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k likes | 1.61k Views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为什么改革? —— 改革的依据 怎样进行改革? —— 改革的定位 改革什么? —— 改革的内容 如何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 。.
E N D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为什么改革? ——改革的依据 怎样进行改革? ——改革的定位 改革什么? ——改革的内容 如何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
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957年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第四,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第四,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邓小平
“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邓小平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 ‘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邓小平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 新的革命 •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 ——邓小平
第一,就改革解放生产力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
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二,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从这场改革的政策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
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 ——邓小平
第四,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 “ 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邓小平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
第二,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第二,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3.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 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提出的。提出这一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着直接的关系。
(1)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1)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 (2)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3)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之间的关系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三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 需要明确: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加以排斥; 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进行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进行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 • 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
1.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这样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邓小平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 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