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51 Views
Open the “preschoolers’ door to learning”: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use of public libraries by preschool girls. 開啟學齡前孩童的學習之門 學齡前女童使用公共圖書館之民族誌研究.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 質性研究 》 研究設計範例報告. 報告人:陳麗君 學號: 400066012 報告日期: 2011/11/29. 關於作者 Lynne (E.F.) McKechnie. 加拿大 西安大略大學研究 學院 圖書資訊學研究 所 博士.
E N D
Open the “preschoolers’ door to learning”: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use of public libraries by preschool girls 開啟學齡前孩童的學習之門 學齡前女童使用公共圖書館之民族誌研究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 《質性研究》研究設計範例報告 報告人:陳麗君 學號:400066012 報告日期:2011/11/29
關於作者 Lynne (E.F.) McKechnie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學院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博士 現為西安大略大學資訊暨媒體研究學院 教授 (Professor, Faculty of Information & Media Studies) • 研究興趣與專長 • 公共圖書館、兒童與閱讀、質性研究 • 討論與探究兒童的聲音 ◆更多作者介紹 http://www.fims.uwo.ca/peopleDirectory/faculty/fulltimefaculty/full_time_faculty_profile.htm?PeopleId=130
關於範例論文 博士論文Thesis (Ph.D.)--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1996. 論文架構 Ch1- Introduction Ch2- Background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Ch3- Methodology Ch4- Going to the library Ch5- The library goes home Ch6- Opening the preschoolers’ door to learning Ch7-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rising from library services other than collections Ch8- Learing opportunities arising from stories Ch9- Discussion and implications
關於範例論文 研究理論與範疇 1. 為一民族誌研究(探索性研究),透過觀察及訪談蒐集學齡前女童使用公共圖書館的情形,藉以證實圖書館的館藏與服務提供了諸多學習的機會,確有助於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發展。 2. 以Lev Vygotsky的兒童發展理論、Brenda Dervin的資訊尋求意義建構理論,作為研究的概念架構。 3. 關心議題:使用圖書館、在家使用圖書館資料、孩子/家長間及孩子/館員間的互動、學習機會的事件。
關於範例論文 • 研究目的 • 為探討公共圖書館在兒童的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 研究問題 • 學齡前兒童如何使用圖書館? • 學齡前兒童在家如何使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料? • 孩子使用圖書館時,成人(母親與圖書館員)與孩子間產生了哪些自然的互動? • 有哪些證據證明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足以鼓勵學齡前孩子學習?
範例論文ch3章節架構 3.1 概述 3.2 研究方法的選擇 3.3 取樣 3.4 研究場域 3.5 資料蒐集方法 3.6 資料蒐集步驟 3.7 觀察者效應 3.8 信度 3.9 倫理的考量 3.10資料分析
3.1 概述 1、在4個公共圖書館,利用錄音及觀察方式蒐集30位4歲的女童與其母親使用圖書館的情形。 2、觀察日之後,母親要維持一週的日誌撰寫工作,記錄女兒再度使用圖書館的情形、在家利用圖書館資料情形、或任何與圖書館資料有關的討論。 3 、研究者依據母親的日誌,與母親進行訪談進一步求證、確認記錄的內容。 4、編碼、分析錄音文字稿、觀察筆記、訪談資料。
3.2 研究方法的選擇 採用自然主義研究 研究情境是一項自然發生的事件、方案、社區、關係或互動。(Patton, p.29) 它提供一種探索目前顯少被發現的研究問題的方式,透過參與者的觀察,可以發現、了解環境及經驗,可獲得較為全面的觀點以及豐富的描述內容。
3.3取樣-1樣本限制(1) 只限女生。 研究指出在幼年時期,因為女孩比男孩有更好的發展語言技巧。 性別 年齡 • 四歲。 • 因為需要蒐集大量的錄音資料,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足以理解和提供豐富的原始資料。
3.3取樣-1樣本限制(2) 在家使用的語言 • 英語。 • 根據加拿大的人口調查資料,77.5%安大略地方的居民和85.5%城市的居民,以英語為母語。 家庭特徵 • 雙親家庭中的母親、家中有1-3個小孩。 • 依人口調查料,雙親家庭占87%;雙親家庭中有1-3個孩子者占95.1%。 • 女兒/媽媽間的互動和女兒/爸爸間的互動是不同的。
3.3取樣-1樣本限制(3) 圖書館使用經驗 • 取樣時的前六個月,曾使用圖書館者。 • 使用圖書館的頻率,至少每月一次。 其他 • 家庭的社會階級和是否已上學,未列入限制範圍,但保留其相關資料作為分析參考
3.3取樣-1樣本限制(4) 樣本的變化 • 研究期間,樣本的改變會影響資料蒐集的過程。 • 在圖書館利用觀察和後續的訪談期間,家中新增了新生兒影響小孩的數量。
3.3取樣-2樣本大小 樣本大小 • 共選取30個樣本。 • 此規模的樣本數,足供描述性統計資料之需。 • 此研究資料蒐集至第18-20個個案時,即達理論飽和。
3.3取樣-3取樣方法 取樣方法 • 立意取樣(兼採便利取樣) • 徵求研究對象的廣告文案
3.3取樣-4樣本概況 樣本描述1 • 成為正式研究對象前,先向有意願者說明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會經過的過程。 • 填寫「初次接觸摘要表」確定符合樣本標準。 (僅節錄部分)
3.3取樣-4樣本概況 樣本描述2 • 讓家長填寫基本的背景資料。 • 從蒐集得的基本資料,分析研究對象間的異同,並與1991年加拿大人口統計相對照。 (僅節錄部分)
3.4研究場域 選擇安大略省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的4個圖書館進行研究,此4個地點均符合以下條件: (1)有專為兒童設置的服務空間; (2)圖書館至少有一名全職專為兒童服務的館員; (3)開放時間至少56小時;每週至少開館五天; 全館至少有5個全職館員。 • 英國安大略省(On-tario)1994年4月至1995年2月,有將近31萬6,000人。 • Ontario公共圖書館系統有由一個總館和15分館。 • 將“Preschooler’s Door to Learning”列為圖書館的服務任務
3.5資料蒐集方法 主要方法有2~觀察、深入訪談 錄音:當孩子進入圖書館,為孩子穿著除有錄音設備的特製衣服,以錄音方式錄下小孩在圖書館活動的過程中的談話。 觀察:觀察並記錄小孩在圖書館活動過程中的各種事件及行為。 日誌:錄音/觀察之後的一週,由媽媽記錄孩子在家活動及行為的日誌。 訪談:依媽媽撰寫的日誌,進一步深入訪談。 錄音及觀察,可以獲得孩子的經驗及孩子自己看法的第一手資料。 日誌及訪談,則可蒐集孩子在圖書館之外的行為資料
3.5資料蒐集方法-1錄音及觀察 為孩子介紹裝有錄音裝置的特製衣服(襯衫),讓孩子自己挑選顏色。 孩子使用圖書館的過程中,觀察者於一旁以文字記錄孩子的行為。 (可作為逐字稿前後文輔助說明) 錄製孩子的談話,錄音內容轉錄為逐字稿。 特製的衣服,考量到夏天時穿著的舒適度,改以配戴腰包。 少數孩子不穿特製的襯衫、腰包。 研究中較少遇到錄音效果不佳的問題,不過偶有因孩子玩耍不慎關掉設備的情形。 在轉錄資料時有失敗的情形發生,需要再做一次。 觀察者於觀察時採取不引人注目的角色(學生)。
3.5資料蒐集方法-2日誌及訪談 由媽媽記錄孩子家使用圖書館資料及再次使用圖書館的情形。 依據日誌內容進行訪談。 • 日誌撰寫說明 • 訪談大綱 (僅節錄部分)
3.6 資料蒐集步驟 • 事前的準備 • 研究場域的拜訪與連繫 • 選擇/確定研究對象 • 與研究對象初次面談 • 正式進入研究場域 • 日誌 • 訪談 • 其他
3.6 資料蒐集步驟-1事前的準備 研究場域的拜訪與連繫 瞭解研究場域(4個圖書館)的所在位置、樓層及空間平面圖等等。 瞭解協助研究的圖書館人員名單。與館員開會,詳細解說研究的目的、研究進行的過程及需要的協助事項。 選擇/確定研究對象 「初次接觸摘要表」確定符合樣本標準。 與研究對象正式面談 說明研究的目的和程序,取得研究的同意。 使研究對象熟悉圖書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相互熟悉。
3.6 資料蒐集步驟-2正式進入研究場域 每次觀察前,告知館員觀察的日期及時間。 研究者提早30分鐘到達圖書館,進行觀察前的準備。 確認觀察當日相關的人員、圖書館的特殊活動、先前提供給研究對象的參考資料是否仍有效 研究對象到達圖書館時,讓孩子穿上特製衣服後,開始錄音及觀察。 研究對象使用圖書館結束後,研究者記錄孩子借閱的書籍清單,讓媽媽回家可以記錄孩子使用這些書籍的情形。
3.6 資料蒐集步驟-3日誌 • 觀察孩子使用圖書館後的一週內,由媽媽記錄孩子在家使用由圖書館借回的書籍及再次使用圖書館的情形。 • 異常 • 有些媽媽平日就有觀察及記錄孩子成長的經驗,所以日誌的維護品質良好,但是仍有些異常情形出現,例如:日誌遺失/被毀壞/記錄的資料量太少/沒有即時記錄/2-3天才記錄一次/4位媽媽覺得記錄可能不完整/媽媽對“記錄”這件事感到困難/當圖書館員的媽媽要區別使用圖書館的資料產生困難 • 總計有28位媽媽,共完成130頁日誌內容
3.6 資料蒐集步驟-4訪談 共訪談6個研究對象 日誌完成後的第二週進行~媽媽仍記憶猶新時 訪談地點在研究對象家中、圖書館或媽媽的工作場所 除了依日誌的內容,因觀察所產生的問題,也在這個階段予以訪談 產生477頁的訪談逐字稿。
3.7觀察者效應 • 良好的資料蒐集策略,可讓資料蒐集的過程(指錄音及日誌)減少受到影響的機會 • 鼓勵孩子自己操作設備、適應特製衣服 • 使用圖書館前再次告知孩子及媽媽就像平常一樣使用圖書館、不用理會觀察者在做什麼 • 影響觀察的要素 • 行為/設備/研究者/其他
3.8信度 維持信度的方式 (1)長期性的進行(30個個案資料收集時間超過一年) (2)進行觀察時儘量隱藏有觀察者的存在,減少觀察者效應 (3)資料來源的三角檢定 (4)仔細驗證資料的可靠性 (5)詳細回應和說明在資料蒐集和分析時產生的觀察者效應 (6)有系統地尋找極端/反面/對立的解釋資料,以證實分析資料的成立性 (7)訪談前,持續確認孩子及媽媽後續使用圖書館的相關資訊 (8)與專家、研究同儕分享與討論 (9)完整地描述研究方法(如起源、過程、情境脈絡和理論) (10)編碼者間信度檢查 研究者為研究工具~信度的查檢(略)
3.9倫理考量 • 取得所有人的同意 • 母親 發給學校的保證 • 圖書館員及其他使用圖書館的讀者 張貼提醒海報 • 孩子經父母同意 • 由父母及研究者向孩子說明研究的進行 • 機密 • 以代碼表示身分,可被識別出身分的資料均刪除 • 資料安全地儲存 • 研究結果與研究對象分享
3.10 資料分析 一般過程 編碼 備忘錄 圖表 編碼者 1位博士研究同儕 1位具5年工作及編碼經驗的專業館員 1位具15年為兒童圖書館員及小學教師議題編碼經驗者
Thank you www.theme gallery.com