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likes | 176 Views
資科科學家探討. 資三乙 蔡志杰 D10016252. 前景. 為 培養台灣的資料科學家,台灣 IBM 首度以「資料科學」角度,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的學者們共同設計資料科學課程,借重自身分析技術專業與商業決策諮詢經驗,建立起產學橋樑。 台灣 IBM 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說明,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資料科學家,必需具備三大條件:統計知識 + 科學經驗 + 產業知識,才能有效將數據轉化成商務洞察,協助組織提升商業價值。
E N D
資科科學家探討 資三乙 蔡志杰 D10016252
前景 • 為培養台灣的資料科學家,台灣IBM首度以「資料科學」角度,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的學者們共同設計資料科學課程,借重自身分析技術專業與商業決策諮詢經驗,建立起產學橋樑。 • 台灣IBM 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說明,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資料科學家,必需具備三大條件:統計知識 + 科學經驗 + 產業知識,才能有效將數據轉化成商務洞察,協助組織提升商業價值。 • 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福仁教授表示,藉由教學分析工具與分享商業決策know-how,不僅讓學生了解海量資料分析技術及其在多元產業中的廣泛應用,也開拓學界視野以激發更多創新想像,讓台灣學生以國際企業的視野與高度,開創台灣未來。 • 在Big Data時代,IBM預視到資料科學家的龐大市場需求與嚴重人才缺口,希望運用自身技術與商業專長和經驗,培育台灣專業資料科學家人才。IBM持續地在全球各地投資人才培育,台灣也含括在此發展藍圖中。透過產學合作,IBM將協助業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以利在海量資料分析應用蓬勃發展之際,協助企業、組織掌握關鍵技術,洞察新商機並創造新商業價值。
前景 • 學歷不是重點,經驗更重要 • 許多研究機構和領導市場的科技公司,紛紛公布自家對明年以及未來趨勢的預測,其中「巨量資料」(Big Data)的出現,是各家名單的「共見」之一,所以未來懂得處理、分析這些資料的專業人才─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也因此變得炙手可熱。 • 根據資訊科技服務公司EMC的全球調查,63%左右的資料科學家表示,未來對該領域的人才,將會有「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而其中半數更認為,供不應求還是客氣的說法,實際上應該是明顯的人才短缺問題。會有這樣的結果,主因是連網行動裝置的大量使用,而許多原本沒網路概念的物品也加入「連線」行列─物聯網,讓相關企業或組織得已獲得前所未有、各式各樣的巨量資料。 • 另一方面,能否妥善的使用這些資料,將其轉換成真正有用的「資訊」,卻只有1/3的受訪者表示有信心,而前Amazon首席科學家、現任史丹佛社交資料實驗室領導人Andreas Weigend也認為,資料雖然是新的「金礦」,但可惜的是,目前的科技演進速度,卻超過我們了解這些資料技巧的進步,而在巨料資料的必然趨勢下,企業或組織若不能跨部門的適應此種變化,在未來的競爭上將成為明顯的劣勢。
收入及薪水 你聽過「資料科學家(data scienti-sts)」嗎? 《哈佛商業評論》評論它為「二十一世紀最性感的工作」! • 這三年來,海量資料成為科技顯學,資料科學家趁勢崛起,薪資因此不斷成長。美國北卡州立大學於○七年特別成立了分析科學碩士班,根據他們對畢業生進行的調查,一○年時沒有任何經驗的碩士畢業生,平均起薪為年薪六.八五萬美元;但一二年,薪資已經提高至七.七一萬美元,短短三年間,升幅達一二·五%! • 美國資料科學家的行情如此,台灣資料科學家同樣早就擺脫二十二K的緊箍咒。據了解,台灣如金融、電信等各企業,因資料是其重要命脈,為不假手其他外部資料探勘公司,正在著手建立自己的「資料部隊」,所以人才需求殷切,可是,台灣的資料科學家卻嚴重不足,求過於供之下,他們的薪資跟著水漲船高。 • 《哈佛商業評論》給資料科學家下了一個定義:「(資料科學家是)懂得從今日如海嘯般非結構化資訊中,撈出重要商業問題解答的一群人。」
結論 資料科學家有分析Big Data需要的3種能力,包括深入了解企業內的 業務與組織、具備資料探勘等統計應用知識、熟悉資料分析工具操作。 挑戰 1 - 資料分析人才不足因應巨量資料處理的需求,不論企業決定採用哪一種解決方案,最終,需要有資料科學家來運用這些巨量資料,才能活化巨量資料的價值,重新建構資料之間的關係,並賦予新的意義,進而轉換成企業的競爭武器。 在巨量資料處理環節中,資料科學家是能否點燃巨量資料價值的關鍵。然而,資料科學家的養成並不容易,因為資料科學家必須同時具備3種條件,包括深入了解企業內的業務與組織、具備資料探勘等統計應用知識、熟悉資料分析工具操作。
結論 挑戰 3-對資料價值的敏感度不足 • 巨量資料的價值,除了解決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還要能發掘原本不知道的問題。資策會資訊服務處處長盛敏成認為,資料分析的前提是,資料保留的完整性與正確性。然而,在臺灣的企業文化中,長期以來都沒有依賴資料來做決策判斷的習慣,對於資料的價值也比較無感,甚至是忽略資料的存在,因此,有些企業根本沒有保留資料與應用資料的長期規畫。 舉例來說,在臺灣建置非常普遍的ERP系統,是所有應用系統中,與企業營運最息息相關的系統,理論上,ERP系統中的資料品質,也就是資料的正確性以及一致性等,應該都是企業內各應用系統中最好的。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ERP系統的帳務資料,並不能與企業的營運畫上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