提高地温。 (4)合理灌水及中耕。茄子生长期间要小水勤浇,保持地面湿润,防止大水漫灌避免冷井水直接浇灌。 (5)选用抗病品种 控制措施

  22. 大白菜软腐病 甘蓝软腐病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细菌性软腐病(bacterial soft rot)是园艺植物上一种重要病害,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上危害最重。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也称“烂葫芦”、“烂疙瘩”或“水烂”等,我国种植大白菜的地区都有发生,在田间,可以造成白菜成片无收;病害流行年份,造成大白菜减产50%以上。

  23. 小白菜软腐 大白菜软腐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症状 软腐烂的症状因病组织和环境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柔嫩多汁的组织开始受害时,呈浸润半透明状,后变褐色,随即变为粘滑软腐状。比较坚实少汁的组织受侵染后,先呈水浸状,逐渐腐烂,但最后患部水分蒸发,组织干缩。 开始多呈浸润半透明状,后渐呈现明显的水渍状。颜色由浅黄,灰色至灰褐色,最后组织粘滑软腐,并有恶臭。比较坚实的组织受侵染,病斑多呈水渍状,先淡褐色,后变褐色,渐次腐烂,最后干缩。

  24.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病原 胡萝卜欧文氏菌胡萝卜致病亚种(Erwinia caratovora subsp carotovora) 病菌生物学特性最。 适温度:27-30℃ 致死温度: 50℃最适PH7:5.3-9.3不耐干燥和日光,病菌脱离组织再土壤中存活15天 寄主范围广:十字花科、茄科(番茄、辣椒)、豆科、瓜类等多种蔬菜 致病过程机理: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中间层(果胶质)→分解细胞中蛋白胨→吲哚→发臭。

  25.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雨水 (2)虫害:昆虫 (3)栽培管理     (4)白菜伤口种类     (5)白菜不同时期的愈伤能力     (6)品种抗病性

  26.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病害循环

  27. 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 (1)加强栽培管理 ① 避免将白菜、甘蓝、萝卜等秋菜种在低洼、黏重的地块上。 ② 提早耕翻整地,可以改进土壤性状,提高肥力、地温、促进病残体腐解,减少病菌来源和减少害虫。 ③ 采用垄作或高畦栽培,有利于排水防涝,减轻病害的发生。 ④ 增施底肥,及时追肥。 ⑤ 适期播种。 ⑥ 及时清除病株。 (2)防治害虫:早期应注重防治地下害虫。从幼苗期就应防治黄条跳甲、菜青虫、小菜蛾、猿叶虫、地蛆和甘蓝夜盗虫等。 (3)选用抗病品种 (4)药剂防治:在发病前发病初期可以喷下列药剂,防止病害蔓延。农用链霉素200mg/kg、敌克松原粉、50%代森铵600~800倍液。 控制措施

  28.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1)番茄青枯病 番茄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cm高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两三天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在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的条件下,病株可持续一周左右才死去。病茎下端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发生大而且长短不一的不定根。天气潮湿时病茎上可出现1~2cm大小、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的斑块,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菌脓渗出。这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29.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2)茄子青枯病 茄子被害,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后逐渐扩展到整株枝条上,病株茎面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将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这种变色从根颈部起到可以一直延伸到上面枝条的木质部。枝条里面的髓部大多腐烂空心。用于挤压病茎的横切面,也有乳白色的菌脓渗出。

  30.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症状 (3)马铃薯青枯病 马铃薯被害后,叶片自下向上逐渐萎垂,4~5天后全株茎叶萎蔫死亡,但茎叶色泽仍为青绿色,切开病株上薯块和近地面的茎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受挤压后也有乳白色的菌脓渗出,其症状与番茄病株上的相似。

  31.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原 病原菌为青枯劳尔菌(Ralstonia soanacearum = Pseudomnas solanacea-rum)。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大小0.9~2×0.5~0.8,一般为1.1×0.6,极生鞭毛1~3根。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生长最适温度为30~37℃,最高41℃,最低10℃,致死温度为52℃10min,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为pH6.0~8.0,以pH6.6为最适。

  32.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原细菌主要以病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田间病害除了通过农具,家畜等传病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 (1)种植材料的转移:细菌性青枯病可以在多种植物材料之间转移。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已经由带病种薯在国家和地区间进行了传播。 (2)影响发病的因素 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青枯病的发生。雨水多,湿度大也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 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 发病规律

  33.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病害循环

  34. 茄科植物细菌性青枯病 (1) 轮作 (2) 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适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可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的石灰,使土壤呈现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 (3) 改进栽培技术:选择高躁无病菌的土地作为苗床。注意中耕技术。 (4) 选用无病菌种薯和种薯药剂处理 (5) 化学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病穴可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于穴病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喷洒100~500mg/kg的农用链霉素,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控制措施

  35. 心叶菊花状 病叶歪向一边 明脉症状 坏死斑点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症状 (1)大白菜 田间幼苗受害,首先心叶出现明脉及沿脉失绿,继呈花叶及皱缩。成株被害,轻重不同。重病株叶片皱缩成团,叶变硬脆,上有许多褐色斑点,叶背叶脉上亦有褐色坏死条斑,并出现裂痕,病株严重矮化、畸形、不结球。受害较轻的,病株畸形、矮化较轻,有时只呈现半连皱缩,能部分结球。受害最轻的病株不显畸形和矮化,只有轻微花叶和皱缩,能正常结球。抽出的新叶显现明脉和花叶,老叶上生坏死斑。花梗上有纵横裂口。花早枯,很少结实;即使结实果荚也瘦小,籽粒不饱满,发芽率低。

  36.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症状 (2)萝卜、小白菜、芜青、油菜和榨菜等植物的症状与大白菜上的基本相同。心叶初现明脉,继呈花叶、皱缩。重病株矮化、畸形,轻病株一般正常,矮化不明显,但抽苔后结实不良。 (3)甘蓝 受病幼苗叶片上生褪绿圆斑,直径为2—3mm,迎光检视非常明显。后期叶片呈淡绿与黄绿色的斑驳或明显的花叶症状。老叶背面有黑色的坏死斑。病株较健株发育缓慢,结球迟且疏松。开花期间,叶片上表现更明显的斑驳。

  37.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1)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uirus,TuMV)该病毒分布普遍,危害性大,是我国各地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物。 (2)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uirus, CMV)该病毒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葫芦科、藜科等多种蔬菜和杂草亦能侵染。病毒粒体球状,钝化温度为55—70℃,稀释终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2—4天,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 (3)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uirus, TMV)该病毒寄主范围广、抗性强,能侵染十字花科、茄科、菊科、藜科及苋科等多种植物。钝化温度为90—97℃,稀释终点为10-6。体外保毒期的长短因不同株系而异,有的株系为10天左右,有的可长达30天以上。只能以汁液接触传染。 病 原

  38. 十字花科植物病毒病 发病规律 病毒可以在田间生长的十字花科蔬菜、菠菜及杂草上越冬,引起次年十字花科蔬菜发病。 (1)不同生育期与发病的关系,幼苗7叶期以前最感病,受侵染以后多不能结球,危害重;后期受侵染发病轻。侵染越早,发病越重,危害也越大。 (2)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苗期气温高、干旱,病毒病发生常较严重。 (3)邻作与发病的关系, 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病毒病能相互传染,发病重;种在非十字花科蔬菜附近,发病轻。 (4)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 秋播的十字花科蔬菜播种期早的,发病重;播种晚的,发病轻。 (5)品种与发病的关系 不同的白菜品种对病毒病的抗病性有显著的差异。青帮品种比白帮品种抗病。

  39. 番茄病毒病 症状 (1)花叶病:一种是在番茄叶片上引起轻微花叶或微显斑驳,植株不矮化,叶片不变小、不变形,另一种番茄叶片有明显花叶,随后新叶变小,叶脉变紫,叶细长狭窄,扭曲畸形,茎顶叶片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下部多卷叶,病株花芽分化能力减退,并大量落花落蕾,基部已坐果的果小质劣,多呈花脸状,对产量影响较大。

  40. 番茄病毒病 症状 (2)条纹病:亦称条斑病。病株上部叶片呈现花叶症状。植株茎秆上中部初生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逐渐蔓延扩大,以致病株萎黄枯死或畸形。 (3)蕨叶病:病株一般明显矮缩,下部叶片边缘向上卷起,严重的卷成管状,中部叶片微卷,主脉微现扭曲,上部叶片细小形成蕨叶。叶背叶脉呈现淡紫色,叶肉薄而色淡,微现花斑。全株腋芽所发出的侧枝都生蕨叶尖小叶,上部复叶节间短缩,呈丛枝状。

  41. 番茄病毒病 病原 (1)花叶病。该病主要由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引起。 (2)条纹病。由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ToMV)侵染所致。 (3)蕨叶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uirus,CMV)侵染引起。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也很广。除番茄外,辣椒、黄瓜、番瓜、莴苣、萝卜、白菜、胡萝卜、芹菜等蔬菜都可侵染,还能危害多种花卉、杂草及一些树木。 烟草花叶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极易由接触传染,但蚜虫不传毒。番茄花叶病和条纹病主要通过田间各项农事操作。带毒的卷烟和寄主的病残体也可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烟草花叶病毒的土壤传播是以土中残存的病毒通过植物、茎、叶的伤口直接侵入的接触传播为特点。黄瓜花叶病毒由蚜虫传播,如桃蚜、棉蚜等多种蚜虫可传染,但以桃蚜为主。 发病规律

  42. 番茄病毒病 病害循环

  43. 番茄病毒病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种子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泡3—4h,再放在10%磷酸三钠(Na3PO4)溶液中浸种20—3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这样,可以去除粘附在种子表面的病毒。 (3)狠抓定植前后的栽培防病措施。 (4)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晚打权、早采收。 (5)早期防治蚜虫。防治蕨叶病,深耕及轮作。钝化剂及诱导剂的施用。 控制措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