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k likes | 1.36k Views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第十章 现代教育 制度与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的内容 现代学校组织及其特征 营造学校组织文化 构建学习型组织 现代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本章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范畴,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E N D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育制度 • 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管理 • 现代学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发展 • 现代学校管理的内容 • 现代学校组织及其特征 • 营造学校组织文化 • 构建学习型组织 • 现代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本章教学要求 • 通过教学,掌握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范畴,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当前教育制度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变革中的问题。
本章重点难点 •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 • 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含义
制度 • 制度,究其实质,是一种规范体系,它以规则的形式限定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基本关系,使之有序化和组织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体系。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
教育制度分为 • 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制度 • 中观层面的学校管理制度 • 微观层面的教学制度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 1.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 • 《学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 《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 重视学前教育 • 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 • 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 • 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 •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特点 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三种形态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 从结构上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学校和各类学校相互交错组合,构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网络化结构。 • 以美国现行学制为例来说明纵横学校系统的构成。见图10-1。
(四)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是清末民初从西方引进的,大体说来,从引进到发展到基本定型,先后经历了晚清的“癸卯学制”、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三个发展阶段。
“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见图10-2。“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见图10-2。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清末“癸卯学制”进行了较大的变革,颁布了“壬子癸卯学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清末“癸卯学制”进行了较大的变革,颁布了“壬子癸卯学制”。
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提出了新的学制改革方案,此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如图10-3。1922年,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学制提出了新的学制改革方案,此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如图10-3。
(五)义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界说 •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 • 义务教育制度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 义务教育制度的核心因素是有关家长送子弟上学的义务(就学义务)的规定。
就学义务 • 设置义务 • 保障义务 • 避止义务 我国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四类义务
义务教育的英文名称“compulsory education”或“obligatory education”,本义有必须的或强迫性教育的含义。义务教育法除规定就学义务之外,还规定对不履行义务的罚规。 2.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迫性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普通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普通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 普及性
免费性 • 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保障,没有免费的强制是缺乏充足理由的强制,没有免费的教育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就难以普及到每一个儿童。
3.义务教育制度的发生与发展 义务教育发端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 • 17-18世纪,欧洲的一些专制国家纷纷颁布了有关义务教育的法令。 • 19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开始大力兴办国民初等教育。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基本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进一步延长。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进一步延长。
我国1986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我国1986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
中等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介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介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阶段。 (六)现代中等教育制度
1.中等教育的产生 • 中等学校的出现在文艺复兴以后 • 贵族私立学校与实科中学 • 文实之争 • 古典与现代、人文与科学之争
2.中等教育的阶段性 • 一阶段制是指中等教育阶段不分层次, • 二阶段制是指将中等教育划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阶段。
3.现代中等教育的结构及发展趋势 普职之争 中等教育阶段的分流 目前,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谋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和。一方面,普通中学应进行着眼于生计准备的职业指导和生涯教育,即普通教育职业化;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也应该更多地担负普通文化教育的责任,即职业教育普通化。
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综合中学通过在课程设置方面谋求各类课程的统整,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在学生的去向上,兼顾升学和就业。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综合中学通过在课程设置方面谋求各类课程的统整,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志向。在学生的去向上,兼顾升学和就业。
(七)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 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和高等学校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们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 • 一条是通过充实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把中世纪大学逐渐改造为现代大学,比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 • 另一条途径是创办新的大学和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1.现代高等教育的层次 • 现代高等教育是个多层次的教育系统,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2. 现代高等教育的扩展 (1)受教育对象的扩展 • 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为现代大学的特征。 (2)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展
(八)学校教育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终身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 (1)过分制度化 • 过于严密的制度化管理,使教育体系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排斥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和自主性。这有悖于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
(2)封闭性 • 首先,这个严密的体系通过其内部标准决定允许什么年龄的人学习和什么水平的人学习,而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 其次,学校教育日益跟社会相脱离,教育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学校之内,学校生活成为一种封闭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3)霸权性 • 随着教育的日益制度化,学校教育逐渐享有一种独尊地位,而非学校教育形式却受到排斥和蔑视。 (4)一次性 • 正规的学校教育均是一次性的,它是服务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是为他们的将来生活做准备。当一个人脱离学校进入社会,他的教育就终止了。
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在当代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跟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因此必须予以改革。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克服现行教育制度的缺点而起到补正的作用的。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在当代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跟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因此必须予以改革。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克服现行教育制度的缺点而起到补正的作用的。
2. 终身教育构想的提出 (1)终身教育思想缘起于成人教育 • 1965年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论终身教育》 • 1972年埃得加·富尔(Edgar Faure):《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 1977年查尔斯·赫梅尔(Charles Hummel):研究报告《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
背景之一 (2)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结束了那种把人终身固定在某一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