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5

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 —— 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 教学提示. 绪论. 1. 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 2. 了解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3. 明确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 (一)现代写作的诞生 (二)现代写作文体的发展 (三)现代写作的空间意识 (四)现代写作的工具化特征 (五)思维和思维方法.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二、现代写作的作用 (一)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 (二)现代管理借助的必要手段 (三)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fini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基础写作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础写作 ——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

  2. 教学提示 绪论 • 1.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 • 2.了解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 3.明确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的方法。

  3.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 一、现代写作的含义 • (一)现代写作的诞生 • (二)现代写作文体的发展 • (三)现代写作的空间意识 • (四)现代写作的工具化特征 • (五)思维和思维方法

  4. 第一节 现代写作的含义与作用 二、现代写作的作用 • (一)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 • (二)现代管理借助的必要手段 • (三)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5. 第二节 现代写作的特性 整体考察现代写作至少有三大特性: • 一、个体创造性 • 二、实践操作性 • 三、动态综合性

  6. 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一、传授写作理论 • (一)客体、主体、载体、受体相互作用并转化生成的理论 • (二)写作行为过程的动态递变理论 • (三)写作技法方面的理论

  7. 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二、锻炼综合素质 • 综合素质的锻炼,关键在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 写作能力的高度综合,实质上是一个人“智力”、“专门能力”和“创造力”的复杂结构形态。 • 锻炼综合素质,实质上是学习者要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

  8. 第三节 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三、增强教练本领 • 现代写作的教练任务,不仅指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对训练的内容、程序进行科学设计,而且指学习者能把自己掌握的这些技能技巧和设计的要领再传授给别人,使其能力有所提高。 • 增强教练本领,这一任务的提出,是与高师现代写作教学的特定教学目标和对象相一致的。

  9.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 • 上编写作原理论,以纵横交叉构成立体视角,观照写作活动的轨迹,对写作“四体”、“过程”和“技法”进行探讨。从横向看: (一)主体——写作的主导 (二)客体——写作的基础和本源 (三)载体——写作的成品 (四)受体——写作成品的接受对象

  10.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 从纵向看,任何写作成品产生的过程,都是在主体心理和行为的操作下沿着“物←→感←→思←→文”的轨迹展开的。 •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物←→感←→思←→文”的纵向发展,并不是直线的推进,而是一个各环节互逆、互动、互摄、互生的复杂递变过程,同时又受横向诸因素的影响、制约以及写作技法的作用。各种因素和技法的渗透、交叉、整合,使写作过程呈现立体复合状态。

  11.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 中编为写作文体论,我们从功用的角度将文体划分为四大类: (一)新闻文体。主要探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写作。 (二)文学文体。主要研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写作。 (三)理论文体。阐述社会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的写作。 (四)应用文体。阐释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教学文书的写作。

  12.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 下编为写作教学论,在“现代写作教学概观”一章中,对现代写作教学的现状、现代写作教学的观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对颇具特色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方法与训练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3. 第四节 现代写作教程的框架体系与学习方法 二、现代写作“教”与“学”的方法 • (一)教师教学提示 1.角色定位 2.吃透教材 3.精心设计训练 4.运用多种方式 • (二)学生学习提示 1.灵活掌握理论知识 2.注重提高写作能力 3.打好教练基本功 4.追求高素质高水平

  14. 〔思考与练习〕 • 一、设计一份自我测验的问卷,回答有关写作的一些问题。如:对写作是否爱好、有无兴趣?对老师的命题作文是否头痛?在以往的习作中遇到过困难没有?是什么困难?通过中小学的作文练习,思维有没有变化?什么变化?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有没有变化?有何种变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没有特殊的感受和领会?悟到了什么?有没有对写作期望过什么?现在又是如何想的?如此等等。 • 二、辨析并理解下列概念: • (一)写作 (二)现代写作 (三)文章 • (四)素质 (五)信息 (六)思维 • (七)能力 (八)创造力 (九)人才 • 三、你是怎样理解现代写作的含义和作用的?为什么说现代写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 • 四、如何理解现代写作的个体创造特性? • 五、为什么说写作的实践操作性具体体现在“写”上?还体现在劳动的性质上?

  15. 六、从作者、写作过程和学科三个角度观照,分析一下写作的动态综合特性。六、从作者、写作过程和学科三个角度观照,分析一下写作的动态综合特性。 • 七、结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谈谈高师现代写作课的任务。 • 八、用简图勾画这部教材的框架体系。 • 九、选一篇自己中学阶段的作文,认真修改后上交,以此作为你大学的起步作文,也便于教师了解你已经达到的水平。 • 十、结合本章内容和本人情况,从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角度思考,设计三套写作训练方案。 • 十一、写一篇自己的“小传”,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本人的真实情况。

  16.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文学院精品课程系列

  17. 教学提示 • 1.了解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 2.认识写作客体的作用及构成。 • 3.弄清写作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18.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 (一)生活素养的源泉 •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 • (一)学识修养的内涵 • (二)学识修养的构成

  19.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 • (一)人品与文品 • (二)人格品位与选材立意 • (三)人格品位与文章格调 四、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 • (一)审美理想的作用 •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 1.按美的规律创造美 2.美的创造需要激情 3.审美创造与美学知识

  20.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 (一)观察的含义 • (二)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 1.注意力 2.鉴别力 3.联想力 • (三)观察的方法 1.定位观察 2.移位观察 3.比较观察

  21.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二、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 (一)感受的含义 •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2.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 3.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 (三)感受的种类 1.从感受器官来分:有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 2.从感受的方式来分:有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22.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三、写作主体的思维能力 • (一)思维的舍义 • (二)思维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 (1)归纳 (2)演绎 2.分析与综合 (1)分析 (2)综合 •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辐射扩散 2.辐辏聚合

  23.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四、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 (一)想象的含义 • (二)想象的种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1.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 2.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 3.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

  24.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 (一)自然现象与写作对象 • (二)自然物景与写作触发 • (三)自然物象与表达媒介 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 (一)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

  25.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 • (一)个体的人生状态 • (二)个体特征的生理基础 • (三)个体特征的后天因素 • (四)写作的个性化特征 四、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 (一)精神文化与精神产昂 • (二)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 • (三)精神文化的生产特性 • (四)精神文化与精神消费

  26.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一、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 • (一)“认识——反映”活动 • (二)作者的双重角色 • (三)文体与视角 二、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 • (一)“心物同型”与“天人感应” • (二)“主客交融”与“物我融合”

  27.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三、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 (一)双向建构的内涵 • (二)双向结构的自我调节 四、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 (一)中介的涵义 • (二)中介的三种形式 • 就写作的主、客体联结而言,中介有 1.感觉 2.表象 3.语言文字 三种形式

  28. 〔思考与练习〕 • 一、比较并解释下列概念: • (一)主体与客体 (二)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 (三)格调与风格 (四)双向建构与思维中介 • 二、写作主体的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怎样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 • 三、观察你周围的同学,然后写一则观察笔记。 • 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感受口头述说你的体会: •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海边散步。他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太阳出来后,它们将被蒸干、晒死。 • 男人继续朝前走,他忽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小男孩儿,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有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拯救小鱼们生命的小男孩。这时,他问道:“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 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条、这一条,这一条……。”

  29. 五、根据下列提示,并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调整顺序,安排内容框架,为《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一文写一个详细的提纲(所用事例、论据用提示性语言写入相应的纲目下):五、根据下列提示,并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调整顺序,安排内容框架,为《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一文写一个详细的提纲(所用事例、论据用提示性语言写入相应的纲目下): • (一)识大体,察根本,胸怀坦荡; • (二)不慕虚荣,不出风头,多干实事; • (三)待人宽厚,处世清和,有节有度; • (四)专心本职工作,追求事业成就; • (五)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时潮; • (六)起居适时,饮食适宜,锻炼身体。 • 六、阅读下面一则古代寓言,根据你的想象,写一段枭在决定东徙时的心理活动。 •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30.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就“水的五德”中的“一德”或“两德”展开论述),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他善于用水作战,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历史上有“如水”的别号,他曾写过“水五则”: •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 (五)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 这“水五则”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参究的,我们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没有想过水的作用,要怎样学习它呢?

  31.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教学提示〕 1.弄清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及其相关的概念,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3.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

  32. 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 • 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写作载体不能离开写作内容,因而,它是写作成品的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我们称之为内质;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我们称之为外形。

  33.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 (一)材料的含义 • 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诸如人物、事件、景物、情理、数据、例证、名言等等。 • (二)材料的作用 • 1.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 任何文章、作品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作者的某种观点、情感或意志。但这种观点、情感等不是作者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生活的感触,源于对所反映对象的认识。 • 2.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 • 从材料中抽象出认识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开掘、深化,形成统摄全部材料的主题。主题形成之后,要把它表现出来,并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则又需要材料。 • 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 结构和语言是写作的外形,而一定的外形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内质。没有材料和主题,纵使有高超的结构技巧和华美的辞藻,也无济于事。

  34.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 (一)材料的选择 • 选择材料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1.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 材料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现和支撑主题。所以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必须以主题表现为依据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决定主次与详略。凡是能有力说明、烘托、突出或暗示主题的材料就选用;与主题无关,不能说明、烘托和表现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 • 2.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 真实的材料一是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二是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实用文章的写作,如调查报告、科技报告等,一定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力戒虚妄,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帮助读者正确地认识事物,否则,就会迷惑读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 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 典型材料是指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有“以一驭万”的功效。文章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给人以更多的信息,就必须选择典型材料,以增加文章的“密度”和“份量”。 • 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 新颖的材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以前没有被别人使用过或很少使用过的材料,其二是指对旧材料的活用,即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站在时代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高度,去揭示材料的意义。

  35. (二)材料的使用 • 使用材料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 1.材料的顺序要贴切 • 在运用材料过程中,应注意从表现主题出发,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决定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努力做到贴切自然,合理有序。 • 2.材料的详略要得当 • 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安排好材料的详略疏密,这当然也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一般来讲,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议题都应该详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应该详写。 • 3.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 对于议论文章来说,在材料运用过程中,要坚持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引出正确的观点,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36. 三、主题的含义与特性 • (一)主题的含义 •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叫法不尽相同。 • (二)主题的特性 • 1.主题具有客观性 • 从形成过程来看,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系列的生活材料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某种观念、情感等。 • 2.主题具有主观性 • 文章的主题来自社会生活,但社会生活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文章的主题,而是要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和制作。作者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融进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情感,融进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与感受,其中也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审美情趣等。 • 3.主题还具有时代性 • 任何生活,总是一定时代的生活,任何作者,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都要打上时代的印记。主题,作为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必然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即使表现过去时代的生活,除了要历史地再现那个时代的特征外,还必然会因作者观念的现代性而使其打上现代的某些色调。

  37. 四、主题的提炼与要求 • (一)主题的提炼 • 1.选择好表现主题的角度 • 2.追求一定的深度 • 3.勇于推陈出新 • (二)提炼主题的要求 • 1.主题要正确 • 主题正确,是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与客观实际相符。这就意味着主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 2.主题要深刻 • 深刻是对主题进一步的要求。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内涵和哲理内涵。 • 3.主题要集中 • 主题是统摄全篇的总纲,总纲不能分散驳杂。古人常说的“宾可多,主无二,文之道也”,也是这个意思。

  38. 写作载体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一节我们已讲述了写作载体的内容即内质,这一节我们主要讲述写作载体的外形——结构与语言。写作载体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一节我们已讲述了写作载体的内容即内质,这一节我们主要讲述写作载体的外形——结构与语言。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后来借用到文章写作中,指文章的总体安排。结构还可以称之为组织、布局、章法、格局、文序等。 (二)结构的形式 1.开头 文章常见的开头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1)“开门见山”式 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简练而明确,读者易于了解全文宗旨。这类方式由于切合精练的原则,向来为人们所提倡。在具体写法上,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目的,作不同的处理。 (2)“曲径通幽”式 这类开头往往是先从别的问题或事情说起,然后再转入正题。这类开头方式,作者施展才智的余地较大。具体写法上,或委婉含蓄、机锋深藏,或旁征博引、纵横开合。 2.主体 “主体”在这里指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部分。文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要议论的中心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 相比较而言,开头和结尾更多地体现着文章的结构艺术或写作技巧,而文章的主体则更多地负载着文章的思想价值及情感内涵。 3.结尾 结尾的方法很多,举其要者,主要有两大类: (1)“力截奔马”式 这类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其方式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一些重要的 大型报告、决议、社论以及一些政论性文章,其结尾往往是口号式的,如“为……而努力奋斗”、“沿着……前进”等等,这样的结尾显得气势宏伟,富有鼓动性;或呼应开头,紧扣主题,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属于这种结尾方式;或戛然而止,兜裹全篇,如东山魁夷的《听泉》的结尾:“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地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2)委婉含蓄式 这类结尾方法就是要巧酿余味,给人“辞尽意不尽”,“言有尽而意元穷”的感觉。这种结尾方法或饱含哲理,发人深省,如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就是如此;或以幻觉作结,曲折地透露人物的心灵秘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万卡》就是这种结尾方法;或以象征作结,以便深入浅出地阐明作品精深的意蕴与哲理,引导读者产生更大的联想力,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就是如此。 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

  39. 二、结构的单位与要求 • (一)结构的基本单位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 • 1.层次与段落的区别 • 层次是内容上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也叫意义段。段落指在书面形式上以换行为标志的章法单位,也叫自然段。层次的划分,体现了作者基本思路的走向和文章内容展开的逻辑顺序。但它只能通过一定的段落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而段落的划分由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层次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自然段。也就是说,一个层次可包括几个自然段,也可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一个较长的自然段中,也可分出几个层次来。

  40. 2.层次和段落的划分 • 层次的划分应注意两点:第一,划分层次的标准要统一。第二,各层次的意义要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 段落的划分应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第二是各个段落间的意思要有内在联系,使每一段均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分之为一段,合则为全篇。第三,分段要适当注意整体的匀称,做到轻重相当,长短合度。从文意之间的连接关系看,层次组合方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 1.纵式组合 • 所谓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 2.横式组合 • 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 • 3.纵横交错式组合 • 纵横交错式组合指在纵向推移中,展开横向的方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的发展。

  41. (二)结构的基本要求 • 1.形式匀称 • 形式匀称指文章各部分比例协调、均衡。结构安排的中心问题是处理好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匀称既是文章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也是结构合理性的一 种体现。 • 2.衔接紧密 • 衔接紧密主要是就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而言,即指层次之间要脉络贯通、转换自然。古人常讲“意脉贯通”、“文气通畅”之类的话,就是强调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联系。 • 3.节奏鲜明 • 节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形式的节奏,如声调的平仄、句式的长短及整散等;二是内容展开的节奏,如层次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42. 三、语言的功能与素养 • (一)语言的功能 • 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思维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语言。虽然人类表情达意的手段有许多种类,比如线条、色彩、手势、体态、表情以及其他一些符号等等,但这些手段都无法和语言相比。 • (二)语言素养的培养 • 所谓语言素养主要是指写作主体所具有的正确的语感和对于语言优与劣的一种判断能力。 • 语言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 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 • 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更灵活,发展变化也快。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善于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词句。 • 2.博览群书,从书本上学习 •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走上创作道路的。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在使用书面语言的学习方面有着同一的功效。 • 3.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 •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言训练也不例外。

  43. (一)语言的特性 在写作中,语言的使用除了要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外,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考虑特殊的“品质”,即语言的特性。 从功能上来看,语体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语体特性。 1.新闻语体 这类语体使用的词语基本用原义,主要运用陈述句。它所表示的内容带有不可抗拒的客观、同一的趋势,不同的读者阅读这类文字会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它不太注重藻饰,不讲究句式的跳跃、变化,它具有准确鲜明、简洁精练的特性。 2.文学语体 这类语体常常使用词语的变义、喻义、象征义等,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它注重使用动态感、情态感、色彩感、立体感、音乐感强的词语,采用灵活、跳跃的句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文学语体具有形象生动、情态逼真的特性。 3.理论语体 这类语体常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与见解。其词语具有单一性、透彻性,句式多用陈述句和判断句,且多用术语,概括性强、逻辑性强,论辩色彩浓,具有准确严密、鲜明犀利的特性。 4.应用语体 这类语体要求用词造句要符合规范,合乎事实,语义要单一,句式要完整,力求通俗,能说明问题,少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少用描述性、表情性的词语,多用陈述句、判断句,注重客观实际,讲究实效,具有简明性、模式化的特性。 各类语体具有不同的特性,但运用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们都以准确、简洁为前提,以表情达意为目的,因此,语体间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 四、语言的特性与要求

  44. (二)语言的要求 • 1.准确 • 语言的准确在形式上首先体现为正确选择词语。古人说:“一字贴切,全篇生色”,“一字乖僻,全篇震惊”。这就要求仔细辨析词义,认真区别词的感情色彩。徐迟在《地质之光》中写道:“李四光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答复毛主席的垂询”。“垂询”一词就用得很准确,它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交谈双方的关系。 • 2.简洁 • 语言简洁就是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它是一个信息密度大小的问题。如古人的短文《殒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殒。”全文25个字,做到了言简意丰。语言的简洁可以使文章显得干净,无拖泥带水之弊。此外,语言简洁可以减少枝蔓,避免笔力分散,使意思表达更确切。 • 3.生动 • 生动,就是要讲究形象和文采,使语言新鲜、优美、富有感染力。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文章必须有文采,语言生动活泼,才能起到广泛的传播效应。

  45. 第三节 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 一、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 • 写作受体的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过去有人把这种能力看成是神的意志,或说它完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一种天然的秉赋等,这都是看不起普通民众的极其荒谬的唯心解释。其实,人人都可以获得文章的解读能力,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的,它完全是人们后天实践的结果。

  46. (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 读者,作为文章解读的受体,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生命体,而且是较高级的自然生命体。说他高级,就是因为他具有认识解读的需要,具有解读感受文章的身心器官。 • (二)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 • 这方面包括受体的文化水准、智力水平、知识面(如哲学、历史学、美学、自然科学等),以及文章素养等。 •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 •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同样,一切文章也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我们要解读好文章,就需要尽最大可能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读者也不能“闭门驾车”。

  47. 二、写作受体解读的特征 • 文章解读是人类借助文本符号来把握世界的活动,也是在文本意义世界里探索和创新的活动。从写作受体——读者来看,读者接受某一文本并与之沟通,它既是对写作主体——作者的认同,也是写作受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这就是理解;从受体解读的过程来看,它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在文本意义的领悟中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达到最后的启迪,这又是超越。这一过程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比较,其特征是十分明显的。我们把文章解读的这一特征概括为:理解与超越。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8. (一)求知性 • 凡文章都是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反映,特别是古今中外的那些文章精品,更是凝聚着作者非凡的智慧。 • (二)交际性 • 如果单从读者方面看,求知固然是人们解读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如果从更高层面来分析,或者说把读者的解读活动放在整个读写过程中来看,解读最大的特点还在于交际。 • 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从交际的形式来说,可分为口头语言交际、书面语言交际与电脑语言传输交际三种。如何学会书面语言交际,这里涉及到作者,也涉及到读者。明确读者解读的交际性,有利于提高整个书面交流活动的质量。 • (三)创造性 • 文章解读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均带有一定的创造性,或者说,读者通过文章的解读不仅仅只是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与确认,而更重要的是从中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发现新的意义。

  49. 三、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 • 尽管解读对象的门类繁多,解读的方法也可能不尽一样,但从整体而言,有些基本的解读原则与方法则是可以通用的,而且也必须遵循。 • (一)解读的原则 • 1.类型性原则。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把“观位体”看成是文章解读的首要任务。 • 2.整体性原则。大凡优秀的文章,总是以其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从美学上讲,和谐即是指部分与部分之间排列得当,相辅相成,完整统一。 • 3.三思性原则。我国古代的大学者无不强调解读要精思、要善疑、要探研。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孟子则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孟子·尽心下》)这即是从“存疑”的角度来表明重思。

  50. (二)解读的方法 • 1.笔读法。古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这道出了笔读法在解读中的重要性。所谓笔读,也即是以笔记来帮助解读的方法。善读书者,总是笔不离书。实践证明,笔读法确实是十分有用的解读方法。首先可帮助记忆。 • 2.声读法。亦叫口读法,即指读者通过口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来解读的一种方法。 • 3.分类法。天下文章浩如烟海,对每一篇文章不一定也不可能都去深入探研,由此便有必要对解读的对象进行分类,明确哪些是需要“精读”的,哪些则属于“浏览”一下即可的。 • 4.比较法。将两种或多种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材料对照解读,把握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此所谓比较法。 • 5.圆识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书面材料的解读称为“圆识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