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64 Views
赏析 小说的环境描写. 1. 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 。 2 . 常见 题型( 一景三考 )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 ( 多是景物描写 ) ,分析其 特点 ,鉴赏其 技巧 ,概括其 作用 ,俗称 “ 一景三考 ” 。 “ 三考 ” 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 景物特点、作用 是考查重点,尤其是 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重中之重。. 1 .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E N D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常见题型(一景三考)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Company Logo
1.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2.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 (5)白描和工笔。
3.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简言之, 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为……作铺垫, 线索,贯穿全文。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 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
(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在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 在结尾,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真题体验】——见讲义
【真题体验】 该答案在“作用”上存在着答题过度问题。该考生生怕遗漏要点,把能写的都写上去。如“作用”的最后一点纯属画蛇添足。 (1)特点: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等,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 (2)作用: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愉悦舒适的心情,为与下文主人公悲剧命运形成大的“反差”作铺垫。
【2011年江西卷《晚秋》】 16、(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或渲染气氛)。 17、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18、(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
【2010年高考安徽卷《罗永才》】 11、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 1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13、(1)碑 理由:①“碑”是贯穿情节诗中的线索;②“碑”“洗碑”暗示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由“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①小说主要人物之一;②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①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②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
1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1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2009高考浙江卷《魔盒》】 1、通过写夕阳映衬下的“房顶”“烟囱”、暮色中萧条而毫无生气的“秃树”,以这些封闭压抑,阴沉死寂的景物,营造了忧伤、压抑的氛围,烘托下段“我”初次离家时孤独、烦闷的心情。 2、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4、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2008年高考浙江卷《乌米》】 1、⑴坚忍(执着)⑵乐观 2、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3、⑴忧怨中充满希望 ⑵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 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 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