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295 Views
目录. 1 课题 指导老师 成员分工 2 课题背景 3 实施步骤 4 材料展示 5 成果与体会. 保护古民居 留住文化江苏的“家” ( 高一 1 班 ) 指导老师 : 袁光才 组长 : 朱琳 刘青 编辑 : 吉惠 巢英姿 收集材料 : 沈笠 许晔 图片收集 : 李克瀚. 背景.
E N D
目录 • 1 课题 指导老师 成员分工 • 2 课题背景 • 3 实施步骤 • 4 材料展示 • 5 成果与体会
保护古民居留住文化江苏的“家”(高一1班) • 指导老师:袁光才 • 组长:朱琳 刘青 • 编辑:吉惠 巢英姿 • 收集材料:沈笠 许晔 • 图片收集:李克瀚
背景 • 前几天,在看社会写真时,看到有一则关于古民居的拆办问题.我们在想,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民居不仅体现了常州的深厚历史底蕴,它更加见证了常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市变成耀眼的江南明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古民居的认识与保护刻不容缓!
实施步骤 • 1 收集素材(图片 资料 新闻等) • 2 讨论 交流 • 3 整理材料 • 4 制作PPT • 5 讨论总结
保护古民居留住文化江苏的“家” • 古民居,千百年来庇护着先民们免 遭风吹雨打,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无数 的民居和其他公共建筑,构成了乡村、 集镇和城市,也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空 间,历史便在这样的空间里一页又一页 地翻过。直到现在,很多古民居仍被人 们使用着,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们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朴实无华,有 的简陋破败,但它们却共同封存着中千 百年的历史记忆,它们不仅是我们的 家,也是中华文化的家。 • 粉墙黛瓦、马头墙、观音斗、苏州 彩画、河房建筑、江南园林、院套 院……说起江苏各地的古民居,人们总 能说出不少名词,那么江苏的古民居到 底有什么特色,保护现状如何,保护工 作面临哪些挑战,理想的出路又在哪里 呢?
江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江南和江北各有特色。”省文物专江苏的古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江南和江北各有特色。”省文物专 家组组长戚德耀说,“江南的古民居最典型的外观是粉墙黛瓦,简洁典 雅;结构上带典型的水乡特色,体量不大,轻巧秀丽,开敞通透便于 排除湿气;往往沿河、塘而建,常见前店后住家或下店上住家的形 式。在江南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特点,苏州古民居比较注重私秘性,以 苏州园林为代表,有关起门来自得其乐的文人志趣。而无锡因商人较 多,民居相对显得露富和炫耀,墙上常有很多修饰。而江北的古民居 则与安徽、湖南等地的建筑风格相融合,更厚重,门楼上常采用砖雕 等作为装饰。” • 那么,江苏的古民居家底到底有多厚?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束有春说, 目前我省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有400多处,但是未达到文物保护级 别和藏在偏僻、边远地区的古民居则更多,江苏的古民居总数肯定在1000处 以上。摸清古民居的家底,是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个重点。事实上,古 民居保护是一个新课题。在传统的文物分类上,古民居往往指的是名人故居 或艺术价值比较高的古民居,可是现在我们说的古民居概念则大了很多,包 括了达不到文物级别的普通民居,另外,与江南园林、书院、庙宇、典当行 和作坊等融为一体的居住区,也都属于古民居。江苏成片的古民居保存不 少,常州的前后北岸、如皋的集贤里、徐州的户部山和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 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 多姿多彩的江苏古民居
古民居保护面临四大挑战 与会者认为,我国的古民居保护,目前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认识程度不够,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误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运动,存在简单的城市化倾向,造成乡村、民族、地域特色的丧失。另外,一些地方热衷于搞所谓的形象工程,置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于不顾,擅自在古村落内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一些古民居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 二是数量庞大,难以完全纳入监管。全国究竟有多少需要保护的古民居,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字,但数量肯定相当庞大,再加上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偏远乡村,信息闭塞,一些不法文物贩子便趁机大肆收购、走私。 三是维修费用高,资金匮乏。许多古民居的维修费用甚至高于新建建筑,居民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且,按照现行政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不能补贴私人产权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的古民居,因而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 四是政策法律滞后,容易让不法贩子钻空子。与会者普遍认为,目前在古民居保护方面政策法律的滞后,是造成保护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单霁翔表示,已有的《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不能完全适应保护需要,一些地方性法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七 举 措 保 护 古 民 居 一是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将乡土建筑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二 是加强对乡土建筑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建设; 三 是将乡土建筑普查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点,具有重要价值的乡土建筑有关部 门要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将乡土建筑资源丰富、保存较好的村镇 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四 是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对已公布为文保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乡土建筑,应在原地妥善保护,不能拆旧建新。引导部分居民逐步迁移到新区,合理疏减古村落和乡土建筑内的人口; 五 是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按照“谁维修,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乡土建筑的保护维修,并享有相应的合法权益。加强扶持和培训民间的乡土建筑维修队伍; 六是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引导农民群众合理利用,使保护与发展两全其美; 七 是完善保护管理体制。适当简化保护维修的行政审批程序。积极开展保护的试点工 作,集中技术力量做出一批样板工程,通过经验推广,使农民群众有样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保护维修成本。
总结与收获 •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常州古文化的知识,也看到了常州的发展飞速.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加强了我们的合作能力,也加强了师生交流,在快乐中学习与锻炼.我们相信,常州的古民居是常州历史的见证,而我们是常州未来辉煌的创造人!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